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中央政權常常被權臣所把控,地方上也被大大小小的軍閥控制。其中有一些地區還算比較穩定,比如益州、荊州、徐州這些地方,它有一個相對強大且有控制力的統治者,能夠維持一時的安穩;還有一些地區就完全亂成了一鍋粥,缺少一個強有力的控制,導致內部豪強橫行,也吸引了外部的一些強大軍閥來爭奪。比如說漢末三國時期的豫州。下面小編就來淺談一下豫州的情況。
一、豫州的情況概述
廣義上的三國時期一般認為是「黃巾起義」爆發的時間,也就是東漢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開始,但是真正打破原有的秩序,導致中央政權對地方失控,造成地方各軍閥形成的時間,小編認為應該再往後推延到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董卓進入洛陽的時候。
董卓的做派雖然很殘暴,但是他也懂得士人的支持的重要性。為了維護統治,他將頗有名望和根基的豫州牧黃琬徵召入朝;派遣孔伷為豫州刺史,另外還有劉岱、韓馥、張諮、焦和等人到其他地方做官,這些都是比較有名望但沒有軍事能力和軍事經歷的士人。
董卓的計劃落了空,這些士人並沒有因此站在董卓的立場上,而是參與到以袁紹為首旨在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當中。其中豫州刺史孔伷作為一部分屯兵在豫州潁川郡。雖然關於孔伷的結局,史料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確實可以推測出與董卓集團有交手的記錄。按照後來袁術表孫堅為豫州刺史的情況來看,孔伷很有可能死於董卓集團之手。
袁術和孫堅的關係很親密,袁術讓孫堅領豫州刺史,也是爭奪豫州的表現;另一方面袁紹當然也不想放棄豫州(二袁的家族就在豫州汝南郡),派遣周昕、周昂、周喁等人與孫堅爭奪豫州。這件事的影響很大,一方面促成袁紹與袁術的對立,一方面也間接促成公孫瓚與袁紹的矛盾(公孫瓚的從弟公孫越在袁術那裡,在戰爭中被射殺),從而衍生出袁紹、劉表、曹操與袁術、公孫瓚、陶謙兩個對立的軍事聯盟。
袁術、孫堅進攻袁紹陣營的劉表,孫堅被劉表的部將黃祖射殺;之後袁術被劉表切斷糧道,袁術北上與曹操尋求決戰,但是被曹操擊敗,一直向南撤退到揚州九江郡。這個時候袁術還保留著一部分豫州的控制,但顯然無法覆蓋整個豫州。豫州缺少一個強硬的軍閥,成為被爭奪、瓜分的對象。最後曹操憑藉漢室的政治影響力逐漸崛起,而袁術卻因為僭號天子導致內外樹敵,加上淮南地區的饑荒,最後窮餓而死。豫州最終被曹操掌握。
二、豫州內部的小勢力
在東漢末年,豫州內部存在很多小勢力,這在其他地區也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首先是黃巾軍餘黨。「黃巾起義」的主力部隊其實堅持的時間並不長,在中平元年年末就被皇甫嵩、朱儁等人消滅,然而它仍然算得上是東漢末年最大規模、最有影響力的起義,第一是「黃巾起義」影響的範圍遠超過其他起義軍,第二是「黃巾起義」衍生的黃巾軍餘黨仍然活躍。
「黃巾起義」籌備了十幾年,爆發時波及了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荊州、揚州、兗州、豫州八個州,其中豫州算是重災區之一。東漢官軍與黃巾軍之間的重要戰役「長社之戰」,地點就在豫州潁川郡長社縣。除此之外陳國、汝南等地都是黃巾軍肆虐的地區。雖然黃巾軍最終被平定,但是在青州、徐州、豫州、冀州等地仍然有復起的土壤。
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各地黃巾軍復起,其中就包括汝南葛陂黃巾。東漢朝廷雖然派兵鎮壓,但是效果似乎並不算太理想。一直到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根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的記載,豫州汝南、潁川郡仍然有何儀、劉闢、黃邵、何曼等黃巾餘黨,達到「眾各數萬」的規模。小編認為或許這並不是所有黃巾餘黨的情況。
東漢末年遍地起義軍、盜賊,那麼利用家族或者其他力量結營自保成為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在豫州也是如此。這些力量當然達不到逐鹿中原或者裂土分茅的程度,但也不能夠完全忽視,也是其他軍閥值得拉攏的對象。比如曹操集團中的李通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李通本為荊州江夏人,但是在汝南郎陵起兵,陸續吃掉周直部(與李通情況類似)、黃巾餘黨吳霸部,成為汝南一直較為強大的勢力;另外許褚也是類似的情況,聚集宗族形成一支軍事力量,還與汝南葛陂黃巾交戰過。
三、其他軍閥對豫州的滲透
當地這些小勢力僅能做到自保的程度,一些大軍閥才真正能夠決定豫州的歸屬。上文已經提到過了,在東漢朝廷(哪怕是被董卓控制)下派的正牌豫州刺史孔伷
「消失」之後,袁術和袁紹都開始展開對豫州的爭奪,當時除益州劉焉、涼州韓遂、馬騰等少數人物以外,大部分的格局還是圍繞袁紹和袁術發展的。畢竟袁紹不是「主角」,史料也很有限。
袁術以孫堅為豫州刺史,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豫州,比如在與董卓集團的「梁東之戰」中,就有潁川太守的參與;袁紹所派遣的周氏兄弟失敗,之後就沒有爭奪豫州的記錄,或許是因為與公孫瓚的戰爭比較膠著無暇顧及豫州這潭「遠水」,或許是史料沒有記載(有人認為是陰夔,但並沒有明確說法)。
孫堅被黃祖射殺;袁術被曹操一路追到淮南,這個時候袁術重新開始爭奪豫州,令孫堅的侄子孫賁為豫州刺史,又令孫堅從弟孫香為汝南太守;在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袁術派張闓刺殺陳王劉寵、陳相駱俊,又侵佔了陳國;另外袁術集團中還有沛國相舒仲應。可見袁術對豫州的滲透還算比較強勢。
除袁紹、袁術這兩個比較強大的軍閥以外,徐州牧陶謙也願意涉足豫州的爭奪當中。曹操進攻陶謙的時候,公孫瓚的部下田楷、劉備支援陶謙,陶謙挖走劉備作為自己的部下,並且表劉備為豫州刺史。陳群曾經輔佐過劉備,就是以豫州別駕從事的身份。不過陶謙對豫州的控制比較有限,大概只有小沛一個地方。
另外在東漢末年還有一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豫州刺史郭貢,他在《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中短暫地露過一面,當時是在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曹操打徐州的時候,曹操的部下陳宮、張邈等人與呂布聯合反叛,曹操集團在兗州的控制範圍只剩下東阿、鄄城、範三縣,這個時候郭貢又率領數萬人到鄄城,荀彧通過外交的手段化解了這次危機。
郭貢的豫州刺史到底是誰支持的,或者說郭貢站在誰的立場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排除掉袁紹、曹操、陶謙、袁術等人以外,或許是從李傕、郭汜所控制的漢室派來的也猶未可知。總的來說豫州內部長期存在各種黃巾餘黨以及豪強;又有袁紹、袁術、陶謙、曹操或者李傕等人的爭奪,算是一個比較混亂的地區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