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寶壇經》第103講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偉大的六祖慧能大師說:禪宗坐禪,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我們在坐禪時,就先要把自己的這個心念「安排」好。我們要嘗試著和自己對對話,嘗試著勸說自己一番;勸自己認清這個世間的真面目;勸自己放下執著妄想的心;勸自己於這個世間的一切善惡境界皆心念不起……總之你要勸自己好多。佛法就是「勸化」,你我不聽不信佛陀教誨,佛陀也是「沒咒念」的!
我們學習了一些經論或是聽聞了一些開示,就要運用這些殊勝的教言去勸導自己。漸漸的依教奉行,漸漸的去實踐佛法。而不要自己長大一身綠毛,總笑話他人是「妖精」!這樣對自他均無益處。
這個「心念不起」它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它是需要慢慢的去燻修。所以修行路上精進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心念不起了,其實也就是做到所謂「止觀」法裡面的「止」了,那麼才是真正做到了「坐禪」法裡面的「坐」。在這個層面上,「坐禪」之坐即是「止觀」之止,而「坐禪」之禪即是「止觀」之觀。觀個什麼呢?內見自性不動。
我們的心念不起了,但我們不能就那麼心不起念的幹坐著。就如同你到了單位裡上班,你不能即不工作,也不幹活,就那麼乾巴巴的坐著。這個是不行的,也是單位紀律所不允許的。坐禪也是這個意思,你不能坐的那裡百物不思。這個「百物不思」是六祖慧能大師多次駁斥的禪家大病,我們在實修時切不可不察啊!
這個時候就可以「起觀」了。即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內見」。內見什麼呢?內見我們的自性。這個「自性」據說是本自不生,本自不滅的。而且從來也沒有離開過我們,只因我們妄想執著而不得親見。所以「心念不起」之時,妄想執著的力量就會小很多。妄想執著的力量小了,那麼自性就會顯現,我們就可以親見自性。所以我們要精進的修學「坐禪」。
我們先修心念不起。心念不起的功夫純熟了,就可以「內見」自性。其實只要你心念不起的功夫達到了,自然就會起觀自性。但能不能徹見「自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的人那個根性厲害的不得了,可能一下子就「坐」進去了。而絕大多數都是窮其一生苦參苦學的。儘管這樣,一生不見性的修行者大有人在。但不管怎樣,能坐一坐禪還是有很大的利益的。
精進!精進!精進!心念不起!心念不起!心念不起!重要的話說三遍。你不要煩……
六祖慧能大師曰: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接著六祖慧能大師又講什麼是禪定。
前面講坐禪,這裡又講禪定。那麼這個「坐禪」和「禪定」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呢?最初的「坐禪」的意思就是坐在那裡修學禪定。此處《法寶壇經》裡關於「坐禪」的這個開示還真就是我們偉大的六祖慧能大師的闡述和發揚的!
因為在禪宗看來,真正的禪法即是心法。所以不拘行住坐臥皆可「修禪」。這樣一來,所謂的「坐禪」之坐就成了「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了。也就是說,從六祖慧能大師這裡開始,一個原本狹義簡單的坐禪之「坐」變得更為深廣了,變得妙義難思量了!所以六祖慧能大師的確是高啊!
如果你能做到「外於一起善惡境界心念不起」,那你即使躺在那裡也是在修學「禪定」。如果你跏趺正坐,但心念依然起起伏伏猶如幻海波濤,那你也只是疲勞身心罷了,不名為禪。
至於「禪定」的說法,其實也是梵語和華語的共同意義的表述而已。在此就不多贅述了。
此處的「外離相為禪」和前面所講的「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還是有聯繫的。一切的善惡境界即是「相」,心念不起即是「離」。
此處的「內不亂為定」和前面所講的「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也是有聯繫的。自性本自不動,又何來一亂呢?
在這個層面上來講,六祖慧能大師所講的坐禪就是禪定。甚至在六祖慧能大師看來,禪就是定,定就是禪。
這不是拎不清,更不是搞混了。只有我們才會糊塗拎不清乃至於經常混淆視聽。人家祖師心心念念都是清明的。只有這樣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禪定的「如如」之境。也只有在這樣的境界之下,才可以進入行住坐臥皆是禪的「大禪定」的境界。
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和「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看作是我們修學禪宗「禪定」的一個前方便或是一個次第。因為我們於外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之時,其實只是初將心念調伏,遮止的還是外境界的「粗相」。而「外離相」就不是這麼粗重了,所謂的外離相含有離一切相的妙義,更為深入一些。
同樣的道理,此處的 「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還是在對自性的一次「尋覓」之旅。而「內不亂為定」則是具體的定相的要求了。你內心完全沒有一絲亂相方是定!這個我們可以用來檢驗自己哦!
據傳禪宗有個「十牛圖」,藏密有個「九象圖」。在我看來,大同小異而已。似乎祖師們也是各有自己的小算盤,你禪宗牧牛,我密宗就尋象。其實大致次第是相同的!
通過這些我們應該明白,即使是六祖慧能大師倡導的禪宗頓教法門,其實也是有修學次第的,也就是所有的佛教法門只能漸修。即使你是頓悟也必須漸修。我們的佛祖也是累世累生漸修而成就的!
六祖慧能大師曰: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什麼才可以讓我們執著於外相外境呢?其實就是我們的意識。當我們的意識執著於外在一切境相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亂」了。到底是誰「亂」了呢?還是我們的意識。因為我們的本心自性是不動不亂的。所以平日裡我們就是跟隨著自我的「意識」瘋瘋傻傻的活著,片刻不曾停歇。
那麼又是什麼可以讓我們離相呢?答案還是我們的意識。當我們一念回歸本心。我們放下對外境相的執著和妄想,當機就是離相。而就在這離相執相之間,有個至關重要的竅訣就是「轉念」。執著外相乃至於離一切諸相,均在我們一念之間。
我們在修學「坐禪」之時,首先要做到「轉念」,心念一轉,外離相即禪。已然入禪,內心又何來一亂呢?我們如果覺察到自己心裡很亂很煩,其實就是沒有定力的表現。
如此一來,你心中必有令你執著難捨之事。
執著世間一切外境相的是我們的意識,而能夠離開世間一切外境相的還是我們的意識。
你看,原本我們就是如此的自在!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