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村村道」黃平縣墮坪村:林下養蜂釀出「甜蜜」事業

2021-01-13 天眼新聞

驅車前往黃平縣紙房鄉墮坪村林下養蜂基地,沿著山路蜿蜒而上,穿過密林,仿佛進入了「鳥鳴山更幽」的意境之中。山上的樹林,枝葉茂密,綠樹成蔭。  遠山之間,層巒疊嶂,蒼勁的松木傲立其中。山風吹來,恬淡的空氣令人沉醉。  過去山多,土地貧瘠、分散、可利用率低是制約墮坪村發展的重要原因。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墮坪村緊扣農村產業發展「八要素」,整合土地資源,利用森林覆蓋率高的特徵,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變劣勢為優勢,大力推進林下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嗡嗡嗡。」頭頂飛來幾隻小蜜蜂,嗡鳴聲打破了山中的沉寂,它們仿佛在歡迎「客人」的到來。  「別怕,只要你不主動打它,我養的蜜蜂是不會蜇人的。」林下養蜂的老闆毛庭武笑道。  毛庭武以前是墮坪村的貧困戶,早年在外打工,2015年回鄉創業,開始接觸養蜂行業。  

短暫的交代後,毛庭武帶著記者去觀察養殖蜜蜂,時不時有幾隻小蜜蜂飛來,但它們真的不蜇人,很快又飛走了。  「自己幹事業比給別人打工強多了,工作自由輕鬆,還能顧家。」毛庭武說。  「蜂箱的蓋子能打開嗎?裡面還有蜂蜜嗎?」  「現在不能打開,蓋子打開後蜜蜂就會蜇人,在蜂蜜採收的時候,我們都會留2斤蜂蜜給蜜蜂過冬。」毛庭武說。  「這裡自然環境很好,蜜蜂能去漫山遍野採集各種花粉,蜂蜜質量很好,深受市場青睞。」   

記者了解到,毛庭武目前養了130多箱蜜蜂,今年採收了1300多斤蜂蜜,每斤價格在120至140元之間浮動,已經銷售了500多斤。  「接下來引進扶貧專項資金,將會往山上擴建養殖規模,養殖規模在1000箱以上,帶動群眾一起致富。」毛庭武很看好林下養蜂未來的發展。  在墮坪村,像毛庭武一樣返鄉創業的致富帶頭人有很多,藉助鄉村振興的契機,他們成為致富帶頭人,帶領附近農民一起增收致富。

記者還了解到,隨著脫貧攻堅不斷推進,墮坪村緊扣「八要素」,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以「合作社+村委會+貧困戶」的模式,鼓勵合作社和貧困戶重點發展種養殖產業,促進農戶持續增收。

數據顯示,墮坪村土雞散養項目投入資金7488萬元,養雞624羽,覆蓋78戶預計戶均增收1000元;稻田養魚項目投入資金15.7165萬元,實施田坎硬化1849米,覆蓋22戶;發放魚苗706斤,共計投入資金8825萬元;貴州舞陽湖生態水產發展有限公司聯動貧困戶15戶43人養殖大閘蟹,通過利益聯結實現貧困戶每年分紅2.15萬元。  2019年墮坪村調減玉米種植179畝,覆蓋113戶,以辣椒、黃豆、花生等經濟作物替代種植,完成投資89500元,按每畝增收500元計,貧困戶平均每戶預計增收800元以上;在「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12戶54人,其中貧困人口搬遷12戶54人,已實現全部入住。  「自2014年以來,共有40戶貧困戶接受危房改造,其中貧困戶32戶。透風漏雨整治應整治對象52戶,已竣工50戶。」該村村支書桂政前說。   如今,墮坪村隨處可見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改善都煥然一新。記者了解到,該村共計完成太陽能路燈安裝97盞,覆蓋群眾97戶595人,其中貧困戶78戶293人,完成投資29.7596萬元;通組路、入戶路已全覆蓋。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陳化勇

編輯 楊韜

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養蜂讓我一家過上了「甜蜜」生活丨黃平縣紙房鄉...
    我叫毛庭武,是黃平縣紙房鄉墮坪村的一個普通村民。5年前一直在外務工,一度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農戶,2015年我返鄉創業,成了紙房鄉墮坪村一位養蜂人,我通過養蜂脫貧了,但是我最大的願望還是帶領村裡的貧困戶大力發展養蜂業,共同增收致富。
  • 「我的脫貧故事」甜蜜事業釀出美好生活|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橋村村民...
    我外出務工過,看見外面的世界發展迅速,而我的家鄉絲毫未變,我心想一定要改變現在的生活現狀,我要自己脫貧,也要帶著村子裡的人脫貧,讓我們的村子富起來。為了擺脫貧困,我去打工,幹過裝卸工、泥漿工,給別人修屋基、幫果農嫁接果樹........只要能多掙一點兒錢,我都願意去做,但這些只是讓我的生活過得好一些,也脫了貧,但是遠遠沒有達到致富的願望。
  • 「我的扶貧故事」願做脫貧路上的一朵鏗鏘玫瑰│黃平縣紙房鄉墮坪...
    我叫王莎莎,2017年10月參加工作,目前就職於紙房鄉人民政府交通運輸綜合管理站,也是墮坪村網格員。轉眼間,參加脫貧攻堅工作3年有餘,如今的我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是妻子、是女兒,更是一名光榮的網格員。
  • 決戰2020脫貧攻堅丨新田村:貧困戶變身「養蜂達人」,用心釀造甜蜜...
    決戰2020脫貧攻堅丨新田村:貧困戶變身「養蜂達人」,用心釀造甜蜜生活 2020-10-12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來養蜂 致富有「蜜訣」_ 脫貧攻堅進行時_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海口龍橋鎮將優質種蜂分發給27戶脫貧戶,釀出首批蜂蜜脫貧來養蜂 致富有「蜜訣」■ 海南日報記者 郭萃 特約記者 劉偉 通訊員 黎經璇3月12日,海口市龍華區龍橋鎮花開正豔,該鎮永東村一個農家小果園內,脫貧戶王煥祥正在逐一察看蜜蜂箱,準備收集釀出的蜂蜜。
  • 海口永興鎮:養蜂能手吳小芳和她的甜蜜事業
    編者按: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近年來,海口圍繞脫貧攻堅這個「第一民生工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湧現出了許多奮發向上、自力更生、樂於奉獻的脫貧致富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
  • 「甜蜜事業」創造「甜蜜生活」
    2020年春節剛過,在鎮黨委建設「甜蜜小鎮」戰略的指引下,梁成柱依託扶貧幹部幫扶,從德森蜂業養殖基地購買25箱中華蜂,在房前屋後開啟了「甜蜜事業」。大廟村林密花多,養蜂歷史悠久。村裡以黨支部為主體成立了中華蜂養殖合作社,依託龍頭企業,整合零散養殖。目前已建成佔地50畝的規範化養殖基地,養殖中華蜂200箱。
  • 脫貧攻堅「天元」戰(上)丨下好脫貧棋 這個「棋手」有「蜜」訣
    天元鄉正在下的「天元戰」,叫做脫貧攻堅,圍繞這個「棋眼」,這個深度貧困鄉鎮下出了一連串的產業妙棋。即日起,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推出《脫貧攻堅「天元」戰》系列報導,從一個人脫貧致富的故事,到一個鄉產業結構的調整,再到人居環境整治,群眾精神面貌的變化等方面,深度解析天元鄉脫貧攻堅這盤「棋」。
  • 黃平縣永望村:林下經濟喚醒沉寂多年的大山
    「林下養雞利益聯結的貧困戶,合作社分紅了,每家1000元,昨天已經打到貴州農信一折通。」 中午,正值村民收早活路在家,黃平縣翁坪鄉永望村高音喇叭響起村支書楊文書的喊話。   「得啦!心直口快的建卡立檔貧困戶吳阿普聽到喊話後在家門口嚷道。
  • ...當好一名脫貧攻堅「戰士」|黃平縣野洞河鎮萬豐村駐村幹部龍劍波
    我叫龍劍波,現年46歲,2018年3月,被選派到黃平縣野洞河鎮萬豐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在進村入戶開展工作中,因為公路太爛,我的車子就被扎破了4個車輪,損失了6400餘元。為了脫貧攻堅,我沒有抱怨,仍然每天堅持背著一個寫著"為人民服務"的小書包挨家挨戶走訪,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萬豐村最真實的情況。我負責的網格區基本上是苗族人口和革家人口,人們的守舊思想嚴重,歷來工作不好開展。面對這些困難,也要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戰。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裡,村裡的各項事業建設就取得了很大成績,得到群眾、村組幹、同事和鎮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 老房子變身民宿,養蜂成了「甜蜜事業」,淳安這個山村不到半年大變樣
    資源閒置只會帶來浪費,該怎樣變廢為寶,讓老房子煥發出新生機呢?新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王金仙和幹部們合計著,一方面引導農戶將現有土地進行整合和流轉,發展林下經濟,種植香榧50畝、黃精60畝,極大提高了土地效益。
  • 「頭條」四級媒體看孝昌,見證脫貧攻堅「蝶變」~
    10月13日,中國改革報、中國縣域經濟報、湖北日報、湖北廣電臺、楚天都市報、農村新報、孝感日報、孝感廣電臺一行,到孝昌採訪脫貧典型、美麗鄉村建設,用筆和鏡頭書寫、記錄孝昌脫貧攻堅帶來的巨大變化。金秋十月,中省市縣四級媒體記者來了,他們走在鄉間田邊,訪農戶,看巨變。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沒有休止符丨鎮遠縣報京鄉黨委書記何洪道
    猶記得2019年剛到報京鄉任職時,面對產業發展薄弱、群眾觀念保守,貴灑村還未出列,178戶貧困戶未脫貧等等,我深深感到身上的擔子有多重、責任有多大,帶領全鄉各民族同胞脫貧致富,持續鞏固脫貧成效是我的責任,更是我的使命。查看報京小學衛生廁所建設情況「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 「脫貧攻堅·村村道」黎平縣高孖村:同步奮進小康夢
    2014年至2018年已脫貧46戶240人,2019年初尚有106戶424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42.81%。2019年完成貧困人口脫貧97戶405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18%,完成貧困村達標出列。高孖村2014年以來,高孖村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工作,紮實推進各項建設,逐一補齊短板,不斷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脫貧攻堅·村村道」「破繭成蝶」!山旮旯裡長出了「黃金菜」
    「這些冰菜將運往廣州,如果品質差了就賣不出好價錢。」……冬閒人不閒。12月22日,在六盤水南開鄉玉蘭村,村民趙英發在冰菜大棚裡忙得不亦樂乎,為今年種下的12畝冰菜進行澆水、採摘,一邊耕耘,一邊收穫。時間往前推兩年,這個節骨眼,趙英發正忙於管理土豆、玉米為主,為一家生計在地裡忙於耕耘,如今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同樣是在地裡忙碌,呈現出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事實上,如何因地制宜選準產業,讓土地身價倍增,實現在傳統種包穀洋芋基礎上價值翻番,是村裡一直在籌謀思考的大事。他們也曾想過一些法子——要把傳統的「吃飯農業」轉換為「經濟農業」。
  • ...脫貧故事】蔬菜產業助脫貧--黃平縣重安鎮安江村黨總支書記吳治忠
    我叫吳治忠,現年57歲,現任黃平縣重安鎮安江村黨總支書記。我本來可以考取大學的,但由於當時家庭經濟困難,加上從小就和家裡大人一起種植蔬菜,當時便報考了黃平縣農業廣播分校,畢業後就與種植蔬菜結下了不解之緣。
  • 「脫貧攻堅·村村道」織金丫口田村:產業結構調整助脫貧
    丫口田村位於織金縣貓場鎮東南面,全村主要以漢族、苗族、穿青等民族聚居,下轄10個村民組,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05戶795人,2014年至2019年累計脫貧198戶76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3%。據悉,自2016年以來,丫口田村在全國工商聯寶龍集團幫扶資金下,發展勇敢養殖場共養雞22000羽,帶動貧困戶30戶;由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3.19萬元,由專業合作社加村集體加農戶,合作社帶動貧困戶9戶,直補農戶50戶。
  • 邁步雄關從頭越 走近貴州省遵義市脫貧攻堅一線建設者
    85年前的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中國革命的歷史在此轉折;85年後,赤水河畔、婁山關下,革命老區兒女再一次創造奇蹟,遵義市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871個貧困村精彩出列、92.2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12萬老區人民徹底撕掉絕對貧困標籤。
  • 「甜蜜」的十八洞村(脫貧故事繪·自強篇)
    (三)在龍秀林和工作隊的幫助下,龍先蘭逐漸對養蜂割蜜有了興趣。他學著養了四箱蜂,竟掙了五千多元,特別開心。   (四)脫貧也要「脫單」。為幫助村中三十餘名大齡青年組成家庭,工作隊辦起了相親會,二十多人牽手成功,龍先蘭也贏得了鄰村吳滿金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