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念佛,心心念佛,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是覺悟了的眾生

2020-12-14 止一為正

最初聽聞佛法是一首偈子,後來知曉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作品,此偈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起初聽到這首偈子不明白,當時太年輕,所有事情都隨著自己的性子來,在娑婆欲界裡隨著眾生的習性,自己也沾染這些習性,按照指定的路徑去走。上學、念書、打工、掙錢、到了年齡結婚,養家餬口。這期間沾染了種種慾念,種種不好的習性,這顆心亂了,也更加迷茫了。

六祖的這首偈子越發看不明白了,不知道講得是什麼,關於「佛」就更加不知所謂了。什麼是佛,就是寺廟裡供著的象,不少人用這些事情糊弄他人,斂財。心中對於「佛」更有距離,對於「佛教」的出家以及不食葷腥更無法理解。人生在世不就應當及時行樂,人活這一世不就應該享受,生存的價值不就是滿足欲望嗎?我陷入迷茫中思索著這些看似深奧的問題,沒有答案。

幸運的是初聞佛法,好在有一些國學的功底在,對《道德經》、《周易》等書籍略有領悟,在看到《心經》之後,對於「五蘊皆空」之類的話有了全新的認知。從此明白佛教不只是宗教的性質,其中的佛理對今生、過去身,未來身都有很大幫助。曾經不願意相信的「輪迴」漸漸相信了,對於受過現代教育的我們而言,一切都當以科學為基準,然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證明佛教中的觀點、看法以及發現都是貨真價實的存在,而這些知識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存在。

因此對「佛」又有了全新的認知,什麼是「佛」,這是覺悟的意思呀!人活這一世為了什麼,是功名利祿嗎?是錢財富貴嗎?是美人美食嗎?存在妄想的時候是執著的,如果一念清淨不存在妄想之心,當下覺悟,當下成佛,如此便能夠覺醒三世之身。那麼都需要出家修行嗎?不能娶妻生子嗎?種種的疑惑又在我心頭揮之不去。

對此佛教有很多律法規定,有出家的弟子,有在家的弟子。我國出家的弟子需要守戒律不能夠娶妻生子,日本也有佛教,他們那邊可以。因為經典上說,想要學佛者最先要斷除「淫慾心」,此心最不能要。《楞嚴經》中阿難險些犯戒正是因為摩登伽女的魔咒,戒體一旦破了想要修得正果就很難了。這其中有很多學問,不通曉三藏十二部無法獲知其中關鍵之處。

在家出家都可修佛法,人間佛教是個了不起的思想。如今再來看六祖的偈子,菩提指的是人心中的「般若智慧」,這智慧本來具足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自性」。《六祖壇經》中說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不滅,能生萬法。對此又了解到人生若想擺脫種種苦難唯有修行,而修行的目標是「心」和「行」兩者都圓滿,圓滿的方法是覺悟「自性」。

自性如何覺悟?這在佛教經典中都有解釋,《楞嚴經》、《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等等。多多聞法先從理知上進行了解接著依據自己知曉的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多聽聞大智慧者的講解,若能在現實生活中與高僧大德會晤,聽聞他們講解妙法更是殊勝,去除自己的邪知邪念,把善知識充盈在心田中,如此反覆勤奮堅持直至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最終覺悟之門自會開啟。

從愚痴到智慧是「修」的過程,此心念佛,時刻都在念佛,佛便是覺悟,便是自己的本來心,眾生若都覺悟,世間哪來爭鬥,自發學習,不枉費這一生,這是每個覺醒朋友最該做的事情,此後會發些個人修行過程中的感悟或是實事與眾有緣分享。相遇皆是前世緣,今生同修發大願。若有一時得正果,般若撒向天地間!

相關焦點

  • 佛與眾生之覺悟的心
    佛與眾生本來就是一個。也就是說我們的心念迷了,就稱為眾生。如果覺悟自心就稱為佛。所以說我們大家聽到佛字,就非常好奇,驚訝,神話呀,等等。其實呢我們所有的眾生本來就與諸位佛,菩薩是一體無二無別。同一個本性在作用。所以沒有什麼可好奇的。
  • 慈悲就是佛法,佛是目前法,我是佛,人人是佛,眾生是佛
    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就是【禪】,在生活中覺悟了就是【佛】,一定要覺悟生活中所處的一切境,一切時都是因妄想而存在的,並不是真實有的,有妄想就有生滅,沒有妄想就是不生不滅。有生滅是外道的法,不生不滅是長久正道的法,是佛法。前念生起妄想,當下就能放下就是覺悟,覺悟了心就清淨了,連妄想都沒有了,這樣就是徹見心地了。所以慈悲就是佛法。
  • 佛教:覺悟的本質是什麼?
    那麼,佛陀所謂的開悟或覺悟是什麼呢?也就是說,佛教中所講的覺悟,其本質是什麼呢?用佛的話說,所謂的覺悟,其本質就是自性的流露與顯現。為什麼如此說呢?因為佛講法講了四十九年,可是到了最後他卻說,自己「無法可說」,不僅如此,佛還說他在四十九年當中,並不曾度化過一位眾生。
  • 南懷瑾:未開悟者與佛有何不同?對照這四點,看看你成佛沒?
    佛是什麼?許多人以為佛無所不能,高高在上,變幻莫測。其實了解佛法的人都應該知道,佛並非無所不能,眾生平等,佛也是眾生之一,因此佛並不高高在上,佛也是人。只不過佛是覺悟了的人,而人是未覺悟的佛。很多人,常年信奉佛祖,燒香擺貢品,吃齋念佛,但是他們覺悟了嗎?形式上的求佛供奉,把覺悟的希望寄托在佛身上,其實是俗世修行的一個誤區,並沒有任何用處。佛教認為,一個人只有開悟了,才能成為佛。覺悟,是修行的目的,而修行在於修心,在於修己。若是自己的心境修為跟不上,談何覺悟?
  • 法華經:從舍利弗的未來作佛授記中,你能覺悟出什麼?(23)
    「佛」字翻作覺悟,「二萬億佛所」就是二萬億覺悟所。舍利弗在佛陀的教化下,轉二萬億無明煩惱所為二萬億覺悟所,這是一個積功累德的漸覺過程。「長夜」是比喻心住相見,為無明遮蔽。在沒有明心見性前,眾生修學都是住在相見的長夜中修學。誠如《楞嚴經》佛陀對阿難所說的:「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 佛教之中,「覺悟」的境界,為何「不可思議」?
    佛教之中,修行的真正目的,無非是為了「覺悟」,只是歷代以來,「覺悟」的人雖多,但是從來沒有人能夠把真正的「覺悟」境界完整的表述出來,因此,「覺悟」的境界到底是什麼樣?沒有「覺悟」的人,是永遠不可能知曉的,這種「不能知曉」對於眾生來說,就是「不可思議」。
  • 世上真的有佛嗎?別再迷信了!
    佛在哪裡?為什麼要信佛?佛是神靈嗎?相信許多初入佛門的人對此都很疑惑。甚至有很多人信佛比較迷信,很容易誤入歧途。那麼,本篇文章,小編就帶大家解開這個疑惑,也希望大家建立正知、正覺、正信,不再盲從迷惑。首先,佛不是神靈,佛是覺悟、大徹大悟的人,比如佛陀釋迦牟尼佛,他本和我們一樣,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凡人,後來看到人世間太多的疾苦,為了尋求解脫之法而出家修行,得成正道,了通三世因果,福慧兩足尊,具備無量神通。佛雖然有大神通,但是他從不以神通示人,也絕不允許自己的弟子炫耀神通而使眾生執迷其中,無法見性覺悟。
  • 經常這樣念佛!會生病!!!|阿彌陀佛|法門|菩薩|業障|諸佛...
    念這句阿彌陀佛是念一切諸佛菩薩,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什麼樣的經、論、咒都在這句阿彌陀佛之中。  心心念念,心裡頭有佛,這個人成佛自然非常快速,佛怎麼來的?佛是心成的,佛也是心想生的,天天想佛,不知不覺自己就變成佛了。  唯一能擺脫生死輪迴,擺脫煩惱的方法,只有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條路。
  • 信願行證,傳佛心法。傳佛心法,在世如來
    【一】大善知識現在信佛的眾生很多,可是,眾生遇緣(老師)很重要。也就是遇善知識很重要。釋迦牟尼佛在《佛說大乘金剛經論》中已明確說明了:真正的大善知識,心性柔和,嚴守五戒。有大修持。智慧超眾,開示未悟眾生。正因正果。正見正修,明了正法,開正道門,破邪魔網。傳佛心法。得證佛果。
  • 佛親證的宇宙人生真相是什麼
    念佛修行培養福慧,消除貪、嗔、痴,放下煩惱執著,清淨自心回歸本性。誰在修?我是誰?這才是作為修行者首要解決的問題。覺悟為本,修行為末,本末不分是謂顛倒;覺悟為體,修行為用,體用一如,是謂自然。覺悟是解決「我是誰」,修行是解決有所作為。也就是說,念佛修行首先要了知自己的本性、本具的道心,然後依止道心,修正自己的行為,消除妄念,學佛作佛。佛說:「眾生皆具如來本性。」
  • 佛說「無我」,那麼我到底是誰?誰又是「覺悟者」?
    佛菩薩已經悟道成佛,修成了大智大覺,是至高無上的覺悟者,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也是悟道成佛,那麼,我們和覺悟者的區別又在哪裡?為什麼現在的我還沒有覺悟呢?常人認為現在的「我」也就是我們所擁有的這個「肉身」,擁有各種不同的思想,情緒,性格,以及各種各樣的不同人生經歷,這就是每個人真實的「自我」。
  • 天親菩薩說,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為何感覺佛未滿我願?
    佛如此慈悲,不虛作住持,將往生的功德免費送給我們,我們願意去。菩薩為往生之示範,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功德與大海眾菩薩等同,必然願意發起願生之心。觀此三種真實功德之相,能生清淨願往生心。天親菩薩《往生論》之願生共分四重:第一重,我自己願意往生。「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第二重,我願往生之依據,依據在《淨土三經》裡。
  • 不懂佛的人,難以理解,看完漲知識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拜佛並不是開悟或者覺悟的必要條件。最近本人梳理了一下,大致有四個原因,現總結如下,供大家參考,即:一、其實後世的人們之所以熱衷於拜佛,其實是因為佛像在末法時代的含義就是代表著佛,因為釋伽牟尼佛陀在2000年前,就已經進入涅槃不住在世間了,因此,我們後世的眾生在過去世若是與佛法有因緣的話,很可能在這一世看見佛像就會有特殊的感覺,從而皈依三寶,信佛修行,證悟解脫,這就是後世之人拜佛的緣由之一。
  • 眾生不問根器利鈍,儲積三資糧—信、願、行,往生可蒙佛接引!
    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撥轉心頭,將一聲佛急急提念,卻迴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解脫法門也。」引言眾生都具有佛性,只因一念無明,輪迴六道,枉受諸苦。
  • 佛教眾生本來亦是「不死身」,六道輪迴就是眾生的生命形式
    我們的自心本性皈依了佛,皈依了覺悟,那麼邪迷的思維乃至於邪迷的言行就不會生發。我們對於這個花花的世界的欲望就少了。所謂花花世界當中能夠引誘我們欲望,從而使我們迷失本性的無外乎財色名利。我們欲望少下來,懂得了知足。自然就會清淨不少。而能夠這樣去思維並去努力去實踐的人其實就是一種覺悟。知足少欲了,漸漸的就遠離了花花世界的財色名利。你我就會在這個花花世界上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淨土。
  • 佛說阿彌陀經析.190 佛陀把餘下未解脫的眾生交付給地藏菩薩了
    我們的剛強難化,讓佛陀打掉牙肚子裡咽,於是佛陀在最後的時間,把餘下的眾生交付給地藏菩薩了,把這十之一二的眾生託付給地藏菩薩,並且敦促其他大菩薩、大鬼王、天王護衛我們,幫助地藏菩薩,就在那麼難得的機緣,連救度母親的事情都沒有下文了,而對這餘下的眾生救度要求是:一讓他們都升天,不要落惡道受苦;二是讓眾生都能遇佛授記。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云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歡迎關注佛理智慧。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圓覺經》第九章,佛對淨諸業障菩薩說: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什麼是我相?
  • 佛威儀萬千是給人看的,佛的大空合於眾生的大有才有宇宙同體大悲
    在《圓覺經》第三部分最後,佛繼續開示眾生。佛說:「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
  • 眾生謗佛,佛也不起煩惱,這一念菩提心、涅槃心,就是無上道
    佛是聖中之聖,所以毀謗佛的罪過更為嚴重。「佛」,是果位上的聖者;是自覺、覺他的聖者。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上半夜悟四諦之理,證阿羅漢道;中半夜悟十二因緣,證緣覺道;後半夜目睹明星,大徹大悟,圓成佛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先證到空性,最後不住空、有,契入中道實相這念心。聖,有深淺之別。
  • 高僧的點撥:能夠覺悟成佛的人,都經歷過這四件事
    佛門常說「佛是覺悟的人,」從古到今如十二菩提,達摩祖師,再到六祖慧能等都是由人覺悟成佛,這也驗證人確實能通過修行覺悟成佛。生活中常聽朋友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成佛是覺悟的境界,佛曾說,經歷世事滄桑,能從前因知後果,使心靈從圓滿到達空明的境界,也就是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