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蹟般的王朝,亡國前,仍用餘力將三個世界強國打得籤投降書

2020-12-15 歷史維鑑

歷史上一個國家的強大,往往是首先體現在經濟上,經濟上足夠強大之後,再就會擴大到軍事上。不過也有的朝代會不一樣,比如唐朝,由於唐朝一開始就繼承了隋朝雄厚地經濟基礎,所以唐朝的歷史就是一部瘋狂碾壓外敵的歷史,甚至在它最後快要亡國的時候,仍然用盡最後力氣消滅了三個世界強國!

唐朝建立於公元618年,由於前朝隋朝是在世家大族的反抗下所推翻的,李淵家族本身也是關隴大族,所以唐朝從建立起,李淵他們就面臨著一個致命的問題:如何解決皇權與世家大族的利益衝突問題?蛋糕只有這麼大,皇帝和老百姓拿多一點,世家大族就得拿少一點,如何是好呢?想來這一點上面,後來的李世民看過了《商君書》:

「國強而不戰,毒輸於內,禮樂蝨官生,必削;國遂戰,毒輸於敵,國無禮樂蝨官,必強。」

世家大族是不可能動的,畢竟隋煬帝的下場尚且還歷歷在目,但是這麼一點兒蛋糕,如果世家大族全拿走了,皇帝和老百姓怎麼辦呢?皇帝拿不到利益倒還是其次,老百姓被世家大族壓榨乾淨後,還是要揭竿而起,這時候世家大族免不得把黑鍋全丟在李唐皇族身上,再換一個皇帝了。

所以從626年世家大族擁立李世民上臺後,李世民開始想出了「毒輸於敵」的辦法。既然蛋糕只有這麼大,皇帝又搶不贏世家大族,那就帶著世家大族一起去搶別人的蛋糕,把自己的蛋糕做大,這樣世家大族的蛋糕也變多了,百姓的蛋糕也變多了,皇帝的蛋糕也變多了,多以有了後面唐朝以對外戰爭建立家業的傳統: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在唐朝,除了少數文人去考科舉之外,更多的老百姓會參加戰爭。因為對於科舉來說,平民的文化底蘊能夠與世家大族相比得很少,因此想要魚躍龍門考上功名其實是比較難的。而且唐朝的科舉題目又特別難,秀才科就曾經出現過數年沒有一個人合格的情況,對於大多數不是特別天資過人的平民來說,打仗才是正道。

一個農家子弟,身強力壯,就可以去參加唐軍,也不求當什麼千夫長,就是當上一個十夫長,那也是挺不錯的。去敵國打仗,總會打到一些戰利品,乃至於搶到幾個番邦的女人做妾,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唐朝自從建立了這個「毒輸於敵」的戰略之後,基本全國人民就開始打雞血地想著南徵北戰了。

所以唐朝雖然也常常國家內亂,但是對於對外作戰這方面,唐朝從來就沒有軟弱過。客觀地說,從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之後,唐朝就已經衰弱了。當然,那只是說唐朝的經濟衰弱了,至於對外戰爭這方面,他們還是一如既往的強大,甚至於在唐朝即將滅亡的時候,仍然把三個世界性強國給打到亡國。

這三個世界性強國,分別是吐蕃、回紇、南詔。吐蕃可能大家想不到,它在當時確實是名正言順的世界性強國。在當時世界上那麼多國家當中,能夠與大唐比上三個回合而不落下風的,大約也只有吐蕃帝國了。吐蕃版圖最大時曾經佔據了青藏高原、高原,隴右地區、河西走廊、北庭都護府、安西都護府都曾被其佔領過。

全盛時期的吐蕃帝國,疆域達到了800萬平方公裡以上,即使是中國的許多大統一王朝,領土也不過比這個規模稍微大一點兒而已。這對於唐朝來說,確實是一個勁敵。何況吐蕃不僅僅疆域廣大,軍事力量也特別強大,吐蕃曾經有過一次打破唐朝都城長安的輝煌記錄,這樣的戰鬥力,在當時確實是橫行天下的。

不過對於唐朝來說,打仗,從來都是它的最愛,沒有什麼能夠像打仗那樣激起唐朝人的激情了,尤其是像吐蕃這樣有挑戰性的對手,更是唐朝的最愛。公元848年,這時候距離唐朝正式滅亡還有59年,但實際上這時候唐朝已經內部四分五裂了,安史之亂的諸侯割據至今沒有平復,不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唐人張議潮發起了對吐蕃的攻勢,史載張議潮:

「論兵講劍,蘊習武經,得孫武、白起之精,見韜鈐之骨髓。……知吐蕃之運盡,誓心歸國,決心無疑。」

總而言之,張議潮是個有血性的唐人,他這一起兵,迅速收復了唐朝隴右、河西等失地,由於唐軍攻勢驚人,吐蕃自己內部被嚇得不清,終於,反叛唐朝的吐蕃首領被趕下臺,吐蕃四分五裂,公元869年,吐蕃向唐朝獻上了自己的投降書。滅亡了吐蕃之後,唐朝把矛頭對準了西南地區的強國——南詔。

南詔的領土面積不是很大,約80多萬平方公裡左右,但是它有自身的優勢。南詔地區雲南一帶,地勢險惡,加上當地多是土著,習性兇猛,所以南詔在強大的時候曾經對唐朝發起了全面戰爭,侵略了唐朝的交趾郡,對四川、貴州也多有染指,這在當時看來,也確實是少有的世界性強國了。

在打垮吐蕃之後,南詔開始處在了唐朝的三面包圍之下,機會難得,對打仗有特殊執著的唐朝人於公元864年發起了消滅南詔的戰爭。唐將高駢對南詔的攻勢咄咄逼人,前後斬殺南詔10萬多士兵,使得按照把婦女和小孩子都拿出來參軍也不足以抵抗唐軍,最終在902年,南詔滅亡,王族被盡數屠殺,相當於交上了自己的最後投降書。

至於回紇,本來他們是唐朝的盟友,當年在安史之亂時,唐朝名將就是聯合了回紇人才逐漸挫敗安祿山、史思明等叛軍的,但是與唐軍的聯盟也使得回紇人逐漸強大。強大起來的回紇人開始對唐朝產生了野心,全盛時期的回紇人繼承了突厥的地盤,勢力強大,成為當時的世界性強國,因此開始了對唐朝的攻擊。

唐朝人當然不能允許別人對自己發動攻擊了——哪怕大唐已經分崩離析了,大唐也不是你們可以挑戰的。公元842年,盧龍節度使張仲武以30000大軍深入回紇領地,對回紇發起毀滅性打擊,最終回紇7000帳部族全部投降,回紇可汗逃跑。846年,回紇烏介可汗被殺,回紇滅亡,相當於交上了自己的投降書。

這就是唐朝的風格,內戰不一定內行,但是外戰絕對是內行的。在他公元902年滅掉南詔之後,不到5年,唐朝也亡國了,從此歷史上只留下了這樣一個傳說: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幹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無人,漢道昌。陛下之壽三千霜。但歌大風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相關焦點

  • 古代奇蹟般的王朝,國內分崩離析,仍堅持用餘力消滅三個世界強國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產生了無數個朝代,這些朝代也比較有各自的特色,比如宋朝就特別的「文弱」,明朝則是那種「寧折不屈」的性格,而有的朝代則是以武力昌盛而著稱於世,比如唐朝和商朝。唐朝堪稱奇蹟般的朝代,國內四分五裂的時候,還能輕而易舉的消滅掉當時的三個世界性強國。
  • 中國最有血性的王朝:亡國之前,還打的世界強國海軍籤下投降條約
    清朝衰落之後,封建歷史也就此畫上了句號,但人們也開始對那些衰弱期的王朝扣上了「無用」的標籤,清朝晚期的軟弱無能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在我國歷史上就有著這麼一個最有血性的王朝,在亡國之前,還打得世界強國海軍不得不籤下投降條約,它是哪個朝代呢?
  • 最有血性的王朝:亡國前,曾把世界最強海軍打得籤下不平等條約
    不過讓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一點是:即便是在崇禎領導下的明國,在滅亡之前,瀕臨死亡的大明王朝還和當時世界第一的強國打了一仗,而且還取得了勝利。使得中國在那之後的兩百多年裡面,沒有其他國家敢再來侵犯,一直持續到了清朝的鴉片戰爭才結束。這個國家就是當時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
  • 人類歷史絕無僅有的君主,既是一國開國君主,也是另一國亡國君主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有些君主的身份是很特殊的,身兼開國君主和亡國君主的兩個身份,比如中國東魏王朝的孝靜帝元善見,他不僅是東魏王朝的開國皇帝,也是東魏王朝的亡國皇帝,換言之東魏王朝的開國皇帝和亡國皇帝是同一個人。
  • 世界歷史生命力最強的朝代,六次亡國仍浴火重生,至今統治西班牙
    不過歷史上有些朝代的生命力是真的頑強,當這些朝代滅亡後,總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復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像鳳凰涅槃那樣浴火重生,但是縱觀世界歷史,能夠浴火重生的朝代不多,拿我們中國歷史來說,只有漢王朝、唐王朝等寥寥幾個朝曾經亡國後又成功復國,可惜這些都早已成為歷史。
  • 退位大哥多年,過去中國四次成為世界強國,卻被美國趕超
    「我已不做大哥好多年」這句歌詞用來描述中國很得當,為何這樣說呢?在中國的歷史上不難發現中國曾經的輝煌是他國難以比擬的,過去中國曾四次成為世界頭號強國,但是最後卻被美國趕超,你知道這是為何嗎?兩千年的西漢時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朝鮮、越南等國統統被西漢降服,各國也紛紛歸順於中國,當時西漢所擁有的面積大約在611萬平方公裡,這僅僅是陸地面積,人口已經達到6000萬。就連著名的絲綢之路也是發源於此,歐亞地區的經濟被中國貫通,而長安作為中國的第一大城市,也是無比繁華,甚至遠遠勝過當時的羅馬!
  • 你所不知道的英文版《日本投降書》:是誰代表中國籤字
    英文版《日本投降書》復件現滬東方網記者看到,何先生帶來的復件是英文版,文件名稱是《INSTRUMENT OF SURRENDER》(投降書),上面有日本方面和同盟國方面共12個相關人物的籤名,包括當時中國的受降代表徐永昌、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美國受降代表尼米茲,以及投降一方的日本時任外相重光葵和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
  • 歷史上這四個朝代的中國堪稱世界強國,強漢盛唐萬朝膜拜
    歷史上這四個朝代的中國堪稱世界強國,強漢盛唐萬朝膜拜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其中有四個時代做了世界老大的位置上,其實相對比各國歷史上對於分歧還是很大的,其實說白了各國都認為對方在吹牛,總的來說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唐、宋、明這個四個時代應該是爭議比較小的。
  • 中國,三個世界第一!
    編輯:翰林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12月22日召開記者發布會,對《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進行詳細的介紹和解讀有關內容。該白皮書主要介紹了中國在交通領域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就,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實現了三個世界第一的傲人成績,太爭氣了。
  • 農業強國需因地制宜!比起美國荷蘭以色列,中國這個奇蹟更得稱讚
    提起農業強國,不少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美國,作為世界最大農產品出口國,以不到3%的農業人口,養活了3億多民眾。在廣袤的土地上,高度的科技化機械化造就了強大的美國農業。
  • 用數據和事實拆解王朝宿命:大隋是怎麼死在第二階段的?
    所以,王朝的壽命分布,是個M曲線。剛起步,大家都是創業公司。烈火試真金,而時間就是這把烈火,時間越長、死得越快。在20到40年之間,死得特別多,二世而亡成了常態。但是,熬過40年後,就來了一波跳水。時間開始成為朋友。
  • 史上最頑強的國家,2000年前就亡國了,如今不但復國,還成了強國
    在中國的西部方向有一個國家在兩千多年前就滅亡了,但在近代他們又復國了,並且還成為了強國,這個國家就是以色列。以色列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是指的民族稱謂,最早的記錄可以查到公元前1211年。這麼漫長的三千年歷史裡猶太人一直都把以色列當做是自己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者是應許之地。
  • 清王朝被「怪病」折騰到這份兒上,甲午戰爭打贏了反而更可怕
    在1894年之前,在西方世界眼中,東方也有一個列強,它不是恨不得把整個國家都搬到歐洲大陸的日本,而是清王朝。「列強」這個詞首先由明治維新時的日本提出,當時日本人口中的「列強」和咱們如今帶著明顯貶義色彩的列強不同,它指的就是世界強國,不但包含法、英、美、德等國家,連日漸衰落的奧斯曼帝國、曾佔有一定戲份的波蘭-立陶宛聯邦也一度被歸為列強的行列中。那麼,列強是如何劃定的呢?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亡國思潮,國家興衰、王朝更迭是必然還是偶然?
    但是,魏晉的革命論,卻「抽去了革命的抗暴內核,將之等同於王朝的禪代」。影視劇中的曹魏政權禪代的史實,在三代以前,只是傳說,而曹魏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禪代。三國鼎立,不過數十年,三個國家都是短命的皇朝。可知非統一的政府,不可以長久地持續下去。
  • 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文/花開無田 圖/網絡圖片有人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以傲視群雄的姿態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成為五千年華夏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成祖朱棣的這句話真的在亡國之際應驗了,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至死都沒離開過京城,踉踉蹌蹌地跑到紫禁城的煤山上,最後再望了一眼火光沖天的宮城,然後在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
  • 同時和三大強國開戰
    文/寂寞的紅酒唐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王朝,是當時東亞的霸主,和阿拉伯帝國(大食)並稱「歐亞雙雄」。鼎盛時期的唐朝疆域高達1300多萬平方公裡,勢力遠及裏海、波斯一代,可以說強盛一時。有人問,大唐帝國有多強盛?
  • 如果甲午戰爭和日本打的,不是清朝,而是漢人王朝,會不會打贏?
    滿清入關後,中國軍事技術倒退了幾百年!大明並不是被清軍打敗的,而是亡於李自成。明末和西方列強已經開戰了,明朝勝了荷蘭。明朝水師和槍炮與西方列強是基本一個水準的。漢人講究一個敬天法祖,籤這麼多喪權辱國的條約那個漢人皇帝敢。就算實際賠錢了,面子也得保住,最起碼量中華之萬物,結與國之歡心這種話漢家王朝說不出來。明朝初期還不錯,中後沒個數?皇帝都是木匠,吸毒人員,或者幾十年不上朝。
  • 中國結局最好的亡國之君,子孫後裔遍布世界,陵墓至今無人敢盜
    縱觀歷史,王朝更迭往往伴隨著血腥殺戮,前朝皇族也大多難逃身死族滅的下場。當然,也有一些亡國之君能夠獲得新王朝的善待,比如蜀漢後主劉禪和後周恭帝柴宗訓。不過如果要說亡國後不僅獲得新政權善待,還能使家族順利繁衍千年的亡國之君有誰,五千年來或許只有漢獻帝劉協一人。
  • 粵劇《帝女花》和獨臂神尼的原型大明長平公主的悲慘亡國恨綿綿!
    他繼位的時候,明朝風雲暗湧,階級矛盾尖銳,他以鐵手腕剷除魏忠賢一黨,朝臣百姓一片叫好;他勤政愛民,平冤獄,重賢臣,讓大廈將傾的大明王朝一度有了中興的可能。但另一面,他又剛愎自用,事事獨斷,朝中大臣無人敢發表意見;童年的不幸讓他養成了多疑的性格,他錯殺袁崇煥,氣走祖大壽,自毀明朝長城,他「雖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
  • 世界上十三大古老的王朝,我們中國有兩個朝代上榜
    前2334年左右,在君主薩爾貢的軍事徵服過程中,阿卡德在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建立君主制的集權國家,蘇美爾持續了7個世紀的,各自為政的早王朝時代結束。它為該地區後來時代的君主樹立了在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建立統一國家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