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丨《讓子彈飛》:十年之後,你看懂了嗎?

2020-12-15 澎湃新聞
編者按:這裡是一個懷舊劇場。

一轉眼,《讓子彈飛》已經上映十年了。

這部風格奇特的影片,是姜文導演奠定商業地位的代表作,也保留了他一貫極致的藝術特徵。就像影片臺詞所說,這是一部鏗鏘有力,能「站著把錢掙了」的電影。如果要評選「2000年後華語電影榜」,被列為五強之內應該沒有爭議。甚至對很多人來說,它也可以是近三十年中最好的華語影片,可以和《霸王別姬》扳下手腕。

因為這部影片的成功,姜文導演現在已經成了一個神話。 

但是十年前,《讓子彈飛》還沒上映時,並不是這樣。

當年的姜文,雖然備受文藝青年們的青睞,憑藉《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但是一部《太陽照常升起》,卻被評價為「看不懂的文藝電影」,不免讓人擔憂他之後是否會走上越來越「標榜自我」的藝術家道路。

《太陽照常升起》,在商業上賠了不少。而《讓子彈飛》,預算達到了1.3億元。雖然有姜文、周潤發、葛優三位重量級影帝護航,但誰也不知道這些投資是否能收得回來。十年前的那個賀歲檔,真正被一致看好的重量級影片,是馮小剛導演的愛情喜劇《非誠勿擾2》,佔據了「12月22日」這個最為黃金的日期開畫。而《讓子彈飛》只能退位讓賢,在12月16日上映。 

結果卻讓所有人大吃一驚。《讓子彈飛》獲得了6.76億元的票房,成了那個賀歲檔的冠軍。

同時伴隨商業成功滾滾而來的,是影片的一致叫好聲。「獨一份」的藝術風格給大眾影迷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形成了觀眾自發宣傳的口碑。許多之前並不了解姜文導演的觀眾,走出影院,仍能對其中臺詞和片段記憶猶新。甚至到了今日,眾多介紹影片的公眾號仍會把其中精華剪輯出來,博取觀眾眼球。若干帶勁有力的場景,讓人百看不厭,久久回味。 

套用一句姜文導演同年齡的人都熟悉的語錄,這叫:「槍桿子裡出政權」。和現實一樣,沒什麼掙錢方式能比這個更直更硬了。

在名和利的雙重成功下,「姜文」這個名字,逐漸演變成一個不敗的神話。在十年之後,我們仍然會期待姜導的下一部電影,哪怕每一部都很難看懂,甚至無法評價。但影迷往往願意相信他的作品沒有問題,有問題的倒可能是我們的眼光。

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文化現象。一般當大眾看不懂的時候,精英藝術家往往都是被摒棄的對象。給他們扣上「曲高和寡」的帽子,觀者就此可以心安理得地遺忘。可到了姜文、王家衛等少數導演這裡,當大部分人看不懂的時候,他們卻被捧為了「更高深的藝術」。哪怕他們創作中的失誤,也會被解釋為一種藝術風格。

影視的造星效應不僅會造就名不符實的「明星」,也容易造就被盲目崇拜的「明星導演」。 

「那時候我還很瘦」。現在我霸氣外露了。

所以《讓子彈飛》,你到底看懂了,還是沒有看懂?

該怎麼理解這部影片呢?

姜文導演曾經直率地形容「影評人談電影就像太監討論性生活」。這話也對也不對。

對的部分,在於大部分「影評人」確實不太懂電影,只是宣傳媒體的發聲筒;不對的部分,在於小部分「影評人」仍然是懂電影的,影史上影評人成為優秀電影工作者的例子也並不罕見。無論對《讓子彈飛》的評價是否有道理,我們今天再來談論它,都是一種重溫,是為了獲得更多更豐富的審美感受。

套用姜文導演的直率,「生活」過完了,我們還是可以回味一下,抽口事後煙,希望以後能過得更好。 

影片中有好幾幕床戲,都拍得既性感,又喜劇。

概括來說,姜文導演的藝術風格,兼具了「現實」與「表現」兩種藝術方向,在兩者之間不斷跳躍,且都走向了風格的極端,而呈現出一種迷人而撕裂的感觸。

《讓子彈飛》,就是這樣一部在魔幻與現實中不斷跳躍的作品。

這一風格從他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就體現得很明顯。對於童年時代「軍區大院」的生活環境,對於青春少年懵懂性心理的描寫,姜文都描繪得無比細膩而真實,呈現給觀眾最具年代特徵的青春感受。

這源自於他之前做過十幾年演員。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眾「現實主義風格」的影視作品中,他往往從「寫實」出發,親身演繹著最底層最鮮活的小人物,並一度因為演技之高超,成為了中國最受大眾歡迎的優秀男演員。

而姜文作為藝術家的另一面,則是中央戲劇學院的專業戲劇培養,以及在第五代導演、新時期文學等文藝大潮的衝擊下,形成的「表現主義」美學特徵。比如他在莫言原著改編、張藝謀導演處女作《紅高粱》中,呈現出既寫實又極具風格化的表演。在百花齊放的上世紀80年代文藝界中,他毫無疑問也受到了多位藝術家的風格影響,發展出了極具自我特徵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

體現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就是影片後段突然有個旁白的聲音出現,開始解構之前的所有故事,反諷地說明「所有我敘述的青春回憶,可能都是我刻意編造的」。這段借鑑自王朔原著小說《動物兇猛》的視角,既是青春期張揚誇大的少年人特徵,又是對一段歷史歲月虛無而荒誕的嘲諷。 

上世紀90年代還能出現這樣的影片。但今天已經不能了。

姜文之後的電影作品,也都和處女作類似。到了《讓子彈飛》的時候,他已經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越發駕輕就熟了。他不再需要影片中一個旁白的聲音去轉換視角,而是隨心所欲地呈現著「寫實」或是「寫意」,「現實」或是「表現」。

所有的故事和場景,看起來既像是特定年代的現實社會,又像是跨越年代的虛幻寓言。就像不斷「跳進跳出」的先鋒話劇,他可以這一秒在認真講故事,下一秒又去展現高度假定性的戲劇衝突。不斷地用新鮮的手段,去刺激觀眾的想像力。

關於《讓子彈飛》的所有解讀和討論,都來自於姜文導演這種複雜的藝術特性。 

對於這個場景,想怎麼解釋都是觀眾的自由。但首先,它是「好看」的,這正是電影的奇觀效應。

就像影片一開始,一輛火車奔馳在鐵軌上,卻是一群馬在拉著火車跑。這是個視覺上極具電影奇觀效應的名場面,讓人印象深刻。然而它代表了什麼呢?

你可以理解為這是民國時期某些地區實際存在過的,一種滑稽的西洋景;你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比喻,諷刺了舊中國不土不洋的社會怪相,有火車鐵軌的科技外殼,卻沒有蒸汽動力的進步內涵;你甚至可以聯繫影片所說這是發生在1920年的故事。

所有這些理解都是可能的。沒有哪種更接近姜文導演的本意,他很可能只是「好玩」地呈現出這個既現實又魔幻的場景,怎麼理解隨你的意。就像所有「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特徵一樣,字裡行間無時無刻不在暗示我們的生活和歷史環境,但是每個讀者讀出來的都不一樣——我說的是馬爾克斯、莫言等幾位諾貝爾級別的文學巨匠和他們的作品,姜文導演在趨近於這種藝術風格。 

這個場景,既是向電影《巴頓將軍》在致敬,又像是一幅諷刺政治生態的小報漫畫。

從故事根底上你就可以發現這種奇特的糅雜感。

從根子上來說,《讓子彈飛》是個傳統現實主義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階級鬥爭故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黃世仁」等地主老財,就像周潤發扮演的「黃四郎」一樣,在銀幕上被貧苦農民們消滅了一遍又一遍。這是所有「舊社會革命後,迎來一個新社會」的新中國電影故事原型。

但本片似乎又是一個《欽差大臣》那類,假冒頂替的「諷刺喜劇」原型。真的麻匪姜文扮成了假縣長,在真縣長葛優的協助下,和豪紳黃四郎不斷試探鬥法,終於成為了真正的「新縣長」。這個故事在劇場裡可以一場一場不斷產生好笑的喜劇包袱,一幕一幕推進到最後的戲劇高潮。這種舞台風格和手藝甚至比電影誕生更早,已經在義大利等歐洲國家傳下了幾百年。

更奇妙的是這些似曾相識的電影和戲劇原型,銀幕的表現手段卻又是新的。時不時會跳出類似「馬拉列車」這樣的視覺奇觀。有點像老的古彩戲法,但效果上卻結合了聲光電技術,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 

六爺的墓碑,是個無論在任何年代都不可能出現的物件,卻設計得既有趣又有勁。

大方向的藝術特徵,決定了影片所有最細節的呈現。比如美術設計、場景風格、剪輯節奏等等。包括觀眾最為喜愛的要素——

臺詞和表演。

《讓子彈飛》是中國電影中少見的男性群戲,有美國戲劇鏗鏘有力的碰撞感。幾乎每個場景都充滿了對抗。三位影帝不斷周旋角力,所有的對白都像是被演員反覆咀嚼後,選擇了最通俗易懂、最生動有趣卻又最充滿潛在意味的表達方式。既有話劇臺詞的精緻感,又像是隨手從生活的智慧之中抓來。

雖然這些臺詞有時會脫離當時的環境根基,有種「玩大發了」的非現實感,結合影片總體的魔幻氛圍,觀眾也並不會苛求那麼多了。 

這是一組姜文反覆質問葛優的臺詞。有意思嗎?特別有意思。表演得特別得有特別的意思。

這就是最高級的喜劇表演。詼諧,過癮,細細想來很多場景似乎又有幾分酸楚。如果不是最好的這些男演員們,換了別人,都無法玩轉配合到這種嚴絲合縫的程度。

對於「表演」這門技術,更多的分析似乎也是隔靴搔癢。我們只需知道正是這些最好的表演,將每場戲都拍成了精華。即使這些精華與精華之間略有跳躍感,觀眾卻像坐在一列急速飛馳的火車上,迷醉於速度的快感,而忽略了晃動帶來的顛簸。 

《讓子彈飛》就是這樣一部在十年後仍然值得反覆回味的影片。無論懂與不懂,它富含戲劇的爽快與豐富的寓意,讓人每次回看,總能看出些新東西來。這樣的作品誕生,似乎除了藝術家的努力,還有冥冥之中「藝術之神」的加持。甚至連姜文導演自己日後想要超越,也是不太可能了。

——也許「神作」之所以神奇,就是每十年甚至更久才能得之。如果每年都有,就不能稱為「神作」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讓子彈飛》:十年之後,你看懂了嗎?
    但是十年前,《讓子彈飛》還沒上映時,並不是這樣。當年的姜文,雖然備受文藝青年們的青睞,憑藉《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但是一部《太陽照常升起》,卻被評價為「看不懂的文藝電影」,不免讓人擔憂他之後是否會走上越來越「標榜自我」的藝術家道路。
  • 子彈飛了十年,這樣的國產片卻絕跡了
    十年後,國產片再也沒打出過這樣的子彈。與其說今天人們重提《讓子彈飛》是在回味那些情節和敘事,不如說是那些情緒碎片被似曾相識的場景重新激活。十年之後,內卷騰空,打工人伏地,大家忽然想起張麻子來鵝城,承諾要辦的那三件事。
  • ​子彈飛了十年,這樣的國產片卻絕跡了
    十年之後,內卷騰空,打工人伏地,大家忽然想起張麻子來鵝城,承諾要辦的那三件事。2010年的聖誕節,距離電影《讓子彈飛》上映九天後,一個問題出現在了知乎社區,「十年之後,觀眾將怎樣評價、對待《讓子彈飛》」。今年四月,另一個問題登上了知乎熱門問答,「為什麼《讓子彈飛》最近又火了起來」。
  • 第五人格:細讀11賽季新PV,這部莊園版「讓子彈飛」,你看懂了嗎
    #2020你的遊戲心願#大家好,我是趣遊君!結果我們發現大部分玩家其實是看不懂得,他們只是簡單地認為就是一個淘金夢的故事,最後牛仔和守墓人誰死去是一個懸念,其他的一無所知,其實如果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這個新賽季的精華真的不簡單,說他是莊園中的讓子彈飛一點都不過分,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跟隨趣遊君一起看下去吧,看看你看懂了嗎?
  • 姜文的《讓子彈飛》上映10年,這些細節你看懂了嗎?
    今年是《讓子彈飛》上映第10年。前幾天重溫,發現個有意思的細節:姜武扮演的黃四郎爪牙在縣長官邸囂張說自己是光緒三十一年的武舉人,誰敢動他?一句配角臺詞勾動我的較真,去查了下中國武舉的歷史。比起我2年前深度分析過的《邪不壓正》你沒看懂的5個細節,以買官縣長為故事切入的《讓子彈飛》是一部徹底地關於「真與假」的電影。
  • 《讓子彈飛》影片開頭和結尾各是什麼意思?你看懂了嗎?
    失去了馬匹之後火車開始倒行,最後落入麻匪手中。麻匪幹掉了馬拉火車,就像是革命者幹掉了腐朽墮落王朝。但是GM者成功了嗎?馬拉火車只是一個表面現象,一個腐朽墮落的清王朝。更多的類似於袁世凱的革命投機者仍然在為非作歹,而這種人才是最難對付的。影片之中黃四郎有一顆地雷,證明了黃四郎是辛亥革命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但是黃四郎在電影中的所作所為更像是一個可惡的地頭蛇,而不是激進的革命者。為什麼?
  • 你看懂了嗎?電影《讓子彈飛》那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如果提到一部喜劇電影,大家一定會眾說紛紜,好萊塢的也許會想起《博物館奇妙夜》等,國內的也許有人會想到開心麻花的《夏洛特煩惱》等,可是,如果要說哪一部喜劇片把隱喻做到極致,那一定是姜文的《讓子彈飛》。假如子彈打穿了馬與車之間的連接,就會失去在勤懇拉車的廉價勞動力,過不了多久,火車就將灰飛煙滅。這就是姜文的一個隱喻。還有很精彩的場景就是與黃四郎有關的,張麻子說:「你覺得對我來說是你重要還是錢重要」。就是這段了,張麻子把黃四郎與錢做了對比,這個答案明顯啊!到底什麼才能跟錢相比較呢?就是權。
  • 盤點《讓子彈飛》那些細思恐極的細節!你以為你看懂了?
    (姜文這個導演特別有意思,可以多了解一下他這個人,進而關注一下他關於這個世界大同的理解)3、黃四郎的這句經典:如果你活著,早晚都會死;如果你死了,你就永遠活著。粗略一聽,簡直就是廢話。還有這句:你叫張麻子可你臉上沒有麻子啊?黃四郎臉上有四嗎?只有步入了社會,退去了青澀,也許你才會明白。。。4、張麻子和黃四郎的鬥法就像打麻將,麻匪們是從一筒到七筒,黃老爺只胡萬,所以黃老爺贏不了張麻子。
  • 《讓子彈飛》讓六子剖腹而死的罪魁禍首並不是黃四郎
    到現在為止,我一直不敢說我完全看懂了這部姜文的《讓子彈飛》。但是也應該看懂了一部分吧!畢竟這部電影雅俗共賞,不像《一步之遙》。我一直喜歡那句,讓子彈飛一會!確實,子彈要想要打斷那匹馬和火車。真的還需要一點點時間。
  • 黑色幽默下的《讓子彈飛》,真正看懂的人有多少
    《讓子彈飛》作為姜文的代表作,它本身不像當初的《鬼子來了》那樣觸及底線,而是用一種相對溫和的形式講述了一個相對真實的故事。故事很精彩,但同時,故事的背後還有著大量的隱喻,靠著這些隱喻故事在商業和文藝兩者中尋找了一處很好的平衡點。這種平衡可遇不可求,《一步之遙》無疑就是一個敗筆。
  • 十年了,姜文導演《讓子彈飛》依然是國產黑色喜劇片的巔峰
    2010年,姜文自導自演的電影《讓子彈飛》上映,有人說這是一部喜劇片,那些滑稽又好笑的場面實在是讓人捧腹。可是十年之後,再看這部喜劇片,笑著笑著就溼了眼角。我想,凡是流下眼淚的觀眾大體是讀懂了這部電影。
  • 姜文《讓子彈飛》裡打造的「性感尤物」,10年後華麗轉身變御姐
    提起姜文導演兼主演的《讓子彈飛》,觀眾都非常熟悉了,此片娛樂性豐富,情節利落緊湊,角色的設計和互動尤其過癮,最終收穫了6.76億票房,還捧紅了周潤發的替身文祥、「劉德華」模仿者杜奕衡。雖然只是客串,但趙銘因為好身材和真實傳情的表演,賺足了關注度,有的網友甚至說看《讓子彈飛》就是衝著趙銘去的。趙銘出生於1987年,進入演藝圈的時間比較早,但一直都是在幕後做製片助理,2010年因事業線傲人被姜文看中出演《讓子彈飛》,成了排在劉嘉玲、周韻之後的女演員。
  • 子彈飛了40年,從《讓子彈飛》原著中淺析那些你不知道的姜文隱喻
    《讓子彈飛》是2010年上映,不得不承認,這是姜文的天才之作,經典行列,最為奇妙的是作品引起不同政治立場的解讀而且各自都能自圓其說,堪稱公認的狂歡。《讓子彈飛》根據馬識途的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改編。
  • 深度解析《讓子彈飛》
    ★成為超人的星星達人: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讓子彈飛》這部電影是2010年上映,由姜文執導,周潤發、姜文、葛優三大影帝領銜主演的一部喜劇動作片,也是姜文的「民國三部曲」的第一部,另外兩部是《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最經典的還是這部
  • 姜文這部《讓子彈飛》歷久彌新
    姜文是中國電影圈裡頭的奇才,在十年前憑藉著一部《讓子彈飛》名震中國,成為真真正正「站著掙錢」的導演。時隔十年,再來看《讓子彈飛》,更顯得歷久彌新。豆瓣8.8分01《讓子彈飛有人認為《讓子彈飛》是一個屠龍者終將為龍的故事,也有人認為這是「站著掙錢」的故事。不論是何種觀點,都離不開「政治隱喻」。故事發生在1920年,花錢買官的縣長馬邦德(葛優飾演)被劫匪張麻子(姜文飾演,又名張牧之)劫持。情急之下,馬邦德謊稱自己是湯師爺,可以和張麻子合作,上任鵝城縣長。
  • 無釐頭影評丨姜文:為什麼《讓子彈飛》後,拍不出這麼好的電影?
    我是無釐頭……(~ ̄▽ ̄)~ 有好多人問:為什麼《讓子彈飛》之後,姜文就再拍不出這麼好的電影了?是否已江郎才盡? 當然不是了!姜文不是不能拍,而是不想拍!很多人認為拍《讓子彈飛》時,姜文是這樣的……
  • 這些十年前的電影,你還記得嗎?
    步入2020年,2010年代宣告結束,關於過去十年電影的盤點也陸續出爐。回憶起2010那一年,上映的電影有哪些?那時候的中國電影市場又是怎樣一番光景? 你還記得嗎? 2010年對中國電影來說是一個蓄勢待發的年份,全年總票房達101.71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大關。
  • 手槍的後坐力不大,子彈卻將人打飛起來,真的違反物理定律嗎?
    火光閃過之後,中彈者向後飛起、重重地摔倒在地,演員手裡的槍卻只是輕輕晃了晃。在過完眼癮之後,熱愛科學的你一定會產生這樣的思考:為什麼演員手裡的槍後坐力那麼小,她射出的子彈卻能殺人?又為什麼對方被子彈射中之後又能被打得飛起來?難道物理課上講的動量守恆不存在嗎?
  • 飛到有效射程之外,子彈還會有傷害嗎?事實出乎人意料之外!
    飛到有效射程之外,子彈還會有傷害嗎?事實出乎人意料之外!輕武器槍彈的有效射程,又稱有效射擊距離,是指輕武器對預定目標射擊時,能達到的預期精度和威力要求的距離。很顯然由此定義可以看出,輕武器子彈的有效射程,是指在一定殺傷威力以及散布精度要求範圍內劃定的射程,即射程要達到預期確定的威力和散布精度,超過這兩個參數要求限制之外,就超出了有效射程。也就是說,超出有效射程,子彈的射擊精度沒保證了,威力降低了,但傷害(也就是殺傷力)還是會有的,比如打中腦袋,可能打不穿顱骨,但造成輕傷還是有可能的。
  • 《讓子彈飛》的結局到底是怎樣的?
    01推影//讓子彈飛簡介:《讓子彈飛》是由姜文執導,姜文、周潤發、葛優、劉嘉玲、陳坤、周韻、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0年12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資料來源網絡,侵刪)簡評:姜文的電影總給一種寓意深刻的樣子,我看完《讓子彈飛》後便深有體會。看了幾遍之後的我認為該片是一部以黑色幽默來諷刺辛亥革命後中國人民與民國政府甚至當代電影圈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