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眾生本來亦是「不死身」,六道輪迴就是眾生的生命形式

2020-12-04 我心無礙即菩提

《法寶壇經》第115講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我們的自心本性皈依了佛,皈依了覺悟,那麼邪迷的思維乃至於邪迷的言行就不會生發。我們對於這個花花的世界的欲望就少了。所謂花花世界當中能夠引誘我們欲望,從而使我們迷失本性的無外乎財色名利。我們欲望少下來,懂得了知足。自然就會清淨不少。而能夠這樣去思維並去努力去實踐的人其實就是一種覺悟。知足少欲了,漸漸的就遠離了花花世界的財色名利。你我就會在這個花花世界上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淨土。

六道眾生其實是各行其是。所謂「各不相妨惱」。就是說你做人就好好做人,不要輕易跨界。凡夫不可能憑白無故就成為神仙天人。因為向上之路不好攀登。但這個凡夫一不留神就奔著下三道去了。為什麼呢?墮落起來相對容易些。而且這個墮落當中它是有快樂的。一種很粗重的,很低級的,很不堪的快樂!如果墮落的過程是很痛苦的,那麼眾生也不會輕易墮落。我們在墮落裡享受著快感帶來的快樂,但墮落到頭的那個痛苦真的就無法言說了。那真是太痛苦了!

墮落下來就不好解脫!因為生老病死的苦折磨的你無暇他顧。一個小小的牙疼都可以讓你整宿整宿睡不著覺,輾轉反側,徹夜難眠。何況更大的痛苦呢?

我們發願修學佛法的大德菩薩們,一定要清醒地知道,這個修行是需要點功夫的。為什麼呢?你沒有點功夫你就「打」不過那墮落最終的「苦果」。這個果子不好吃!

而我們想積極向上,想過天人神仙的日子,甚至想成佛成聖。那如果真能得到這樣的結果真的是歡喜無限啊。可是,這天地宇宙,命運造化的安排就是不順著我們的心意來,它就是要跟你對著幹!你想結果好一些,可這個過程就比較「難」了。你就得過清苦的生活,你就得過清貧的生活,當然你也會過上清淨的生活。

想有個好的結果,就得懂得少欲知足,遠離財色。想享受人世間的粗重的快樂,那你就要做好臨了受苦的準備。所以說,一切的業,一切的因果,都是我們自己造作的。不要怨天尤人!

我們皈依覺悟了,皈依佛了,我們少欲知足了,我們遠離名利財色了,好!我們就是成就圓滿了自己的福慧,從而於本心自性之間成就了兩足尊。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

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我們的自心本性皈依了正,皈依了法,那我們就會生發正見。在此之前我們終日裡,一個不停歇的生發的都是邪見。那到底什麼是邪見呢?其實就是對這個花花的世界的貪愛執著。貪愛執著得到了滿足,就驕傲自大,目中無人,表現的貢高我慢。這種貪愛執著得不到滿足,就搬弄是非,巧取豪奪,爭名奪利,表現的自私殘酷毒辣。

正法是用來幹什麼的,就是用來讓我們遠離這些不好的世俗心的。什麼是邪見?一切世俗的心就是邪見!有的時候,這個邪見甚至包括我們世俗的一些善見。但在佛法看來那也是邪見,因為它會障礙我們解脫和覺悟。真正解脫的境界是自在,而真正覺悟的境界是清淨!我們的本心自性就是這樣,它是自在的,它是覺悟的。它是不拘六道的,它是遍一切處而清淨存在的。但我們的眾生心

則不然。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得自在!吃飯睡覺都不自在,起床下地都不自在。為何?一者邪見,二者貪婪!所以我們要皈依正法,獲得正覺。摒棄邪見,獲得正見,從而走向美好未來!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

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我們的自心本性皈依了淨,皈依了僧。就如同一支剛出水的蓮花一般聖潔。我們深處泥潭,整日價被這些汙濁的塵勞愛欲所垢染和深陷。但愚痴的我們還很是歡喜這樣髒臭的生活和生活環境。你說這叫什麼事呢?哪天我們明白過來,努力增上。終於衝出臭泥潭,而成為一朵盛開綻放的蓮花,你說嬌豔不嬌豔?

我們的自性本不染著,也不可能被染著。因為我們的自性是無垢無淨,本自清淨的。大家不要以為這個清淨就是乾乾淨淨的樣子,一塵不染的樣子。不是這樣,它是無垢無淨的「樣子」。可是我們的心意識是容易被染著的。很多善信都講這個見性,還有的人問到底是拿什麼見性?其實就是那我們自己的「意識」。明心見性同樣要依託利用我們意識的功能,但在依託利用意識功能之前,我們必須「改造」我們的這個意識。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凡夫的意識被染著的時間太久了,受到的汙染太嚴重了,與我們的本自清淨的自性不相應。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的本心自性呢?因為我們的意識心是垢染的,是和我們的自性不相應的。所以不得見性。

那如何就能過見性呢?你把自己的意識修的清淨了,修的乾乾淨淨了,與我們的清淨自性相應了,就自然見到我們的本心自性了。到那個時候我們的這個意識就不再是垢染的凡夫意識了,它叫做「妙觀察智」。

各位菩薩大德,朋友善信,明白了嗎?要想見性,就得把我們的意識搞得清淨一點,成就妙觀察智,從而與我們的本自清淨的自性相見。

很多人念佛,總是念那個表面的「聲音」或是「字跡」。這些都是花花世界的形象而已,是「音聲相」。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要努力增上的去和「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相應。阿彌陀佛是清淨的,我們如果修清淨了,必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是清淨的,我們如果修清淨了,必見觀世音菩薩!

汙濁不堪,一肚子壞水,滿腦子邪見,你就是喊破喉嚨也不會見到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為什麼?因為不清淨故,因為不相應故!

人生百年,六道輪迴。其實六道輪迴就是我們眾生的生命形式。我們其實也是「不死之身」。但輪迴的苦楚又不是我們能夠承受的。所以要趁早學佛,趁早修行。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祈願一切眾生,無憂貧窮,皆得富足。祈願一切眾生,無憂煩惱,皆得菩提。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轉世輪迴的真相 揭秘六道輪迴
    地獄道及餓鬼道的生命,因為大苦而無暇修持佛法。畜牲道的眾生,則愚昧無智,故此不太可能明白佛法,所以亦無從修善。這其中只有極少數的畜類是例外。故此,一旦跌入畜牲道,便要痛苦地捱至業力消盡而另一過往小善因成熟,方有望再度為人。  人道:  投生人道的痛苦,主要可被歸納為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及死苦。
  • 了解佛法中的地獄、餓鬼眾生,以及佛法救度惡趣眾生大悲至願
    在六道輪迴中,餓鬼與地獄是兩類受苦眾生但在佛法經論中,地獄與餓鬼,是與民俗文化截然不同的兩類眾生。地獄,原本叫做「泥犁」,是「苦器」的意思,意味著地獄眾生要忍受極其難受的痛苦。在部派佛教的典籍中,也設立有八熱十寒總共十八部地獄。我國民俗文化中的「十八層地獄」一說,就是對佛法地獄眾生的通俗印象,只不過佛典中的地域不是一層一層的十八層。總而言之,地獄是六道眾生中最為痛苦的存在,其眾生或受極熱之苦,或受極寒之惡,活在非人的痛苦中煎熬。
  • 佛教:迦樓羅王,為眾生之安危舍一己性命,見性圓滿只為利益眾生
    ,其實此尊在佛教中卻有出處可尋,今天便為大家介紹此尊:佛教中的迦樓羅王,為眾生之安危舍一己性命,見性圓滿只為利益眾生。在密宗的體系中,迦樓羅是五方佛中北方不空成就佛的坐騎,人面鳥身,寓意法王攝引一切,無不歸附者。中國西南白族將迦樓羅崇拜和本族的金雞崇拜結合在一起,作為自己的圖騰之一,並為鎮水患之神。相傳迦樓羅乃梵天、毗紐天、大自在天等之化身,或謂即文殊師利之化身,列位於胎藏界外金剛部之南方。
  • 六道輪迴圖解釋 - 百度經驗
    六道輪迴圖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輪迴理論的昭示圖。圖右上方佛手指日月開示滅苦及脫出輪迴苦海的方法。六道眾生透過佛法的修行,最後終得解脫輪迴、登佛淨土。六道在內的大輪,由無常死主手持及口咬,表示六道內的有情眾生,無一可逃離死主的掌握。從最內圈開始,在圖的正中央,亦即大輪的軸心部份,是一個小圓圈,圈內有三種畜牲:鴿、蛇及豬;這三種動物,分別表義貪、瞋、痴這三毒。
  • 簡單說說眾生的業和無明
    佛教常說的「業」是指有情之行為。此「業」之思想,原是印度獨特的思想,在印度人中相當普及,並以之為招致輪迴轉生之一種動力。佛教沿用此語,謂以此「業」為因,能招感苦樂染淨之果。而得眾生與器界之報;若於迷界而言,由煩惱起業,由業招感苦果,現出迷界之依正二報。
  • 佛教:延命觀音接引眾生,能消除詛咒與毒藥,使眾生能以延年益壽
    《法華經》有載:「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咒詛心中怨恨,用惡毒的話罵人,或祈求神明降禍給別人;咒詛也如毒藥可殺害、傷人;咒詛屬不以言語說明的秘密語。法師驅鬼除邪治病的口訣,如符咒、蠱咒。咒詛有神咒:袪除災難、護身,惡咒常為咒詛他人,使其遭受災害。為此觀音化身之願力所現。
  • 佛教六道輪迴中,第一等天道與第二等阿修羅道,不惜為美女大混戰
    六道講的就是大家平常最為熟悉的六道輪迴,如果一個人這輩子做窮人,而又不積德行善,不在乎下輩子再做窮人,但對於在六道輪迴中,佛將告訴你如果你堅持做惡事,那你下輩子想當窮人都不一定上能當上。六道中的天、人、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我們現在還處於人道,六道中上面的三道被稱為善道。下面的當然就是惡道。當然在上三道中又要數天道最好了,天道大家不要理解成天空。佛教中的天道是生靈生存的一個環境而已。
  • 佛教:軍荼利明王,降伏眾生之惡業煩惱,令一切眾生成滿其願求
    人生在世有善惡之分,所以佛教中有救苦救難的滿天諸佛菩薩,同樣也有各方的明王,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軍荼利明王,降伏眾生之惡業煩惱,令一切眾生成滿其願求:四面八臂軍荼利,痴見愛慢不能纏,笑怒慈微大慢相,常樂我淨一心含。
  • 佛教:「圓光觀音」以無垢清淨光,為眾生消災解難,帶來祥和喜悅
    相傳在古時候晉朝時,有個名叫蓋戶的山陽人,本應該在獄中直到老死,但他三天三夜不停念著觀世音,隨後果真見到觀音菩薩佛光普照,門鎖自動脫落,他便尋著佛光而去,行走過二十裡後,光明方息。圓光菩薩在三十三觀音像中排第四位,其〝應身相〞為梵王身〞!《普門品》曰:「應以梵王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 佛教:眾寶觀音,護佑眾生家業興旺,代代昌盛,世世繁榮
    我們學佛人都知道菩薩本體是無相的,但是眾生因為被有色身的束縛著,所以很難接受「無相」的境界,因此菩薩必須以「相」來「應」眾生,所以菩薩才有了「應身相」的示現。通俗點來講,「應身相」就是眾生惟心所造就出來的相,也就是供奉在寺廟裡的菩薩造像。
  • 佛教:德王觀音,以梵王身得度者,護佑眾生青雲直上,仕途無量
    在佛教的歷史文化中,觀世音菩薩三十三像所代表的意義,前面十像列舉部分提供大眾了解,具滿懷慈悲,行於娑婆世界,濟度苦惱眾生,善行圓滿的「觀世音菩薩」。〝德王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一尊,化身相〞既是〝梵王身〞,亦有化身相為〝長者身〞之說法!佛經有載:「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 「六道輪迴」背後的驚人真相(圖)
    然而,佛教對人生後亦有獨特的看法。佛教認為人死是依身前所造業力(引業)牽引至六道中(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接受下一世的界報,如此輾轉受報,輪迴不停。 佛陀依聖人的智慧觀見,概括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為六大種類——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前三者屬三善道,後三者屬三惡道。但因凡夫智慧不及佛陀,唯得親見人畜二道;佛陀智慧圓滿,得以天眼親見其餘四道眾生。
  • 一心念佛,心心念佛,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是覺悟了的眾生
    最初聽聞佛法是一首偈子,後來知曉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作品,此偈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起初聽到這首偈子不明白,當時太年輕,所有事情都隨著自己的性子來,在娑婆欲界裡隨著眾生的習性,自己也沾染這些習性,按照指定的路徑去走。
  • 聖嚴法師:佛教裡的六道輪迴是真實存在的嗎?
    佛教裡的六道輪迴是真實存在的。佛教裡認為,除了那些已經解脫生死的阿羅漢、聖位菩薩,其他眾生都將無法擺脫六道輪迴的限制。六道輪迴也就是六個大類在不斷的相互轉化輪迴。六道自上而下分別為: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六道都是根據五戒十善和十惡五逆來劃分的。
  • 祈願眾生消災解難,平安吉祥!
    觀世音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大慈大悲的化身,早已成就佛果,為了度化眾生,倒駕慈航,聞聲救苦,隨緣應世,以三十二應身隨處救度受苦眾生,而所求皆應。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在中國略稱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是我國佛教信徒普遍崇奉的菩薩,擁有的信徒最多,影響最大。
  • 佛教:多羅觀音,除眾生苦惱,使一切眾生喜悅,遍入諸佛法界自性
    在佛教的信仰之中,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隨緣救度眾生,因此極受民間百姓推崇,且三十三尊應身像各具不同寓意,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多羅觀音,除眾生苦惱,使一切眾生喜悅,遍入諸佛法界自性。〝多羅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二十四尊,〝化身相〞是〝童女身〞的示現。其意為眼、極度、救度,故而略稱「度母」。多羅觀音安置在胎藏界曼荼羅西方,密號行願金剛,或悲生金剛。
  • 佛教:金剛力士,金剛怒目顛撲不破,以逆法警惕眾生不可起妄念
    在佛教的諸多代表人物之中,具有諸多救苦救難的佛菩薩,同樣也有許多威嚴的護法守衛佛學真諦,然而很多人卻只對菩薩眾生的諸佛菩薩虔誠信奉,卻忽視了諸多護法在佛教中的意義,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金剛力士,金剛怒目顛撲不破,以逆法警惕眾生不可起妄念:金剛力士
  • 佛教:愛染明王,乃大日如來與金剛薩埵的金剛化身,救度六道眾生
    此即說明愛染明王雖是一切眾生的本有自生障,卻也是不折不扣的金剛薩埵,即是五佛法王子、普賢菩薩、密教始祖、第六金剛持、金剛手菩薩,「金剛薩埵」就是「明白空性的有情菩薩」,「煩惱即菩提」佛法之勝義諦不言可喻,愛染明王法是在染愛情慾的基礎上去修習淨菩提心,希望眾生能由愛欲中覺悟,而最後開悟成道。
  • 佛教:六道輪迴中,天人轉世為人,都有什麼特徵?
    六道輪迴是正統的佛教理論。我國的道教關於人死後的輪轉投胎,開始不叫六道輪迴,有的叫過六橋,分別是金橋, 銀橋, 玉橋, 石橋, 木橋, 竹橋。死後過金橋修仙得道;過銀橋做人間地神;過玉橋做人享受人間富貴;過石橋也做人小康富足;過木橋還做人貧窮下賤;過竹橋則做畜生或者螻蟻蚊蟲等等。
  • 佛教:大威德明王,焚燒諸眾生之業煩惱,摧破罪障而增長福德
    在佛教的滿天神佛之中,除了有救世渡人的諸佛菩薩,亦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明王,今天便為大家介紹佛教:大威德明王,焚燒諸眾生之業煩惱,摧破罪障而增長福德:大威德明王是西方蓮花部的教令輪身,此憤怒身是降伏魔尊,也是佛教蓮花部的辦事明王,以如意寶棒為其三昧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