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你的笑容就是我的勳章|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網格員...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許蘭,今年49歲,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網格員,同時也是劍河縣林業局公益林管理中心任副主任。

2019年3月,我服從組織安排,收拾行裝毅然奔赴南哨鎮九當村脫貧攻堅戰鬥一線擔任網格員,我負責九郎村二三組的網格工作。

許蘭(中)幫助農戶拆除爛棚爛圈

在收集村情民意走訪過程得知,二組村民梁利橋戶,梁利橋在家務農,其妻李秀芝患有慢性病不能幹重活,家裡兩個小孩,小兒子梁臧延在12歲時患有強直性脊柱炎。   為了給小兒子治療,一家人曾到凱裡州醫院治療無果轉到四一八附屬醫院治療無望,這幾年經多方打聽到四川成都能治療此病,後他們一家人為了兒子能有個好身體,抱著希望趕去成都配合醫生治療。

幫助農戶收割水稻

好在經過治療,其兒子病情稍有好轉,但高昂的費用卻讓一家人一籌莫展。第一年費用高達近7萬元,第二年費用近3萬元,這是所有農村家庭無法承擔的。  加上由於梁臧延的住院醫藥費治療費是跨省開支,醫保不能報銷,家裡的重擔全落在梁利橋身上。   了解到梁利橋家的情況後,我及時向戰隊匯報,我們上門動員他大兒子外出務工,現他大兒子在凱裡保險公司工作,每月3000元左右,梁利橋加入了村裡合作社,在村幹部的帶領下,種植了黑木耳、辣椒,黑木耳收益19563元,合作社分紅1000元,辣椒收益500元,纈草種植4800元。

而後,還安排了梁利橋公益性崗位護林員每年10000元,粱臧延低保金814元,已實現了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兒子每個月的治療費用也陸續補上,一家人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不再像以前一樣愁眉不已。  如今再入戶拜訪他,見到他滿臉笑容迎我們進家坐,嘴上說著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幹部,望著他我們也舒心的笑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九朗村是九當村和朗晃村合併的行政村,但是兩個村離得很遠,為了方便開展工作,楊江勇隊長與我一人負責一個小村,我具體負責九當村脫貧攻堅工作。我是河南人,來到劍河工作了6年多了,但是到村裡駐村是第一次,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剛到村裡的時候特別擔心,生怕語言不通或者自己做不好。
  • 「我的扶貧故事」外鄉人變村裡人 沉下心來辦實事丨劍河縣南哨鎮...
    我叫張林海,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網格員,我來自貴州印江,我來到劍河已有六年多的時間,2019年受到上級派遣,來到南北通社區北魯村負責網格工作。  村民講到「小張,如果你們沒來,這就是一堆廢物,你們一整理,讓村民和孩子了享受到了這麼好的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脫貧攻堅的勳章丨劍河縣革東鎮...
    我叫劉躍忠,是劍河縣革東鎮南沃村八郎小村網格員兼資料員。南沃村由八郎村、屯州村組成,其中我所負責的八郎村有193戶,813人,其中貧困戶57戶213人,是一個非貧困村。雖然是非貧困村,但是脫貧任務依然艱巨,在入村的第一天,我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情況,看到他們的居住環境和貧困情況,我深感肩上擔子沉重。劉躍忠(左)入戶了解村民家庭情況我的幫扶戶共8戶,其中劉全勝是我幫扶對象之一,是個單親家庭。
  • 「我的扶貧故事」寶刀未老的老王同志丨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網格員...
    我叫王森,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網格員。我在擔任網格員期間,負責五河村12戶貧困戶、2戶低保戶的幫扶工作。在五河村工作這近兩年的日子裡,我工作認真負責,時刻保持清晰的頭腦,展現出了較強的基層矛盾處理和應急能力。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政策改變人生|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村民楊曉昌
    曾經一度頹廢直至禿頂的生活讓我活在了人生最低谷期,也名副其實的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然而,也正在我貧困戶的身份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叫楊曉昌,家庭人口7人,我今年39歲,是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前鋒小村)村民。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我叫張書發,是劍河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名職工,2019年7月,我來到久仰鎮巫溜村七組擔任脫貧攻堅工作的網格員。巫溜村是久仰鎮貧困面較大的一個貧困村,由巫溜村、光紀村兩個小村組成。我負責的巫溜村七組共有25戶13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43人。作為網格員,一個人要負責這麼多人的幫扶工作,不得不說十分具有挑戰。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你們讓我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丨劍河縣南哨鎮翁座村村民吳老久
    我叫吳老久,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翁座村村民,家裡面有7口人,其中,2個學生,1個多重殘疾兒童,生活極其困難。2016年,村兩委要我申請為貧困戶時我十分的不情願,一個五尺高的漢子,年輕力壯,要我帶上貧困戶這頂帽子我心理著實不痛快,後來想了想,為幾個孩子,我還是按程序向村兩委遞交了申請。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毛弟,你來了,快來家裡坐......」。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村就是我的家 山就是我的伴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丟村...
    我叫楊光紅,是貴州省國資委選派劍河縣聯社工作人員,為助力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改善貧困地區貧窮落後的面貌,2018年3月12日,我接受組織的安排,到劍河縣久仰鎮久丟村擔任第一書記。久丟村位於劍河縣久仰鎮西南方,有農戶243戶95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366人,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身為第一書記,我多次奔走於縣上各級部門,為村裡爭取政策、項目、資金,為村民謀福利。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為人民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入村後我負責第二網格27戶,其中貧困戶11戶56人。2019年3月21日這天是我入村的第二天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天。  傍晚,我在村副主任邰貴林的陪同下來到小寨邰昌武家(未脫貧戶),家裡的狀況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用六個字來形容不為過,極窮、極髒、極差。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扶貧「三部曲」丨甕安縣猴場鎮青池村網格員...
    我叫付星毓,2019年5月,來到猴場鎮青池村,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一路走來的扶貧工作,感慨萬千,總結起來就是扶貧中的「三部曲」。我包保的網格是青池村長林灣組,一共有28戶11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6戶20人,常年在家居住的僅有12戶,且都為老齡戶。當我接手該組網格工作以後,白天下隊走訪了解每戶農戶的實際情況,解決老百姓的貧困問題;晚上查閱前期網格員收集農戶資料和檔案。作為一名80末的年輕幹部,面對繁雜的工作,心中既有一些激動亦有一份忐忑。
  • 「我的扶貧故事」人心是靠實幹攏起來的丨劍河縣柳川鎮加禾村脫貧...
    我叫張美銘,是劍河縣扶貧辦派駐柳川鎮加禾(萬安)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網格員。「原來我們村是只要一聲招呼,村民就會主動集中起來,及時完成村裡安排的工作任務,現在人心渙散,都喊不動了。」初來乍到,村裡的監督員吳光忠就先給了我個「下馬威」。  經過走訪群眾,我了解到加禾村的群眾吃苦耐勞,脫貧致富意識非常強,早些年就積極向上級爭取把該村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建設,水、電、路、訊、房、寨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群眾對村「兩委」的工作非常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廖朝元組織召開攻堅戰隊會議自劍河縣城搬遷到革東以來,能有點能力的都搬遷到清江湖畔的兩岸居住,老寨上面被遺棄的四、五十棟老木房已破爛不堪,村內環境髒、亂、差十分嚴重,居住在裡面至今尚未脫貧的30多戶貧困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思想觀念也非常落後,扶貧工作有些難做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真情幫扶結碩果丨劍河縣南加鎮聯心村...
    我叫邰勝學,是劍河縣南加鎮聯心村網格員。聯心村是由聯明村和合心村合併而成。2019年3月以來,我深入農戶了解情況,與貧困戶座談,根據每戶情況制定脫貧路徑,讓每戶貧困戶早點摘掉這頂貧困帽子。記得我剛剛到合心村任駐村幹部兼二組網格員時,幫扶5戶貧困戶,其中一戶楊光甜戶,家有4口人,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於2019年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叫我「王妹」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網格...
    這是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堅信的道理。我叫王大麗,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2019年8月,我來到了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困難群眾有深厚的感情,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對幫扶工作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
  • 「我的扶貧故事」一家八口搬家記丨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脫貧攻堅隊...
    2019年我剛被選派到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就碰到這麼一件棘手事。交東村五組網格員劉海生告訴我,石春輝戶一家8口人擠居在一個20平米的爛木房裡,吃飯、睡覺地方都不夠,房子安全保障也過不了關,他家是貧困戶,但又不願意易地扶貧搬遷,這讓他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天,我買了肉、油等生活物資,來到石春輝家入戶調查。看到全家8口人住在一個岌岌可危的木樓中,樓下煮飯,樓上吃住。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在肩 共創美好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第一書記...
    我叫龍登斌,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太擁森林派出所副所長,2016年4月被選派到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擔任第一書記。  該村受地理環境和民族習慣影響,經濟極端落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首先就要解決村鎮交通和群眾思想。
  • 「我的扶貧故事」濃濃魚水情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丨劍河縣岑松鎮稿旁...
    扶貧路上,我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我叫王志波,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稿旁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上面的這段話,是我包保的一位貧困大學生發信息給我這樣說的。當收到這段話時,我被深深的感動,感覺一瞬間,扶貧路上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得到了回報,扶貧路上,我們不但戰勝了貧困,還收穫了濃濃的魚水般的親情。由於工作調動,2017年9月,我從六府小學調到現在的稿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