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卻屢遭陌生來電和簡訊騷擾,內容多為介紹「貸款」、「博彩遊戲」、「兼職刷單」等信息。應聘者懷疑,個人信息通過招聘平臺落到他人手中。事實上,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群銷售簡歷,其中存在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多年來雖曝光不斷,卻屢禁不止。
相比線下人才市場招聘,線上求職已成主流方式。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求職者往往會在多個平臺註冊,簡歷中的信息也會比較詳細,包括姓名、電話、受教育背景、職業經歷、薪酬意向等等。一旦發生洩露,對個人影響極大。簡歷倒賣之前早有曝光,令人費解的是,這個黑色產業鏈始終活躍。
個人簡歷之所以被大量倒賣,有的是直接藉助招聘平臺的內鬼,有的是通過郵箱和提取器獲得。還有的是通過簡歷採集系統,直接從招聘網站批量下載簡歷。無論個人簡歷通過哪種方式洩露,招聘平臺的責任都不可推卸。如果是內鬼,那是因為平臺的內控有問題。如果通過發布虛假招聘信息騙取簡歷,那是因為平臺審核把關不嚴。如果應聘者明明沒投簡歷,只要給平臺交錢,企業就能批量下載簡歷,那更相當於平臺直接把應聘者「賣」了——事實上,很少會有正規企業,通過自己去平臺批量下載簡歷招人。
不法分子能夠偽裝成招聘企業批量竊取個人簡歷,說到底,還是因為招聘平臺基於自身經濟利益考慮,對入駐企業資質審查過於寬鬆,甚至流於形式。作為應聘者,在招聘平臺上填寫個人簡歷信息,並將相關信息存儲於平臺,已經與平臺之間建立了法律上的契約關係。招聘平臺必須承擔保護用戶個人信息的義務,造成信息洩露則需承擔法律責任。
招聘平臺之外,無論是售賣簡歷者、售賣企業帳號者、提供簡歷提取技術者還是購買簡歷者,實施的均屬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公民個人信息,是指與公民個人密切相關,且其不願被特定人群以外的其他人群所知悉的信息。在刑法語境裡,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即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項人格權。
違反法律規定,「出售、提供、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都是法定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行為。行為人只要沒有出售、提供、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法律依據或者資格,沒有得到公民個人的許可,就已經涉嫌構成犯罪。簡歷倒賣因此是典型的犯罪行為,司法機關應該加大打擊力度。招聘平臺在關閉問題帳號之外,還應積極向相關部門舉報。
夯實招聘平臺責任,加大司法打擊力度,簡歷倒賣的黑色利益鏈條必將被剷除,「圍獵」求職者的罪惡遊戲,不能再繼續猖獗下去了。
作者:舒聖祥
投稿郵箱:qilupinglu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