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二傑譚嗣同、唐才常的同學龍紱瑞及其家族攸縣檟山梅城龍氏

2020-12-10 末齋

記得之前寫譚嗣同及其家族瀏陽梅花巷譚氏的時候,譚嗣同兄長譚嗣貽(譚繼洵長子)的兒子譚傳贊娶了攸縣龍汝霖的孫女,龍璋和陶純炘(安化陶澍之子陶桄和湘陰左宗棠長女左孝瑜之女)的女兒。龍汝霖、龍璋所在的攸縣檟山梅城龍氏跟瀏陽的淵源,其實遠不止和瀏陽梅花巷譚氏的姻親關係。龍汝霖的弟弟,刑部右侍郎龍湛霖的長子龍紱瑞跟「瀏陽二傑」譚嗣同、唐才常是同學,三人都是瀏陽舉人歐陽中鵠的學生。譚嗣同赴北闈鄉試時曾在龍湛霖家中住過兩個月,跟龍紱瑞的關係親如兄弟。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殉難後,靈柩運回瀏陽,歐陽中鵠曾致信龍紱瑞商量,請和尚為譚念經超度的事宜。

湖南攸縣檟山梅城龍氏

始祖伯高公二十四世孫暹公,為道州學正,遂家道州。暹公四世孫庚公,避安史之亂,遷居江西永新。庚公八世孫耀公,唐天佑間任茶陵令,子孫遂家茶陵褒書東山。始遷祖二十六世龍清,行端三,字俊可,號悅仲,明洪武初復自東山遷攸縣學門前。由於清代攸縣為長沙府屬縣,而龍湛霖、龍汝霖一支又久居長沙,故龍氏刻書,其書牌皆作「長沙龍氏」。該族名人:明代有龍誥、龍光,清代有龍湛霖、龍汝霖、龍溥霖,近現代有龍璋、龍紱瑞、龍伯堅、龍鐵元、龍潛、龍永圖等。譜凡九修,清宣統元年(1909年)七修,龍璋纂修;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八修,龍紱瑞等纂修;1999年九修;龍慶祥等為纂修。七修和八修是「武陵堂印本」,九修改為「倫敦堂印本」。

字派:(十三世起)

伯高兆祥,來自永新。世傳理學,廷顯良臣。

澤承先正,光啟後昆。忠信為本,謙和乃珍。

星輝霞燦,柏茂松榮。家訓同佩,吉慶長臻。

續派:

宗支蕃衍,志壯福綿。仁孝作基,敦厚崇源。

開拓進取,科技精研。建業振國,代多達賢。

宏揚祖疇,日蒸月恆。

世系:

龍清(字悅仲)——龍仕信、龍仕鼎——龍楚珍、龍楚琳、龍楚瑞,龍楚瑛、龍楚瓊、龍楚瑤——

龍均甫墓老照片

龍璠——龍思見(字翼五)——龍彬(字均甫,一作君甫)——龍友夔(字襄堯,號鄉賢,長女嫁譚仲麟兄弟譚椿祥,即譚乙舟)——龍汝霖、龍溥霖、龍湛霖——

龍璋

龍璋(1854—1918)字硯仙,號甓勤齋主人,晚號潛叟,光緒間舉人,以中書改官司知縣,分發江蘇。甲午(1894年)試沐陽,丁酉(1897年)移如皋,庚子(1900年)攝上元、補泰興,丙午(1906年)調權江寧。先後兩次充江南鄉試同考官,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丁母憂去職,1903年龍璋、龍紱瑞和表兄胡元倓(字子靖,號耐庵,晚號樂誠老人、磨血人、胡九叫花)共同創辦湖南明德學堂。資助黃興等籌組華興會,並捐輸革命凡二十餘萬元。1918年病逝長沙。女五,長適瀏陽譚傳贊,次適永明周元⊙三適湘鄉劉清藜,四適湘鄉李正紱,五適安化陶佑曾,均陶夫人出。著有《小學搜逸》、《爾雅邢疏刪繁》、《甓勤齋詩文集》等。

龍璋世系:

龍汝霖(字皞臣,號潤生,道光丙午1846舉人)——龍璋(行一,元配陶氏、繼配張氏,妾唐氏)——龍祖同(派名自朗,字孟繩,張氏出,娶何紹基的曾外孫女、許直之女許佩琅)——龍永寧(女,伯堅女過繼給祖同)——

1923年龍鐵元(龍毓峻)全家於長沙

龍在田,1904年3月8日出生於長沙,原名龍學煦,1929年燕京大學研究院畢業,獲碩士學位後,1930年4月-1938年11月在黃埔軍校擔任政治教官。中學畢業後改名龍潛,後因同名者過多,於1935年改名龍志霍,五十年代改名龍在田。在黃埔軍校八年間,前期署名龍潛,後期署名龍志霍。先後在四川崇寧華陽實驗中學與成都光華大學教授英語,1945年3月《渡船 - 英文動詞研究》出版,《渡船練習答案》於1945年4月出版。1945年12月13日娶湘潭王耀球,隨後任職於紡織建設公司青島分公司,自學俄語。

1947年底辭職到南京,1948年2月在大豐富巷日星閣開設「平凡英俄語專修班」。1950年3月在南京中蘇友好協會俄文學校任教員,1953年7月調北京,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俄文編輯,參與第一套中學俄語教科書編輯工作。1954年9月《俄語語音教程及其教學法》出版,10月《中級俄文選》出版。

龍鐵元(龍毓峻)世系:

龍溥霖(字雲樵,號濟生,娶湘潭隱山胡氏胡漱芳)——龍璜(字遜齋,晚號寒玉老人)、龍紱祺(字荔仙,晚號意園)——龍毓峻(字鐵元,娶胡元倓堂兄胡元直之女胡淑婉)、龍毓晉——龍熙(娶曹慶重)、龍潛(原名龍學煦,後改名龍志霍、龍在田,黃埔軍校教官,娶湘潭王耀球)、龍叔修、龍槱、龍烜(女)、龍學鋆(女)、龍學鑑(女)——龍起濤、龍迎建——

龍湛霖(1837-1905)字瓊華,號芝生,鹹豐七年(1857年)湖南鄉試舉人。同治元年(1862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編修,旋丁父憂歸。光緒元年(1875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二年,任雲南鄉試正考官,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左中允。五年丁母憂歸。九年以原官兼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十年,任翰林院侍讀。十二年,署國子監祭酒。改侍講學士。十三年,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十四年,任江西學政、少詹事。十七年入為內閣學士。十九年,任福建鄉試正考官,擢刑部右侍郎。次年復出為江蘇學政,仍兼刑部右侍郎。二十四年以病乞歸,逾年患痺病,臥床不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夏病逝於長沙,享年六十八歲。有子龍紱瑞、龍紱年、龍紱慈,女婿楊溍頤、劉廷鎮。

龍紱瑞(1874-1952)字萸溪,晚號希靜,生父龍溥霖曾經任廣西桂林、平樂知府,龍紱瑞幼年隨侍廣西讀書。後龍紱瑞過繼給叔父龍湛霖為子。1882年龍紱瑞在北京受業於歐陽中鵠、沈兆祉諸名師門下。1903年春,龍紱瑞與堂兄龍璋各捐資千元,助胡元倓創辦明德學堂,為監督,旋又集資創辦經正學堂。是年夏初,他以候補知縣身分與俞蕃同、許直等在省城「創設女學,以開風氣」,開辦湖南第一女學堂。1905年龍紱瑞主持長沙府中學,即今長郡中學前身。辛亥革命後,湖南都督譚延闓委為交通司司長。1917年任湖南省官產處處長。解放後被聘為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武溪雜憶錄》、《蘋香榭詩存》。

龍伯堅和女兒龍永寧

龍伯堅(1900-1983年)名毓瑩,龍紱瑞之子。現代醫學家,中醫醫學史專家。1916年入湘雅醫學專門學校,1923年畢業,先後任湘軍軍醫處處長、長沙仁術醫院醫師、湖南肺病療養院院長等。1931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獲公共衛生碩士學位。1933年回國,任湖南省衛生處處長等職。1949年參與湖南和平解放工作。解放後任中央衛生研究院中醫研究所所長、一級研究員。1957年被錯定為「右派」,後調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情報所。長期從事《黃帝內經》的研究整理,著有《黃帝內經概論》、《黃帝內經素問集解》、《黃帝經靈樞集解》等。

龍湛霖、龍紱瑞、龍伯堅世系:

龍湛霖(字瓊華,號芝生)——龍紱瑞(字萸溪,晚號希靜,行八,溥霖之子過繼給叔父湛霖,娶長沙黃冕孫女黃國儀)、龍紱年(雷氏出)、龍紱慈(雷氏出)——龍伯堅(原名毓瑩,號伯堅,娶黃君宛)、龍沅(女,嫁譚延闓的侄子、譚恩闓之子譚仲輝)——龍伯憲(女,復旦畢業,嫁同濟大學教授王正本)、龍仲樹(女)、龍叔緹(女)、龍式昭——

相關焦點

  • 譚嗣同著述新考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譚嗣同在《三十自紀》中總結道:譚嗣同《三十自紀》今凡有《寥天一閣文》二卷,《莽蒼蒼齋詩》二卷,《遠遺堂集外文初編》一卷、《續編》一卷,《石菊影廬筆識》二卷,《仲叔四書義》一卷,《諡考前編》二卷,《瀏陽譚氏譜》四卷,都十五卷。
  • 辛亥革命先驅瀏陽餘昭常烈士家族世系及其後人
    餘昭常(1867—1911)字華麓,一作華祿,湖南瀏陽青草市人。辛亥革命先驅。餘昭常系瀏陽西鄉青草市支餘氏(伯玉公裔志寬公房)餘公宗瑋於清乾隆六年辛酉由廣東嘉應州興寧縣遷瀏陽西鄉十九都青草市立業。餘昭常家族世系:餘伯玉(字樸翁,次卿長子)——餘泰文(字榮祿,號五十九郎)——餘萬興(字德興)——餘乳三(一名悠遠,號七十六郎)——
  • 尋訪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傑出人物,是瀏陽的驕傲。按照今天的網絡語言,他在當時是屬於「高富帥」的人物,但他卻鄙視紈絝子弟,卓然特立,出類拔萃。連帝師翁同龢都稱讚他「通洋務,高視闊步,世家子弟中桀傲者也」。
  • 譚嗣同壯懷激烈的人生
    ,湖南瀏陽人。甲午後,譚嗣同與唐才常、劉善涵開始籌備在瀏陽設立算學格致館,得到了當時湖南學政江標的批准。由於原計劃是將瀏陽南臺書院改設為算學館,遭到當地保守士紳的激烈反對,不得己先行成立算學社,教習學生算學。算學社後在譚嗣同的努力下於1897年擴建成算學館,教習西洋製造等技藝。
  • 民國時湖南法政屆大律師貝允昕及其家族瀏陽東鄉高坪船倉貝氏
    看到譚嗣同的《報貝元徵書》,貝元徵何許人也?貝元徵即民國時湖南法政屆大律師貝允昕,元徵是其字,瀏陽東鄉高坪船倉人,是同治六年(1867)丁卯科湖南解元劉人熙的女婿。之前寫湖南省第一位經選舉產生的省長瀏陽劉人熙時有提到,劉人熙的大女兒劉敬止嫁給了光緒戊子科(1888年)舉人貝允昕。
  • 南宋「長沙三俊」之一淳熙十四年丁未科進士湯璹及其家族瀏陽湯氏
    今天寫一寫瀏陽第一位可確證的進士湯璹及其家族,湯璹之前《瀏陽縣誌》有記載的,在湯璹之前瀏陽出過兩位進士,分別是治平二年乙巳科進士李受,元祐間進士懃元。嘉慶《瀏陽縣誌》省元坊宋,省元坊,在西街,為湯璹立。
  • 瀏陽籍書畫家婁師白、湖南提督婁雲慶及其家族瀏陽寧鄉瀏溈婁氏
    藝術界有「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黃胄的驢、婁師白的鴨」的說法,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是瀏陽人,師從齊白石的婁師白也是瀏陽人。1912年瀏陽人婁德美隨官熊希齡北上定居北京,在北京香山慈幼院任職工程員。這婁德美正是婁師白的父親,來自湖南瀏溈婁氏家族。
  • 兩百年前戰死在葉爾羌的湖南瀏陽人蕭大賓及其家族蘭陵堂瀏東蕭氏
    遭張格爾叛軍偷襲戰死沙場的瀏陽人蕭大賓同治《瀏陽縣誌》選舉 武舉 蕭大賓正是一百九十多年前的道光六年(1826年)張格爾入侵葉爾羌,駐防葉爾羌的延西鎮屬靖邊營都司瀏陽人蕭大賓遭張格爾叛軍偷襲在防所戰死。
  • 大美瀏陽邀你來打卡
    (二)打卡「美宿」       自2020年3月12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醫務工作者和湘贛邊區域合作23縣(市、區)居民(除瀏陽)凡入住參與本次活動的酒店、民宿,可在該酒店、民宿掛牌價5折(僅房費)的基礎上,
  • 譚嗣同的一首五言詩,開篇就境界闊大,尾聯更顯氣概不凡
    下面介紹譚嗣同的一首五言詩,開篇就境界闊大,尾聯更顯氣概不凡。晨登衡嶽祝融峰作者:譚嗣同身高殊不絕,四顧乃無峰。但有浮雲度,時時一蕩胸。地沉星盡沒,天躍日初熔。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清末湖南瀏陽人,幼年隨父走遍西北、東南各省,能文章、好任俠、善劍術。甲午戰爭後,他發憤提倡新學、改良社會,並宣傳變法維新,救亡圖存。後來百日維新失敗,他與林旭等戊戌六君子同時遇害。作者從15歲開始作詩,現存120多首,有《譚嗣同全集》。祝融峰,是南嶽衡山的主峰,也是72峰的最高峰。
  • 在戊戌變法中犧牲的譚嗣同,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
    譚嗣同就是其中最為閃耀的人物之一。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他生於同治四年二月,於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政變後的八月十三日斬於市,結束了他短暫而壯烈的33歲的人生。譚嗣同,也是名門士子出身,湖北巡撫譚繼洵的兒子,幼年母親就去世了,被父親的小妾苛待,因此從小譚嗣同就思慮很深,雖然說「情深不壽」,但譚嗣同的智慧卻與日俱增。
  • 瀏水之北,吳楚咽喉 紅色故地,花炮之鄉——湖南瀏陽
    菊花石賦存於二疊、棲霞等組上部,形態可分為五類:繡球花、蝴蝶花、銅錢花、蟹爪花、雞爪花,資源儲量2357.2萬噸。水資源——地表水資源共有41.3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估計為2.9億立方米,人均佔有3842立方米,比中國人均佔有量多千餘立方米。
  • 瀏陽這個家族竟是藺相如的後代,清末出的兩位提督居然還是親兄弟
    網上看到民國時期瀏陽文市商會的藺同仁通票,藺同仁是瀏陽文家市賣鞭炮的老字號,這藺同仁應該是跟泉江藺氏家族有關的,瀏陽南鄉的文家市鎮是泉江藺氏的聚居地,大概有1萬多人,特別是在玉泉村,70%的村民都姓藺。瀏陽泉江藺氏是戰國時期完璧歸趙的趙國上卿藺相如的後裔。
  • 瀏陽「十大文旅網紅打卡地」「十佳夜間經濟示範點」名單出爐!
    經過前期推薦報名、資質審核,活動評委會從200多個候選單位中,評選出譚嗣同故居等30個推薦地入選「十大文旅網紅打卡地」入圍名單,杯莫亭夜宵等30個推薦地入選「十佳夜間經濟示範點」入圍名單。3月2日,為期一周的網絡投票通道開通,截至3月9日,投票頁面總點擊量達459萬次,累計投票49.6萬次。
  • 譚嗣同風華正茂,這首詩豪邁奔放,最後14字更是一語雙關
    下面介紹的是譚嗣同風華正茂,這首詩豪邁奔放,最後14字更是一語雙關。潼關清代:譚嗣同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父親曾為湖北巡撫。譚嗣同18歲時從瀏陽起身,往其父親譚繼洵任職地甘肅蘭州。途經潼關時,詩人被眼前壯景吸引,於是即興賦詩。這首詩通過壯闊險峻的背景,寫活了潼關,也是詩人傲岸奔放性格的生動描繪。詩人在春天時就從家鄉出發,沿路雖然美景無數,他因為著急趕路,卻無暇細細欣賞。這一年的秋天,譚嗣同一路跋涉,終於來到了潼關。
  • 東北「煤城」變回「梅城」
    2020年12月12日 21:13 來源:新華網 作者:薛欽峰 編輯:劉家嘉   新華社長春12月12日電(記者薛欽峰)梅花香自苦寒來,「梅城
  • 譚嗣同: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6顆人頭落地,其中有譚嗣同的一顆。「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完全有機會逃走,康有為、梁啓超們都逃了,他要用這顆頭來開啟民智。
  • 淺析維新派報刊的歷史作用及其主要貢獻
    一、維新派辦報的三個階段及其主要刊物 1895年,中日甲午戰敗,在內憂外患以及中西文化碰撞之下,當時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群體逐漸形成一個共識:唯有進行維新,學習國外,方能救中國。維新派作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力量的代表,開始在政壇上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