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初期蘇軍兩大要塞體系,防守士兵抵抗一年多,被俘後嘲諷德軍

2020-12-24 騰訊網

▔▔▔▔▔

前蘇聯乃至現在的俄羅斯對蘇德戰爭的稱呼一直都是偉大"衛國戰爭",而這場衛國戰爭是在1941年6月份開始的。從大體上來看,衛國戰爭初期的蘇聯軍隊的表現十分差勁。數百萬陸軍在德軍部隊的快速進攻中,迅速崩潰。

然而蘇聯軍隊真的沒有做任何準備嗎,其實不然,在1941年乃至1942年的大後撤中。有這樣一批鮮為人知的部隊一直在利用蘇聯在戰前築建的工事進行頑強抵抗,這支部隊就是蘇聯的要塞部隊,他們為早期的防守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並且擁有極高的鬥志,為1943年轉向進攻階段爭取了寶貴的時間!而本文就來講一講蘇聯的那些要塞工事及其防守方紅軍戰士的故事。

一大片工事,才叫築壘地域!

蘇聯在戰前修建的要塞、永備野戰工事往往不是零星修建分布的的,而是由點連成線,在由線到面,這樣的話一片區域就都是要塞、永備野戰工事了,而這樣的區域被稱為"築壘地域",蘇聯戰前的築壘地域主要分布在如下地區:烏克蘭境內的基輔、列季切夫、科羅斯堅等烏克蘭境內的其他地區,白俄羅斯境內的布列斯特、明斯克等地區,列寧格勒等其他蘇聯境內附近均有分布。在這些築壘地域中,表現最突出的就是烏克蘭以及白俄羅斯境內的這兩個築壘地域。

先從烏克蘭境內的基輔附近的築壘地域講起,該築壘地域也是在1941年衛國戰爭初期表現最突出之一的築壘地域,衛國戰爭時期的基輔築壘地域的修建最早在1940年開始修建。在當時動員了幾萬民眾和數千輛卡車,在這片區域中修建了大量混凝土材質的永備火力點、野戰碉堡等工事。主要的武器配備為機槍和火炮,同時也有將早年淘汰下來的輕型坦克炮塔安裝上去的坦克炮塔碉堡。

火炮配備必不可少!

對於一個防禦性的工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火炮上的配備,圖示的是一個標準的擁有坦克炮塔的碉堡,整個工事都位於地下,防止德軍火炮的遠距離直射而損毀,只在上面留一個體積較小的BT系列坦克炮塔,或者是蘇聯早年研製的MS1或者是T26輕型坦克的炮塔,這些坦克炮塔的坦克炮均是45毫米口徑,對於打擊進攻的德軍步兵來說完全夠用。甚至可以在500米的距離上擊毀4號坦克(早期的四號坦克只有20毫米左右的裝甲)。

但僅僅有坦克炮是不夠的,圖示是一個可以配備大口徑火炮的永備工事,在混凝土結構上面覆蓋了泥土和自然植被,可以較好的偽裝這種永備工事的存在,偵察機通常難以辨別。同時還設計了排煙口、自來水井等設備,為的就是能夠在這種工事中堅持較長時間。雖然根據不同的地形,有些工事無法一比一的建造出來,但是大多都會安裝這個標準去建造,而這個標準也被稱為基輔築壘地域B型,主要分布在基輔築壘地域中。

不怕炸,任你炸

擁有火炮的防禦工事往往也是敵軍大口徑火炮、空襲的重點關照目標。所以從圖中可以看到,蘇軍對這種混凝土碉堡的混凝土厚度做出了嚴格的標準,碉堡頂端的混凝土厚度甚至約有一米,完全可以抵禦大口徑榴彈炮的轟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輕、中型空投航彈具有一定的防禦能力。

蘇軍對所有的防禦工事的混凝土厚度也有著嚴格要求。1940年配備了重型火炮的永備工事(主要裝備了122毫米榴彈炮或者是76毫米火炮,個別火力點152毫米甚至擁有203毫米火炮)防護的要求是:頂部混凝土厚度至少要有0.9米,而正面則要有1.3米,保護層要有1.05米。這樣的混凝土厚度可以抵禦105甚至是155毫米火炮的轟擊,同時還可以防禦50公斤航彈。這一類的工事在當時的基輔乃至烏克蘭西部都特別常見。

按個點名

蘇軍在1943年前最常使用的重機槍是M1910馬克沁水冷重機槍,因此在碉堡機槍火力點中幾乎全部都是這款機槍。而水冷式機槍的好處就在於,它可以持續性的進行射擊,而蘇聯這款馬克沁重機槍是由250發大彈鏈進行供彈的,可以有效的壓制進攻的敵方士兵。而機槍碉堡的防護水平和上文中提到的基輔築壘地域B型差不多。

蘇軍在1941年初期利用這些火炮與機槍結合的超強工事,在烏克蘭區域附近與德軍展開了作戰,極大程度的拖延了南方集團軍前進的步伐。雖然後來由於在基輔包圍戰中,蘇軍的指揮錯誤和德軍兵力調配及時等原因導致烏克蘭境內大部分蘇軍投降。但是烏克蘭境內的眾多築壘地域,乃至基輔築壘地域的防守部隊們都拼勁了全力,強有力的遏制了德軍前進的步伐。

被德軍稱讚的將領

同時,在這次包圍戰中,還誕生了一位被德軍譽為"無與倫比的防禦大師"的蘇軍將領——波塔波夫。波塔波夫當時所率領的第五集團軍就部署在烏克蘭的築壘地域當中,他很巧妙的利用築壘地域中的防禦工事去作戰。當德軍南方集團軍忙著完成那個龐大的包圍圈時,波塔波夫就會率領他的第五集團軍走出築壘地域與德軍作戰,猝不及防的突襲德軍的側翼。

而等到德軍反應過來準備正面對戰時,波塔波夫又帶著部隊進入火力兇猛、防護堅固的築壘地域中進行防守。這樣的作戰方式給德軍帶來了重大損失,德軍不得不調取重兵針對他的第五集團軍。而隨著德軍包圍作戰的成功,波塔波夫和他的第五集團軍最終被俘,但是他的指揮能力卻贏得了德軍對他的尊重,還被稱為蘇軍中最傑出的將領。而他作戰上的成功是離不開戰前修建的烏克蘭境內的築壘地域的,在這其中也包括基輔築壘地域。

布列斯特保衛戰!

而本文的另一個主角,白俄羅斯境內的築壘地域,則要側重講一下著名的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白俄羅斯境內的築壘地域類型,大多都是上文所講的那些。事實上不僅白俄羅斯這樣,除了一些依靠自然環境而即興發揮的永備工事外,大多數築壘地域中的防禦工事類型都是相似的。既然如此,不如來看看蘇聯英雄們在戰鬥中的戰績和頑強的鬥志。

布列斯特在當時位于波蘭和白俄羅斯交界處的布格河東岸,是連接蘇聯和波蘭的交通要道。事實上,該城就是為了防守交通要道而設計的,早在沙俄時期1830年,該城就以軍事功能為主,成為了一個"要塞城"。到了二戰前夕,該城的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因此蘇聯將其打造成了一個更加完備的防禦體系,並且納入到了築壘地域規劃的版圖中。因此在1941年6月份巴巴羅薩爆發時,布列斯特要塞就擁有了一整套築壘防禦工事。

而布列斯特要塞本身是由被人工運河和布格河,分隔開的四個獨立小島上的要塞工事組成。如圖,中心要塞處於整個築壘地域的最中央位置,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位置。而其北面是科布林要塞,西面是捷列斯波爾要塞,南面是沃倫要塞。四個要塞共同組成築壘地域的同時,蘇軍也在此地構建了大型兵營和儲存糧食、彈藥等物資的倉庫。兵營外的營壘外牆,足足有兩米厚,其防禦火力更是有約500個炮塔或者火力點。

第一個遭到攻擊,第一個做出反擊!

在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行動正式開始。德軍在半夜就調來了重炮來轟擊這個要塞,其中甚至包括500毫米的重型臼炮。在第一波炮火轟炸中,一些輕型野戰工事、彈藥倉庫、醫療站等設施被摧毀。隨即德軍派出第四十五步兵師的135團對這個要塞展開進攻,而第一波攻擊的德軍部隊抵達要塞附近才發現。500毫米的臼炮炮彈竟然未能摧毀中心堡壘區域的外牆,而此時堡壘內的蘇軍早已架好機槍等待德軍的到來。結果顯而易見,第一波攻擊完全失敗了!

但是在22日後,除了中心要塞和科布林要塞外,捷列斯波爾要塞和沃倫要塞的大部分區域被德軍攻克,但是部分蘇軍戰士仍在被攻克的要塞中佔據一角,決不投降,誓死與德軍對抗到底。就這樣,德軍一直到7月也未能完全攻克這兩個要塞,每前進一步都是困難!。雙方在堡壘附近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蘇軍利用要塞內的火力點不停的打擊德軍,使德軍傷亡慘重。這樣的戰鬥進行了足足有一周。

頑強鬥志,後人傳頌!

而一周後,德軍轟炸機來了,投下了500磅的航彈,堅固的中心要塞也被炸的不成樣子。此時蘇軍戰士仍準備與德軍進行最後的抵抗,一名蘇軍中尉沃爾科夫說:"紅軍沒有投降的說法,就是死也要拉上幾個德軍,彈藥用沒了也不怕,還有刺刀和牙,就是咬也要咬死幾個德國人"。從這段話中,就可以看出當時布列斯特要塞中的蘇軍戰士的意志是多麼堅定,而這段話也是紅軍頑強鬥志最好的證明。而在7月初後,要塞的大部分區域均已淪陷,但是仍有部分紅軍戰士戰士利用地道與德軍進行遊擊作戰。

一俄裡,是多遠?

最後一名投降的蘇軍戰士一直堅持戰鬥了一年多,最終他在地道裡被德軍發現。將他押出地道時,他的眼睛因為長時間待在昏暗環境下,見到太陽光幾乎失明。他問向了身旁的德軍:"現在你知道一俄裡有多遠了吧?"(戰前德軍宣傳,這個距離德國邊境一俄裡的要塞,德軍不用費力就能拿下)。總的來說,蘇聯在戰前並非沒有進行準備工作。而光有堅固的要塞和強大的火炮是不夠的,還要有波塔波夫這樣出色的指揮官,以及布列斯特要塞中蘇軍戰士這樣的戰鬥精神,才有可能將要塞工事發揮到極致,從而頑強的抵抗侵略他們祖國的法西斯。而得益於他們頑強的鬥志和優秀的表現,我們才能夠在今天講述他們的要塞,以及他們的故事。

哈雷姐姐微信

MilitaryGO

本文封面及圖片素材,均源自於網絡及視頻截圖,感謝作者

本文為公眾號軍事編輯部原創,禁止一切未經授權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的轉載、盜用等非法行為,一經發現必將通過法律途徑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文為原創內容,喜歡的話請多多轉發、留言支持吧~

相關焦點

  • 大潰敗中的微弱星光,來自布列斯特的電波,這裡是要塞正在戰鬥!
    ,兩支強大的坦克集群。另一路在突破布列斯特要塞之後,沿著普裡皮亞季大沼澤邊緣前進,奪取平斯克,米卡舍維奇,莫濟裡和戈梅利四座交通樞紐,將白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聯繫徹底切斷。而留在要塞中的少數蘇軍士兵繼續在要塞複雜的地下通道裡和德軍周旋,最後加夫裡洛夫少校在7月23日因彈盡糧絕體力不支被俘。
  • 日裔美軍442團的士兵、被蘇軍俘虜的德軍士兵等
    二,1941年底的蘇德戰場,一場140年未遇的寒流迎面撲向莫斯科郊外的德軍,嚴寒使德軍士兵大量減員,飛機,坦克無法發動,德國的裝甲鐵流,在俄羅斯大地的嚴寒和俄羅斯軍民的堅決抵抗下
  • 一場因石油而爆發的戰役,德軍如何攻陷蘇軍的塞瓦斯託波爾要塞?
    這裡由於暖和的氣候和充足的陽光使得之前的沙皇都在冬季選擇在此地度假,並且圍繞著這裡建立了保護沙皇的要塞堡壘。克裡木地區所在的黑海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內海,它的戰略價值極高在很早之前就受到歐洲國家和遊牧民族的輪番爭奪,而守衛這裡的塞瓦斯託波爾在蘇聯成立後,就成為了蘇軍在此地至關重要的戰略基地。
  • 二戰期間,德軍殲滅大部分蘇軍之後,為何蘇聯的軍隊越打越多?
    下面是戰爭結束後各國統計的傷亡情況:德國動員總兵力:1420萬(兵力最多時780萬),蘇聯動員總兵力:3460萬(兵力最多時1280萬)德軍傷亡情況:1180萬(死亡及失蹤380萬、被俘160萬、傷病約700萬),蘇聯紅軍傷亡情況:2960萬(死亡及失蹤915萬、被俘446萬、傷病1832萬),另有約1740
  • 蘇軍的基輔之殤,數十萬蘇軍喋血基輔,慘遭德軍合圍殲滅
    基輔戰役是十分慘烈的,其結果是近七十萬的蘇軍官兵投降被俘。這是一場突然且充滿爭議的戰役,但是不能否認蘇軍確實是英勇抵抗了德軍,前線多個高級將領戰死沙場彈盡糧絕的官兵在沒有人指揮的條件下還是抵抗了三天,並且德軍的武器裝備和人數上都遠遠高於他們。
  • 點燃蘇聯軍民勇氣的微弱燭光,這裡是布列斯特要塞,正在戰鬥!
    蘇軍並非不想抵抗德軍,但由於此前沒有接到武裝命令,武器彈藥大多鎖在軍火庫中,布列斯特守軍在戰爭爆發時沒有任何時間進行武裝。在科布林堡壘的蘇軍在沙布洛夫斯基上尉的帶領下,一直埋伏等到德軍靠近以後通過肉搏戰的方式趕走第一批德軍,利用繳獲的德軍武器彈藥和從廢墟中收羅來的武器進行了武裝。
  • 為何蘇軍損失整個方面軍都沒事,德軍損失一個集團軍就失掉主動權
    然而,蘇德兩軍在戰爭中碰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基輔戰役結束後,儘管蘇軍損失了整個西南方面軍,但蘇軍仍然能抽調兵力在莫斯科前線防禦德軍,最終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而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前線損失了一個第6集團軍就失掉了整個蘇德戰場的主動權.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二戰時期,在莫斯科會戰中,蘇軍為什麼能擋住德軍的進攻?
    眾所周知,德軍之所以於1942之前在西歐和東歐地區的戰事中無往不勝,對閃電戰和空地聯合作戰等先進戰術的使用,一直都是德軍戰爭初期戰必勝攻必取的最主要因素,加上武器裝備也比較精良,士兵戰鬥素養也比較高。典型的例子,就是戰術落後意志薄弱的波蘭法國等國的軍隊在被戰術素養高超的德軍機動力量穿插包圍後,包圍圈指揮官很快就會意識到抵抗是徒勞的,從而率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向德軍投降。
  • 戰爭初期德國裝甲兵的夢魘,讓德軍上下束手無策的KV系列重型坦克
    而德軍對此絕非一無所知,因為德國空軍的轟炸機部隊經常光顧這兩支機械化軍的頭頂,向蘇軍兩個機械化軍丟下炸彈。但德軍如果以為這樣就可以高枕無憂,那他們就實在是大錯特錯了,因為蘇軍已經磨刀霍霍向他們殺去了。在6月23日,蘇軍第3機械化軍的第2坦克師迎擊了德國第6裝甲師。
  • 德軍最強火炮和蘇聯最強要塞的對決
    它發射的是2.2噸重量的高爆彈,高爾基要塞1號的4米厚裝甲板逐漸被德國人一點點剝去,內部開始暴露出來。最終主體被完全摧毀,炮塔內部的蘇聯紅軍官兵全體陣亡。德軍第8航空隊每天出動轟炸此地,迫使倖存的蘇軍步兵向要塞內部撤退,他們的轟炸頻率達到每天1000架次規模。德軍還用420毫米口徑的巨炮轟炸要塞周邊的所有通道,只有這樣才能粉碎蘇軍的增援和突圍計劃。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3個集團軍被圍格羅德諾,古德裡安抄了後路
    由於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是三路大軍中實力最強,也是首先發動進攻的部隊,蘇德戰爭爆發首先在蘇軍西方方面軍防守的蘇波邊境布列斯特要塞展開,但是,迫於蘇軍要塞守軍的頑強抵抗,德軍並沒有被其阻礙,留下一部分部隊進攻要塞外,其餘大軍直取白俄羅斯西部重要城市格羅德諾,因為這裡不僅是格羅德諾州首府,還是通往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的必經之地。
  • 廢墟裡八百具遺體,刻在牆上的一句遺言,要塞就這樣被攻克了
    這種巨炮能夠發射重達數噸的炮彈,為德軍專門摧毀堅固堡壘的殺手鐧。同時,中央集團軍群麾下的和第三十一步兵師、第三十四步兵師,從要塞的側翼進行輔助攻擊,德國空軍也必須為其戰鬥提供空中火力支援,而古德裡安指揮的第二裝甲集群,隨時要為第四十五步兵師提供一切必要的戰鬥支援。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三時十五分,猛烈炮火覆蓋了布列斯特,蘇德戰爭爆發了。
  • 這位德軍上將很狡猾,黨衛軍和蘇軍恨得要死,美軍卻無比尊重
    即便是軍閥混戰時期的中國,在遭遇日寇入侵後,仍然站在民族大義的立場上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外敵。然而,這個定律似乎並不是每每生效,比如在二戰時期的德國就存在一種尷尬的情況: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彼此看不順眼。說來話長,納粹的黨衛軍最初是元首的私人武裝,主要效忠於納粹黨黨魁希特勒。然而,隨著納粹在德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黨衛軍的人數也飛速增長。
  • 近百萬蘇軍全軍覆沒,基輔戰役為何成為二戰時最大的圍殲戰
    就單次戰役士兵和裝備損失的數量而言,基輔戰役並不是最多的。這次戰役勝利讓德軍新增能夠控制的區域,也不是最大的。但這一次戰役德軍的勝利對於蘇軍心理上和實力上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因為德軍在這次戰役當中幾乎佔領了整個烏克蘭,導致德軍前往莫斯科的道路變得更加順暢,俄羅斯腹地開始全面向德軍敞開胸懷。
  • 蘇德及遠東戰場經典戰役之布列斯特要塞防禦戰,「我們仍然戰鬥」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在德軍入侵蘇聯的三個集團軍群中,中央集團軍群的任務是越過布格河,佔領明斯克,直指莫斯科。而位於布格河東岸的布列斯特要塞首當其衝,成為德中央集團軍的第一個攻擊目標。圖片來源於網絡6月22日凌晨2時,德軍第45步兵師突擊部隊在夜幕的掩護下,悄悄潛伏在布格河西岸的預定攻擊位置,布列斯特要塞中熟睡的蘇軍怎麼也想不到,一小時後戰爭將會首先從他們這裡爆發!
  • 歷時250天的要塞保衛戰,看看蘇軍如何為塞瓦斯託波爾提供後勤的
    第二次進攻是在1941年12月17日至31日,德軍在集中了大量重型火炮後再次發起了新的進攻,這次德軍放慢了進攻的速度,對要塞實施有序的進攻,以減少不必要的傷亡,這場進攻隨著3個蘇軍集團軍重返刻赤半島而被迫中斷,德軍第11集團軍主力不得不轉過來阻擋蘇軍的反攻。
  • 希特勒入侵蘇聯,百萬大軍過境,這座邊境要塞竟然擋了他們一個月
    在人們的印象裡德軍攻打蘇聯好像是一開始很順利,幾乎全線突破,沒有遇到任何障礙,這個觀點是不對的,有一個地方德軍一開始的攻擊沒有得手,狂轟濫炸了一個多月,才最終拿下,這就是布列斯特要塞之戰,常常被人忽視的一場真正的抗戰,在偉大衛國戰爭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 多炮塔神教最輝煌一戰,蘇軍T-28單車獨闖龍潭,殺傷數百德軍
    這聽起來有點像戰爭遊戲的劇情設定,但是對於蘇軍坦克兵德米特裡 馬爾科而言,卻是一場親身經歷的戰地冒險,一段無與倫比的沙場傳奇。在1941年6月,馬爾科和他的戰友們駕駛一輛T-28坦克單槍匹馬地衝進已經淪陷的明斯克,試圖穿越城市,突出德軍的包圍圈,他們的突然出現讓正在歡慶勝利的德國人毫無防備,損失慘重,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這個富於戲劇色彩的故事還要從「巴巴羅薩」行動初期蘇軍的全線崩潰說起。
  • 經典戰役:最悲壯的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
    當人們提到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的時候,都會感嘆於蘇聯紅軍為了保衛領土,勇於犧牲和堅決抵抗的毅力和決心。百姓讀史今天易達跟大家聊的是英雄要塞: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百姓讀史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閃侵蘇聯,而位於蘇聯和波蘭交界的布列斯特要塞,成了最先交戰的地方。
  • 德軍兵臨莫斯科僅四個月,蘇軍反攻至柏林為何要四年?有五點原因
    《巴巴羅薩計劃》的要旨就是「通過一場快速的戰爭打垮蘇俄」,德軍總參謀部預計在六周內結束戰事,所以四個月時間才攻到莫斯科城下都完全出乎其所料了,這也是德國人過於低估蘇聯軍事實力的結果。但無論如何,1941年的德軍在裝甲部隊的質量上、在大縱深合圍的戰役戰術指揮上,都具有相當大的優勢,拿波蘭和法國練完手以後,閃擊戰的運用已經爐火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