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讓我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丨劍河縣南哨鎮翁座村村民吳老久

2020-12-12 天眼新聞

我叫吳老久,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翁座村村民,家裡面有7口人,其中,2個學生,1個多重殘疾兒童,生活極其困難。

2016年,村兩委要我申請為貧困戶時我十分的不情願,一個五尺高的漢子,年輕力壯,要我帶上貧困戶這頂帽子我心理著實不痛快,後來想了想,為幾個孩子,我還是按程序向村兩委遞交了申請。

吳老久

但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一年的一場水災把我的房子衝垮了,宛如晴天霹靂,讓原本就困難的我們家更是雪上加霜。  好在政府沒有丟下我和我的家人,不僅為我家安排了臨時居住所、發放生活用品,還發放1.5萬的房子維修加固資金,1萬的房屋保險。

幫扶幹部與安裝師傅們幫助吳老九修繕房屋

因那年一直在家修建新房屋,沒有出去務工,政府為了幫我解決就業,發放4頭扶貧黃牛給我養殖,同時給我申請農村低保,後面黃牛出欄收入共計2.5萬餘元。  2019年3月份攻堅隊入村後,我的幫扶幹部毛志平書記來到我家中,詳細了解情況後,為我家制定了詳細的幫扶計劃,並為我爭取各項政策。  在那之後,他每來一次除了鼓勵我的孩子要努力讀書外還買新衣服給我的幾個孩子。後來還為我妻子申請了公益性崗位,讓她在守孩子讀書的同時還可以有一份收入來補貼家用。  到了2019年9月毛書記被安排回去了,來接替他的是一個年輕的小夥子,我們都叫他小楊。

透風漏雨改造後的吳老久家

他來到之後幫我申請了透風漏雨項目和爭取了深度貧困村專項補助資金2萬元。透風漏雨項目整治那段時間,他幾乎天天上來督促施工師傅加快進度和保障施工質量,幾乎晚上10點才回去。就這樣,施工方在一個星期內加班加點的把玻璃和門板安裝好了。  2019年11月我的孩子吳興木半夜發病,小楊收到我妻子的消息後與村裡的,及時匯報攻堅隊,後來由第一書記羅國志和另一名幹部他兩連夜頂著大霧把我的孩子送往劍河縣人民醫院就醫,這才讓我的孩子轉危為安。  如今生活越來越好,越來越有盼頭,感謝這個偉大的新時代,我的住房有保障,孩子上學有資助,去醫院有報銷,我妻子還是繼續擔任村保潔員,我則外出山西太原務工,每月5000元。  今年我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以後我要繼續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的生活,不給黨和政府添加麻煩。  至今我仍懷念我的幫扶幹部和那一群年輕的小夥子,他們為了我們儘早撕掉貧困戶的標籤,把激情灑在了這個偏遠的村莊,彎彎十八拐的北迪坡留下了他們矯健的身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走訪貧困戶慶幸的是,九當村村民大都聽得懂普通話,思想比較開放,也很容易溝通。第一個問題沒有了,接下來如何帶著攻堅隊隊員,帶著村民脫貧致富才是關鍵。
  • 「我的扶貧故事」外鄉人變村裡人 沉下心來辦實事丨劍河縣南哨鎮...
    我叫張林海,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網格員,我來自貴州印江,我來到劍河已有六年多的時間,2019年受到上級派遣,來到南北通社區北魯村負責網格工作。  村民講到「小張,如果你們沒來,這就是一堆廢物,你們一整理,讓村民和孩子了享受到了這麼好的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
  • 「我的扶貧故事」你的笑容就是我的勳章|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網格員...
    我叫許蘭,今年49歲,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網格員,同時也是劍河縣林業局公益林管理中心任副主任。2019年3月,我服從組織安排,收拾行裝毅然奔赴南哨鎮九當村脫貧攻堅戰鬥一線擔任網格員,我負責九郎村二三組的網格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戶丨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昌文,是劍河縣柳川鎮白沙村村民。記得2014年以前,家中父親殘疾、患有大病,經常住院治療,同時,家裡還有弟弟在上學,我又走出校門不久,家庭生活一度陷入貧困。那時,我向村「兩委」申請,識別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山高谷深,地少田薄,交通不便,世代靠種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為生,起早貪黑忙碌一年,卻只能維持溫飽,靠天吃飯,十分艱難。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政策改變人生|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村民楊曉昌
    曾經一度頹廢直至禿頂的生活讓我活在了人生最低谷期,也名副其實的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然而,也正在我貧困戶的身份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叫楊曉昌,家庭人口7人,我今年39歲,是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前鋒小村)村民。
  • 新疆于田:種植「沙漠人參」摘掉農戶貧困戶帽子
    該村村民阿卜杜喀迪爾·伊敏剛挖出來的新鮮大芸遞給記者說。「新鮮大芸可以直接吃?」看著記者疑惑的表情,阿卜杜喀迪爾笑著介紹說:「大芸是沙漠植物梭梭或紅柳根部的寄生植物。寄生在梭梭根部的大芸被稱為『軟大芸』,寄生在紅柳根部的大芸行業內被稱為『硬大芸』。兩個都是名貴中藥材,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
  • ...國家政策給我們提供的堅實後盾丨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村民張廣聖
    我叫張廣聖,是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的村民。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在我二十四歲的時候父親和母親就已經去世了,打小時候家裡就特別窮,住在一個小房子裡,什麼像樣點的家具都沒有。一年到頭也就能夠吃飽飯,有時候甚至連飯都吃不飽。
  • 「我的脫貧故事」收穫屬於自己的晴空丨劍河縣柳川鎮小寨村村民...
    我叫劉秀飛,是劍河縣柳川鎮小寨村的村民,現就讀於劍河縣職業中學三年級。上初中時,老師提醒我,像我這樣的情況,可以向村裡提交申請,申請納入貧困戶。  2016年5月,我向村委會遞交了貧困戶申請書,年底我被評為貧困戶。成為貧困戶後,我深深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給我溫暖和愛的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真情幫扶結碩果丨劍河縣南加鎮聯心村...
    我叫邰勝學,是劍河縣南加鎮聯心村網格員。聯心村是由聯明村和合心村合併而成。2019年3月以來,我深入農戶了解情況,與貧困戶座談,根據每戶情況制定脫貧路徑,讓每戶貧困戶早點摘掉這頂貧困帽子。記得我剛剛到合心村任駐村幹部兼二組網格員時,幫扶5戶貧困戶,其中一戶楊光甜戶,家有4口人,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於2019年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村就是我的家 山就是我的伴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丟村...
    我叫楊光紅,是貴州省國資委選派劍河縣聯社工作人員,為助力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改善貧困地區貧窮落後的面貌,2018年3月12日,我接受組織的安排,到劍河縣久仰鎮久丟村擔任第一書記。久丟村位於劍河縣久仰鎮西南方,有農戶243戶95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366人,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身為第一書記,我多次奔走於縣上各級部門,為村裡爭取政策、項目、資金,為村民謀福利。
  • ...我用青春戰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幫扶幹部張夏雪
    我叫張夏雪,是劍河縣法院的法官助理,也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的幫扶幹部。一路走來,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你與群眾有多近,群眾對你就有多親」,這個老同志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南東村,是一個山水迷人,民風淳樸的小山村,第一次入村走訪貧困戶時,因為我本身就是少數民族,所以對環境熟悉得比較快,再加上自己懂一些少數民族的語言,所以走訪過程比較順利。
  • 崔雪琴:贊皇縣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慄戰書委員長十分關心合作社社員的生產生活情況,特別是貧困戶的脫貧情況,勉勵我們要把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越辦越好。」2020年11月12日,崔雪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要向委員長匯報一個喜訊,去年贊皇縣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合作社有社員1300多人,公司有職工218人,主要分布在山區3個鄉16個村。
  • ...扶貧結束我就回來看你丨劍河縣磻溪鎮洞庭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潘陽
    我在與父親的通話中說。  我叫潘陽,是劍河縣磻溪鎮人民政府安監站工作員,同時擔任劍河縣磻溪鎮洞庭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主要負責圭仁村的脫貧攻堅工作。  圭仁村共163戶645人,其中貧困戶47戶193人。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群眾用上了衛生廁所村民接二連三的問題,時常縈繞在我的耳邊。為此,我多次入戶與農戶談心,在我的耐心動員工作下,終於有15戶村民願意新修建衛生廁所,部份農戶還安裝了熱水器。脫了貧,做好鞏固便成為脫貧攻堅的重心,如何使貧困戶能脫貧、穩脫貧、能發展,是我入村開展脫貧攻堅需考慮的問題。經過對貧困情況進行了解,在我們脫貧攻堅隊的努力下,相關致富技能培訓相應在巫溜村開展,我動員網格內的貧困戶參加了相應的培訓。
  • ...身殘志堅不停歇 家鄉是我的致富地丨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村民...
    我是楊昌能,今年37歲,是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村民,家裡只有我和我的母親2個人,小時候因摔倒,傷到脊柱,導致不能做重體力活,喪失部分勞動能力,屬於身體二級殘疾,家庭收入低,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我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國家給了我和我母親醫療補助,母親的藥費降低了很多,我的傷情治療費也得到了保障,減輕了不少家庭負擔,我也能更好地思考如何增收發展的問題,但苦於自己缺少資金,也沒有技術,想發展致富困難重重。2016年,村裡成立了九旁雙豐合作社帶全村的領貧困戶發展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立志當好村民的「管家」丨劍河縣岑松鎮報谷村...
    我叫周章炎,是貴州黔東南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派駐岑松鎮報谷(馬山)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網格員。剛到馬山報谷村,我就立志要當好村民的「管家」,讓他們感受到黨的溫暖。報谷村總人口229戶98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00戶463人。
  • 「我的扶貧故事」寶刀未老的老王同志丨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網格員...
    我叫王森,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網格員。我在擔任網格員期間,負責五河村12戶貧困戶、2戶低保戶的幫扶工作。在五河村工作這近兩年的日子裡,我工作認真負責,時刻保持清晰的頭腦,展現出了較強的基層矛盾處理和應急能力。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在肩 共創美好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第一書記...
    我叫龍登斌,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太擁森林派出所副所長,2016年4月被選派到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擔任第一書記。  該村受地理環境和民族習慣影響,經濟極端落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首先就要解決村鎮交通和群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