(上接「二、象辭破解」)
三、卦辭破解
卦辭曰:節,亨,苦節不可貞。
釋義:
《節卦》是由《泰卦》變化而來的,其天時為卯 。卯為一年當中的仲春之月,仲春之月,正是生機勃勃,萬物出達的季節,故「亨」。植物拔節而長,合乎天時,故通達。
節以制度,節而適度,過度則失去了節的意義。故曰「苦節不可貞。」「苦」有過度過分的意思。《節卦》是《泰卦》變為《困卦》的中間過渡外,《泰卦》上卦為坤,共三個陰爻,當《泰卦》最終於變為《困卦》後,這三個陰爻唯有上六苦守極位而不移,故《節卦》上六爻辭曰「苦節」,其《象傳》亦釋曰:「苦節貞兇,其道窮也」。
取用無度為不節,節以中度則甘,節以過度則苦。過猶不及,苦節猶不節也。節以制度,取中也。
四、彖傳破解
彖傳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彖傳》共分四句,來解釋卦辭。
第一句「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這一句解釋卦辭「節,亨」。《節卦》是由《泰卦》變化而來的,為三剛三柔,故曰「剛柔分」,「剛柔分」則「日夜分」,指太陽直射赤道時,天地間陰陽二氣達到了平衡。《泰卦》變《節卦》時,《泰卦》九三上升而為《節卦》九五,《節卦》九五得中正之位,故曰「剛得中」。「剛得中」指剛用事而有中正之德。剛柔分而剛用事,用事而節之以中正之德,故曰「節,亨」。通俗地講,《節卦》是由《泰卦》變化而來,《泰卦》是消息卦,陰陽分而陰消陽息,陽剛用事,代表四時中的仲春之月,節氣為驚蟄,春分之間。《禮記月令》云:「是月(仲春之月)也,月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鹹功,啟戶始出」。當其時也,萬物出達,生機勃勃,故「亨」。
第二句「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這一句解釋卦辭「苦節不可貞」。「苦節」指《節卦》上六爻,其爻辭曰:「苦節貞兇,悔亡」,其《象傳》亦釋曰:「苦節貞兇,其道窮也。」《節卦》是《泰卦》變為《困卦》的中間過渡環節,《泰卦》上有三陰,最終變為《困卦》後,有兩陰都挪動了位置,唯上六陰爻居於極位而苦貞固守,不易其位,故為「苦節」。仲春之月,事物正處於生長變化的過程中,事物的變化可謂是日新月異,「節」是建立在變化發展的基礎上的,應當與時俱進,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節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不是固守舊制,苦守過時的數度,是不適宜的。過猶不及,苦節猶不節,故「苦節不可貞」也。
第三句「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這一句實際上是對卦辭「節,亨」的進一步解釋。《節卦》是由《泰卦》變化而來的。卦變時,《泰卦》九三升而成為《節卦》九五。《節卦》九五為坎體主爻,「坎為險」,故《節卦》九五有行險之象。《節卦》為上坎下兌之象,「兌為說」、「坎為險」,故曰:「說以行險」。《節卦》九五雖「行險」,但卻中正而節,又「坎為通」,故曰:「當位以節,中正以通」。通達則為「亨」,故曰:「節,亨」。
《泰卦》上坤下乾,「乾為天」,「坤為地」,故曰:「天地」;《泰卦》變為《節卦》後,《節卦》上坎下兌,又《節卦》有互震體,又《節卦》九五、六四、六三、九二組成結構上的大離體,「震」為仲秋之卦,「離」為仲夏之卦,「兌」為仲秋之卦,「坎」為仲冬之卦,《節卦》有四時焉。《泰卦》變《節卦》,有天地變化,節而成四時之象,故曰「天地節而四時成」。天地變化,節而成四時二十四節氣,這是自然規律,也是天地變化而通達的表現,故曰「節,亨」。
第四句「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這一句實際上是對卦辭「苦節不可貞」的進一步解釋。這句話指出,節以「不傷財,不害民」為度。君子以節,能做到不傷財,不害民就可以了,如果為節而節,過度苦節,也就失去了節的意義,使節成為阻礙事物進一步發展的障礙,故「苦節不可貞」。比如,我們現在社會發展了,我們就可以適當地吃好一點、穿好一點、住好一點,而沒有必要象解放前那樣生活,一件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樣,不但可以提高我們大家的生活質量,也可以推動社會繼續向前發展。孔子也曾說過「不傷財,不害民」的話,記載在《孔子家語·致思篇》中,下面是原文:
孔子北遊於農山,子路、子貢、顏淵侍側。孔子四望,喟然而嘆曰:「於斯致思,無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子路進曰:「由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於天;旍旗繽紛,下蟠於地。由當一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裡,搴旗執馘。唯由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貢復進曰:「賜願使齊、楚合戰於漭漾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使夫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辨哉!」顏回退而不對。孔子曰:「回!來,汝奚獨無願乎?」顏回對曰:「文武之事,則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雲焉?」孔子曰:「雖然,各言爾志也。小子言之。」對曰:「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回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
夫子凜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對曰:「夫子何選焉?」孔子曰:「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
孔子這裡所謂「不傷財、不害民」,是指不用戰爭手段解決爭端。
《節卦》所謂「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這句話也是從卦象中來的。《節卦》是由《泰卦》變化而來的。《泰卦》上為坤體,變成《節卦》後成為坎體。「坤為眾」,換言曰「民」,又「坤為布」,「布」是古代的貨幣,換言曰「財」。「坎為水」,引申為「泉」,《蒙卦》有言曰「山下出泉」。「泉」也是古代貨幣的稱謂。《說文·段注》曰:「《外府·注》曰:『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泉者,今之錢也。《詩經·衛風》:『抱布貿絲』。」
《泰卦》變為《節卦》後,坤體變為坎體。卦變時,《泰卦》九三上行入於坤體而得中正之位,遂成《節制》九五。九五中正,中正則為有度,故曰節以制度」。坎為勞卦。《說卦傳》曰:「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勞」是慰勞,使民休息的意思,後世之人弄反了其意義。「勞」從力在冖(mi)下,表示役力歸藏而得到休息。冬日裡,萬物皆歸藏休息。萬物有所歸,象徵萬物得到了慰勞、休息。《節卦》九五入乎民而勞之,慰勞則不害也,故曰「不害民」。卦變使坤體變為坎體,「坤為布」,「坎為泉」,布與泉都是錢財,但「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布」變為「泉」,說明把錢財布幣儲藏了起來,藏而不用,故為「不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