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邊的中國,生機勃勃

2020-12-15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圖片說明:

圖①: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扎陵湖鄉生態保護站勒那村生態管護隊隊員在鄂陵湖畔撿拾垃圾。

新華社記者 張 龍攝

圖②:11月3日,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黃河岸邊的大孫村稻田裡,村民在收割水稻。

劉智峰攝(人民視覺)

圖③:10月27日,一群野生大天鵝在山西省平陸縣三灣黃河溼地嬉戲。

劉文禮攝(人民視覺)

圖④:近年來,青海省持續推進黃河源頭生態保護,以保護和恢復植被為核心。圖為10月3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覓食的野生動物。

新華社記者 張 龍攝

底圖:在河南省濟源市拍攝的「黃河三峽」景色。

新華社記者 郝 源攝

製圖:潘旭濤

立冬前一天,11月6日,9省區數百名官員、學者,趕赴泉城濟南。

深秋季節,他們在南郊賓館林蔭道上散步。眾人口中,不時提到同一個詞彙:黃河。他們因黃河而來,此行濟南,是為參加次日的「黃河論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際論壇。

論壇由中國社科院、山東省政府主辦。從黃河源頭青海,到入海口所在的山東,從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到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國家方志館……均派員參加。從歐盟駐華大使到多國政要專家,也貢獻真知。

就在幾天前,11月3日,黃河標誌和吉祥物全球徵集活動,於鄭州啟動。同在這天,《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公布,兩次提到「黃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徵、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

黃河,為何備受關注?

這要從一年多前說起。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自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式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這一戰略,正在生根發芽。

黃河邊的中國,生機勃勃。

不知黃河

難懂中國

「黃河論壇」上,一位專家引用毛澤東的話說,「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等於藐視我們這個民族。」

黃河,是一條自然大河,更是一條文化長河。它從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出發,蜿蜒東流。千百年來,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了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即被奉為「四瀆之宗」(四瀆,指「江、河、淮、濟」四河)。習近平總書記說,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根和魂」三字,引發與會者熱議。炎黃二帝的傳說,產生於黃河之畔。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上,有3000多年,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黃河滋養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四大發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都是黃河流域和整個中國的驕傲。黃河磅礴氣勢,塑造民族品格。

至今,黃河流域仍十分關鍵。數據顯示,流域省份2018年底總人口4.2億,佔全國30.3%;地區生產總值23.9萬億元,佔全國26.5%。它的生態價值凸顯。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寶文說,黃河流域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五大沙漠沙地,沿河兩岸分布有東平湖和烏梁素海等湖泊、溼地,河口三角洲溼地生物多樣,既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廊道。

從糧食安全角度看,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區域,黃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是農產品主產區。流域耕地面積佔全國總量的35%,糧食總產佔全國的34%,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和經濟作物重要產區。此外,黃河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資源豐富,煤炭儲量佔全國一半以上,是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基地,名副其實的「能源流域」。

沿黃9省區,各有特點。

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擔負著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四川既是黃河流經地,也是長江流經地,是長江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建設核心區。甘肅是一個內陸欠發達省份,經濟發展滯後,但戰略位置重要,資源相對豐富,它是黃河、長江的重要水源涵養區,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天下黃河富寧夏。」寧夏依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全境屬於黃河流域,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黃河流經寧夏的先天自然條件和賀蘭山、六盤山、羅山的特有地理地勢,使寧夏成為全國的重要生態節點、重要生態屏障、重要生態通道。內蒙古是全國的奶罐,牛奶加工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這裡的大草原是首都北京以至整個華北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陝西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能源資源富集,科教實力雄厚,工業基礎較好,同時也面臨著發展不足、產業不優、群眾不富等問題。

「長期以來,山西興於煤、困於煤,一煤獨大導致產業單一」,自然稟賦和現實產業基礎決定了山西是我國重要能源基地,目前是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承擔著「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的歷史使命。中原熟、天下足,河南以佔全國1/16耕地,貢獻了1/10糧食、超過1/4小麥,省會鄭州是「米字型」高鐵樞紐,位置優越,潛力巨大。山東是黃河流域唯一地處東部、沿黃又沿海的經濟大省,也是新舊動能轉換綜合實驗區。

保護黃河

事關千秋

黃河是母親河,卻不是一條溫順的河。

歷史上,黃河水患主要是泥沙淤積、決堤、改道,即「善淤、善決、善徙」,「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習近平總書記說,「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洪水風險仍是流域最大威脅。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牛玉國介紹,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下遊為地上懸河,近800公裡河道泥沙淤積嚴重,主槽普遍高出兩岸地面4到6米,部分地段高達10米,其中新鄉市河段高於地面20米。下遊灘區是黃河滯洪沉沙的場所,也是190萬群眾賴以生存的家園。

黃河水資源嚴重短缺,時空分布不均。1972年到1999年之間,黃河下遊幹流斷流22年,斷流長度一度達700多公裡。1999年統一調度後,黃河幹流不斷流,斷流風險從幹流轉移到支流。蘭西城市群、黃河幾字彎都市圈、西安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等,都需要水資源支撐。

「豐水年大量水資源白白入海,枯水年無水可用。」牛玉國說,為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水資源保障,「我們研究提出了黃河流域『一線七庫、節點控制、南北相濟、東西平衡』格局。」一線,指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七庫,即龍羊峽、劉家峽、黑山峽、磧口、古賢、三門峽、小浪底等幹流七大控制性骨幹水庫。它們蓄豐補枯,維持黃河河流生態系統功能,阻止上中遊五大沙漠群擴張聯手,築牢西北華北生態安全屏障,確保河道不斷流。

經濟增長相對落後,也是黃河流域面臨的挑戰。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5個涉及黃河流域。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楊開忠說,2019年黃河流域常住人口城市化率56.9%,明顯低於全國的60.6%。甘肅尤低,僅48.49%,在各省區市中居倒數第2位,比全國水平低13個百分點。山東城鎮化率雖超過全國水平,但在東部地區居倒數第2位,與廣東、江蘇、浙江相差9到10個百分點。此外,黃河流域、特別是中上遊地區城市間距離遠,國家規劃建設的城市群內城市間距離亦相當大。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天水至西安327公裡,高出成渝兩個近千萬人口的國家中心城市之間距離。為此,他認為,提高密度、縮短距離、緊湊發展,是克服黃河流域低效的經濟地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必由之路。

黃河流域內部,也有巨大差距。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介紹,目前黃河流域9省區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源頭的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與入海口的山東東營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相差超過10倍。這同流域內部在傳統工業化思維下未能形成雙贏的區域關係有關。當前,黃河流域不僅總體經濟水平相對落後、發展質量較低,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均相當艱巨。「如果不轉變發展方式,保護和發展的突出矛盾就難以調和。」張永生說。

怎樣走出保護和發展協同共生新路?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黃承梁說,這就要全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自覺承擔起抓保護與促發展的雙重歷史重任,深刻認識抓生態保護就是抓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保護生態,走「越保護、越發展」的綠色發展之路。

幸福黃河

合力共建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去年9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召開,為沿黃省區加快發展帶來千載難逢歷史機遇。

中央層面持續關注黃河。今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生態保護方面,會議提出,要實施水源涵養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黃河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修復等工程。高質量發展方面,要推進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推進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協同發展,強化西安、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推動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等。此外,為傳承黃河文化,要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開展黃河文化宣傳,大力弘揚黃河文化。

目前,中央已經制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黃河水利委員會與流域9省區共同籤署了《黃河流域河湖管理流域統籌與區域協調合作備忘錄》。黃河文化傳承方面,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已經備案立項,一些省份相繼編制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

機遇難得。「黃河論壇」上,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解振華認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當今中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時刻,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地位空前高漲、前所未有。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舫建議,面向「十四五」,切實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加強建立基於流域的區域生態經濟發展體系,建設流域生態經濟。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尊重規律,摒棄徵服水、徵服自然的衝動思想。

「幸福」二字,備受關注。與會者普遍認為,要讓發展回歸「美好生活」的初心,尤其滿足人民對生活富裕、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宜人氣候等需求,讓黃河成為「幸福河」。

脫貧問題正迅速解決。如甘肅,截至2019年底,民族地區21個縣市中的19個貧困縣市已有17個脫貧摘帽。山東有60多萬群眾生活在灘區,是脫貧攻堅重點區域,2017年即啟動灘區遷建工程,到今年底將基本完成。

轉型發展在加速。山東省省長李幹傑認為,山東有優勢,更有責任,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上發揮好引領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數據顯示,山東經濟總量佔沿黃9省區近1/3,常住人口佔近1/4,進出口總額佔一半以上。

「黃河論壇」舉辦地濟南,早有「攜河北跨」夢想,而今乘著國家戰略東風,在黃河兩岸規劃建設了1030平方公裡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主體在黃河以北。黃河上架橋、黃河下開隧道,打通南北交通,濟南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

1年多前,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感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曾何等壯觀,如今要花費很大力氣才能保持黃河不斷流。

近日,水利部發布消息:當前黃河上遊幹流流量較常年同期偏大1倍,考慮到上遊幹流水庫蓄水偏多等情況,預計今年將出現大流量封河,首凌日期和首封日期晚於常年。

對豐沛可控的黃河水,我們如此期盼。

對可望可及的幸福河,我們合力共建。(記者 陳振凱)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1月18日 第05 版)

相關焦點

  • 藍天下,黃河邊,韓城破困局
    藍天下,黃河邊,西部鋼城在健康長大。這,就是韓城的生態故事。正確選擇在晉陝交接的禹門口大橋旁,矗立著一座座巨大的廠房,還有冒著各種顏色煙霧的煙囪。車行至此,原本晴朗的天,會瞬間陰下來……2015年之前,《民生周刊》記者曾多次駕車途經韓城,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都不禁感慨:生活在這兒的人該多難受?
  • 生命歸屬於黃河邊的撒拉族母體
    編者的話被列為中國作家協會2016年度重點作品扶持項目的《黃河從這裡拐彎》,是青海省撒拉族作家韓慶功耗時多年創作的一部多卷本長篇小說。小說規劃為四部,約240萬字,現已完成三部,其中的一、二部已出版發行。
  • 尋找鄉愁|我家住在黃河邊
    翟莊先祖曾在翟山栽植柏樹萬株,先後在山頂至正北黃河邊直線上,建起三觀廟、家廟、河神廟、土地廟等。歷經數百年,滿山柏樹遮天蔽日、鳥語花香,廟宇香火嫋嫋、鐘鼓轟鳴,山間溪水潺潺。1942年日偽軍對共產黨八路軍進行大合圍時,在翟山頂建起碉堡,將廟宇拆掉,柏樹砍光。新中國成立後,翟莊人一直努力恢復翟山的青翠,先後引水上山進行綠化。
  • 春天來了,黃河岸邊踏踏青
    三月的時節,春風又綠江南岸,春回大地,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大好時光。儘管今年北方的春天更是比南方來的要晚一點,我們還是迫不及待地來到了黃河岸邊尋找春的足跡。黃河岸邊,滔滔河水、清風拂面、花草吐綠、樹發新芽,成了白銀人春遊踏青的勝地。快看,有許多野鴨子和斑頭雁在黃河上嬉戲遊水及捕食。有人在坐快艇遊玩,乘風破浪,再來一個鷂子翻身,玩的好嗨呀!有人支起了桌子,一邊喝茶、野炊,一邊欣賞黃河的美景;還有的人在黃河邊尋找奇石、美石……。
  • 《奔跑吧》兄弟團黃河邊演繹《保衛黃河》迪麗熱巴變「音痴」
    視頻:李雲迪伴奏 兄弟團黃河岸邊震撼演繹《黃河大合唱》奔跑吧第五期預告 本周,兄弟團又將來到母親河黃河邊,與景甜、賈玲以及特別嘉賓李雲迪一同上演一場綜藝史上前所未有的真正的「黃河大合唱」。
  • 陝西大荔黃河文化影視文創基地揭牌 電影《家在黃河邊》同步啟動拍攝
    (記者:張杰)7月28日,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陝西大荔黃河文化影視文創基地在大荔揭牌,作為「黃河三部曲」第二部的電影《家在黃河邊》啟動儀式也同步舉行。至此,以影視文創為主要展現形式,傳承黃河文明、弘揚黃河文化的產業群在大荔翻開全新篇章。
  • 建在黃河邊懸崖上的寺廟,三面懸空,卻能堅持千年屹立不倒
    中國寺廟眾多,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古往今來有很多寺廟,保存至今的寺廟也不少,寺廟多建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無論是懸崖邊還是現在生活的城市裡,都有寺廟,今天我要介紹的是黃河邊絕壁上建造的古廟,這故事真迷人,東邊臨黃河三面山崖千年不拔,你知道原因嗎?
  • 黃河邊釣到的魚,一條清晰的彩虹痕跡,叫做「虹鱒魚」
    黃河邊釣魚,如同買彩票一般,誘餌拋下就等中彩,但享受著溫暖的陽光,欣賞美景的機遇較多。黃河邊如同迷幻劑一般讓垂釣者如痴如醉、留戀忘返。
  • 建業集團我家住在黃河邊之岸邊說 | 逄小威:山川河流 生生不息
    當然,這一次,不止是黃河,960平方公裡遼闊土地,近6億農民生活百態,被記錄在鏡頭之下。大江大河,一撮鄉土,新農民群像,足以表達整個中國。」、中國電影博物館等單位特邀圖片攝影師長城是我們民族的靜脈,黃河是我們民族的動脈「中國農民底色」
  • 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文化館:在這裡,縱覽黃河千年
    編者按: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山東省委網信辦承辦,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市委網信辦、淄博市委網信辦、東營市委網信辦等協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黃河落天走東海」網絡主題活動於9月22日-24
  • 【河津】兩家黃河邊的景區要升級AAA了!
    運城市文化和旅遊局擬定 運城市4家旅遊景區升級為3A級景區 其中黃河龍門景區、黃河大梯子崖景區均在河津 作為黃河流經運城的第一站
  • 黃河邊的職業撈屍人,為何對年輕女屍避而遠之?網友稱除非嫌命長
    黃河、長江養育著萬千中華兒女,也是文明的發祥地。但是每一年都會有人因為各種原因選擇跳水。水是生命之源,河是文明之源。黃河,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中國的母親河。宏偉壯麗的黃河,一直是文人描寫黃河,突出其雄偉氣勢的重要方面。《黃河西來決崑崙,怒吼萬裡開龍門》,這首詩取自李白的《公無渡河》,也是對黃河的歌頌。
  • 住在黃河岸邊最美的地方 海弘·外灘銀谷4月26日盛大開盤
    住在黃河岸邊最美的地方 海弘·外灘銀谷4月26日盛大開盤
  • 數位院士齊聚鄭州黃河邊 研討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鄧放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浩 文/圖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河南的根脈在黃河、安危在黃河,高質量發展的潛力也在黃河。
  • 黃河邊上有4尊鐵牛,曾深埋黃河水下,稱鎮河鐵牛卻被遺忘
    黃河邊有四頭鐵牛,深深地埋在了黃河的水面上,我叫鎮河的鐵牛,但是我忘記了,黃河是我國的「母河」,它帶來了許多地區,對自然和人類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它是最燦爛的文明,在我國由於古代文明而成為中國不可忽視的河流。
  • 中國夢·黃河情|黃河落天走東海!東營與黃河:跨越千年兩次「邂逅」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24日訊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自古便與東營這片土地有緣。滔滔黃河水,奔流向大海,每年向大海延伸三萬畝土地,造就了共和國這片最年輕的土地。9月24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黃河落天走東海」網絡主題活動一行來到東營黃河文化館,在這裡探尋黃河與東營的故事。黃河在形成至今的一萬年間,受地質狀況和泥沙淤積的影響,河道變化之劇烈、遷徙之頻繁,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尤其是下遊地區。
  • 【中國夢·黃河情】 我們的幸福河主題活動完美收官
    活動歷時三個月,從黃河中遊的鞏義開始,在黃河下遊的中牟結束,組織主流媒體,對鞏義、中牟等地進行採訪,實地感受「習近平總書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鄭州沿黃地區的新變化,以及九曲黃河安瀾壯闊,造福中原的壯闊圖景。
  • 朱文杰:黃河—中國的一條龍脈(散文)
    黃河九曲萬古流(硬筆山水畫)朱文杰 繪 黃河—中國的一條龍脈 朱文杰黃河,成為中國的一條龍脈!在它的周身,奔流著中華民族沸騰的熱血。 黃河從陝西流過,裹挾著黃土泥沙博大雄渾的豪氣和以濁而化的金氣。唐代詩人劉禹錫《浪淘沙》中有:「九曲黃河萬裡沙」。演繹出水與土濃得難以化解的史詩般壯闊美麗的頌歌。記錄著黃河塑造華夏民族性格和血脈的印記,是熔鑄黃河魂魄,體現黃河精神最核心的華彩所在。
  • 【我家就在黃河邊】陝西合陽縣:保住黃河好生態 移出幸福新生活
    原標題:保住黃河好生態 移出幸福新生活——水保治理與水庫移民工作同頻共振的合陽實踐2019年8月20日,按照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機構改革方案,該縣原移民開發局和水土保持工作站合併重組,新成立合陽縣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
  • 黃河岸邊 玫瑰盛開!蜿蜒萬裡黃河流經濟南第一站
    黃河流經我市平陰縣、長清區、槐蔭區、天橋區、歷城區、章丘區、濟陽區7個區縣。如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為沿線地區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為深入宣傳、系統展示我市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進展成效和特色亮點,即日起,濟南日報聯合濟南黃河河務局及各沿黃區縣,開展「跟著記者走黃河」報導,全景展示新時代黃河的安瀾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