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2歲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惡魔」?媽媽要懂得引導

2020-12-04 七悅媽

「我不要,我就不要,我不要吃飯,我還要玩玩具」

「我就不穿衣服,我還要出去玩」

「媽媽討厭,討厭媽媽,不讓我看電視」

這些話你有沒有聽過,沒錯,假如你家孩子已經超過2歲或者正在經歷2歲這個階段,相信你一定深有體會。

之前自己家裡的孩子乖巧懂事又聽話,好像一夜之間就換了一個人一樣,天使變成了小惡魔,每天都會想盡辦法跟媽媽對著幹。調皮、易怒、叛逆等等都被孩子完美地體現,媽媽們似乎除了每天忙不完的事以外,更多地還要去思考如何跟這個2歲的娃鬥智鬥勇。

面對這樣一個小惡魔,你是不是有時候會有一種錯覺,是不是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導致孩子如此不聽話?

別急,其實2歲左右的孩子有這些特徵表現完全正常,媽媽們不必特別擔心和緊張,只要掌握好方式方法一定能夠幫助孩子完美地渡過!

你眼中的「作」卻是孩子的探索之旅

2歲的年紀俗稱可怕的2歲,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與1歲的低齡兒童或者更年長的高齡兒童都有著完全不同的發展特點。

2歲的孩子開始逐漸擁有自我獨立意識,她們不再滿足於父母的懷抱,更多地是想要走出去自我探索這個世界。2歲的孩子對這個新鮮的世界充滿了足夠的好奇心,她們渴望去探索和嘗試,然而手和腳是最能夠幫助她們的好工具,於是你就能看到孩子的各種「作」。

一不留神孩子跑進了廚房把你的米袋到個精光;

孩子拿著自己的畫筆把你心愛的書籍畫的面目全非;

孩子光著腳丫在冰涼的地板上跑來跑去衝你做鬼臉。

被怒氣衝昏了頭腦的你一定會尖叫連連,把孩子臭罵一頓。臭罵之後孩子似乎絲毫沒有任何改變甚至變得更加反叛和牴觸。

為什麼?

因為你和孩子根本不同頻,更何談交流。

只有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你才能夠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需求,才能夠明白孩子那些無釐頭行為背後的含義。

2歲的孩子都有哪些明顯的特徵?

孩子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她們的身體和心理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之中。不同階段的孩子對於父母的要求也會不一致。2歲是一個特殊的生理階段,因為這個階段孩子開始進入人生當中的第一個叛逆期。我們先來看看2歲的孩子都擁有哪些共性特徵:

1、孩子好奇心很重,對外界充滿了探索的欲望,想要自己去弄清楚一切事物。

2、她們缺乏挫折耐受力,意思就是只要沒有達到自己心中想要的結果孩子就會立刻大哭大鬧。

3、沒有社會化,這也就能夠說明為什麼她們可以不分場合地隨時隨地大哭大鬧了。

4、他們認為自己可以主宰父母,同時也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都需要聽從自己的安排。

5、他們相信父母的存在就是為了自己,為自己服務。

6、她們的語言能力和知識能力都在飛速發展,每一天都能夠有新的進步。

7、孩子思維和想像力都在不停地拓展,孩子開始慢慢學會想像空間。

8、她們任何事都想順心,一旦自己的心意被違背,孩子就會採用哭鬧耍賴的方式來應對。

9、她們極度以我為中心,並且認為父母能夠完全讀懂自己,自己想要的一切都能夠被滿足。

綜合看來2歲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孩子逐漸開始擁有獨立的自我萌芽意識,開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全新的世界。她們思維意識在成長,但身體成長速度卻比較滯後。這就導致了2歲的孩子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結合體。

想要探索實力卻不允許,孩子會為此感到沮喪和失落甚至大發脾氣。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充滿了辛苦和心酸,倘若父母能夠看到孩子的這一面,相信一定會對孩子做出的行為有很大的改觀。對孩子吼叫怒罵都沒有作用(甚至會起反作用),唯一高效的方式就是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過渡期,更好地成長!

父母做好這幾點幫助孩子順利成長

1、 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女兒在一段時間內有強烈的規則排序意識。

例如她的鞋子需要她自己去放好(別人放了之後她會大哭然後拿下來重新放一遍);

每次有人回家都需要敲門她去開門才能進來(如果那個人自己開門進來女兒就會大哭);

看電視必須她用手指點在對應的畫面上才能開始播放(倘若她沒有點那一下就會大哭)。

剛開始對於女兒的種種「奇葩」要求自己都會在內心吐槽,後來通過看了大量兒童行為心理書籍後才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這個階段的孩子對規則有著強烈的高要求,不允許別人去破壞,這對於孩子建立秩序感和安全感很有幫助。

之後的一段時間每當孩子出現這種情形時我都特別能夠理解孩子,知道這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孩子正在經歷人生中的一大考驗,我能夠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等待孩子的不斷蛻變和成長。

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才能夠理解孩子的外在行為,父母才不會覺得孩子的行為很糟心,反而很可愛。

2、 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去探索

孩子的成長需要空間,就像成人一樣。過度保護型或者完全放養型的父母都不能夠很好地引導孩子成長。

過度地保護會給孩子人為地制定一系列的規則,給孩子戴上沉重的枷鎖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完全放養同樣不可取,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懂得什麼是對錯不懂得尺度和分寸,父母的過度放養會讓孩子失去最原始的分寸感,對於今後習慣的培養和人際交往都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父母能夠在一定原則之下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去探索和想像,讓孩子能夠像一隻張開翅膀等待翱翔的雄鷹一樣,逐漸地認識到更廣大的空間和世界,尋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3、 通過書籍去了解孩子

父母了解孩子的最佳方式除了陪伴就是書籍。通過書籍當中能夠找尋到很多經驗之談並且加以運用,這簡直就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面臨2歲的孩子,推薦父母這本《可怕的2歲》這本書,這本書針對2歲兒童的心理和行為特徵進行徹底剖析,通過實例舉證切實地教會父母應對孩子的好方法。

父母能夠真正掌握到更好、更有效的方式來幫助自己的孩子順利度過2歲這個年紀,讓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更加地順暢和陽光。

有需要的可以點擊文章中的連結直接購買哦

今日話題:你是如何面對2歲孩子的「不凡」表現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我是@七悅媽,關注我和我一起輕鬆聊育兒!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3歲仍說不清話?媽媽要及時使用「媽媽腔」,正向引導孩子
    「媽媽腔」是指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時候,儘量把事物具體化,用溫柔的語氣去引導孩子。 比如父母想要讓孩子拉臭臭的時候告訴自己,父母要跟孩子說:寶寶,你肚子疼的時候要記得告訴媽媽,媽媽帶你去拉臭臭。 父母將拉臭臭這件事情具體化,孩子才能正確理解拉臭臭是怎麼回事?
  • 「媽媽,我恨你!」孩子進入「仇親期」,父母要懂得巧妙化解
    小惠安撫完丈夫後去找兒子談話,可兒子卻跟她說:"我討厭你們!"其實,阿民的兒子就是進入了"仇親期"。"仇親期"指的是青少年十三四歲時經常和父母反著來的現象,一般會持續2-3年。處於這個時期的孩子會非常叛逆,非常難以管教。
  • 如果你家有2-4歲的孩子,動不動就撒潑打滾,建議用這3招制服他
    如果你有一個2—4歲的孩子,那麼恭喜你收穫了一個「小惡魔」,不確定哪個瞬間拿起什麼玩。比如吃飯的時候玩菜葉,喝水的時候玩水等等。總是會把家裡搞得一團糟,氣得不行,又捨不得打罵,只能在心裡反覆默念「是親生的」來安慰自己,不然根本不會有個平穩的心態。
  • 12歲孩子悄悄轉走媽媽5萬塊,網友:懂得借雞生蛋,長大了不得!
    然而,在教育孩子的方面,我們卻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小時候父母經常告誡我們,為人要坦蕩,不能做些偷雞摸狗的勾當。近日,筆者無意刷到一則12歲孩子悄悄轉走媽媽5萬塊的消息。出於好奇便點開連結,一探究竟。
  • 2歲孩子動不動發脾氣,家長做好這3點,「小惡魔」也能變身乖寶寶
    隨著孩子的成長,一些父母會發現,2歲孩子動不動發脾氣,父母與孩子之間往往說不了幾句話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有的孩子甚至一反常態喜歡與父母唱反調,更有甚者會有摔東西、大聲哭鬧等激烈行為。這些行為讓很多家長大為頭疼的同時也迷惑不解,為什麼原來很聽話的寶寶,脾氣越來越大呢?其實,孩子發脾氣行為的背後是有心理因素的。
  • 「媽媽,我做了一個噩夢」,如何引導孩子真正地認識自己的夢?
    「媽媽,夢是什麼?」「爸爸,我昨天看到自己變成了一個超人,還和你一起去打怪獸了!這是真的嗎?」「媽媽,你說那些不是真實的,那為什麼會跑到我的腦子?」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對於有關「夢」的話題會問得越來越頻繁。而每次我們總是回答孩子,夢是一個虛幻的場景,往往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 剛出生不久的寶寶,不要讓這些人抱!媽媽要懂得拒絕
    沒有結婚生子之前,我是看到別人家可愛的小孩都想要抱一抱,如果親戚家或者鄰裡有小寶寶,那我看到了就一定要抱一抱的,畢竟真的都好可愛!後來有了自己的孩子,遇到那些喜歡自家寶寶的人,我也都會讓他們摸摸抱抱,因為這種心情我再了解不過了。寶寶給別人抱沒什麼問題,但是需要寶媽們注意的是,在寶寶2歲之前,如果有這幾類人想要抱寶寶,寶媽們可一定要懂得拒絕!
  • 2歲寶寶喜歡亂抓亂扔,父母不要急於制止,這樣引導孩子更聰明
    快2歲的小圓圓最近特別愛抓東西,看見什麼東西都要拿在手裡抓一抓,玩一玩。媽媽很是煩惱,因為她剛收拾好的東西,一會就被圓圓扔得亂七八糟了。這不,媽媽剛收拾完一堆瓶瓶罐罐,轉身又發現圓圓手裡拿著一瓶鹽坐在地上玩,他開心地把瓶裡的鹽一手一手地抓了出來。「媽媽,玩沙沙。」
  • 可怕的2歲來了?「小惡魔」的蛻變,需要父母的慧眼和包容來成全
    01熬過了夜奶,熬過了斷奶,卻敗給可怕的2歲很多媽媽們都在吐槽:孩子到了2歲,瞬間就變身「小惡魔」。確實!2歲的孩子熊得可上房揭瓦。但我卻覺得2歲是一個奇妙而有趣的階段。這個階段孩子的成長跨上了一個小小的裡程碑。
  • 孩子孤僻不合群?3歲進入社交敏感期,引導孩子變成社交小達人
    有研究表明,3 歲前孩子的「社會化」,甚至對其一生的社交能力影響深遠,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社交能力的幾個發展時期,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培養社交能力。1-2歲社交冷漠期孩子在1歲之前,關注點是在物品上的,他們這時候是以物感為主,所以這段時期,我們要給孩子提供溫馨舒適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吃好睡好,建立好安全感。
  • 女孩幼兒園睡不著躺著摳指甲,不愛午睡的孩子,並不是「小惡魔」
    我家孩子就很不能理解她為什麼不愛睡覺,因為,我的小孩一直都有睡午覺的習慣,她覺得小朋友都應該睡覺,便跟我提起這件事。關於睡午覺,就像小朋友吃飯一樣,對於部分家長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大多數的幼兒園都有強制性午睡的要求,但有的孩子就是不喜歡睡午覺,這可把許多家長愁壞了。
  • 3歲孩子痴迷動畫片怎麼辦?愛看動畫片很正常,關鍵在於怎麼引導
    有寶媽發帖求助:有什麼好辦法不讓3、4歲兒童痴迷動畫片?3、4歲孩子為什麼要讓他不痴迷動畫片,我家雙胞胎2歲開始也是很迷動畫片。我們懂得控制度,並善於引導,孩子反而能越看動畫片,越愛學習。01如何控制孩子痴迷動畫片的程度?
  • 媽媽,怪獸要吃我!面對孩子心中的小惡魔,媽媽們要怎麼做?
    許多寶媽都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孩子膽小,怕黑,對未知事物充滿了恐懼。媽媽們都是怎樣面對的呢?我想,不外乎以下這幾種應對方法:1. 不要怕,世界上沒有怪獸,不會有怪獸吃掉你2.小時候天不怕地不怕,但是唯獨怕天黑,我想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恐懼所在。因為幻想,因為未知。那時候,如果我說怕黑,媽媽像上面的那些話一樣的對我,我會怎麼樣呢?設身處地地想一下,我會傷心,會覺得不被理解,會失去對媽媽的信任。可是,我害怕的時候,媽媽是怎麼做的呢?
  • 女兒一句話媽媽尷尬無比,父母和孩子相處要懂得避諱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都在影響著孩子。而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也要懂得避諱,如果不懂得避諱,那麼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劉女士家的女兒今年三歲多了,而劉女士和丈夫平時都是比較大大咧咧的,有的時候說話也不會在女兒面前避諱,想說什麼說什麼。這天劉女士和丈夫帶著女兒去逛商場。女兒玩得有些累了,於是爸爸就去給女兒 買了一瓶礦泉水來。因為天氣比較熱,女兒又特別渴,看到爸爸還沒有把瓶蓋擰開,於是女兒就學著媽媽在家的樣子對爸爸說「老公,用力點!
  • 2-5歲是孩子性格養成關鍵期,要培養這些能力,將來更容易成才
    寶寶2歲開始到5歲,就會出現自我意識,這時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所以家長要學會正確的引導教育。1、2歲寶寶開始出現自我意識,要規範行為舉止2歲是「自我意識」建立的最關鍵時期,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寶寶2歲有了「我」的意識,將自身視為行動的主體,會去模仿大人的一些言語和行為。
  • 乖寶寶變身「小惡魔」,對付敏感期、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
    對於孩子的敏感、叛逆,家長應該掌握下面這些方法。◎接納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有個小朋友剛過完3歲的生日,本來還覺得孩子又大了一歲應該更懂事了,但是孩子的表現讓家長很無奈,比如家裡有個藥箱,爸爸媽媽不讓她玩,但是她偏偏要玩,還弄得藥箱裡的藥撒的到處都是。
  • 和玩具「神神叨叨」的孩子是泛靈期到了,媽媽要懂得及時「賦能」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有一個逐步的變化:3歲的孩子看任何事物都是富有生命的;4、5歲的孩子認為會動的事物就是有生命的;6、7歲的孩子依然還有泛靈思維存在。這是3~6歲寶寶泛靈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寶寶長大一些後,泛靈心理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了。
  • 這位媽媽心悸地講述:孩子說一定不告訴我這件事時,我後悔了!
    記得之前看到過這麼一個真實故事,有個叫文文(化名)的小女孩,在她十四歲的時候,竟然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而親生爸爸竟然是70多歲的老大爺!僅僅兩年,兩次懷孕,而且孩子的生父竟然不是同一個人。為何一個年僅14歲的花季少女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沒有及時告訴家人呢?
  • 4歲孩子,夜裡用紙尿褲,要不要斷呢?太該斷了
    我家雙胞胎,是2歲多徹底斷了紙尿褲的。孩子4歲,夜裡用紙尿褲,要不要斷呢?太該斷了。不把尿,2歲多會清楚表達,白天去掉了紙尿褲,上幼兒園的問題順利解決了,那晚上呢?家長既要給自己信心:相信孩子可以脫掉紙尿褲,也要給孩子信心。第一,可以看些寶寶長大脫了紙尿褲的繪本,給孩子正面引導。第二,可以以大人自己舉例,告訴孩子是大孩子了,和爸爸媽媽一樣,不用紙尿褲了。
  • 媽媽帶兒子去動物園餵狼,被拉黑:保護孩子,要教會孩子守規矩
    如果父母能夠在第一次就及時制止孩子,教育孩子遵守「不可在馬路上玩耍」的規則; 如果孩子從小就懂得「紅燈停綠燈行見到車輛要繞行」,是不是就能避免這場意外? 事實上,每一個悲劇,都有其可追溯的源頭。 每一個早知如此,都有個悔不當初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