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第一,蒙牛第二,這對「天生要強」的宿敵在818悟空榜鬧翻天

2020-12-15 怪人聊科技

如果要談論中國奶製品,一定逃不過蒙牛和伊利。這對「天生要強」的宿敵,擁有縱貫近20年的恩怨情仇史。而近日,根據蘇寧易購悟空排行榜顯示,818乳業巨頭伊利業績繼續保持領先,再一次奪得線上渠道排行榜銷售額第一,蒙牛則位列第二,Arla愛氏晨曦和紐仕蘭緊隨其後。

近幾年來,伊利依靠自己的渠道銷售能力、成本控制能力進一步搶佔市場,而蒙牛選擇控制上遊奶源、加強質量控制,推廣自己的鮮奶產品,奶製品行業總體上呈現強者愈強的效應。但根據悟空榜排行榜,818乳製品單品加購人數排行第一的卻是進口牛奶Arla愛氏晨曦全脂牛奶。除了價格低,進口牛奶奶源好、品質高的印象也對消費者產生了一定影響。

不可否認,消費者對進口有機牛奶購買意願還是很強。未來國產牛奶如何在進口溫牛奶的衝擊之下實現增長、突出優勢,是更加值得關注的。

看完奶製品,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下新興家電的悟空榜排行:

新興家電品類排行榜:國外大牌領先

一直以來由於收入水平以及生活方式的原因,掃地機器人、吸塵器等清潔電器在中國仍屬於小眾產品,普及率相對於歐美等發達國家而言有著天壤之別,但隨著國人生活品質的改善,清潔類電器迎來一輪爆發式增長。蘇寧易購818悟空榜上,清潔電器戴森穩居第一,畢竟戴森憑藉其高科技及高品質優勢已經有了絕對的領先地位,小米、科沃斯則分居二、三名。

而作為相對「後發」的家電板塊洗碗機,也成了國人關注的家電之一,尤其是疫情期間,大家對飯後給餐具消毒的意識會更強,進一步刺激了洗碗機的銷售。而在悟空排行榜上,西門子穩居洗碗機全渠道第一,其次是美的和方太。

電視排行榜:小米力壓老牌

再來看看傳統家電,用戶必備電視的悟空排行榜:全渠道方面,小米力壓海信和創維登頂;線上渠道方面,小米再次位居第一,創維和TCL則分列二三;線下渠道方面,海信奪得第一,TCL和創維則分列二三。從該排名也可看出,小米作為網際網路品牌,將性價比優勢發揮到極致,成為了今年蘇寧易購818網際網路電視品牌的扛把子。而三大傳統電視品牌創維、海信、TCL則各有特色,不過海信憑藉品牌和產品,不斷強化高端和高品質,線下銷售位居第一。

透過悟空榜,我們可以看到,電視等傳統家電品類,國貨品牌已經是王者地位了,而洗碗機、清潔電器等新興品類往往是國外大牌領先。這說明國內家電品牌在新品類的研發、營銷、品牌等方面還需要努力。市場瞬息萬變,只有好的成品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國內品牌仍需要不斷強化品質和口碑,提高品牌在新品類的市場認可度,創造一個強有力的品牌"防護網"。

不得不說,從2018年818就開始推出的實時數據資產化產品——悟空榜,依託於蘇寧平臺的渠道資料庫,無論是在公信裡還是數據精準度上,都令人信服,也正是這樣真是、及時的悟空榜,在818調動了品牌商們的狂歡。

悟空榜能一目了然看到「真搶實彈」的較量下,哪些品牌更出色,更為用戶所青睞,也能激勵品牌商持續推出更好的產品與更加優惠的價格,將真正的福利帶給用戶,這才是818購物節的本質目的。

那麼,看完悟空排行榜家電品類榜單,和你心中預期的一樣嗎?

相關焦點

  • 伊利VS蒙牛
    從產品角度看,當前主流的液態乳產品當中伊利和蒙牛均存在較為直接的競爭關係。伴隨著中國乳業品類的不斷創新,乳製品從最初的較為單一的乳飲料、基礎白奶和低溫酸奶產品開始,陸續出現了高端乳飲料、高端白奶、常溫酸奶、兒童奶和乳酸菌飲料等產品,而且這些產品的渠道結構較為類似。
  • 蒙牛與伊利的那些秘密
    誰也沒有料想到,蒙牛在後來居然反超了伊利。【1】爭做內蒙古第二蒙牛僅僅只用了四年的時間就進入了乳業三強。這是一種驚人的成長。蒙牛的成長在於他抓住了市場提升了品牌的影響力。在2003年10月,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功上天,蒙牛成為了他的唯一的贊助商,這讓蒙牛掛上了「中國航天員專用奶」的標籤。從此蒙牛一炮走紅。
  • 蒙牛市值為什麼比不過伊利
    撰文|杜謠謠 編輯|杜周蒙牛和伊利這兩大中國乳業巨頭的爭戰還在繼續。不過,就現狀來說,蒙牛還是居後。據藍籌上市公司大排名數據顯示,目前,蒙牛營收排名位居192名,伊利位居161名。蒙牛除營收不及伊利外,其利潤排名差距更為顯著。以最新數據排名得知,伊利利潤排名位居385名,蒙牛卻落後至2100名,拉開了差距。
  • 2020年的千億目標賽道上,蒙牛和伊利誰能成為贏家?
    2018年,兩家公司都實現高速發展,蒙牛營收689.78億元,同比增長14.66%,伊利為795.53億元,同比增長16.89%,營收差距擴大至100億。而蒙牛如果要實現目標,必須在接下來兩年裡連續實現超過20%的增速,這很不現實。不過,在2019年3月的財報說明會上,盧敏放沒有鬆口,他反覆強調「目標是堅定不變的」。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2003年,飛鶴奶粉正式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中國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乳品企業。此後,各家乳企開始與國際賽事、會議、論壇合作,正式將產品與品牌推上國際舞臺。伊利於2005年與北京奧運會達成合作,為奧運會提供乳製品。蒙牛也在兩年後成為NBA中國官方合作夥伴,並為博鰲亞洲論壇提供牛奶。
  • 「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截至11月16日收盤,伊利市值達2331億元,蒙牛市值1627.95億港幣,折合人民幣1386億元,比伊利少了近1000億元。蒙牛與伊利的主營業務極其相似,都由液態奶、奶粉和冷飲三大產品構成。但這幾年,伊利開始聚焦常溫優勢,進行橫向拓展品類,不斷拓寬護城河,市佔率增速已經超越蒙牛。
  • 伊利蒙牛這事辦的,比鵝廠至少差1000瓶老乾媽
    而伊利蒙牛則是教科書般的災難,把一個本來沒那麼大的事件弄得人人皆知,網上又形成了新的抵制伊利蒙牛的浪潮。不幸的是,面對公關事件,老苗了解的很多企業都跟伊利們是一樣的思維——堵。這個堵的方式可能是刪帖、可能是私下和解撤稿,可能是硬剛,甚至是動用公權力。這其實是一個又一個的昏招,我們就拿這次伊利跟王小七的事件來解析下,伊利們到底昏在哪裡?
  • 財報出爐,蒙牛和伊利差距在哪?
    文/華商韜略 廠工4月28日晚,伊利股份同時公布了兩份財報。其中,2019年年報顯示伊利股份總收入超過900億,連續六年創亞洲乳業第一,營收連續超百億級增長。而這,距離蒙牛公布財報剛剛過去一個月。伊利股份同時發布的2020第一季報顯示,伊利股份今年1~3月份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06.53億元,淨利潤11.53億元。數據顯示,2020年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已經對多家乳製品企業一季度的業績衝擊,由於疫情爆發時間正處於產銷旺季,行業上下遊各個環節均受到了一定影響。但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伊利快速反應,迅速啟動應急機制。
  • 短保鮮奶,「撕扯」伊利、蒙牛兩巨頭
    過去,乳製品廠商是很少去參加中食展的,因為在國內,箱裝純牛奶市場基本是伊利和蒙牛的天下,低溫奶又沒法賣得太遠,所以參加這種全國性、國際性展會對小玩家沒意義。但這兩年開始陸續多了一些,這些參展的廠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在推短保質期的鮮牛奶和原味酸奶,這類產品一般都是要求4度以下低溫冷藏,保質期在5-7天。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蒙牛與伊利的主營業務極其相似,都由液態奶、奶粉和冷飲三大產品構成。但這幾年,伊利開始聚焦常溫優勢,進行橫向拓展品類,不斷拓寬護城河,市佔率增速已經超越蒙牛。
  • 二十年的「死對頭」,明爭暗鬥的伊利和蒙牛,市值相差七百億?
    2020年伊始,幾乎所有的企業都面臨著業績下滑的問題,作為乳製品龍頭企業的伊利也是如此,今年第一季度營收205億元,下滑了10.98%,利潤更是只有11.43億元,同比去年近乎腰斬。同為乳業巨頭的蒙牛,最近因為羅志祥和肖戰這兩個代言人都有負面新聞,所以股價也下跌3%。一山不容二虎伊利和蒙牛的鬥爭已經有將近20年了,蒙牛和伊利的關係就像肯德基和麥當勞、雪碧和七喜這種,兩家一直暗戳戳的較勁,你來我往的鬥爭著。
  • 乳業大變局:蒙牛發力 伊利的「老大」還能當多久?
    但隨著乳業加速發展,處於頭把交椅的伊利股份面對的威脅也越來越多,最大的威脅自然來自乳業雙寡頭的蒙牛乳業(02319.HK)。 從上遊奶源來看,伊利股份目前除自有牧場之外,還控股優然牧業和中地乳業。而蒙牛乳業的上遊奶源布局要更早。
  • 關於蒙牛伊利能源爭奪戰 盯上中國聖牧?
    隨著國內乳業市場集中度提升,伊利、蒙牛兩大巨頭已經瓜分掉8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在此情況下,為何還要投資和併購原奶上遊企業?8月3日,圍繞著此次併購事宜以及未來規劃等問題,時代財經分別了聯繫伊利和蒙牛相關人員,伊利方面告訴時代財經一切消息以公司公告為準,蒙牛則表示目前並無相關信息對外披露。
  • 酸奶排行榜,第一名不是伊利也不是蒙牛,而是……
    點擊關注 / 每日獲得解鎖更多體式喔 文 :ZOZO | 畫:五三三酸奶排行榜,第一名不是伊利也不是蒙牛,而是......這有點像信息如此便捷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將太多的答案依賴於網際網路,而開始吝嗇自身的思考了,早期有很多文章在吹捧說酸奶又減肥、又美容等各種價值的時候,我們是否有思考過以及去分辨這些信息的真偽呢?這無疑是值得我們去深思,而這也是我們開設「不正經科普」的初衷。另外這個短小的故事中還深刻隱喻了第二層寓意:在故事當中我們人類對高等智慧來說,確實已經沒有什麼價值。
  • 兩大品牌棋逢對手,伊利到底比蒙牛好在哪裡?
    一、伊利盈利能力更好ROE是一個盈利能力指標,反映公司賺多少錢。從ROE來看,伊利均在20%以上,很穩定;而蒙牛隻有15%左右,甚至出現負值,伊利明顯高於蒙牛,說明伊利賺錢的能力略高於蒙牛。二、伊利哪裡好?
  • 蒙牛「可牛了」,伊利你慌不慌?
    可口可樂和蒙牛這兩家企業,加起來都155歲了,但最近他們一起成立了的合資公司,居然取名叫「可牛了」。 這三分天真,三分傲嬌,四分奶聲奶氣的名字,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經公司。 這張紙條就是中糧引進可口可樂的尚方寶劍。」 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樂公司與中糧在北京飯店籤訂協議。 在中糧的協助下,可口可樂正式重返中國市場,成為港澳之外第一家進入大陸的外企。 戲劇性的是,與此同時在北京飯店同一層樓的另一間會議室裡,中美兩國正進行兩國建交的談判,並在四天後正式建交。
  • 曾是國內乳業的「王者」,被外資錯誤「指揮」,如今敗給伊利蒙牛
    而在同一年裡,伊利乳業收益額達到了800多億元。不僅僅是兩家乳業的收入,還有是股值,也是差距很大。 其實很多了解國產乳業的都知道,光明乳業曾經一度是龍頭老大,可是這幾年裡卻比蒙牛和伊利差了很多,這是為什麼呢?
  • 蒙牛和伊利,誰才是行業老大?!
    同樣,乳業巨頭蒙牛和伊利也是「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不過,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兩大巨頭卻又殊途同歸。 而在國外,澳洲又是蒙牛和伊利另外一個「戰場」,他們先後都在澳洲收購的多家奶企,畢竟優良的環境加上政府支持,吸引力是足夠的。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押注奶酪(也被中國消費者稱為芝士、乾酪等)市場的大公司又多了起來,伊利、蒙牛這兩家乳製品市場「雙雄」也來了。但中國奶酪市場目前還是以進口品牌為主,本土的伊利、蒙牛目前都還是個挑戰者的角色。伊利在今年11月開始了在奶酪市場的新動作。
  • 伊利蒙牛接連出手!2020年頭部乳企為何加速奶源地投資建設?
    事實上,當前中國規模奶源現代牧業和聖牧等企業幾乎都被蒙牛掌控,這也是蒙牛想要追趕伊利的戰略性措施,而伊利此前在國內奶源上的布局有所欠缺,所以今年集中性地建設布局奶源地,但蒙牛目前尚未將其轉化為市場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