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著相離相均在眾生一念之間,其實你我原本就很是「自在」啊

2021-01-09 我心無礙即菩提

《法寶壇經》第103講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偉大的六祖慧能大師說:禪宗坐禪,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我們在坐禪時,就先要把自己的這個心念「安排」好。我們要嘗試著和自己對對話,嘗試著勸說自己一番;勸自己認清這個世間的真面目;勸自己放下執著妄想的心;勸自己於這個世間的一切善惡境界皆心念不起……總之你要勸自己好多。佛法就是「勸化」,你我不聽不信佛陀教誨,佛陀也是「沒咒念」的!

我們學習了一些經論或是聽聞了一些開示,就要運用這些殊勝的教言去勸導自己。漸漸的依教奉行,漸漸的去實踐佛法。而不要自己長大一身綠毛,總笑話他人是「妖精」!這樣對自他均無益處。

這個「心念不起」它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它是需要慢慢的去燻修。所以修行路上精進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心念不起了,其實也就是做到所謂「止觀」法裡面的「止」了,那麼才是真正做到了「坐禪」法裡面的「坐」。在這個層面上,「坐禪」之坐即是「止觀」之止,而「坐禪」之禪即是「止觀」之觀。觀個什麼呢?內見自性不動。

我們的心念不起了,但我們不能就那麼心不起念的幹坐著。就如同你到了單位裡上班,你不能即不工作,也不幹活,就那麼乾巴巴的坐著。這個是不行的,也是單位紀律所不允許的。坐禪也是這個意思,你不能坐的那裡百物不思。這個「百物不思」是六祖慧能大師多次駁斥的禪家大病,我們在實修時切不可不察啊!

這個時候就可以「起觀」了。即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內見」。內見什麼呢?內見我們的自性。這個「自性」據說是本自不生,本自不滅的。而且從來也沒有離開過我們,只因我們妄想執著而不得親見。所以「心念不起」之時,妄想執著的力量就會小很多。妄想執著的力量小了,那麼自性就會顯現,我們就可以親見自性。所以我們要精進的修學「坐禪」。

我們先修心念不起。心念不起的功夫純熟了,就可以「內見」自性。其實只要你心念不起的功夫達到了,自然就會起觀自性。但能不能徹見「自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的人那個根性厲害的不得了,可能一下子就「坐」進去了。而絕大多數都是窮其一生苦參苦學的。儘管這樣,一生不見性的修行者大有人在。但不管怎樣,能坐一坐禪還是有很大的利益的。

精進!精進!精進!心念不起!心念不起!心念不起!重要的話說三遍。你不要煩……

六祖慧能大師曰: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接著六祖慧能大師又講什麼是禪定。

前面講坐禪,這裡又講禪定。那麼這個「坐禪」和「禪定」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呢?最初的「坐禪」的意思就是坐在那裡修學禪定。此處《法寶壇經》裡關於「坐禪」的這個開示還真就是我們偉大的六祖慧能大師的闡述和發揚的!

因為在禪宗看來,真正的禪法即是心法。所以不拘行住坐臥皆可「修禪」。這樣一來,所謂的「坐禪」之坐就成了「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了。也就是說,從六祖慧能大師這裡開始,一個原本狹義簡單的坐禪之「坐」變得更為深廣了,變得妙義難思量了!所以六祖慧能大師的確是高啊!

如果你能做到「外於一起善惡境界心念不起」,那你即使躺在那裡也是在修學「禪定」。如果你跏趺正坐,但心念依然起起伏伏猶如幻海波濤,那你也只是疲勞身心罷了,不名為禪。

至於「禪定」的說法,其實也是梵語和華語的共同意義的表述而已。在此就不多贅述了。

此處的「外離相為禪」和前面所講的「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還是有聯繫的。一切的善惡境界即是「相」,心念不起即是「離」。

此處的「內不亂為定」和前面所講的「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也是有聯繫的。自性本自不動,又何來一亂呢?

在這個層面上來講,六祖慧能大師所講的坐禪就是禪定。甚至在六祖慧能大師看來,禪就是定,定就是禪。

這不是拎不清,更不是搞混了。只有我們才會糊塗拎不清乃至於經常混淆視聽。人家祖師心心念念都是清明的。只有這樣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禪定的「如如」之境。也只有在這樣的境界之下,才可以進入行住坐臥皆是禪的「大禪定」的境界。

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和「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看作是我們修學禪宗「禪定」的一個前方便或是一個次第。因為我們於外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之時,其實只是初將心念調伏,遮止的還是外境界的「粗相」。而「外離相」就不是這麼粗重了,所謂的外離相含有離一切相的妙義,更為深入一些。

同樣的道理,此處的 「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還是在對自性的一次「尋覓」之旅。而「內不亂為定」則是具體的定相的要求了。你內心完全沒有一絲亂相方是定!這個我們可以用來檢驗自己哦!

據傳禪宗有個「十牛圖」,藏密有個「九象圖」。在我看來,大同小異而已。似乎祖師們也是各有自己的小算盤,你禪宗牧牛,我密宗就尋象。其實大致次第是相同的!

通過這些我們應該明白,即使是六祖慧能大師倡導的禪宗頓教法門,其實也是有修學次第的,也就是所有的佛教法門只能漸修。即使你是頓悟也必須漸修。我們的佛祖也是累世累生漸修而成就的!

六祖慧能大師曰: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什麼才可以讓我們執著於外相外境呢?其實就是我們的意識。當我們的意識執著於外在一切境相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亂」了。到底是誰「亂」了呢?還是我們的意識。因為我們的本心自性是不動不亂的。所以平日裡我們就是跟隨著自我的「意識」瘋瘋傻傻的活著,片刻不曾停歇。

那麼又是什麼可以讓我們離相呢?答案還是我們的意識。當我們一念回歸本心。我們放下對外境相的執著和妄想,當機就是離相。而就在這離相執相之間,有個至關重要的竅訣就是「轉念」。執著外相乃至於離一切諸相,均在我們一念之間。

我們在修學「坐禪」之時,首先要做到「轉念」,心念一轉,外離相即禪。已然入禪,內心又何來一亂呢?我們如果覺察到自己心裡很亂很煩,其實就是沒有定力的表現。

如此一來,你心中必有令你執著難捨之事。

執著世間一切外境相的是我們的意識,而能夠離開世間一切外境相的還是我們的意識。

你看,原本我們就是如此的自在!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佛教: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有人問我,為什麼我會提出這種觀念,我就是深受其害的人啊,人都說女追男隔層紗,男追女隔層山,當初我那麼努力的想去捅破那層窗戶紙,可是窗戶紙那麼的人,不斷的退縮,到最後變成我一人的獨角戲,我耗盡了所有的熱情,耗光了勇氣。
  • 佛教的核心是,緣起性空,自心現量,自淨其意,是為佛教
    佛教的核心是,緣起性空,自心現量,自淨其意,是為佛教。佛教本質上是無神論,認為宇宙世界、神靈眾生,都是我們自心所現,是業力因緣所化,故而佛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但是,如來慈悲眾生,依眾生不同根性,所說三乘教法,聲聞、緣覺、菩薩法,在闡述不同教法的過程中,就觸及到了法界宇宙觀,以及三界神靈世界,天人、阿修羅、神鬼畜生、地獄人類的六道輪迴。
  • 眾生皆有面具,一念之間,人即是獸!
    《天譴者》是法醫秦明眾生卷系列的第一季,如果說之前的萬象卷(《屍語者》《無聲的證詞》《第十一根手指》《清道夫》《倖存者》《偷窺者》)中的主人公老秦是一個初入法醫行業,滿腔熱血的法醫新人,那麼從《天譴者》開始的老秦就是一個更加成熟,看透了世間善惡,更加專業、穩重的法醫。
  • 佛教:學佛後以為自己是在度化眾生,其實是大錯特錯,是你嗎?
    佛教的大願是誓渡眾生,我們學佛之後也會發在這樣的大願,可是許多人不懂什麼是真正的渡眾生,認為渡眾生就是指身外的眾生,我們要清楚一點,就是想要渡眾生,就要渡自己,《圓覺經》講義中講到不能帶著煩惱渡煩惱眾生,越渡越煩惱」。各位同修一定要清楚,渡眾生之前,先渡自己。
  • 貧與富其實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讓你窮,一念可以讓你富
    很多人對於貧富間的理解非常複雜,其實完全沒有必要,佛家對於貧富的看法其實很簡單,認為貧與富其實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讓你窮,一念可以讓你富。一個年輕人覺得自己很貧窮,一位富翁便對他說:「我給你一百萬買你的手,你願意嗎?」年輕人搖搖頭。
  • 佛教:念咒語的時候如何觀想才能夠利益眾生?
    在佛教裡有許多咒語和真言,比如楞嚴咒、大悲咒、準提神咒、往生淨土神咒、觀音靈感真言等等。許多不懂佛法的信眾對咒語的真實利益不明就裡,甚至因為缺乏智慧而將其視為一種迷信,覺得咒語就是能夠得到佛菩薩感應的一種神秘力量。小編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任何事,如果你執著於從中獲利,那就走偏了。
  • 大乘起信論講解一|總持佛學精要,獲得如實知見智慧,智無限自在
    「智無限自在」,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自在。什麼叫無量的智慧呢?其實智慧包含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智慧,因為眾生的業果相續也是眾生心性智慧的一種表現,煩惱無限,願力無限,智慧和方便無限。無限自在,我們可以理解為本自存在,也可以理解為自由自在,也就是說佛和菩薩他們的願力,他們的化身可以在無量的世界中穿透無量的屏障。
  • 佛教其實是很積極的,但是能夠認真照做的人太少了
    佛教講無我,又講生命的延續和永恆,這之間還存在著一個善惡業力自作自受的因果問題,是否有矛盾呢?在一般人來看,善惡、業力、自作自受因果關係一定應該有一個責任者,這個責任者是誰呢?佛教講,我們這個生命,這穎心是當生即滅,當滅即生,生滅不己的。「死」,並不意味著生命的停止、消失,而只是生存的形式有所改變。
  • 佛教:佛前許願,有2不求,很多人不知道
    此刻,讓我們放下煩惱,淨化身心,一起學習佛學文化智慧,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佛教有句話:「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果不應,必有緣由。」從佛法義理上來講,有求必應的方法很簡單,就一句話,只要業障消除,就有求必應。但是消除業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萬人之中難得有一人,能把業障徹底消除。
  • 佛教:大威德明王,焚燒諸眾生之業煩惱,摧破罪障而增長福德
    在佛教的滿天神佛之中,除了有救世渡人的諸佛菩薩,亦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明王,今天便為大家介紹佛教:大威德明王,焚燒諸眾生之業煩惱,摧破罪障而增長福德:大威德明王是西方蓮花部的教令輪身,此憤怒身是降伏魔尊,也是佛教蓮花部的辦事明王,以如意寶棒為其三昧耶形
  • 一念的力量不可思議,就是這一個字,你一生不能成就
    馬祖禪師聽完後,安詳地一笑,問學僧道:「你看那一堆木柴大約有多重?」學僧答道:「我沒有仔細量過。」馬祖說道:「你的力量實在太大了。」學僧不解地聞道:「為什麼呢?」馬祖答道:「你背了一堆木柴來,從南嶽那麼遠的地方,一直背過來,難道力量還不大嗎?」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人常說要放下,放下什麼呢?就是放下你常背著的那一堆柴啊!這一堆柴,就是你的一念,人的不清淨,就是從這一念來的,這一念太重,越背越重,越背越久,越背越煩惱。只要從這起心動念做起,放下,把這一念放下,一切安好!
  • 佛教眾生本來亦是「不死身」,六道輪迴就是眾生的生命形式
    而能夠這樣去思維並去努力去實踐的人其實就是一種覺悟。知足少欲了,漸漸的就遠離了花花世界的財色名利。你我就會在這個花花世界上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淨土。六道眾生其實是各行其是。所謂「各不相妨惱」。就是說你做人就好好做人,不要輕易跨界。凡夫不可能憑白無故就成為神仙天人。因為向上之路不好攀登。但這個凡夫一不留神就奔著下三道去了。為什麼呢?墮落起來相對容易些。
  • 《世界那麼大,只有我和你》:有一種愛情,就藏在「一念之間」
    你有過一念之間的愛情嗎?你的一念之間,是勇敢去追,還是放手遠離?收到這本《世界那麼大,只有我和你》時,就被它精美的裝幀群吸引,迫不及待地翻開書籍,才發現更吸引人的是書中優美溫暖的文字,以及接地氣又感人至深的12個愛情故事。
  • 佛教:眾生受苦,為何不見佛菩薩救人?別再迷信了!
    眾生受苦,為何不見佛菩薩救人?相信看完這篇文章,大家能夠建立正確的知見,不再迷信。首先,我們大家應該了解,佛菩薩不是萬能的,他有「四不能」:因果定業不可改,智慧不可賜,真法不可說,無緣不能渡。尤其強調第一點:定業不可改。世間萬事的發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也都是命運既定的安排,該你走的路一步都不會少,該你經歷的風雨、承受的果報也絲毫不虛。
  • 佛教:眾寶觀音,護佑眾生家業興旺,代代昌盛,世世繁榮
    01開篇序佛教文化雖然起源於西方,但說起我國對於佛教代表人物的推崇,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應該還要遠勝西方,而且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化身相早已深入人心所以菩薩入凡度化眾生,就必須變成與眾生一樣的相貌,混雜在眾生的世界裡,而讓眾生不易察覺祂們的真正身份,而很容易親近眾生度化眾生,這就是菩薩的「化身相」。簡而言之,「應身相」即是「菩薩相」,而「化身相」即是菩薩所化現的「凡夫相」,相信這樣來說,大家就應該很清楚了吧。
  • 佛教:拜「觀音菩薩」,心中默念4句話,功德無量!
    「若問觀音倒駕為何音,只嘆眾生苦海不知回頭」,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世人只知道有苦求菩薩,卻從未反思為何會有諸苦?其實我們信仰觀音菩薩,是對世間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種堅定選擇。「觀世音」,又名「觀自在」,既代表著慈悲,又代表著修行的大智慧。
  • 自在觀音——最具禪意的觀音造像
    本文來自玉雕名家官網對於佛教中的諸多造像來說,最讓人們喜愛的非觀音菩薩莫屬,尤其是對於封建社會深受迫害的女性來說,觀音菩薩那和善美麗的女神之姿,可謂是內心深處最大的慰藉。自在觀音就是觀音菩薩的另一稱謂,民間也多簡稱為觀自在菩薩,意為觀世界形能自在無礙,對苦惱眾生能自在拔苦與樂。佛教中謂之:「觀世音菩薩,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著於名,見相不惑於相,心不能動,境不能隨,動隨不亂其真,自在無礙。」
  • 佛教 什麼是一行三昧?什麼是念佛三昧?可能你我蒙昧很久了!
    我曾經在以前的文章中提過:三昧者,是一切禪定之總集。亦或三昧是一切禪定成就之總集。我們修學禪定,甚至已經能夠很自如的出入所謂的禪定,但所有這些都不能證明你我深得禪定之三昧。因為三昧是禪定成就的境界。當我們能夠籍由禪定進入或達到三昧的境界之後,才是真正的「安住」!
  • 觀世音菩薩的十種「自在」,你知道是什麼嗎?
    這裡的「自在」指的不是沒有外在的束縛、無拘無束,而是觀照到我們的內心沒有分別、執著和妄想、煩惱,一心清淨,是解脫的自在。本篇文章,小編就和大家談談觀世音菩薩的十種「自在」。一、壽自在世間一切有情眾生都要經歷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這樣一個客觀的規律和過程,生命有盡頭,壽命有定數,隨業流轉,不由己控。
  • 佛教:時運不濟時,記住3句話,自會感召吉祥如意
    此刻,讓我們放下煩惱,淨化身心,一起學習佛學文化智慧,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一帆風順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人生總要有些坎坷和逆境,喜憂參半的生活才是最有滋味的。所以當自己時運不濟,厄運纏身的時候,要利用這個機會更好的歷練自己。人生本無常,世事難預料,活在當下,物來則順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