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時照鏡子,是人類的天性。
作者/夢軒
編輯/GymSquare編輯部
健身鏡的出現,讓「健身和鏡子」兩件之間的聯繫空前緊密。女性健身者在健身房鏡子前展露身姿,男性健身者對著鏡子矯正硬拉動作。對於眾多健身愛好者,健身房照鏡子從來都是下意識動作。
而在家庭場景,也有了某種特殊的「鏡子」,囊括的功能已遠不止身材展示。
比如從國外lululemon收購的mirror,到國內FITURE、喬山、myShape等,甚至團課健身房Justin&Julie Fitness,都相繼推出家庭健身鏡。用戶不僅對著鏡子看到自己的體態身姿,更可以對著鏡子的課程內容,展開訓練。
但健身房照鏡子的人很多,買家庭健身鏡的人也會多嗎?
從用戶的需求來說,健身時照鏡子,可能是人類的天性。照鏡子對健身促進的作用來看,家庭健身鏡更有激勵作用。
在心理學中,這一現象又稱為「曝光效應」。反應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經常照鏡子的受試者對身材更滿意。即使未達到理想的身材狀態,重複自我觀賞的渴望仍然存在。
甚至「曝光效應」在健身場景下可增強身材自信。當同時面對鏡子和苗條身材的海報,運動科學實驗中的訓練者,在努力程度和情緒狀態都能趨向飽滿。
從科學上,健身和鏡之間的關係,確實可以找到某種勾連。
而相比Peloton主打的單車,健身鏡似乎與家庭場景更契合。比如宜家就推出了在外觀設計和結構形態方面,與居住環境相融合的啞鈴等健身器械。尤其對於人均居住面積小的中國來說,鏡子看起來是一個相對放得下的家具。
當然,這也是更多家庭健身科技公司,用鏡子作為突破口的主要原因,同樣也促成mirror創始人Brynn Putnam,選擇將鏡子作為產品形態。
鏡子在從健身房的公共領域,走向居家臥室的私人空間。作為一種與健身交融的產品,鏡子是很好的家用健身載體。
但介於較高的產品售價,以及尚待普及的用戶健身教育。更多家庭健身鏡,需要給用戶足夠的付費理由。用戶不一定為鏡子付費,更多可能是鏡子中承載的內容。
也就是說,智能健身鏡的價值,並不在於鏡子,而在於產品所承載的激勵、互動和陪伴等體驗功能。能否基於互動,實現更好的用戶體驗,是包括健身鏡在內,更多家用健身公司的核心壁壘。
當健身房照鏡子
成為一種習慣
在大型連鎖健身房,鏡子是標準健身房配置的一部分。而在各式各樣的團課健身房,鏡子似乎也是無差別融入各種風格的「基礎設施」。
其實,在健身房裡安裝鏡子,早就被寫入場館設計標準。
早在1997年,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健康健身設施的標準和指南》(第二版)建議,所有健身教室應該「至少在兩面牆上裝鏡子」。
放置鏡子的作用,主要在於健身房的視覺效果。在2008年,英格蘭體育委員會發布《健身空間設計指導》,鏡子可以創造空間感,還能將自然光線反射到室內。
因此,委員會建議,每家健身房都應該安裝鏡子,且至少兩米高。明文規定強調,鏡子在抗阻力訓練區、自由重量區、拉伸區和舞蹈工作室的配置。
而更進一步說,安裝鏡子也許可以促進用戶健身。《指導》強調,團操教室的鏡子建議安裝在教練的背後,以便讓用戶在健身過程中看到自己。
此外,鏡子甚至也成為軍隊日常體能訓練的必備。如美國空軍將鏡子列入日常訓練區的空間設計原則,尤其在團體訓練區和器械區,特別要求至少在2面牆上安裝72英尺的鏡子。
■美國空軍將鏡子列入日常訓練區的空間設計原則,尤其在團體訓練區(上圖)和器械區(下圖)
對著鏡子自拍,也成為大多數健身愛好者,打卡記錄運動的方式。對於健身博主,從正面露馬甲線,到側身回頭秀臀,再到鍛鍊後大汗淋漓的見證,似乎成為健身房擺拍的經典姿勢。
在Keep上,照鏡子成為和測體重、量圍度的「身材追蹤法」,在熱門話題「你日常觀察身材變化的方法是什麼」中,有超過2300條討論,近5萬人圍觀。大量用戶對鏡自拍來記錄運動成長。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家庭健身公司,在推出智能健身鏡。一款家庭場景的AI智能鏡,像一個家庭健身的物理載體,通過健身動作識別、課程直播、以及社群互動等功能,來承載包括瑜伽、搏擊、HIIT等各種健身形態。
相比於以單車為主打的Peloton,智能鏡似乎是個家庭智能健身產品中,「門檻更低」的產品形態。無論從價格還是佔地空間來看,似乎都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mirror創始人Brynn Putnam被問及「為何選擇鏡子作為家庭健身產品」時表示,「我的公寓裡沒有跑步機或單車的空間,而YouTube視頻也不能激發我的健身動力」。相比較之下,「面對鏡子,我可以看到體形並自我矯正,還看到自己在努力而感動,更加激勵想要繼續健身。」
健身時照鏡子,
是人類的天性
喜歡在健身房裡照鏡子,是人類的天性。
英國調研機構對2000餘人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利物浦女性平均每天照鏡子71次,平均每天補妝11次,幾乎每小時一次,而英國男性每天照鏡子的次數高達27次,尤其是27歲左右的男性,每天平均要照52次鏡子。
而對於健身愛好者而言,在鏡子面前運動可能有激勵效果。
比如經常照鏡子,或對身材更滿意。這項結論來自《行為治療與實驗精神病學雜誌》2014年的一項研究。
實驗人員將參與者分為兩組,一組被要求注視自己滿意的身體部位(POS EXP),另一組注視不滿意的身體部位(NEG EXP)。結果發現,兩組參與者對身體滿意度都有提高,其中注視不滿意部位的一組,在實驗開始時出現消極的情緒反應。然而,隨著曝光次數增多,參與者的情緒逐漸好轉,且對自我身體的滿意度越來越高。
■照鏡子頻率增多,身體滿意度提高
來源:2014年《行為治療與實驗精神病學雜誌》
甚至鏡子對健身的激勵作用,會成為一種相互競爭。
例如發表在《國際運動科學雜誌》的研究,將男女參與者分為三組,分別為:在鏡子前、在鏡子和一張擁有理想身材的教練海報前,以及沒有鏡子這三種條件,分別完成20分鐘的單車訓練。
結果發現,參與者在鏡子和海報同時出現的條件下,騎單車的平均速度最快,鍛鍊最努力,且鍛鍊後情緒感受最強烈,這一現象在女性參與者身上尤為突出。
鏡子對健身的激勵作用,或許是家庭健身鏡的機會所在。
■鏡子和海報同時存在時,騎單車速度最快,情緒感受最強烈
來源:2014年《國際運動科學雜誌》
除此以外,健身鏡本身更容易融入家居環境,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比如宜家近期推出的健身功能家具「Kondition」就是一個例子。從產品形態上看,是一個帶抽屜的凳子,而中間可以擺放啞鈴等家庭健身器材。
還有英國健身科技公司Pivot Fitness,在上個月推出的PIVOTBed,將一張床通過旋轉掀開,改變支撐位,從而轉變為上拉杆、雙槓和起蹲架等健身設備。
■宜家Kondition
健身房照鏡子的人多,
買健身鏡的人也會多嗎?
鏡子正在從健身房這一公共領域,走向家庭場景的私人空間。
但是,「變得更智能」的鏡子,也存在用戶是否願意為其支付高昂價格的問題。
■YouTube關於mirror的評論
在YouTube的mirror測評視頻,大量用戶評論,「支付超一千美元購置健身鏡,不如直接打開免費視頻平臺同健身博主鍛鍊。」
和Peloton相比,mirror所缺乏的基於明星教練的直播課,是兩者的差異所在。以單車為主要產品形態的Peloton,在疫情隔離期間,發展勢頭高漲。在外媒平臺Reddit上,用戶發帖公告動態,搶佔課程席位。Peloton的健身課,儼然成為了健身愛好者的「線上派對」。
智能健身鏡的價值,其實並不在於鏡子,而在於產品所承載的激勵、互動和陪伴等體驗功能。
比如在@Wirecutter頻道的一則視頻留言中,@Jason Fuller提出相比於YouTube健身視頻,mirror具有本身的交互,數據分析功能,還可為用戶提供定製化服務。
但從其他用戶反饋來看,mirror現階段所謂的高科技和互動性,似乎尚未引起用戶的共鳴。而伴隨Apple Fitness+的入局,也構成內容服務上的全新挑戰。
如果說健身房照鏡子,是來自人類天性,那麼居家臥室基於鏡子載體健身,背後還有關於健身體驗的加持。■ GYMSQUARE
-END-
歡迎各位從業者參與GYMSQUARE精練
《2020中國健身行業調研》
問卷旨在調研中國行業現狀與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