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聽聞佛法是一首偈子,後來知曉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作品,此偈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起初聽到這首偈子不明白,當時太年輕,所有事情都隨著自己的性子來,在娑婆欲界裡隨著眾生的習性,自己也沾染這些習性,按照指定的路徑去走。上學、念書、打工、掙錢、到了年齡結婚,養家餬口。這期間沾染了種種慾念,種種不好的習性,這顆心亂了,也更加迷茫了。
六祖的這首偈子越發看不明白了,不知道講得是什麼,關於「佛」就更加不知所謂了。什麼是佛,就是寺廟裡供著的象,不少人用這些事情糊弄他人,斂財。心中對於「佛」更有距離,對於「佛教」的出家以及不食葷腥更無法理解。人生在世不就應當及時行樂,人活這一世不就應該享受,生存的價值不就是滿足欲望嗎?我陷入迷茫中思索著這些看似深奧的問題,沒有答案。
幸運的是初聞佛法,好在有一些國學的功底在,對《道德經》、《周易》等書籍略有領悟,在看到《心經》之後,對於「五蘊皆空」之類的話有了全新的認知。從此明白佛教不只是宗教的性質,其中的佛理對今生、過去身,未來身都有很大幫助。曾經不願意相信的「輪迴」漸漸相信了,對於受過現代教育的我們而言,一切都當以科學為基準,然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證明佛教中的觀點、看法以及發現都是貨真價實的存在,而這些知識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存在。
因此對「佛」又有了全新的認知,什麼是「佛」,這是覺悟的意思呀!人活這一世為了什麼,是功名利祿嗎?是錢財富貴嗎?是美人美食嗎?存在妄想的時候是執著的,如果一念清淨不存在妄想之心,當下覺悟,當下成佛,如此便能夠覺醒三世之身。那麼都需要出家修行嗎?不能娶妻生子嗎?種種的疑惑又在我心頭揮之不去。
對此佛教有很多律法規定,有出家的弟子,有在家的弟子。我國出家的弟子需要守戒律不能夠娶妻生子,日本也有佛教,他們那邊可以。因為經典上說,想要學佛者最先要斷除「淫慾心」,此心最不能要。《楞嚴經》中阿難險些犯戒正是因為摩登伽女的魔咒,戒體一旦破了想要修得正果就很難了。這其中有很多學問,不通曉三藏十二部無法獲知其中關鍵之處。
在家出家都可修佛法,人間佛教是個了不起的思想。如今再來看六祖的偈子,菩提指的是人心中的「般若智慧」,這智慧本來具足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自性」。《六祖壇經》中說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不滅,能生萬法。對此又了解到人生若想擺脫種種苦難唯有修行,而修行的目標是「心」和「行」兩者都圓滿,圓滿的方法是覺悟「自性」。
自性如何覺悟?這在佛教經典中都有解釋,《楞嚴經》、《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等等。多多聞法先從理知上進行了解接著依據自己知曉的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多聽聞大智慧者的講解,若能在現實生活中與高僧大德會晤,聽聞他們講解妙法更是殊勝,去除自己的邪知邪念,把善知識充盈在心田中,如此反覆勤奮堅持直至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最終覺悟之門自會開啟。
從愚痴到智慧是「修」的過程,此心念佛,時刻都在念佛,佛便是覺悟,便是自己的本來心,眾生若都覺悟,世間哪來爭鬥,自發學習,不枉費這一生,這是每個覺醒朋友最該做的事情,此後會發些個人修行過程中的感悟或是實事與眾有緣分享。相遇皆是前世緣,今生同修發大願。若有一時得正果,般若撒向天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