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零售
首先,為什麼需要做戰略:一個企業的戰略需要回答三個問題,分別是我是誰?我去哪?怎麼去?回答好這三個問題,才能很好的應對環境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
一、我們先來回答我去哪?
要知道我去哪,得看看外部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變化體現在消費者、技術、國家政策3個方面。下面我們以中國發展最牛的電商來舉例說明。
還記得2016年開始,新零售特別火,阿里巴巴投資的盒馬鮮生、京東的無界零售、永輝超市、超級物種... 資本在一夜之間對線下零售趨之若鶩。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下面我將分2個維度來分別解釋。
(1)消費者維度:
首先是我們的消費者變化了。那麼,我們的消費者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呢?首先是人民的口袋裡更加有錢了,我國2015年人均國民收入超過80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斷的提升。其次是消費者群體越來越向網際網路環境下成長起來的90、00後群體移動,消費者各年齡段之間的消費差異化加大。中產階級的消費群體不斷壯大,中國中產階級有近2億人口,消費者越來越喜歡海淘,海淘現象興起等。這些現狀帶來了一個詞,我們叫消費升級。
那麼消費升級的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其實,歷史上我們已經經歷了3次消費升級,第一次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等生活重要物品,第二次是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涉及到娛樂消費。第三次就是當下的消費升級,具體表現在4個方面,(一)注重品質,代表生活品質的商品類目銷售在不斷的增加,例如漱口水、護髮素等。(二)追求更高層次的服務型消費和實現型消費在增加,也就是更加追求教育、娛樂等精神消費。(三)消費動機多元,願意接受品牌溢價。覺得舒服就買,米粉、果粉、花粉等等群體不斷擴大。(四)消費者隨時隨地,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想買就買。
那麼這次消費升級與之前最大的區別表現在哪裡呢?就是人貨場的重塑。最開始是貨場人,貨物最重要,只要有產品,不愁賣。之後是場貨人,佔據有利的地理位置,就能把貨賣出去。現在的邏輯變為了人貨場,人最重要。品牌商需要先研究人在什麼地方,什麼場景下,需要什麼產品,自己有沒有合適的產品賣給他。以前需要備很多很多的貨物來提高命中率,也就是用戶來到店裡,我的產品越多,越可能有用戶想要的東西。現在明確目標用戶需求,可減少庫存成本。場景在不再是具體的地理位置,而是任何消費者與品牌商發生聯繫的媒介,例如社交軟體,電商APP,線下店等等,都是場。場的多元化也為商家分散風險,例如疫情影響下,線下慘澹,線上卻可以風生水起。消費者和品牌商有了這種強關聯,消費的時間和空間就突破了限制。
是的,沒錯。消費者變得越來越個性化、挑剔、從原來的僅僅關注實用、性價比,往體驗、文化、顏值等多方面轉變。消費者群體需求越來越難以預測,群體之間差異越來越大,95後重體驗,追求個性化、90後社交娛樂豐富、80後消費需求旺盛,追求品牌、70後理性務實偏愛養生,品牌商很難一個產品打天下。
巨頭布局新零售的共性:搶流量、搶數據
阿里先後入股大潤發、與銀泰深度合作、全力打造盒馬鮮生、天貓小店、天貓生鮮超市、喵鮮生、易果生鮮、淘鄉甜、蘇鮮生、歐尚、飛牛網、甫田網、飛牛急速達、大潤發優鮮。騰訊系的京東、天天果園、每日優鮮、拼多多、永輝、超級物種、7-Fresh,微店。有一個共同的邏輯,也就是尋找新的流量入口、新的消費場景、新的消費空間、新的消費人群。投資布局的核心目的就是搶流量,搶本地生活流量、社區流量、線下流量、社交流量、內容流量。隨著線上獲客成本有原先的幾塊,到現在的幾百,巨頭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流量增長點,線上打造超級用戶(首先單一品類與消費者建立信任,建立信任後擴展至全品類,如做手機起家的小米),線下增強體驗。消費者在哪裡?是誰?在哪裡買?買什麼?用什麼支付?復購的情況?巨頭們都想知道,於是你會發現巨頭不在滿足線上,紛紛布局線下。目的就是搶流量、搶數據,然後不斷的為你精準推送你感興趣的商品與服務。
以盒馬為例子,從「有盒馬購新鮮」 到「鮮·美·生活」,盒馬以高頻生鮮為始,逐步向全品類進發。這裡用到的就是打造超級用戶的概念,先用生鮮服務好消費者,打造信任,隨後不斷的擴大品類,不斷的滿足消費者生活場景需求。對於盒馬來說,APP支付、商品追溯等舉措為線上交易引流,從而可以突破空間的限制,無限的擴大品類。線下場景前店後倉,減省成本的同時能夠為消費者帶來場景的體驗,具備了社交、娛樂的功能。用戶與APP的深度綁定,為巨頭帶來了消費者用戶數據,更好的指導營銷、選品、供應等等方面。
(2)技術維度:
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雲、人工智慧、行動支付、區塊鏈等等技術的興起很顯然在倉儲、物流、產品溯源、客戶關係管理,金融服務、渠道建設等等方面帶來了效率的提升。技術的提升賦能線下的零售,帶來線下零售效率的提升。
國家政策變化:國家的供給側改革政策提出,倒逼品牌商作出商品品質的優化提升,消費者能夠買到更加優質的產品。
在技術、消費者、政策變化的情況下品牌商企業需要作出的應對
巨頭都在搶數據,很顯然,品牌商們也需要用戶數據,構建自己的流量入口。在產品品牌的規劃上更應該以消費者為中心構建用戶品牌。營銷上構建全渠道的精準營銷網絡,在供應鏈上追求柔性供應,隨時隨地響應消費者需求,組織架構上更加扁平化的組織更加有利於快速響應消費者需求,拋棄各自為戰、經驗管理,講究創新、數據。很顯然,品牌商與消費者的關係不再是單純的買賣交易關係,而變得像是朋友一樣的社群關係,產品品牌由單純的品牌商決定變為用戶和品牌商共同打造,運營結構由職能式變為了平臺式,產品的渠道由單一渠道變為了全渠道(線上線下),供應鏈由計劃預測變為了動態調整,品牌商越來越追求用戶粘性和流量,而不再單獨追求銷售量。所有的這些變化只為一個目的,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以消費者為中心,滿足消費者的碎片化、個性化需求。
結語:我們可以發現,消費者變化、技術變化、國家政策等因素導致品牌商必須改變自己與消費者的單一交易關係,真正的做到用戶數據的收集、應用,來指導產品的打造、品類的規劃,從而更好的滿足消費者需求。
下一篇;中國的電商經歷了哪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