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抱歉的太宰治,也曾在這兩部作品裡寄託燈籠般溫樂的內心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傅小平 文學報

文學報 

近期作家太宰治的少年青春小說《正義與微笑》與女性獨白體短篇小說集《女生徒》推出新版,其中《正義與微笑》是首次引進出版。這兩部作品為讀者呈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太宰治,呈現出宛如燈籠般明亮的積極面貌。今天夜讀,從這兩部作品出發,走進他多面向的文學內心。

「我曾經想死。」太宰治在他28歲那年出的第一部小說集《晚年》開篇中寫下的這第一句話,是一種懷想,更像是一個預言。

這位一生以毀滅生命為志業的日本作家,從20歲起曾四度自殺未遂,終於在40歲之前留下遺作《再見》後與情人投入玉川上水河,結束了他燦爛而悽美的一生。如同他對死亡的追隨和踐履,他畢生的寫作都是以自身為藍本,讓自傳體式的回憶貫串其中。就是這樣一位作家,生前毀譽參半,死後卻被不斷追憶,他的代表作《人間失格》每年在日本都賣出10萬餘部,在名作中銷量位居前列,甚至連他的忌日都成為讀者爭相祭拜的節日。

2009年,太宰治誕辰一百周年。日本各地關於他的紀念活動層出不窮。他的作品《斜陽》等相繼重新編印;有CD出版商隆重推出太宰治全15卷本的作品朗誦;根據他小說改編的電影《櫻之桃與蒲公英》等先後上映,第二次被拍成電影的《人間失格》更是反響熱烈……對太宰治的緬懷,絲毫不遜色於與他並列為日本戰後文學三大巔峰作家的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

《櫻之桃與蒲公英》劇照

這一切恰如日本某出版社在其百年誕辰之際推出的全集序言中所說:如果你是日本人,那就必須精讀一遍太宰治,他對你的生活必有所啟迪。因為太宰治文學的精髓,實在具有卓越的時代性、普適性、思想性。

太宰治的作品也深受中國年輕讀者喜愛。太宰治在作品裡寫到的,可謂他人生和文學的最好註腳,也從某個角度勾勒出他一生的心理軌跡的,諸如「我過的是一種充滿恥辱的生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等格言式的短語,為他們耳熟能詳。他每年的誕辰日也幾乎都有讀者撰文紀念。有讀者甚至杜撰了魯迅先生的「評價」——精神的潔癖,讓像太宰治一樣的人容不得半點的傷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麼,卻又沒有方向。他的痛苦在於他用心看著漆黑的世界。也居然有不少人信以為真。雖然此等杜撰實在是經不起推敲,卻也著實能印證太宰治作品對中國讀者影響之深遠。

實際上,太宰治的作品最早為國內讀者認知,大約是在1981年。彼時,《斜陽》甫一出現在中國文壇上,就引來一股不大不小的太宰文學熱。儘管用《人間失格》中文譯者楊偉的話說,太宰文學熱似乎從一開始被淹沒在了罩著諾貝爾文學獎光環的川端文學的翻譯熱浪裡,以至於很長時期再也沒有中譯本出現,但卻悄無聲息地形成了一股雖不張揚卻持續湧動的「暗流」。如他所言,與川端文學和此後的大江文學不同,太宰文學以更加個體和隱秘的方式闖入讀者心中某一片或許是被刻意掩飾的角隅,攪動了人們內心深處最柔弱而又最執拗的鄉愁。這不禁令人驚訝,究竟是怎樣的魅力令他的精魂時至今日仍一直徘徊,不斷重生?

01

日本文學評論家奧野健男或許一語道出了個中緣由。他說,無論是喜歡太宰治還是討厭他,是肯定他還是否定他,他的作品總擁有著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他筆下生動的描繪都會直逼讀者的靈魂,讓人無法逃脫。道理似乎也並不複雜,因為,誰也不會懷疑,真實是打動人最有力的道路。人們從他的道路上看到了恐懼和死亡,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可能有的其他路徑。

本名津島修治的太宰治,於1909年生於日本清森縣北津輕郡的一個大地主家庭。父親曾為貴族議員,並在本鄉兼營銀行,為防農民暴動家築高牆,這讓少時的太宰治有種內疚和不安感,加之日本戰前的家長制和長子繼承制,家中排行第六的他,幼年時期舉手投足都要看父兄的臉色,這不能不讓他自覺是個多餘人,並對自己的富戶身份本能地感到厭惡。

1923年3月,太宰治父親因肺癌去世。4月,他離開了老家,在學校開始寄宿生活,他大量閱讀芥川龍之介、菊池寬、志賀直哉等作家的作品,在讀到井伏鱒二的《山椒魚》時甚至激動得不能自已,並就此燃起了對文學的熱情。1927年,太宰治考入舊制弘前高等學校文科甲類就讀。就在這一年暑假期間,他視如「偶像」的芥川龍之介服毒自殺,對於他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衝擊。太宰治從老家回來後,就將自己關在弘前的宿舍中閉門不出。從此,他幾乎荒廢了學業,他的人生之路也由此開始風波不斷,再也沒平息過。

圖為《人間失格》不同中文版封面書影

當時,由於馬克思主義在日本的傳播,無產階級文學開始大行其道。一心投身文學、不願與兄長們踏上相同道路的太宰治也曾有過數篇創作,甚至開始接觸政治活動,在與平民百姓的接觸中,他發展成出一種「社會的多餘人」意識,並由此陷入一種現實的批評者和理想的追求者之間的深刻矛盾中,以至於在早期作品《往事》的題首錄下了魏爾倫的詩句:「上帝選民的恍惚與不安俱存於吾身。」1929年,正值高三的太宰試圖服藥自殺,好在最終獲救。他曾在《苦惱的年鑑》中這樣解釋自己自殺的理由:「我並非賤民。我是該被綁上斷頭臺的那一類人。」

也是在這種極度的苦惱、自我意識的分裂中,太宰治終於找到了一個寂寞的排洩口,那就是創作。他在《往事》中寫道:「在這裡有許多我的同類,大家都和我一樣感到一種莫名的戰慄。做一個作家吧,做一個作家吧。」懷著成為小說家的憧憬,太宰治成功拜入井伏鱒二門下,成為了他的弟子。但此時,他無論是學業還是生活都頗為不順。如願與年少時結識,卻因藝伎身份為家族不容的小山初代訂婚後,太宰治開始潛心創作。1933年,他第一次以「太宰治」這個筆名發表了名為《列車》的作品;1935年,他又發表了《逆行》。但太宰治並沒有從生活的困境中解脫出來。沒多久,他便因嚴重的藥物依存症被強制入院,出院後又因妻子的不貞而再次自殺未遂。終於,太宰治的第一段婚姻劃下了句號。

直到1938年,在師父井伏鱒二的牽線下,與後來的妻子石原美知子相識,太宰治的生活與創作才迎來了轉機。他先後發表了《女生徒》《正義與微笑》等小說。與《女生徒》一樣,同名小說集裡的其他小說也是以女性為第一人稱視角展開。太宰治以細膩的筆觸,對書中十數個女性的心理活動進行了惟妙惟肖的描摹。然而,在精美婉轉的文字下浮現的,卻並非閒適的憂傷,而是觸目驚心的病態。如有論者所言,縱觀各篇小說中的女性主角,性格年齡各不相同,然而共同特徵卻是她們都處於社會的「邊緣」:底層社會的婦女、還未踏入社會的學生、被眾人鄙夷的女子,甚至「年長色衰」的舊錢。太宰治所著力描寫的,就是這些邊緣角色的心理活動,在其中,我們可以看到癔病、焦慮、妄想、猜疑、自我放逐、歇斯底裡等種種精神病症的表現。她們被生活所欺侮,與社會格格不入,在失望、彷徨疑慮和痛苦之中逆來順受,用盡全力去維護心中那點卑微的尊嚴。

繼《女生徒》之後的日記體小說《正義與微笑》同樣如此。在這部小說裡,太宰治首度以日記形式講述主人公芹川以「正義與微笑」為信條,追求當演員的人生夢想。而在另一篇書信體小說《潘多拉之匣》裡,太宰治則講述了得了結核病的富家公子小柴利助在療養院的有趣生活。這些小說雖然也觸及陰暗和病態,但於太宰治而言,他可謂是傾盡所能寫下了溫暖與快樂。這些作品也一反太宰治充滿頹廢、內疚與自我否定的固定印象,呈現出宛如燈籠般明亮的積極面貌。

02

只是好景不長,罹患肺病,加之時代的創痛,太宰治又對人生感到絕望。反映在創作中,被稱為日本版「櫻桃園」的《斜陽》(1947),就描寫了一個貴族家庭沒落的悲劇——忍耐著生活艱辛但仍維持貴族風貌的母親在困苦中死去,參加戰爭後卻找不到生存之路的弟弟選擇了自殺。與之相反,作品中的姐姐卻向殘酷的醜惡現實進行挑戰,跟弟弟的朋友——一個頹廢的作家發生了婚外戀。作品中幾個主要登場人物分別被賦予了太宰治理想與現實的分身,由此可看出他因各種矛盾而動搖、彷徨、苦惱的內心世界。而寫於同年的《維庸之妻》,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心靈困境。弗朗索瓦·維庸是法國中世紀的抒情詩人。他的一生經歷了逃亡、入獄、流浪,詩裡充滿自嘲、悔恨和祈願。這又何嘗不是太宰治的自況。

如果說這兩部作品,更多是太宰治心靈激蕩的投影,時隔一年寫完的遺作《人間失格》,則蘊藏了他一生的遭遇與映射。太宰治於1929年自殺未遂後因為學業荒廢被恥笑,而產生厭世情緒,他和酒吧認識的女招待,在同居三天後就跑到海邊,雙雙殉情。仍然是吞吃安眠藥。然而,太宰治被救活了,女方卻不治而死。他雖然沒有死,卻因為教唆少女自殺而被起訴,良心上也受到深深的譴責,後來又因其家族背景免於受到法律制裁。

電影《人間失格》劇照

幾乎沒有例外,太宰治的作品,即使是改編自各國神話或民間傳說的《跑吧,美樂斯》《竹青》等,都是對自我生活的寫照,主題也頗多重合,大多一個落魄主人公的毀滅之路。因此,太宰文學又被譽為「弱者的文學」,太宰治似乎是把懦弱作為一種出發點,甚至是一種武器,以退為進地向所謂的「強者」、向偽善的人生和社會公開宣戰。然而,他們終因無力反抗而厭倦自我,只得以頹廢墮落的「無賴」精神來抵制正統的價值觀,但理性思維與非理性行為總是在不斷脫節、拉鋸,最終生命在自我沉淪與放逐中跌入毀滅的深淵。

03

如此,似乎不難理解三島由紀夫討厭看太宰治的作品,批評其「氣弱」,以至於覺得他人也很討厭。但他後來卻在文章中分析說,他討厭太宰治,也許是因為他暴露了自己所不願意暴露的心情所致。其實,即使三島不說,當時也有人注意他們風格存在內在的一致性,三島由紀夫窺見太宰治的不安,或許就如從他的作品中看到了另一個真實的自我。

恰如三島的感知,太宰治描寫了現代社會中出現頻率越來越高的自閉者、叛逆者、邊緣人或多餘人的悲劇,實際上直面的卻是人類、特別是現代人共同面對的普遍課題。太宰治不惜用生命作為賭注,將自己置於實驗臺上以暴露現代人的恥部,追溯著人類最隱秘的真實性和最本源的生存方式。這種「追求」如有論者所言,與其說是一種病態,毋寧說是心靈創造過程的必需之物,藉此,我們得以反省自身、重新認識自己生命的過程。

或因如此,我們總能從太宰治的作品裡找到一個主人公,一個保持了純粹性卻長不大的「永遠的少年」。就像楊偉說的那樣,即便我們從封閉的自我走向了廣闊的社會,而不能不向這個「少年」揮手作別,他的形象也總是會在我們內心深處喚起一種深深的戰慄,讓我們管窺到人性的淵藪。亦如導演李安所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臂山」,我們每個人心中也必定潛藏著一個「永遠的少年」。

譯作選讀

早晨,馬上要睜眼醒來時的心情很是奇妙。就像是捉迷藏的時候,正一動不動蹲在漆黑的壁櫥裡藏著呢,突然間小秀譁地推開了紙拉門,陽光一下子湧進來,小秀大聲喊著「找到啦」,亮得晃眼,然後是瞬間尷尬的不快,接著緊張得胸口怦怦跳個不停,一邊整理和服前襟一邊略為羞赧地走出壁櫥,忽然又氣惱起來,就是那種感覺,不,不對,也不是那樣的,總覺得更加讓人無法忍受。打開一個盒子,裡面還有一個小盒子,打開那個小盒子,在那裡面又有一個更小的盒子,再打開那個,又出現一個小盒子,打開那個小盒子一看,裡面還有盒子,這樣七八個盒子一直開個不停,總算到了最後,出現了一隻骰子般大小的小盒子,小心翼翼地打開來看,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稍稍近似於那種感覺。唰的一下子睜開眼睛這樣的說法都是騙人的。開始時一直混沌不清,一會兒之後像澱粉漸漸下沉,上邊漸次清澈起來,最後總算疲憊地睜開了眼。早晨,總覺得情緒低落。好多好多悲傷的事情湧上心頭,讓人承受不起。好討厭啊,好討厭。早晨的我最醜了。兩隻腳軟弱無力,筋疲力盡,於是什麼都不想做。是因為沒睡好的緣故吧。說什麼健康的早晨,謊話罷了。早晨是灰色的。每一天都是。最為虛無。早晨躺在被窩裡,我總覺得悲觀厭世。好煩人。淨是些不堪的懊悔之事,一股腦兒地鬱結在胸口,難受得身體抽搐起來。

早晨,真是可惡。

我輕輕叫了聲「爸爸」。莫名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又很高興,起來迅速地疊好被子。抱著被子起身時喊了聲「嗨喲」,不由吃了一驚。這之前我從不認為自己是會說出「嗨喲」這種粗鄙話語的女子。「嗨喲」這類詞聽起來像是老太婆的口頭語,讓人生厭。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聲音呢?就像是我體內某個地方住著一個老婆婆似的,真不舒服。今後得注意。就好像正在皺著眉頭鄙視別人粗笨的走路姿勢呢,轉眼卻發現自己走路也是那種姿勢,實在是令人沮喪。

早晨,我總是很不自信。穿著睡衣逕自坐在梳妝檯前。不戴眼鏡望向鏡子時,面部稍顯朦朧,顯得很是文靜。自己臉上最討厭的就是眼鏡了,但眼鏡又有它不為人知的妙處。我喜歡摘下眼鏡去看遠處。整個都模模糊糊的,像夢,像西洋鏡,美極了。看不到任何骯髒的東西。入眼的只有那些龐大的物體,那些鮮明、強烈的光和色。我還喜歡摘下眼鏡去看人。看起來對方都是面帶著笑容,和藹、優雅。而且不戴眼鏡的時候絕不會產生想要跟人吵架這類的念頭,也不想說人壞話。就只是默默地發呆而已。還有,想來那時的我在別人眼裡應該也是溫柔可親的吧,於是乎我完全放下心來,甚至想順勢撒個嬌,內心也就柔軟了許多。

不過,眼鏡還是很討厭。戴上眼鏡之後就感覺不到人臉的存在了。從臉部生出的種種情緒,比如浪漫、優美、激動、軟弱、天真無邪、哀愁,所有這些,眼鏡都給遮蓋起來。而且,用眼睛來交流也因此成了無法達成且近乎滑稽的事了。

眼鏡是妖怪。

或許是因為我自己總是很討厭自己的眼鏡的緣故吧,我一直覺得擁有一雙美麗的眼睛才是最棒的。即使看不見鼻子,即使嘴被擋住了,這些都沒關係,只要看著那雙眼睛,就會讓人產生「我一定要更加美好地活下去」這樣的想法,如果擁有這樣一雙眼睛也就足夠了。我的眼睛只是大而已,無任何可取之處。盯著自己的眼睛看時,我會很沮喪。就連媽媽也總說我的眼睛很無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沒有光澤的眼睛吧。「煤球兒」,一想到這個詞就很是沮喪。原來就是因為這個呀,也太過分了。每當照鏡子的時候,我都會痛切地想:好想要一雙溼潤有光彩的眼睛啊。像碧藍的湖泊那樣的眼睛,像躺在綠草地上望著天空時候的眼睛,雲朵不時飄過,映在其中。就連鳥兒的影子都會清晰地映出。真想多多遇上些擁有美麗眼睛的人。

(《女生徒》[日]太宰治/著,郭曉麗/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新媒體編輯:傅小平

配圖:歷史資料、出版書影;首圖肖像繪畫 / 郭天容

2021·文學報40周年·訂閱有禮

��訂閱2021年全年報紙,截圖發公號後臺,隨機贈送40周年文創一份。

每天準時與我們遇見的小提示: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一生抱歉的太宰治,也曾在這兩部作品裡寄託燈籠般溫樂的內心 |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太宰治名作新譯本出版上市
    太宰治出生於清森縣北津輕郡金木村的一個大地主家庭,本名津島修治。父親曾為貴族者員,並在本鄉兼營銀行。為防農民暴動,家築高牆,太宰治住在這樣的深宅大院裡有種內疚和不安感,甚至出現了一種罪惡感,對他後來的小說創作有很大影響。
  • 《人間失格》太宰治十句語錄,讀懂他的內心: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我記得我在本子上寫下一段話——讀完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整本書透露著悲觀主義色彩,太宰治和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齊名,感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死亡,最終他投水,還是和一位女性。這情節就是小說中多次出現的。「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悲觀而敏感,《斜陽》寫得太悽美,一定要讀一讀。
  • 18年自殺5次,《人間失格》太宰治為死而生: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後來才發現,「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出自日本詩人寺內壽太郎的詩歌《遺書》,而太宰治則是引用這句話,作為《二十世紀旗手》一書的副標題。又因為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留下「生而為人,對不起」的留言,這一幕極具感染力,也使得這句話被大眾熟知。
  • 《人間失格》與一生都在求死的太宰治
    雖然不乏臆測,但這個小故事的確談到了三位日本文壇頂尖作家的寫作風格與性格特點:以《羅生門》等作品成為文壇巨擘的芥川龍之介;喜歡寫物哀、以充滿意蘊的風物與人寫生命的悲涼的新感覺派作家川端康成,以及留下無數名言如「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等等,因為自殺的次數太多,幾乎都把自殺這事「盤」出光澤的、頹喪了一生的太宰治。
  • 太宰治《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圖片來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我平時比較喜歡讀書,一年大概讀個100本左右,今天跟大家推薦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人間失格》可能很多朋友都聽過《人間失格》,這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最著名的作品,這本書寫成的當年,太宰治就投水自盡了。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出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的用戶說聲對不起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很多人都以為出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但實際上,這句話是出自太宰治的好友的表兄弟,日本詩人寺內壽太郎的作品《遺書》後來被太宰治拿來做《二十世紀旗手》的副標題。」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也是在網抑雲群體當中用的比較多的一句話,很多跟風的人群,都以為出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太宰治;日本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逆行》、《斜陽》和《人間失格》等。他的作品,處處充滿了頹廢與墮落,這種風格,其實也是太宰治本人一生的投影。
  • 太宰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假文藝真渣男?學者:他是思想巨人
    這個階段開始,他的作品中出現更積極正向的主題,比如《美男子與香菸》、《心之王者》等,這或許與情感的穩定和滿足有很大關係吧。 太宰治的內心裡,一直飽受出身、階級、戰後思想和對妻子的愧疚中,但自己又控制不住接受別人的愛慕,於是在每個人生階段他都把經歷寫進了小說中。 著名的作品《斜陽》和《人間失格》,就是在最後與太田靜子和山崎富榮的相處中完成的。
  • 「生而為人,你抱屁歉」,網易雲上的太宰治喪系名言瞎編了99%
    當「喪系語錄」成為大家爭相傳播的語言藝術後,網民們紛紛用敏感的內心吶喊,為憂鬱的靈魂代言,千言萬語彙成最為經典的一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人間失格》。而「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那句出處,是日本昭和初期的詩人寺內壽太郎的《遺書》,後來,太宰治在短篇小說《二十世紀旗手》裡,才把這句用作副標題。太宰治短暫的人生裡,鬧過學生革命,與藝伎談情說愛,被家族逐出過戶籍,也曾因為追逐芥川獎,創作期間藥物成癮,欠上了一屁股債,還在婚後酗酒外局找情人,一共自殺過五次。每一條單獨拎出來,都足以令頹廢青年的神經震顫。
  • 太宰治一生都在求死,39歲與情人自殺,妻子看其遺書後破涕而笑
    ——那是太宰治和他最後一位情人山崎富榮。那天,是太宰治的39歲生日。被發現時,兩人仍緊緊抱住對方的頭,腰部被一根紅繩綁在一起。據說,在6天之前,他們冒雨在河邊走了200米,然後雙雙投河自盡。妻子看其遺書後破涕而笑臨死前,太宰治給妻子留下一封信,和給朋友留下離別贈言,對於死亡原因,他只留下一句:感覺再也寫不出小說來了。妻子看後破涕而笑,身為太宰治的妻子她明白自己不能像平常婦女一樣。
  • 《虛構的彷徨》:非虛構與真彷徨,太宰治的矛盾人生
    說起太宰治,很多人的腦海之中總是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是太宰治寫在他的長篇小說《人間失格》中的一句,事實上,太宰治一生的基調都是圍繞著這句聽起來刺耳,想起來戳心的話進行的。如果不曾深入了解太宰治一生的經歷,我們或許很難理解,該是懷抱著一種怎樣的心緒,才會對做人這件事情覺得失去資格而感到抱歉。
  • 最「膽小」的自殺者「文豪野犬」太宰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是日本文豪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最真誠的「懺悔」,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大庭葉藏與太宰治本人的經歷有很多共通之處,因此也被認為是他的自傳小說。寫下這句「懺悔」,源於他一生中的四次自殺未遂經歷,而寫完《人間失格》後,他實施了人生中的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自殺,這一次,他再也沒有醒來……太宰治出生在青森縣的一個大地主家庭,是家中的第十個孩子,在男孩中行六。因為在日本是長子繼承家業,所以他在父親眼中並不被重視,加上其母病弱,由嬸嬸和乳母撫養長大。
  • 「我想要美麗地活下去」―――向死而生的太宰治
    不能從家人身上找到溫暖,小時候的太宰治便把書籍視為慰籍,芥川龍之介、紫式部、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曾是他的文學偶像。20歲那年,受到作家芥川龍之介自殺的打擊,太宰治便跟他一樣服藥自殺,但這一次並沒有成功。傳記電影《人間失格》海報,小慄旬飾演太宰治,電影講述他的三段戀情他最著名的小說《人間失格》是一部半自傳性作品,記錄了主角從青年到中年不斷沉淪不斷自我毀滅的故事,而太宰治本人也曾多次嘗試自殺,從21歲時和一位在銀座咖啡店當服務員的女人跳海,到38歲時和情婦投水殉情,死亡貫穿了太宰治的一生。
  • 《人間失格》:生而為人,何須抱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以前我常聽人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也常聽人說起《人間失格》。那時雖不知「生而為人,為何抱歉」?也不知《人間失格》究竟是怎樣的書。單這寥寥幾字,便使我感到一種悽涼從文字裡侵襲而來。
  • 《人間失格》,太宰治的遺作,寫完就投水自盡,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人間失格》,太宰治的遺作,寫完就投水自盡,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是太宰治生前最後一部作品,是一部半自傳體的小說,書中的主角像他一樣,是個性格乖僻的知識分子,但是飽嘗世態炎涼
  • 《人間失格》: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生而為人,無需抱歉
    這一切都使他痛感成為了人世間的「異類」,失去了為人的資格。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葉藏出生在富貴的大家庭裡,他生性敏感內向,自幼體弱多病。在自我否定的過程中,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以及渴望被愛的情愫…… 透過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可以說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一生的經歷與思想表達出來,並藉此提出身為人最真切的痛苦問題。
  • 別樣「女人花」——走進太宰治小說《女生徒》中女性的內心世界
    只盼望有一雙溫柔手,能撫慰,我內心的寂寞。——歌曲《女人花》歌詞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梅豔芳的經典歌曲女人花,也許因為自己也是身為女人,便了解女人從出生到死亡能過好這一生有多麼不容易。也許有人說,什麼男人、女人,只要是人不是都一樣活嗎?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 新京報書評周刊
    如果要選一個最喪的小說家,不少人會想到他——太宰治。這是個一生求死的小說家,他說自己「失去了做人的資格」,一生當中數次自殺,並最終在39歲那年自殺離世。世間有千萬種活法,也有千萬種人生觀,而太宰治曾這樣地活過。他的掙扎、痛苦與反覆,吸引著這個喪時代的年輕人。今天,6月19號,是太宰治誕辰109年。
  • |為愛寫作的太宰治
    其中,讓我最手不釋卷的便是太宰治的文學作品,之前閱讀了他的經典長篇與中短篇。因此在這個閒暇的四月,我索性翻出了他的一些冷門短篇集,在我狹小的書桌上辦了一場——關於太宰治的小小的文學「盛宴」。太宰治在他39年的人生中,一共給我們留下140部作品。
  • 書訊| 從青春小說認識年少太宰治:是你嗎,「人間不失格」的陽光...
    如果翻閱太宰治的中前期作品,會讓人感到意外和驚喜,那是「有一種從容、一種健康和一種微笑而引人注目」。這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女生徒》和《正義與微笑》。近日,這兩部被認為是太宰治反「失格」的青春小說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 太宰文學的本質不是「喪」是「真誠」,浙江文藝社新出太宰治文學二種
    但是如果翻閱太宰治的中前期作品,則會讓人感到意外和驚喜,這些作品一改「太宰式頹喪」,反而能「有一種從容、一種健康和一種微笑而引人注目」。這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女生徒》和《正義與微笑》。因此,這兩部作品也被認為是太宰治反「失格」的青春小說。《女生徒》是太宰治創作的女性獨白體短篇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