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環境下,企業需要做出哪些戰略應對?

2021-01-11 騰訊網

關鍵詞:新零售

首先,為什麼需要做戰略:一個企業的戰略需要回答三個問題,分別是我是誰?我去哪?怎麼去?回答好這三個問題,才能很好的應對環境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

一、我們先來回答我去哪?

要知道我去哪,得看看外部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變化體現在消費者、技術、國家政策3個方面。下面我們以中國發展最牛的電商來舉例說明。

還記得2016年開始,新零售特別火,阿里巴巴投資的盒馬鮮生、京東的無界零售、永輝超市、超級物種... 資本在一夜之間對線下零售趨之若鶩。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下面我將分2個維度來分別解釋。

(1)消費者維度:

首先是我們的消費者變化了。那麼,我們的消費者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呢?首先是人民的口袋裡更加有錢了,我國2015年人均國民收入超過80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斷的提升。其次是消費者群體越來越向網際網路環境下成長起來的90、00後群體移動,消費者各年齡段之間的消費差異化加大。中產階級的消費群體不斷壯大,中國中產階級有近2億人口,消費者越來越喜歡海淘,海淘現象興起等。這些現狀帶來了一個詞,我們叫消費升級。

那麼消費升級的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其實,歷史上我們已經經歷了3次消費升級,第一次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等生活重要物品,第二次是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涉及到娛樂消費。第三次就是當下的消費升級,具體表現在4個方面,(一)注重品質,代表生活品質的商品類目銷售在不斷的增加,例如漱口水、護髮素等。(二)追求更高層次的服務型消費和實現型消費在增加,也就是更加追求教育、娛樂等精神消費。(三)消費動機多元,願意接受品牌溢價。覺得舒服就買,米粉、果粉、花粉等等群體不斷擴大。(四)消費者隨時隨地,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想買就買。

那麼這次消費升級與之前最大的區別表現在哪裡呢?就是人貨場的重塑。最開始是貨場人,貨物最重要,只要有產品,不愁賣。之後是場貨人,佔據有利的地理位置,就能把貨賣出去。現在的邏輯變為了人貨場,人最重要。品牌商需要先研究人在什麼地方,什麼場景下,需要什麼產品,自己有沒有合適的產品賣給他。以前需要備很多很多的貨物來提高命中率,也就是用戶來到店裡,我的產品越多,越可能有用戶想要的東西。現在明確目標用戶需求,可減少庫存成本。場景在不再是具體的地理位置,而是任何消費者與品牌商發生聯繫的媒介,例如社交軟體,電商APP,線下店等等,都是場。場的多元化也為商家分散風險,例如疫情影響下,線下慘澹,線上卻可以風生水起。消費者和品牌商有了這種強關聯,消費的時間和空間就突破了限制。

是的,沒錯。消費者變得越來越個性化、挑剔、從原來的僅僅關注實用、性價比,往體驗、文化、顏值等多方面轉變。消費者群體需求越來越難以預測,群體之間差異越來越大,95後重體驗,追求個性化、90後社交娛樂豐富、80後消費需求旺盛,追求品牌、70後理性務實偏愛養生,品牌商很難一個產品打天下。

巨頭布局新零售的共性:搶流量、搶數據

阿里先後入股大潤發、與銀泰深度合作、全力打造盒馬鮮生、天貓小店、天貓生鮮超市、喵鮮生、易果生鮮、淘鄉甜、蘇鮮生、歐尚、飛牛網、甫田網、飛牛急速達、大潤發優鮮。騰訊系的京東、天天果園、每日優鮮、拼多多、永輝、超級物種、7-Fresh,微店。有一個共同的邏輯,也就是尋找新的流量入口、新的消費場景、新的消費空間、新的消費人群。投資布局的核心目的就是搶流量,搶本地生活流量、社區流量、線下流量、社交流量、內容流量。隨著線上獲客成本有原先的幾塊,到現在的幾百,巨頭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流量增長點,線上打造超級用戶(首先單一品類與消費者建立信任,建立信任後擴展至全品類,如做手機起家的小米),線下增強體驗。消費者在哪裡?是誰?在哪裡買?買什麼?用什麼支付?復購的情況?巨頭們都想知道,於是你會發現巨頭不在滿足線上,紛紛布局線下。目的就是搶流量、搶數據,然後不斷的為你精準推送你感興趣的商品與服務。

以盒馬為例子,從「有盒馬購新鮮」 到「鮮·美·生活」,盒馬以高頻生鮮為始,逐步向全品類進發。這裡用到的就是打造超級用戶的概念,先用生鮮服務好消費者,打造信任,隨後不斷的擴大品類,不斷的滿足消費者生活場景需求。對於盒馬來說,APP支付、商品追溯等舉措為線上交易引流,從而可以突破空間的限制,無限的擴大品類。線下場景前店後倉,減省成本的同時能夠為消費者帶來場景的體驗,具備了社交、娛樂的功能。用戶與APP的深度綁定,為巨頭帶來了消費者用戶數據,更好的指導營銷、選品、供應等等方面。

(2)技術維度:

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雲、人工智慧、行動支付、區塊鏈等等技術的興起很顯然在倉儲、物流、產品溯源、客戶關係管理,金融服務、渠道建設等等方面帶來了效率的提升。技術的提升賦能線下的零售,帶來線下零售效率的提升。

國家政策變化:國家的供給側改革政策提出,倒逼品牌商作出商品品質的優化提升,消費者能夠買到更加優質的產品。

在技術、消費者、政策變化的情況下品牌商企業需要作出的應對

巨頭都在搶數據,很顯然,品牌商們也需要用戶數據,構建自己的流量入口。在產品品牌的規劃上更應該以消費者為中心構建用戶品牌。營銷上構建全渠道的精準營銷網絡,在供應鏈上追求柔性供應,隨時隨地響應消費者需求,組織架構上更加扁平化的組織更加有利於快速響應消費者需求,拋棄各自為戰、經驗管理,講究創新、數據。很顯然,品牌商與消費者的關係不再是單純的買賣交易關係,而變得像是朋友一樣的社群關係,產品品牌由單純的品牌商決定變為用戶和品牌商共同打造,運營結構由職能式變為了平臺式,產品的渠道由單一渠道變為了全渠道(線上線下),供應鏈由計劃預測變為了動態調整,品牌商越來越追求用戶粘性和流量,而不再單獨追求銷售量。所有的這些變化只為一個目的,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以消費者為中心,滿足消費者的碎片化、個性化需求。

結語:我們可以發現,消費者變化、技術變化、國家政策等因素導致品牌商必須改變自己與消費者的單一交易關係,真正的做到用戶數據的收集、應用,來指導產品的打造、品類的規劃,從而更好的滿足消費者需求。

下一篇;中國的電商經歷了哪些變化?

相關焦點

  • 新零售是什麼?後疫情時代的新零售企業如何應對?
    新零售這個詞語已經存在四五年了,其最早是由馬雲與雷軍提出的,人們對其的定義早已多重多樣。但是在網際網路、物聯網與大數據的發展的背景下,所有詞語的定義都應該根據時代背景做出變化。那麼在疫情的大背景下,新零售的定義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 新零售下傳統零售業的轉型升級
    近年來,隨著我國網際網路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傳統零售如何應對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轉變,並在網際網路及新形勢的推動下推動傳統零售向新零售的轉型,實現零售業的突破,成為當前急需探討的問題。
  • 多雲環境下,企業如何獲取應對勒索軟體的「庇護之劍」
    文/ Veritas公司大中華區技術銷售與服務總監 顧海巍受到數位化轉型的驅動和新冠疫情的影響,企業上雲成為大勢所趨,混合多雲平臺也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混合多雲戰略的優勢顯而易見,但也因此讓勒索軟體有機可乘。日漸複雜的企業IT環境之中,正隱藏著容易被人們忽視的風險。
  • 董明珠:新零售需要線上線下融合,而不是孤注一擲於電商直播|全球...
    在2016、2017年「新零售」這一理念被提出並且由國務院出臺《關於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後,格力也開始不斷完善自身在「新零售」上的布局,2017年8月,格力電器就宣布了與天貓達成百億戰略合作意向。當時的新零售主要圍繞線上、線下渠道價格的整合,如今格力電器再次提出的「新零售」已經更進一步。
  • 帷幄Whale:加速私域生態構建_重構新零售企業數位化變革
    全域零售模式下實體門店的轉型與變革圓桌論壇環節,帷幄Whale聯合創始人陳安迪對話依視路集團CDO黃誠、愛義行CIO鮑炎焱、寶頂科技消費創投創始合伙人胡煥新,為與會嘉賓帶來了一場關於全域品牌數位化的思想盛宴。大會現場,帷幄Whale產品負責人劉佳還發布了最新的數位化產品,並與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籤署戰略合作,該學院副院長周偉華出席合作儀式。
  • 培育新零售精英,都市麗人獲平安知鳥2020企業培訓領創者「最佳運營...
    在數位化洶湧而至,新的消費場景建立的背景下,作為國內貼身衣物行業線下銷售模式的開創者,都市麗人布局新零售,探索多元營銷模式與場景。為應對這一問題,都市麗人建立了「都市麗人商學院」,並在之後引入平安知鳥,成功實現培訓的數位化轉型。這為都市麗人企業培訓尤其是銷售團隊強化、統一標準的建立和傳導提供了絕佳契機。  建立標準是執行統一培訓的前提。
  • 疫情常態下,企業應構建穩固戰略三角模型
    新品略認為,社會經濟恢復常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企業在未來仍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因素,這不僅取決於國內的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情況,同時也會受到國際疫情和全球經濟等因素影響。企業構建穩固戰略三角模型企業無論面對何種市場環境,都應該主動探索未來發展戰略。
  • 線上線下新零售有哪些發展特點和趨勢?
    新零售就是線上線下互為流量渠道並以物流為連結的新模式,線上線下不再是敵對競爭關係,而是互補的關係,實現雙向閉環引流。 新零售是零售業加速變化和發展的階段,具有特有邏輯。線上線下新零售有哪些發展特點和趨勢?
  • 轉型新零售總是失敗?看看街都新零售是怎麼做的
    發展新零售,這是阿里巴巴、騰訊等科技公司大力布局的方向之一。兩家巨頭近些年動作頻頻,小則十幾億大則百億的入股或者收購零售品牌。這一系列舉動對外部的衝擊是非常巨大的,讓全中國的零售企業都明白新零售是未來的趨勢,單純的線上或者線下零售在未來一定會被淘汰。
  • 名創優品葉國富:我們是一家娛樂公司,不是零售企業 | Going Global
    葉國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正因為名創優品走出了國門,才有機會成為最早一批打開世界市場大門的零售品牌,企業也才有機會實現新的發展。」2018年9月,名創優品首次引入高瓴資本和騰訊的10億元人民幣戰略投資,加速海外市場的擴張步伐,並制定了中期戰略目標「百國萬店計劃」。
  • 馬雲:新零售是線上線下融合,新零售到底怎麼做?
    同時,Cash360還能把收來的錢通過數位化手段直接存在銀行,這比沃爾瑪自己派運鈔車前往銀行存款更快,這臺機器人還能根據每日的收銀數據情況做數據分析,來判斷某日需要多少現金,這樣減少了現金持有量過多的情況。此次沃爾瑪打算用自動結帳機全面取代收銀員,部分是由於疫情的推動,該公司希望商店內儘量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 社交電商+新零售風口下,線下零售商戶如何入局?
    而今年的新冠疫情,讓線下實體經濟受到重創,不少店鋪都無法正常營業,甚至面臨著倒閉的危機。當線下渠道無法正常運行時,線上的消費場景就能夠幫助品牌渡過危機,化險為夷。有專業人士預測,社交電商+新零售將會是2020年的新風口,對於仍在觀望的線下零售商戶來說,該如何參與其中呢?
  • 百果園新零售: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
    百果園此前是一個傳統零售的企業,那對我們來講,產品研發IT和運營層面要做哪些事情?我相信未來整個行業的發展,線上線下的邊界都在逐步打破,每一個行業可能都離不開線下的發展。所以,對於線下企業、零售企業來講,到底運營、產品和研發這三者之間,應該如何去支撐一個企業的發展?我今天主要是從這個角度來做一些分享,希望對大家能夠也有一些啟發。
  •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企業環境的必備工具,幫你做出正確的決策
    波特五力模型是「競爭戰略之父」麥可·波特提出的,是分析企業環境的必備工具,和SWOT分析法經常一起使用,是一對好搭檔。波特五力是指用於分析企業戰略環境的五種力量,分別是:進入壁壘、替代品威脅、買方議價能力、賣方議價能力、現存競爭者之間的競爭力。
  • 餐飲經濟復甦為新零售帶來了哪些思考?
    對於傳統企業來說,他們的轉型似乎都困在了「新」上,而創新型的企業習慣從「新」的角度出發思索新零售模式,而傳統企業對這是不擅長的,傳統企業要做新零售,更適合的就是「逆向思維」,還是以熟悉的傳統零售為起點,以新零售相對於傳統新零售的變化為導向,去打磨新零售。
  • 眾合求是:「張三瘋營銷界的魔術師」,共享新零售戰略專家
    在「2020共享新零售實體店發展」論壇上,眾合求是連鎖教父、被客戶稱為「營銷界的魔術師」、「共享新零售戰略專家」的張三瘋老師為實體業發聲,為解決中國傳統老闆的經營之痛發聲,帶來《共享模式新零售》主題分享!
  • 新冠疫情下日本長壽企業應對緊急調查報告
    筆者擔任代表理事的100年經營研究機構(以下簡稱「機構」)就「新冠病毒疫情下的現狀與應對」問題對日本長壽企業進行了初期問卷調查,共有95家企業回應調查,其中一些企業已經延續千年以上。這些企業的回答,闡述了曾經克服過種種困難的日本長壽企業代表性的應對措施。或許日本百年企業的經驗有助於中國的家族企業應對危機並向百年企業成長,在此筆者概括介紹本次調查。
  • 恆通環境之變:完成戰略調整 新面貌起航
    恆通環境之變:完成戰略調整 新面貌起航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在2019年的最後一個月,恆通環境完成了投資股東及管理層人員的調整,以及工商變更並正式更名為中機恆通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這個備受行業關注的細分領域代表企業,經歷短暫的震蕩變動後,在新格局的環境產業中,重新找到了自身定位及前行方向。
  • 施煒發布新作《企業進化:長期戰略地圖》揭示中國企業進化奧秘
    施煒:目前,我國許多企業所處的市場和產業的環境正在發生重大、深刻和複雜的變化,外部的不確定性增加,其未來成長面臨嚴峻的挑戰。新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以及新一輪經濟長波已拉開序幕;數位化技術及其應用的大潮奔湧而來;全球主要產業的供應鏈將會重組;國內經濟正從數量增長向質量增長轉型……。
  • 「雙11」交易額達11億,這家企業如何玩轉新零售?
    在他看來,零售的底層邏輯依然沒有改變,但面對更個性化、更理智的新一代消費者,企業需要運用數位化、全域的營銷模式,在可能觸及消費者的各個場景中,為他們提供更為全面的服務。 交易額相當於5家大型超市 成立於2011年的上海鯤馳貿易發展有限公司,目前主要為國內外知名化妝品集團提供綜合性電商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