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只有一個,但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

2020-12-17 鍾博談歷史

巴託洛梅奧 約1497年 木板油畫 39.4cm×29.8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耶穌左側的彼得、約翰和猶大是畫中最精彩的一組人物,也是高潮部分所在。耶穌身邊的約翰有氣無力地坐著,這位耶穌最喜愛的年輕門徒歪著頭,雙手交叉,十分憂傷,並在暗暗祈禱;彼得的情緒非常激動,他身體前傾,右手拿著切麵包的刀,正欲進行復仇;叛徒猶大身體後仰,一手抓著錢袋,一手張開,顯示出他緊張、恐懼、貪婪的心理。

畫中的十三個人物,各自有著不同的身份、年齡、性格和裝束,人物之間又有互動,彼此關聯,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萊昂納多用一種情節性的敘事方法完成了這組戲劇性的人物群像。有趣的是,畫中只有猶大的面部和一部分身體在陰影中,餐廳左上壁的窗戶投射進的光線正好落在畫上,其他的十二個人物都在陽光中。這是一種象徵性的手法,寓意了猶大陰暗醜惡的人性,可能體現了作者本人對於他的評判。

為了準確地刻畫猶大,萊昂納多曾經到各種場合觀察罪犯、流氓和賭徒,反覆揣摸他們的心理和形態,並畫了大量的速寫,直到畫出滿意的形象。這幅畫還包含了對數字"3"的反覆暗示,門徒們每三人成為一組,耶穌背後有三扇窗戶,耶穌形象的形狀就像一個三角形,它們代表了基督教中對聖三位一體的信仰。

這個世界上比例最完美的人是萊昂納多在1487年用鋼筆和墨水繪製的。畫中一個裸體男子在同一個位置上分別呈現出兩種姿勢,並交疊在一起,雙手平行張開的造型和雙手高舉的造型分別恰好嵌入一個矩形和圓形。這幅畫是根據公元前1世紀的古羅馬建築師馬可·維特魯威在《建築十書》中的理論描繪的。維特魯威是一位全能型的學者,在幾何學、物理學、天文學、哲學、歷史等方面擁有全面的知識,他在這本書中總結了希臘和早期羅馬建築的實踐經驗,建立了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基本原理。萊昂納多對於這本書的借鑑主要在建築比例和人體比例的關係上。

維特魯威提出了人體比例和黃金分割的定律,並認為應該將其應用到建築設計中。他說:"實際上,沒有均衡或比例,就不可能有任何神廟的位置。既與姿態漂亮的人體相似,要有正確分配的肢體。""如果自然構成人體,使肢體按照比例與其綜合的全部外形相對應,那麼古人似乎就有根據來規定:在完成建築時各個細部對於全部外貌應當在量度方面保持正確。"這些獨特的觀點對於萊昂納多很有啟發性。

維特魯威

萊昂納多在手稿中記錄了自己是如何描繪完美比例的:"人體的中心是肚臍,如果把一個人背朝下平放,手腳張開,然後以肚臍為中心,用圓規畫出一個圓,那麼這個圓的圓周會觸及手指和腳趾。人體可以產生一個圓的輪廓,同樣也能在其中找到一個正方形。

如果我們量度從頭到腳的距離,然後再去量度伸展的雙臂,會發其寬度同高度一樣,就像平面上完美的正方形一樣。"《維特魯威人》中男子的兩種交疊的姿勢正是這樣度量出來的。手臂呈180度伸直,長度正好與身高等同;肩膀的最大寬度是身高的四分之一;手的全長為身高的十分之一;跨開雙腿時,身高減少十四分之一,並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鼻翼到下巴,眉毛到髮際線的距離與耳長相同,都是臉長的三分之一。這些精確的測量使人物呈現出一種黃金比例。萊昂納多把幾何學和解剖學的知識都應用在這幅圖像中,實現了一種描繪人體的理想方式。《維特魯威人》後來成為完美人體的藍本,甚至成為流行文化的符號,有時一些小說家喜歡用神秘學和密碼學來解釋這幅畫,使這幅畫的含義更加迷惑。

實際上,萊昂納多對於人體的興趣正是為了畫出更加逼真的人物。雖然他的繪畫有很多都是以宗教題材為主,比如《巖間聖母》《最後的晚餐》等,但他的宗教態度卻並不虔誠,甚至有些反叛精神,他稱天主教為"一個販賣欺騙的店鋪","真理只有一個,但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他提倡從實踐出發,去探索科學的奧秘,認為"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這種理性的態度對於他的藝術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15世紀80年代,萊昂納多在米蘭居住時就已經開始進行解剖學的研究,並繪製了一些人體素描。為了更準確地探知人體的秘密,在1510年左右,他與帕維亞大學的一位解剖學教授共同對20具屍體進行了解剖,這使他更了解人體的內部構造以及運轉機制;在研究的過程中,萊昂納多留下了很多筆記,並繪製了大量的人體解剖素描圖,其精確度令人讚嘆。

從萊昂納多後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宗教題材繪畫,還是現實題材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其寫實程度較之文藝復興早期和中期的繪畫都有顯著提高,很顯然他對於黃金比例和人體解剖學的研究至關重要,這些科學的手段讓造型藝術在古希臘羅馬、中世紀藝術之後再上一個高峰。

達·文西的追隨者 1651年 6.8cm×7.5cm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尼德蘭藝術的演變達·文西在藝術生涯的早期借鑑了尼德蘭繪畫的技法,尤其是雨果·凡·德·古斯的油畫技術。尼德蘭的畫家在後來又受到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藝術的影響。

在藝術風格的交叉滲透上,朱斯·范·克利夫(Joos van Cleve,約1485—1540年)的繪畫是頗具代表性的。克利夫是16世紀上半期在尼德蘭最受矚目的皇室肖像和宗教畫家,他的作品將揚·凡·艾克細緻的傳統畫法和文藝復興的古典風格結合起來,是一種溫和保守的折中主義風格。他還經常根據時尚的變化改變自己的風格,以適應市場的需求。他在宗教繪畫中減少了象徵意義,增加了日常的家庭生活的親密感,他對於靜物的描繪也預示著一種新的繪畫題材的誕生。

相關焦點

  • 真理是什麼?愛因斯坦的信仰是宗教嗎?
    如果把人類至今以來所有的經驗類認知當作真理,那麼真理屬於經驗類認知的總和,但事實上人類所有的經驗類認知也是隨著觀察觀測的範圍逐漸擴大而發生改變,也就是說真理作為經驗認知總和在改變。如果把人類觀念類認知當作真理,那真理就根本沒有標準了,因為很多不同的觀念認知相互不相容,如不同宗教、不同哲學觀念之間不相容。
  • 是宗教還是科學?
    丁元英是一個極度理性的人,在他意識層面沒有烏託邦,沒有理想主義,更沒有英雄情結,劉冰的死一定程度是劉冰觸碰到丁元英的底線,龍有逆鱗,觸之必怒。《天道》人類信仰本質是什麼?是宗教還是科學?科學也是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而比科學更重要的是科學方法,我們祖先不是不重視科學,奇淫技巧,閉關鎖國,那是滿人的態度,其實華夏民族不是不重視科學研究,而是側重不一樣,而且四大發明之所以在西方國家完成了轉化,因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政治經濟環境,重農主義,王道和霸道之爭。
  • 佛教與基督教、天主教那個更接近科學?佛教怎樣看待其他宗教?
    基督教的基本組織被稱為教會,基督教認為教會是全體在世和已死基督徒的總體,基督教的洗禮是得救之人的見證,與赦罪無關,基督教的洗禮是見證,現在的我不再是我,而是與耶穌基督的生命聯合,與他同死、同復活。而佛教是真正從科學的角度來闡釋宇宙真理,緣起性空就是最殊勝的真理,而且佛教講因果、講輪迴、講實修,人的命運不是任何神能改變的,需要靠自己的業力所決定,種善業得善果,種惡業得惡果。而且佛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影響甚深,也即所謂的儒釋道。
  • 布魯諾真是科學的殉道者嗎?基督教懲戒只是宗教異端而非消滅科學
    比如口口相傳而來的喬爾丹諾·布魯諾一直以來都被劃在了科學的陣營裡,他的事例常常被拿來抨擊一下宗教的愚昧以及為此做出的慘絕人寰有害科學的惡行。布魯諾堅持了哥白尼日心說,是被宗教裁判所燒死的,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布魯諾、代表科學的哥白尼日心說和代表宗教的宗教裁判所之間的關係嗎?依照傳統的觀點看,「落後」的宗教勢力壓制了科學的真理,而布魯諾作為科學的先行者,成了這場鬥爭的犧牲品。
  • 明治人對古典漢語的維新(上)——關於科學與真理
    「科學」一詞,在日本作為一個具有近代意義的完整概念使用,大概始於1874年的明治七年左右,此後,不過一個多世紀,在信賴「科學」和信奉「科學主義」的推波助瀾下,日本的飛速發展,竟然使日本人發出了「大和族」即將「變種」的驚呼。在日本,最早使用具有近代意義「科學」一詞的,是啟蒙之父福澤諭吉(1835-1901),其本義指分科之學。
  • 奧姆真理教:讓日本人膽寒的宗教
    讓垃圾桶消失在地鐵站的始作俑者,正是1995年主導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的奧姆真理教。事發後,由於擔心犯罪分子在垃圾桶裡放入毒瓦斯或炸彈,站內所有垃圾桶都被撤掉了。10年後,雖然車站工作人員視野所及的剪票口附近重新安放了垃圾桶,但每個車站頂多只有一兩個。
  • 另類經典《稻草狗》:「科學之外,進步僅僅是一個神話」
    今天,自由主義和人文主義具有普遍的威力,類似的威力曾為天啟宗教所擁有。人文主義者往往認為,他們對世界持有一種理性的觀點;但他們對進步的信仰卻是一種迷信,比起世界上其他任何宗教來,這一迷信距離人類這種動物的真實情況更遠。在科學之外,進步僅僅是一個神話。在《稻草狗》的某些讀者看來,這種觀點似乎會引起道德恐慌。他們肯定要問,不是說人們不能質疑對自由社會的信念的核心內容嗎?
  • 安樂哲:哲學的最後一站不是真理,而是智性對話
    安樂哲:全球飢餓等問題其實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我們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科學、科技已經達到這個地步,只要我們明天開始解決這個問題,可能就沒有問題了。所以,我們的問題不是一個科學的問題,而是一個道德的問題,是一個倫理學的問題,而道德和倫理學的思考都是哲學。3.
  • 啟蒙運動是場積極變革,推進了歷史的進程,但與宗教信仰形成衝突
    從此以後,人們不再以聖若望在福音的序言中所言的「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評估理性居於真理之中的能力,而是通過「在起初 所需要的全部東西只是自由。在該問題中已有我思」。在起初—康德宣稱的自由是所有自由中最無害的一種一在所有事務中公開地使用自己的理性的自由。」
  • 真理永恆,追求真理真相的我們「一如既往」
    哲學的實際意義就是指導思想,感悟生活,游離紅塵,感悟天道,覺悟真理真相,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世界哲學的四大流派,中國易學、古印度佛學、古希臘哲學、以及猶太熱人聖經。哲學和神學很接近,和科學一母所生,和文學、藝術、宗教、文化都是兄弟姐妹。哲學是覺悟智慧的法門,是存在者追求真理真相的路。
  • 宗教美國,世俗世界:「公民宗教」在美國
    羅馬建城並非絕對意義上的創始,而是其祖先榮耀的再現。合眾國國璽設計者將Magnusordoseclorum改成NovusOrdoSeclorum,意味著美利堅國家在承接羅馬偉業的同時,它將打破羅馬帝國所經歷的盛衰循環,建立「永久城邦」。合眾國並不是「重建羅馬」,而是在建立一個「新羅馬」。
  • 來,我們一起看看地心說與宗教究竟是什麼關係
    現在閉上眼,暫時把課本交給我們的「真理」放到一邊,如果地球不穩定的處於宇宙的中心,所有的事物都有著歸向中心的趨勢,我們該如何解釋的地球另一邊同胞不會掉到太空中呢?在我們日常所能經驗到的萬事萬物不都向著地球運動嗎?從地球的局部看來,這個觀點與牛頓的萬有引力也是吻合的。
  • 很多科學家晚年都信仰宗教?講述歷史,還原真相
    分析:我們通過引用伽利略的文字以及宗教裁判所的判決書可以看出:伽利略並沒有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他只是想給上帝的存在尋找一種更符合觀察事實的解釋。而宗教裁判所對他的判決也並不是針對他是不是信仰上帝,而是不允許對《聖經》以及宗教的任何解釋進行改動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在伽利略那個年代,科學與宗教之間的尖銳矛盾。
  • 出道仙之 宗教的「科學」與「迷信」
    首先我來了解一下何為科學,何為迷信?百度百科:有人說宗教是迷信,是假的,是騙人的,甚至騙錢的?信仰宗教的人都是傻子,二百五!原因不外乎看不見,摸不著的統統都是假的,不存在的!人們的思維局限性,認為只有自己親眼所見的才是真實存在的!
  • 世界三大宗教分別是哪三個?三大宗教的由來
    官方目前認定三種宗教,簡稱世界三大宗教,你知道三大宗教是哪個幾個嗎?下面筆者為你介紹。一、基督教1、簡介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宗教是一個一神論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教會。雖然耶穌基督所建立的是一個合一的基督教會,但基督教在歷史進程中卻分化為許多派別,2013年全世界範圍當中有超過一萬個基督教派,主流的派別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三大傳統教派,以及一些在信仰人數上雖不如傳統教派多,但也有了相當的規模的非傳統教派,如:摩門教、耶和華見證人等2、創始起源按照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
  • 為何很多科學家晚年信奉宗教?是科學的探索還是另有玄機?
    愛因斯坦雖然因為出身猶太家族 ,從懂事起便不斷的被家人灌輸宗教思想,不過在他很小的時候便覺得聖經中所描述的故事同其他神話故事一般,屬於無稽之談。而錢學森則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馬克思主義者,想想馬克思主義對待宗教的態度就能明白錢學森絕不可能信仰宗教。他只不過是對人體科學的興趣較大而已,即便其中有不少錢學森認為是真實的實驗被證實是假的。
  • 神道教,兼收並蓄的教義,為何不是世界性宗教
    但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神道教大量吸收、改造、融合了中國大陸傳去的儒、佛、道、易、陰陽等宗教文化,逐漸形成了既兼收並蓄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教義,並演化出眾多的理論神道派別。神道教義所表現出的兼收並蓄的特點,既不斷豐富了神道教的理論與形式,也為外來宗教在日本的發展開闢了道路,使日本成為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國家。
  • 「書摘」屠孝實|《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科學與宗教...
    本文發表於1922年,時值非基聲浪高漲之時,屠孝實應哲學社之邀針對當時的熱點「宗教與科學」的問題發表了一番演講,闡發他對於宗教之理解,以及宗教與科學並不衝突的看法。1921 年羅素曾經在中國少年學會做過一次演講,提出宗教是殺人的利器;宗教迷信神權是科學的障礙,此番言論構成了日後非宗教同盟宣言的一個依據。屠孝實針對羅素對宗教的這兩點指責逐一加以批駁。
  • 玫瑰十字會:用處女描述科學,17世紀德國的真理和利益之爭
    17世紀,正值歐洲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相互激蕩的時代,文藝復興 運動的餘溫尚未完全退卻,有關啟蒙和理性、科學與魔法、宗教與改革、實驗與 真理、自然與人性的探討瀰漫於整個歐洲的社會思潮當中。可以說,這是歐洲思 想史、宗教史、科技史和文化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時代。
  • 第五人格:莊園之中的三大遺憾已實現兩個,如今只有「她」了
    每一位玩家在莊園之中想必都有一些遺憾,不管這些遺憾是大還是小總歸是沒有辦法去完成,就此留存於心中成為了一塊「磐石」。拋開玩家的這些小遺憾之外其實縱觀莊園遊戲的發展路途之中也有著三大遺憾留存在所有玩家的心中,不過從當下來說這三大遺憾已實現了兩個,如今只有「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