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一戰不只有機槍與大炮,這群牛仔卻上演騎兵最後的輝煌!

2021-01-08 歷史看芳華

每當想起電視劇中騎兵連衝鋒!伴隨著悲壯的背景音樂,八路軍的騎兵向著遠比他們強大的日軍衝鋒,最終全部戰死。我想很多人都曾被《亮劍》中騎兵連壯烈殉國的這段場面震撼,明知不敵也要向敵人發起衝鋒,這些軍人用生命捍衛了專屬於騎兵的榮耀。更是鐵血男兒保家衛國的鋼鐵意志。

每一個亮劍的觀眾都會被騎兵連這一壯舉所震撼。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騎兵自誕生以來就成為了戰場上絕對的主力,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幾乎是古今中外每一個強國的標配。騎著高頭大馬,身著帥氣盔甲的騎兵們成為無數男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女孩們的夢中情人。尤其是騎兵們排山倒海的衝鋒更是無數少年所心馳神往的。

然而熱血終究難抵冰冷的現實,隨著火藥武器的出現,騎兵的作用愈發的降低。尤其在自動武器誕生後,騎兵更加被邊緣化,高傲的騎士們不得不與他們的盔甲一起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即使是手搖機槍也足以對騎兵造成巨大殺傷。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流淌著英雄血液的騎兵們只要站在戰場上一天,他們就會勇敢的向前衝鋒。電影《輕騎兵》改編於一戰中的真實戰例,用真人真馬向我們展示了騎兵在戰場上最後的輝煌。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了第四個年頭,為攻佔加沙,英軍與澳新軍團組成聯軍,在默裡爵士率領下與德國顧問指導的土耳其軍展開激烈交戰。

起初土軍還要在高加索地區與俄軍交戰,然而隨著俄國陷入內亂,土軍得以將重點放在加沙。德國顧問指導下的土軍順風時還能打的像模像樣,但逆風局實在靠不住。英軍在3月26日與4月17日兩次進攻加沙,結果在付出慘重代價後一無所獲。面對如此戰局,英國首相喬治決定由騎兵出身的艾倫比將軍接替默裡全權指揮。

到任後的艾倫比發現,英軍勝利的關解在於能否控制水源,因此必須奪取貝爾謝巴。為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他大膽啟用澳新軍團騎兵。10月30日,這些騎兵以古老的騎兵衝鋒的方式向貝爾謝巴發動攻擊,很快便結束戰鬥,且自身傷亡微乎其微。得到充足水源後的英軍士氣大振,很快攻佔了加沙。

一開始以為這是部給直男看的純軍事片,但細品後發現,本片飽含近代西方戰爭文學的浪漫。穿著帥氣軍裝的戰士,美麗溫柔的護士,他們之間沒有太多肉麻的話語,但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包含著濃濃的愛意。比起當代電影中動不動脫衣服的情節少了一分衝動,多了一分朦朧。

其實很多影視劇中騎兵衝鋒的大場面不少,但是大多是依靠特效合成,畢竟馬和騎馬的人都不太好找。但對於澳大利亞來說,遼闊的草原養育著無數的寶馬良駒,找幾百匹好馬再容易不過。馬多就是可以為所欲為——本片全部真人真馬拍攝。幾百名騎兵的實景衝鋒配上空中遠景,其給人的震撼絕對不是特效所能比的。

真人真馬實景拍攝,澳洲人把他們的淳樸展現的淋漓盡致,當年那支縱橫中東的騎兵仿佛獲得了重生,繼續向世人訴說著自己無尚的榮耀。時隔數百年之後,中東這片土地再一次被遠道而來的騎兵們徵服。

導演在影片中幾乎無時無刻在炫耀馬多的事實,以及騎手們與他們的戰馬的深厚感情。我想導演本身應該也是一位愛馬的人,並把這種喜愛注入到劇情中。

每匹馬都在奮力衝刺

在進攻貝爾謝巴前騎手將不多的水分給自己的馬。影片最後字幕說沒有馬受傷或死亡,我想這才是對馬真正的喜愛。筆者作為一個熱愛草原的馬背漢子可以解釋一下,雖然有馬匹摔倒的動作,但是對經過訓練的馬來說,摔倒就和人摔倒一樣不會受傷,騎手也可以操控馬在需要的時候立即摔倒。

這次巨大的勝利雖然主要歸功於澳新騎兵們的勇敢衝鋒,但是也離不開英軍指揮官的策略指導。新上任的艾倫比將軍與他的屬下們著實秀了一把操作,讓他們對面的德國人與土耳其人摸不著北。尤其是如何用假情報迷惑敵軍,這方面英軍堪稱是教科書級別的表現。

英軍虛構了一份情報,並用精湛的演技讓敵人相信是自己慌亂中遺失的。一份假情報加上其他英軍的佯動使得土軍對貝爾謝巴不夠重視,給了英軍突襲的機會。騎兵使用方面,英軍也一改以往呆板的方式,想起了這些騎兵恐怖的衝刺速度,不再把他們當作騎馬步兵使用。這一突然改變使得土耳其軍與他們的德國顧問一時難以適應。

德軍顧問對澳新軍團十分了解,也明白英軍一開始錯誤的使用方式。不過這一切努力還需要豬一樣對手的配合,雖然這支土耳其軍隊兩次擊退英軍,可他們過於依賴自己的德國顧問。一旦這些德國顧問不靠譜,對土耳其軍來說就是滅頂之災。德國人的錯誤判斷使土軍疏於防範。

德國人一開始就判斷錯了英軍的進攻方向,等到澳新軍團的騎兵們發起衝鋒時,前線的德國教官則依舊將這些騎兵視作騎馬步兵,等他們下馬再攻擊。結果當德軍發現這些騎兵不再下馬時已經來不及做出反應,土軍士兵甚至已經開始逃跑。

德國教官依照習慣設定射擊距離。騎兵衝到幾百米距離時土軍甚至不知道改變標尺。在戰場上沒有人會給你修正錯誤的機會,德國顧問們的集體失誤使得土軍陣地迅速土崩瓦解。這座對雙方至關重要的城市很快被澳新軍團攻佔。

值得一說的是,他們衝入敵人陣地後,是要下馬作戰的,這很《戰地1》。這次在歷史上被稱為「貝爾謝巴衝鋒」的攻擊行動狠狠打了那些看不起騎兵的人的臉,來自澳洲的騎士們用他們的騎術和勇敢重現古老騎兵的榮耀。雖然此戰後再無大規模騎兵衝鋒取勝的戰例,但是就算騎兵就此退役,那麼也是以英雄的姿態光榮退役。一息尚存,衝鋒不止,這就是騎士們的格言,也是每一個勇士面對生活的不二真理!

相關焦點

  • 別士巴衝鋒:800澳洲牛仔擊潰3000土耳其軍隊,騎兵最後的衝鋒
    《鐵騎雄獅》劇照1917年10月31日,一戰進入到第3個年頭,這一天,在距離耶路撒冷西南120公裡的小鎮別士巴(貝爾謝巴),一群渴的要命的澳大利亞輕騎兵不顧一切地向裝備有重機槍、克虜伯火炮的土耳其軍陣地發起衝鋒,這群「亡命徒」的目標非常簡單—奪取城裡的水井。
  • 機槍淘汰了騎兵?電影《戰馬》裡那種一戰騎兵衝鋒是真的嗎?
    編者按:一提到一戰,人們大多會想像到的是一條條骯髒的戰壕、重機槍還有步兵們絕望的衝鋒。而2011的電影《戰馬》,則展現了一戰的另一面。這其中有著戰場的無情,更有著騎兵們最後而矜持和無畏的衝鋒。影片中英軍騎兵悲慘的結局,也仿佛向觀眾,展示那個老生常談的觀點,機槍淘汰了騎兵。但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
  • 騎兵的落幕:機槍亦或坦克?
    之前我們講過一則關於重騎兵的文章,裡面說到,古代輝煌騎兵的落幕是靜悄悄的。那麼其中會有很多人糾結於,騎兵的落幕究竟是重機槍的發明導致戰場上騎兵無法正面發起衝鋒亦或是坦克的發明代替了騎兵的作用呢?有人說是火器的出現導致了騎兵的沒落:其實我個人覺得這非常的不對,火器火炮的出現,只能是導致歐洲的城堡貴族沒落,不可能讓騎兵沒落,因為當時步兵能夠使用火器,而騎兵也能夠使用火器。況且騎兵可以打了就跑,而步兵卻做不到這樣的機動性。所以,我先否定了這樣一個理論。武裝火器的騎兵比以往的騎兵往往更具威脅。
  • 二戰期間,看看中國騎兵有多厲害?
    騎兵,在人類數千年的戰爭史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機動性較強,能快速的打擊敵人,又能迅速撤退,可搞偵察,可做擾敵。 中國騎兵發展的最好的當屬元朝。想當年,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就是靠著這群鐵騎,橫掃亞歐大陸,建立起東到鄂霍次克海,西至東歐,北到北冰洋,南達南海的蒙古帝國。
  • 軍事技術改變歷史:馬克沁機槍問世,精神和勇氣從此被物質取代
    其實一戰之前歐洲大陸國家的軍官都來自於地主階級或者貴族階級,他們本身並未意識到工業革命對於戰爭模式的改變,大部分軍官的思想依舊停留在歐洲三十年戰爭時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創造的步兵戰術理念之中。在他們看來現在的步槍和大炮只是比以前的步槍和大炮射程更長、威力更大而已,真正取得戰爭勝利的因素依舊是步兵的刺刀挺近和騎兵的馬上衝鋒。
  • 3萬人突襲日軍騎兵旅團,大獲全勝,敵兩個騎兵聯隊損失慘重
    提到騎兵,很多人比較容易想到《亮劍》之中李雲龍的騎兵連,實際上想要養活一個騎兵連並不容易,很多人在分析中,對李雲龍所部能否擁有一個騎兵連產生很大的疑惑,但不得不說在突圍作戰中,以騎兵連連長孫德勝勇猛衝鋒,直至壯烈犧牲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
  • 日軍騎兵拼刀法?八路軍不呈匹夫之勇,機槍收割日軍
    因為日軍騎兵覺得,只有馬刀對決才最能體現出他們的勇氣與實力。其實當時日軍的騎兵都是騎馬步兵,在作戰時要下馬像步兵一樣作戰,馬刀對決是很少發生的事。 曾玉良則命令2個騎兵連列陣,而且是衝鋒拼馬刀的陣型。另外兩個連與步兵,則悄悄埋伏在兩翼的溝壑中。 日軍見八路軍列陣而且是準備拼馬刀的架勢,十分興奮,以為八路軍要和他們拼馬刀,全然忘記了自己還帶著機槍與火炮。日軍認為,僅憑自己的馬刀就可以輕易打敗八路軍的騎兵。日軍軍官下令後,騎兵拔出馬刀開始衝鋒,驕橫的日軍甚至都懶得戴影響視線的頭盔。
  • 誰說機槍是剋星?解放軍騎兵英雄一次戰鬥打掉5挺,砍死40敵軍
    在東北戰場,我東北民主聯軍計劃從9月下旬對瀋陽至山海關、長春至大石橋的敵軍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戰役,這就是東北秋季攻勢。但在9月6日,國民黨軍對我軍的行動已有所覺察,出動3個師由綏中,興城和錦西向建昌方向展開攻擊,企圖保證錦州至山海關的錦榆鐵路的暢通。我軍當機立斷,與9月14日提前發起秋季攻勢。
  • 軍史上流傳最廣的謠言,波蘭騎兵打坦克到底是怎麼回事?
    德軍一時蒙圈,但很快清醒過來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的機槍和火炮狂射,並開動坦克無情碾壓,英勇的波軍騎兵慘遭屠戮。書寫了一曲令人慨嘆的悲歌。事實真是如此嗎?今天聊聊。波蘭翼騎兵波蘭,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就是被人分割、蹂躪的主,其實這都是近現代的波蘭歷史,人家祖上也闊過,而且就在不遠的17世紀,那就是波蘭的驕傲——翼騎兵!
  • 這把步槍給騎兵帶來了最後的輝煌,1859年的斯賓塞槓桿步槍
    按理來說,整個19世紀的騎兵都在走下坡路。尤其是到19世紀末,無驗火藥以及自動武器出現之後,騎兵的社會地位更是一落千丈。但這篇我想說的是,在19世紀60年代,槓桿步槍的出現一度讓騎兵風光了一回,但這也是最後的輝煌。
  • 德式輕機槍的起點,一戰德軍伯格曼MG15機槍
    話說玩戰地1的小夥伴應該對MG15.n.A這把機槍不陌生,雖然它的名氣不算大,但作為德國的第一桿「輕機槍」,我還是覺得有必要單獨開一篇聊聊它(其實這篇是有兄弟一直要我寫的...)因為當時馬克沁結構在多次衝突中證明自己是一把可靠的重機槍,而且當時德軍腦子裡沒考慮過給機槍減重的問題,因此最終採用的是馬克沁結構的MG08。一戰剛開打那會,德國人覺得MG08沒啥不好的。無非是這種馬克沁結構不適合搬上飛機,因為真的太重。
  • 一戰之前本來只有重機槍,輕機槍是如何出現的?多少斤是輕重機槍分...
    機槍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而且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標準,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上只有重機槍的概念;後來一戰爆發,輕機槍應運而生;再到二戰時期,又演化出了通用機槍。 重機槍重點突出一個「重」字,就拿早期的馬克沁重機槍來說,機槍本體的重量為11.8公斤,但配套裝備還有水冷套筒、三腳架、護盾、彈藥箱等等,這使得全重達到了49公斤,一名機槍手根本負擔不了這麼沉重的裝備,所以重機槍組往往由5-6人組成。
  • 騎兵的「前世今生」:歐洲曾經無比輝煌的騎士集團是如何沒落的?
    迦太基的統帥漢尼拔在希臘和馬其頓正規騎兵的基礎上,組織了迦太基正規騎兵,戰鬥力很強,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201年)中大敗羅馬軍隊。坎尼附近的一次會戰,漢尼拔充分利用自己騎兵的優勢,巧妙地變換隊形,幾乎一舉全殲羅馬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 曾令人聞風喪膽的哥薩克騎兵,以數倍兵力對陣日軍8千,為何慘敗
    一隻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騎兵一瞬間就可以扭轉乾坤,成為致勝法寶。就像是蒙古騎兵強大到建立了蒙古帝國一樣,這支騎兵不可小覷。但就是這樣的騎兵為何輸在了日俄戰爭中?一個時代的強者如何落幕的?進入二十世紀之後,是熱兵器的時代,騎兵正面砍殺只有極個別情況才會出現。因此,哥薩克騎兵變成了那種能快速移動的輕裝備騎兵,除了馬匹之外還配備了騎兵專用的騎兵槍。日本也深知這點,他們的作戰思想就進步許多,不僅建立了完善的騎兵部隊,還根據哥薩克騎兵的特點,針對性的為自己配備了由馬匹拖拽的,有六臺機槍的速射炮隊。
  • 一戰的遠程大炮--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口徑為210mm,長36.1米,口徑比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巔峰172.全重375噸,其中的炮身就有125噸重巴黎大炮於1918年服役,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得正激烈,德國的3門巴黎大炮一共向法國巴黎發射了300多枚炮彈,造成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傷。
  • 專門打坦克的機槍,一戰德國MG18超重機槍,就是一門速射炮
    MG18反坦克重機槍GM18是本質上是一挺放大版的水冷重機槍,它採用槍管短後座原理與肘節閉鎖結構,機槍只有連發模式。和普通水冷重機槍差不多,它也有一個巨大的水冷套筒加雙握把結構,使用30或75發彈帶供彈,因為彈道平直,射程遠,它在一戰時也可以被當成防空機槍使用。奇怪的是德軍規定執行反坦克任務時使用75發彈帶,防空作戰時使用30發彈帶,或許德軍認為坦克的威脅要大於飛機的威脅吧。
  • 近代戰場的高級戰術微操:當遇上火炮機槍,如何用騎兵打出暴擊?
    預備隊,通常情況下在情況不明的時候就須提前進行指派任命,以可以獨立行動的部隊為限,(例如團內攻擊的連,則不區分預備隊),預備隊的兵力,為騎兵1/4以內,原則上火力部隊和裝甲部隊不作為預備隊進行控制,但在特別之時,可以將重機槍,附屬於預備隊。
  • 狂野不羈的西部牛仔-美軍騎兵帽簡史丨裝備
    裝備文前須知本站發布的內容不代表任何立場;意在學習各國軍警先進理念。初期的騎兵部隊還有一部分人曾經使用過這種卡其色的騎兵帽,濃濃的牛仔味道但是到了越戰前夕佩戴騎兵帽的傳統又回來了。由第11空中突擊師和第二步兵師組成了新的第一騎兵空中機動師/Airmobile。騎兵帽傳統恢復的重要人物-約翰·B·斯託克頓/John B.
  • 一戰時,英國被弱小的土耳其軍隊擊敗,派八百澳洲騎兵一雪前恥!
    一戰時,作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雖然已經暮色漸露。但是為了維持自己的全球霸權,英國必須在歐洲作戰,在非洲作戰,在亞洲作戰,在美洲作戰。讓英國人沒想到的是,1917年年初在土耳其戰場,英軍屢次被弱小的土耳其軍隊所擊敗。
  • 大慈大悲加特林,機槍掃射渡眾生,為減少傷亡而誕生的加特林機槍
    如果提起加特林機槍,相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終結者》裡,阿諾·施瓦辛格飾演的那位來自未來的機器人拎著加特林掃射的樣子。或者是武裝直升機上的加特林對準地面轟然開火。而加特林機槍的原理也不僅僅被用於班組壓制用武器,甚至是改良為了加特林機炮,用於戰鬥機和軍艦,在多個武器平臺上都有優異表現。那麼這種神奇的武器,它的前世今生是如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