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大多源自真實的歷史,而故事的基本走向更是跟史實如出一轍。但既然是小說,情節上難免會有所刪改,敘述的人物也難免會跟歷史有所出入。由於演義整體上擁劉反曹的大方向,很多蜀國的將領都被過分拔高乃至神化,最典型的例子當屬趙雲和諸葛亮二人了。同樣的,許多曹魏、孫吳或是漢末的人物則往往被一筆帶過,淪為醬油,事實上,演義中的很多醬油角色在歷史上都是很有作為的,今天,小編就以其中三人為代表,跟大家聊一聊。
袁紹部將:鞠義
提起袁紹手下的將領,想必大家最先想到的當屬被後人稱作「河北四庭柱」的顏良、文丑、高覽、張郃四人, 特別是顏良和文丑,名氣甚至一度蓋過了名將張郃。但事實上,顏良文丑二人還真未必是袁紹的王牌,儘管孔融曾評價二人「勇冠三軍」,但就其戰績來看,二人不過是匹夫之勇,帶兵打仗卻算不上有真本事,反倒是名不見經傳的鞠義更勝一籌。
鞠義這個名字,在演義中也曾被提到,但出場僅一回,便被當成趙雲的升級包領了盒飯,但歷史上的鞠義可不是這樣,當年袁紹跟公孫瓚交戰,屢戰屢敗,丟了不少城池,還差點招致了勢力的覆滅,而率先擊敗公孫瓚的,正是鞠義和他手下的八百先登死士。後來,鞠義多次參與了反撲公孫的戰役,功勳卓著,他本人不僅作戰勇猛,而且指揮才能出眾,是袁紹軍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可惜他恃功自傲,最終被袁紹處決。
曹魏大將:李通
演義裡的李通跟鞠義的人設差不多,都屬於在集團裡沒啥存在感,僅僅是給大將當升級包用的,鞠義做了趙雲的升級包,而李通則死在了馬超手上。但剛剛我們已經說過了,鞠義是被袁紹處決而非被趙雲陣斬,同樣的,李通並沒有死在馬超的槍下,他是病死的。
歷史上的李通是一個能徵善戰且十分忠義的人,他在徵張繡、戰袁紹、救曹仁等多場戰役中立有大功,表現了他出眾的軍事才能,同時,他曾在官渡之戰時拒絕接受袁紹和劉表等人高官厚祿的利誘,甚至斬使以表決心,表現了他忠肝義膽的一面。他公正無私,即便是自己的親人犯法仍與百姓同處,正是由於這些,李通深受曹操的重用,病逝後被追贈為「剛侯」。
東吳丞相:顧雍
東吳的謀士從來都不是演義青睞的對象,儘管人數不少,但每次到了真正需要人出主意的時候,靠的卻是周瑜、呂蒙、陸遜這些算不上謀士的「謀士」。特別是舌戰群儒,歷史上本沒有這一節,只是作者為了表現諸葛亮的才思敏捷才故意安排了這麼一出。不得不說,這一情節的效果還是很好的,諸葛亮是捧上去了,可代價卻是讓整個東吳謀士集團背了鍋。
儘管演義裡東吳謀士集團已經找不出什麼人物了,但顧雍還是不能成為其中的雞頭,相反,東吳二張,諸葛瑾乃至闞澤的戲份都比他多,顧雍在東吳的地位,似乎也僅僅是東吳有個謀士叫顧雍而已。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這個東吳的路人甲卻在東吳擔任了十九年宰相。他任宰相期間,選賢舉能,公正無私,為東吳的後方安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堪稱一代賢相。他去世時,年逾六十的孫權親自穿著素服弔唁他,東吳人民無不感念他的恩德。
除此之外,演義裡是龍套而正史卻功勳卓著的人還有很多,你還知道有哪些呢?快來下方的評論區裡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