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投降唐朝,魏徵大驚:不要接納,有亡國之禍!結果果然應驗

2020-11-23 騰訊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在中國古代,中原王朝一般都會面對周邊其他族類的侵擾,昔日秦始皇修築長城,另派30萬大軍北擊匈奴,佔據陽山(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設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九原區麻池古城)。

而漢高祖劉邦因輕視匈奴而被困於白登,致使漢朝走向和親的道路,好在有漢武大帝舉全國之力伐之,不惜背上「窮兵黷武」的名聲,為漢朝洗刷屈辱。

由此可見,古代的帝王對於遊牧民族都要謹慎對待,稍有不慎就會付出慘痛的代價。雖說匈奴之禍被漢朝解決,可遊牧民族源源不絕,之後演變出很多股勢力,其中突厥算是比較強大的一支力量。史書記載「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

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突厥和匈奴是有較近的血緣關係的,其強大的破壞性令強大的唐朝都頗為忌憚。

甚至有一次,因為李世民的一次錯誤決定,差點兩次導致唐朝滅國!

北周時期,中原王朝為了保持邊境的穩定,經常對突厥採取以錢糧等物資進行安撫討好的政策,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後,雖然停止了向突厥歲貢,可他依然忌憚突厥人極強的作戰能力,他為此不得不詔令百姓修築長城進行防禦。

唐朝建立的時候,突厥內部早已分裂為了兩大勢力,人們普遍稱其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其中以東突厥的軍事力量最為強大,唐朝政基剛穩時,他們曾一度侵擾中原地區。

在李淵主政時期,由於天下尚未徹底統一,李唐的將士普遍忙於中原內部的徵戰,朝廷對突厥等周邊部族採取了化敵為友的措施,李淵甚至親自寫信給突厥的可汗,藉此實現安撫的目的。

到了貞觀三年,李唐江山的內部已經穩固了下來,為了給唐朝營造一個充分安定的環境,李世民直接派遣李靖領兵十萬主動討伐突厥,由於李靖指揮得當,再加上唐軍是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下發起的猛烈進攻,沒過多長時間,東突厥便被打敗了,可汗頡利也在逃竄的過程中做了俘虜。

唐軍乘勝追擊,對突厥的殘餘勢力進行了清掃,十餘萬突厥人選擇歸順,眼前形勢一片大好。正當李世民準備享受這份喜悅的時候,卻不知道更大的危機悄然而至。

而這份危機,正是源於這些投降的胡人。

對於這些胡人的安置問題,朝廷大臣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大部分的大臣認為,既然東突厥已經被打垮,而且他們的臣民也表示「懾於大唐天威」,大唐就應該以寬納四海的包容之心將他們收留。

這些大臣們也知道突厥人骨子裡是好戰的,他們的歸順只不過是為了保存自己的權宜之計,其真正原因是迫於大唐強大的軍事壓力。如果有一天大唐的武力值有所降低,他們將會再次站到李家江山的對立面。

有人對此提出了「同化」的應對方法,即通過唐朝的禮儀之風逐步感化掉他們原本存在的野蠻,而且還要給他們入朝為官的機會,時間一長,他們就會成為真正的大唐子民,大唐的邊疆也可以通過借用他們的力量抵禦來犯之敵。

不過,這一建議立馬遭到了魏徵等大臣的反對。

魏徵以敢於直諫著稱,他對於胡人投降的這件事頗為震驚,毫無畏懼地向李世民分析道:徹底感化突厥人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如果把歸順的十萬胡人安置在大唐的疆域內,一旦形勢有變,他們將立即揭竿而起反抗朝廷,屆時將會有亡國之禍!

除此之外,可汗在突厥人的心中等同於神,大唐俘虜了他們所擁戴的頡利,這在他們心中將會成為巨大的屈辱,更何況這次戰爭還是大唐的軍隊主動挑起的,他們復仇的火焰是不會停熄的,最好的做法是將他們分散遣送到尚未開化的蠻荒之地,並且派軍隊監管,讓他們聚攏不到一塊去,任其自生自滅。

魏徵的分析十分透徹,可唐太宗當時已經飄飄然了,魏徵的話李世民是一點也沒有聽進去。這一段對話《唐史·胡夷傳》中有記載:

魏諫之:勿納。上不悅。 魏又諫:胡多而雜,難訓服。上微怒:朕乃天可汗。 魏再諫:百年危矣!上怒:爾咒本朝,當何罪? 魏退,上下旨曰:朕一統萬方,天下臣服!

李世民即位之初,頡利可汗曾派兵攻打過長安,由於大唐的軍隊尚未布置到位,頡利可汗帶領的突厥軍很快就進逼到了距長安僅四十裡的地方,眼看社稷將面臨累卵之危,李世民親率大軍隔著渭水與頡利可汗對話,頡利見唐軍排布整齊有序,誤以為李世民早已做好了準備,本著「好漢不吃眼前虧」的處事原則,頡利可汗很快便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他立刻向李世民叩頭稱臣,並且「獻馬三千匹,羊萬口」,李世民欣然接受,兩國之間的關係由軍事對立變為了友好相處,史學界稱之為「渭水之盟」。

幾年後,當李世民撕破臉皮主動派兵圍攻突厥時,頡利可汗直接被俘,這使得周邊其他勢力也跟著受到了不小的震動,很快便出現了「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的局面,李世民不僅成為了中原王朝的皇帝,而且還成為了唐周邊其他勢力公認的可汗,這是何等的榮耀!

當一個人的地位被眾人捧到巔峰狀態時,就難免會有點忘乎所以,既然他們已經誠心歸順,大唐又豈能將他們拒之門外呢?於是魏徵等人的建議便被置之不理,十萬多胡人被納入了大唐的疆域。

沒過多久,這枚「定時炸彈」便顯示出了它的威力。

看著祥和安定的四海,李世民深感自己的江山早已是一派盛世,對於這些胡人的管理也鬆懈了起來。

之後,李世民出徵高句麗,而隨著出徵的軍隊中,亦有很多之前歸降的胡人,以結社率可汗為首的一幫極端份子則秘密組織了一場有計劃反叛行動。

刺殺李世民、並利用唐朝內部空虛的機會進行反叛,企圖復興突厥!

幸好運氣是站在李世民這一邊的,直珠可汗與結社率可汗有怨,將反叛的消息稟告給李世民:

「突厥翻覆難期,其恩德至矣,而結社率竟反。此屬獸心,安可以人理待也!臣荷恩深厚,請為至尊誅之。」

最終這場反叛被扼殺在搖籃中。經歷此番波折後,李世民從原來的榮耀中清醒過來了,他這時才感覺到自己當初應該聽信魏徵之言。

為了補救曾經的過失,李世民下令歸順的那些突厥人遷往漠北,考慮到這些不安定分子還需要一個相對可靠的人進行監督,李世民還做了件重要的事情:派遣李思摩擔任突厥人的可汗。李思摩是頡利可汗的族人,在突厥的主要首領中,他算是比較親近唐朝的一位,所以唐太宗賜他李姓並擢升他為可汗,李思摩對此感恩戴德,他一心按照李世民的設想管理突厥。

但返回漠北的突厥人並沒有認同李世民冊封的這位李思摩可汗,他們很快便開始了復國的舉動並與大唐對立,安史之亂發生時,就是這批突厥人的後代充當了叛軍的前鋒,大唐的土地遭受了一場腥風血雨,這也成為了該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不得不說,唐太宗當初沒聽魏徵的諫言,最終造成了兩次亡國之患。

相關焦點

  • 唐朝諫臣魏徵的宅邸,如今已成民俗文化區,非遺美食不輸回民街
    在眾多諫臣之中,有一位大臣最為突出,光在《貞觀政要》中記載的向李世民面諫就有五十次,還呈送了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更是多達「數十餘萬言」,雖然經常弄得李世民下不了臺,卻深受其重用,這便是唐朝著名的諫臣魏徵。魏徵去世後,李世民號召百官相送,並親刻碑文,還留下了流傳千古的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 陳壽曾作《三國志》,為何卻在唐朝名聲極臭?全因他寫了這個人
    在其早年的作戰生涯中,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及劉黑闥等強橫的勢力,被其一一剿滅,為唐朝在亂局之中的穩定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在他上位後更是選賢任能,禮賢下士。他講究文治天下,令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也開創了貞觀之治,鑄就了萬國來朝的局面,更奠定了唐朝未來一百年盛局的根基。然而,這樣一位雄主,卻極度討厭《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甚至不僅他反感,其麾下如房玄齡、魏徵等人也對陳壽不太感冒,到處挑毛病。
  • 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文/花開無田 圖/網絡圖片有人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以傲視群雄的姿態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成為五千年華夏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成祖朱棣的這句話真的在亡國之際應驗了,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至死都沒離開過京城,踉踉蹌蹌地跑到紫禁城的煤山上,最後再望了一眼火光沖天的宮城,然後在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
  • 中國古代有哪些名人屬鼠?杜甫魏徵朱棣都是鼠年出生
    鼠是中國傳統十二生肖之首,所以稱子鼠。那麼,中國古代有哪些名人是鼠年出生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首先向我們走來的是唐朝名臣魏徵。魏徵生於580年,屬鼠。照說,鼠年出生的人,應該比較聰明、機智,而且有那麼一絲狡詐的意味。
  • 唐朝安史之亂是胡人作亂,參與平叛的將領,竟也有很多胡人將領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中期由唐朝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但其實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將領也有很多胡人將領,我們來一起看看有哪些將領:
  • 唐朝軍中百濟名將黑齒常之:降唐後戰功卓著,被冤入獄,自盡明志
    盛唐時期,朝廷對外來民族的態度極為寬容,顯示出泱泱大國的從容自信,對外族中的人才接納使用,真正體現出萬邦來朝的盛世景象。在唐朝朝廷上,就有許多外族的人士擔任文武大臣,大唐軍隊中的外族將領更是比比皆是。他們為大唐抵禦侵略,開疆拓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出身百濟的扶餘族將領黑齒常之即是其中之一。
  • 李世民納妃,聽聞妃子已訂婚,新郎說:我們沒訂婚,魏徵:你騙人
    唐朝貞觀八年,唐朝著名宰相房玄齡和另一位宰相魏徵吵了起來,震動朝堂,李世民因此非常頭疼,因為這件事因李世民而起。當年,李世民要納一位16歲的女子入宮為妃,而妃子在之前疑似訂婚了,到底該如何處理,兩大宰相產生了爭議。這件事,還要從半年前說起。
  • 魏徵斬龍王,唐太宗被嚇死,陰司崔府君贈其20年陽壽助其還陽
    陰司判官崔鈺受魏徵所託,偷改生死簿,贈予唐太宗20年陽壽崔鈺,唐朝潞州長子縣令。某年縣上大旱,為妖邪旱魃作祟,一道士斬妖除邪,求得甘露,崔鈺拜道長為師,苦心鑽研道法。在第十、十一回裡,涇河龍王因打賭負氣,故意違背布雨指令,將城裡城外的雨量調換,害的水災泛濫,死了不少人。魏徵得到上天的指令,夢裡元神出竅,將涇河龍王給斬首了。龍王心有不甘,找到魏徵的領導,也就是當今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理論,卻將李世民嚇死。在李世民臨死前,魏徵對李世民說:「陛下寬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長生。」
  • 中國奇蹟般的王朝,亡國前,仍用餘力將三個世界強國打得籤投降書
    不過也有的朝代會不一樣,比如唐朝,由於唐朝一開始就繼承了隋朝雄厚地經濟基礎,所以唐朝的歷史就是一部瘋狂碾壓外敵的歷史,甚至在它最後快要亡國的時候,仍然用盡最後力氣消滅了三個世界強國!這對於唐朝來說,確實是一個勁敵。何況吐蕃不僅僅疆域廣大,軍事力量也特別強大,吐蕃曾經有過一次打破唐朝都城長安的輝煌記錄,這樣的戰鬥力,在當時確實是橫行天下的。不過對於唐朝來說,打仗,從來都是它的最愛,沒有什麼能夠像打仗那樣激起唐朝人的激情了,尤其是像吐蕃這樣有挑戰性的對手,更是唐朝的最愛。
  • 宋家泰:白馬驛之禍
    這麼重要的一天,肯定要寫一點重要的內容,今天這篇文章,講講唐昭宗李曄之死,以及世家大族代表被殲滅的白馬驛之禍。 李曄從鳳翔回到長安,除了報復宦官,還下詔命宰相蘇儉、吏部侍郎盧光啟自殺,因為他倆都是李茂貞的同黨。蘇儉跟李曄成為親家,自身安全根本不能得到保證。
  • 錚臣魏徵,死前留下一本小冊子,氣得太宗李世民下令刨墳
    貞觀十七年,大唐著名的諫臣魏徵病逝,太宗李世民十分傷心,為此廢朝五日,下令厚葬魏徵詔百官送葬,並親自為魏徵書寫了碑文。魏徵死後,太宗還經常對身邊的人說道:「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歷史為鏡子可以知曉興亡更替,以人為鏡子可以看清自己的錯過,現在魏徵去了,朕少了一面鏡子」。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亡國思潮,國家興衰、王朝更迭是必然還是偶然?
    蜀漢後期,以上兩種亡國思想開始合流。譙周等人為此大造聲勢,終於把潛在蜀漢國內數十年的亡國思想匯流,而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思潮。這股強大的思潮促使了蜀國在大敵到來之時,投降措施輕易出臺,最後使得魏國輕易滅掉蜀漢。
  • 魏徵之後的「頭號」諫臣,因一句話送了命,牽出一段唐朝宮闈秘事
    在唐代貞觀後期有一位宰相劉洎,他被譽為魏徵之後的大唐頭號諫臣,因其直言敢諫深受唐太宗的器重。在唐太宗徵遼之時,還令劉洎輔佐太子李治,在定州監國。然而這位深受唐太宗信任,且在政治上極有作為的宰相,卻在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徵遼歸來之後,突然被唐太宗賜死,草草地結束了他顯赫又悲劇的一生。關於劉洎的死因,史書上記載的也頗為「詭異」,在史學界上留下了很多質疑與爭論,而且他的死似乎還與唐代宮闈秘事有關。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發明人是魏徵、唐太宗、荀子中的哪一個
    你會說,唐朝名臣魏徵說過此話。你也會說,唐太宗李世民講過此話。是的,魏徵、唐太宗都講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改貞觀元年。唐太宗親見軍事力量強大的隋王朝,因徭役繁重、賦稅迭起、刑法嚴峻、窮兵黷武、勞民耗材,最終激起底層群眾普遍反對,導致隋朝滅亡。
  • 日本投降前,因翻譯官一句烏龍,60萬百姓死於非命,日本差點亡國
    二戰時期,就曾經出現過一起翻譯烏龍事件,因為這句翻譯,60萬日本國民葬身火海,還差點讓他們亡國。究竟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切,都得從二戰末期說起。隨著盟軍在歐洲戰場全面勝利,德國納粹宣布投降。此時,二戰的法西斯軸心國只剩下了日本,為了督促日本主動投降。
  • 誰說唐朝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沒有李建成的三大戰役,就不會有唐朝
    因而唐朝建立之初,大江南北黃河上下,隋朝的殘餘勢力和各路諸侯、軍閥遍地林立,必須要把這眾多對手逐一消滅,唐朝才能真正站穩腳跟,因而唐朝的開國之戰依然十分艱巨而繁重。很多人印象中,唐朝的天下仿佛是李世民一手包辦打下來的,李淵和李建成只不過是坐享其成。表面上看來,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
  • 帶血的宋詞:9位亡國之君被幹掉以後
    李煜是在南唐亡國兩三個月後的966年年初抵達開封的,起初,他並不能理解自己的身處險境,儘管趙匡胤表面上優待五代十國的各位亡國之君,但仔細翻閱史料就可以發現,五代十國投降北宋的各位君王,基本上都是離奇暴死。
  • 隋朝奸臣唐朝忠臣,也是宇文化及竇建德的宰相,此人還是魔門八大...
    這個人就是隋煬帝楊廣的奸臣,唐太宗李世民的忠臣,也是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玄妙人物,他的人生軌跡,讓後世史學家和文學家乃至諸多讀者也十分費解:被楊廣宇文化及李淵李世民委以重任,不但是隋朝奸臣唐朝忠臣,還當過許國和大夏宰相,這位魔門高手有何過人之處?
  • 能者在職,賢者在位:房玄齡和魏徵等人,都是能力出色的卑鄙小人
    歷史正劇《貞觀之治》有個橋段,唐高祖李淵,給兩個兒子上課。李淵教李建成、李世民用人之道:「能者在職,賢者在位。」 有本事的人,即便是小人,也可以讓他擔任要職。道德高尚的人,可以把他樹立為榜樣,高高地供奉起來,但是不能給他實權。這就是李淵口中「能者在職,賢者在位」的精髓。
  • 冥府四大判官:魏徵、鍾馗、陸之道、崔珏,他們的傳說你知多少?
    其實,冥界除了有十大閻王坐鎮幽冥十殿之外,還有四大判官量刑審判,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冥府四大判官:魏徵、鍾馗、陸之道、崔珏,他們的傳說你知多少?01賞善司判官:魏徵魏徵字玄成,今河北省巨鹿縣人,他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