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外鄉人變村裡人 沉下心來辦實事丨劍河縣南哨鎮...

2020-12-16 天眼新聞

我叫張林海,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網格員,我來自貴州印江,我來到劍河已有六年多的時間,2019年受到上級派遣,來到南北通社區北魯村負責網格工作。

張林海(左一)走訪村民

一年多的駐村工作裡,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件事,是2019年3月,我第一次來到村活動室時,眼前的一幕讓我吃驚,多年前,北魯村獲捐一批圖書和書架等物資,但一直堆放在村活動室的角落裡,已變成了老鼠的窩。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村活動室是我們辦公場地,要安頓下來必須先從活動室下手了,說幹就幹,通過隊員們的齊心協力,一個贊新的農村書屋已然呈現在眼前,村內的孩子也常來借閱!  村民講到「小張,如果你們沒來,這就是一堆廢物,你們一整理,讓村民和孩子了享受到了這麼好的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

整理材料中的張林海

還記得,第一次來到幫扶戶吳昌金戶,發現其夫妻兩人均已62歲,但因兒子兒媳都常年外出務工了,兩老人又不識字,一直未辦理養老金領取手續。  當知道這一情況後,我第一時間聯繫鎮民政辦,諮詢養老金領取辦理程序,然後帶著他夫妻二人到照相館照相、派出所辦理身份證、信用社辦理存摺……過了一段時間,兩位老人總算領到了每月的養老金。

張林海入戶向村民採集家庭信息

來到71歲的黃老闆家中,得知因家庭變故,兒子病故,兒媳改嫁,家中的種糧直補已7年沒有領取到了,我馬上跟鎮財政所、信用社聯繫協調幫其辦理,當我把老人們的養老金、種糧直補存摺交到他們手裡的時候,他們用感激的雙手握住我說「謝謝你小張」。  人到北魯村,村內廢棄棚舍隨處可見,不僅存在安全隱患,而且影響視覺美感。通過動員並組織村民拆除了廢棄棚舍18餘處;為村民申報農村衛生廁所指標,動員農戶新建農村衛生廁所15餘座。  修建連戶路時,因為資金有限,農戶修建道路時標準過高,導致吳運賢、吳伍等戶修建聯戶路時還確實水泥,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我自討腰包託人從鎮上把所缺的水泥拉到村裡分發給他們,吳運賢的愛人說「張幹部,這路你出錢幫我們修建,一定要常來我家坐坐……」

張林海幫助村民採收稻穀

農忙時,幫助村民搶收稻穀;村民建設時幫助村民搬運建築材料……  如今,來到北魯村快兩年了,走在村裡,村民們都說我做事靠譜,他們把我這個外來人當成了自家人。我想來到北魯村,我只是做了一些小事而已,以後的日子裡我將繼續愛著北魯這片土地,繼續為村民們辦好一些小事……  【人物小傳】  張林海,男,33歲,黨員,貴州省銅仁市印江縣人,2011年畢業於山西財經大學,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為劍河縣中等職業學校教師,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為劍河縣旅遊發展委員會工作員,2019年3月至今為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工作員(2019年3月至今為南哨鎮南北通社區北魯村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那麼問題又來了,我一個外地來的年輕姑娘,既不是領導,沒有權利資金支持村裡搞發展,又沒有經驗技術,帶不動隊員、帶不動群眾怎麼辦呢?這個問題讓我很困擾。但是既然組織安排我來了,趕鴨子上架也要把這個擔子擔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幹部都是來幹好事、辦實事的」丨劍河縣...
    我叫郭三風,是劍河縣南明鎮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在將近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組織全體攻堅隊員入戶走訪群眾,召開院壩會聽取鄉親們最真實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把握好扶貧政策落實好的契合點,確保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落地落實。期間,我們全面收集整理農戶「一戶一檔」資料,完善檔案材料的收集,逐戶建立「戶檔」並整理歸檔保存。
  • 「我的扶貧故事」你的笑容就是我的勳章|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網格員...
    我叫許蘭,今年49歲,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網格員,同時也是劍河縣林業局公益林管理中心任副主任。2019年3月,我服從組織安排,收拾行裝毅然奔赴南哨鎮九當村脫貧攻堅戰鬥一線擔任網格員,我負責九郎村二三組的網格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喜上眉梢 我們滿心歡喜丨劍河縣敏洞鄉高桂村...
    我叫王勝熙,是劍河縣敏洞鄉高桂村駐村第一書記兼網格員。我是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後轉業地方。參加工作多年來,我始終堅持弘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幹事創業,初心不改。王勝熙在辦公室填寫資料2016年4月,我到任後,除了完成村內郎洞村至高桂村10.8公裡公路水泥硬化外,我還先後完成了通往周邊村寨的村村道路硬化工作。
  • ...你們讓我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丨劍河縣南哨鎮翁座村村民吳老久
    我叫吳老久,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翁座村村民,家裡面有7口人,其中,2個學生,1個多重殘疾兒童,生活極其困難。幫扶幹部與安裝師傅們幫助吳老九修繕房屋因那年一直在家修建新房屋,沒有出去務工,政府為了幫我解決就業,發放4頭扶貧黃牛給我養殖,同時給我申請農村低保,後面黃牛出欄收入共計2.5萬餘元。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毛弟,你來了,快來家裡坐......」。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一個靠譜的扶貧幹部丨劍河縣觀麼鎮三合村...
    2019年3月被選派到劍河縣觀麼鎮三合村擔任網格員,從事脫貧攻堅工作。 我所負責的網格有農戶32戶106人,其中貧困戶12戶38人,非貧困戶20戶68人。另外,我還承擔8戶貧困戶的結對幫扶工作,他們的脫貧致富成為了我工作最大的追求。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   川洞村共289戶120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31戶565人,貧困發生率佔識別當年人口總數的46.8%,屬仰阿莎街道唯一的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你這個人做事很實在」丨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
    「你這個人做事很實在,對我們的胃口。」這是村裡多數群眾對我的評價。  2019年5月,組織安排我到南加鎮黨古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長。  黨古村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298戶1049人,貧困人口50戶163人,是傳統的苗、侗民族聚居地。全村位於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坡地帶,沒有一塊大的平整土地,發展產業條件極差,村民最大的出路就是外出務工和讀書。  作為攻堅隊長,我深感責任重大,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力為群眾辦點實事。
  • 「我的扶貧故事」寶刀未老的老王同志丨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網格員...
    看著屋外的狂風大雨,我心裡猝然一驚,猛地想到了田孟翁老人和家裡的五位小孩,我冒著暴雨衝進她家中,看到老人小孩都聚集在客廳裡面,老人表現的很無助,看到我的到來,老人說話都哽咽了。王森與攻堅隊員給村民發放毛毯見到這樣的情況,我眼眶也溼潤了。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我負責的巫溜村七組共有25戶13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43人。作為網格員,一個人要負責這麼多人的幫扶工作,不得不說十分具有挑戰。張書發幫助農戶做好日常人居環境衛生剛到村時,七組的村民中除去5戶易地扶貧搬遷到時縣城安置外,剩餘的20戶只有2戶有剛建好的衛生廁所、3戶有簡易廁所,其他村民都沒有自用廁所。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付出真心就有收穫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小稿午...
    吳月綠入戶了解情況吳忠華戶是我幫扶的5個貧困戶之一,在第一次入戶走訪時,吳忠華家的情況讓我感觸深刻。吳忠華家共有3口人,都已40多歲且尚未結婚。吳忠華長期外出打工,家中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姐姐性格孤僻,缺乏溝通,妹妹智力低下,無法正常交流。第一次入戶走訪以失敗告終,我一直在思考怎樣幫助他家解決困難。回去以後,針對住房困難問題,我與村乾溝通,了解到吳忠華每月僅2000元的收入,肯定解決不了住房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扶貧故事」村就是我的家 山就是我的伴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丟村...
    我叫楊光紅,是貴州省國資委選派劍河縣聯社工作人員,為助力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改善貧困地區貧窮落後的面貌,2018年3月12日,我接受組織的安排,到劍河縣久仰鎮久丟村擔任第一書記。久丟村位於劍河縣久仰鎮西南方,有農戶243戶95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366人,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身為第一書記,我多次奔走於縣上各級部門,為村裡爭取政策、項目、資金,為村民謀福利。
  • 「我的扶貧故事」濃濃魚水情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丨劍河縣岑松鎮稿旁...
    扶貧路上,我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我叫王志波,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稿旁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上面的這段話,是我包保的一位貧困大學生發信息給我這樣說的。當收到這段話時,我被深深的感動,感覺一瞬間,扶貧路上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得到了回報,扶貧路上,我們不但戰勝了貧困,還收穫了濃濃的魚水般的親情。由於工作調動,2017年9月,我從六府小學調到現在的稿旁小學。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在肩 共創美好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第一書記...
    我叫龍登斌,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太擁森林派出所副所長,2016年4月被選派到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擔任第一書記。  該村受地理環境和民族習慣影響,經濟極端落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首先就要解決村鎮交通和群眾思想。
  • 「我的脫貧故事」我只有19歲但也能撐起這個家丨劍河縣柳川鎮返迷...
    我叫周銀坤,今年19歲,是劍河縣柳川鎮返迷村村民,現就讀於劍河縣職業中學三年級。六年前,我家原本有4口人。爸爸患有胃炎疾病,經常吃藥住院,沒有勞動能力。2014年,爸爸病逝,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周銀坤易地扶貧搬遷後的小區住房2018年,母親覺得生活太難,跟我商量說找一個繼父來分點負擔。我知道母親也很辛苦,便極力支持母親的想法,母親改嫁後仍經常的來照看我和弟弟。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脫貧攻堅的勳章丨劍河縣革東鎮...
    我叫劉躍忠,是劍河縣革東鎮南沃村八郎小村網格員兼資料員。南沃村由八郎村、屯州村組成,其中我所負責的八郎村有193戶,813人,其中貧困戶57戶213人,是一個非貧困村。雖然是非貧困村,但是脫貧任務依然艱巨,在入村的第一天,我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情況,看到他們的居住環境和貧困情況,我深感肩上擔子沉重。劉躍忠(左)入戶了解村民家庭情況我的幫扶戶共8戶,其中劉全勝是我幫扶對象之一,是個單親家庭。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為人民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打老村隸屬仰阿莎街道最邊遠的一個村,也是貧困難度最深的苗族村寨之一,全村160戶,637人,其中貧困戶62戶273人。入村後我負責第二網格27戶,其中貧困戶11戶56人。2019年3月21日這天是我入村的第二天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天。  傍晚,我在村副主任邰貴林的陪同下來到小寨邰昌武家(未脫貧戶),家裡的狀況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用六個字來形容不為過,極窮、極髒、極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