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全林
讀南師《我說參同契》。南師講得很認真,對於學習道家哲學思想方面,有很多精彩的論述。錄一段:
老子、孔子、釋迦牟尼,這三位都是我們的根本老師,根本的大老師,但是三家的文化各有偏重。佛家是從心理入手,達到形而上道。據我的知識範圍所及,世界上任何宗教哲學沒有跳過如來的手心的。當然我的知識並不一定對的。道家的思想偏重於從物理及生理入手,而進入形而上道。那麼我們也可以說,講物理、生理入手的修持方法,任何一家無法跳過道家的範圍,跳不過太上老君的八卦爐。所以《西遊記》裡描寫孫悟空進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一身毛都燒光了,只好躲在爐角裡不動,兩個眼睛被燻得紅紅的變成火眼金睛了。儒家則偏重從倫理、人文、道德入手,而進入形而上道。
……
我說今後的中國文化,要學儒家的品性,我們做人做事不能不學儒家的道理。儒家就等於佛家大乘菩薩道的律宗,講究戒律,所以儒家非常注重行為。
除了學儒家的品性還要參佛家的理性,你要想明心見性,直接領悟成道,非走佛家的路線不可,否則不會有那麼高,不會成就的。同時還要配合道家做工夫的法則,不管密宗、顯教,都跳不出這個範圍。但是道家的學問不止修道這一方面,中國歷史有一個奧秘之處,每逢天下變亂的時候,出來救世,所謂撥亂反正的,一定都是道家的人物。等天下太平了,他們多半走老子的路線,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隱姓埋名,什麼都不要。等到盛平的時候,又都是儒家人物出面。
簡易而深刻。足見南師的博學與善思。
對於當代人的修學,南師此段,可以作為指南。對於修丹道者而言,張伯端說了,「教雖分三,道乃歸一」。一定要以儒家修身齊家之道,做好入世功夫,為人處世,敦倫立品。丹道的功夫,其實比密宗簡易而嚴密、系統而直接。所以,做功夫上,要多關注道家法門,參同禪密等修法,就能獲得修持的大要。不論哪種修持法,總會有共法共性。佛教特別是禪宗的明心見性的教誨,對修煉丹道者最為重要,正如南師所言,「你要想明心見性,直接領悟成道,非走佛家的路線不可,否則不會有那麼高,不會成就的。」縱然有所成就,也不會究竟。這也是張伯端真人要援禪入道的原因。其實,這條路線祖師們已經走過了,安全而完美,實用而究竟。
張伯端是個偉大的丹道大師。在他那個時代,西藏的密宗其實並不興盛,甚至還沒有廣泛地發展起來。那時候,才是阿底峽(982-1054)尊者從印度來西藏傳法、瑪爾巴大師從西藏赴印度取經求法之時。阿底峽尊者在世的時間,跟張紫陽真人(983年-1082年),在同一個時代,要是那時候就有密宗能傳到漢地並有一定影響,我想,以張真人的學識、心量,也一定會把密宗精要「整合」道丹法裡去的。歷代道家真人就要這樣的見識與氣量。
當代修道者,要放下那些宗教家、宗教組織、宗教門派之狹隘局限之見,而能以整合精神,如融合百家以成大道。南師就是這樣的人。
中國北宋那個時代,在西藏,出現了很多大成就者如瑪爾巴、密勒日巴,在漢地,禪宗、道家,都有傑出人物出現,而他們都具有整合精神,也就是兼容並取的求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