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叢樹
來源|魯商儒風
威海是一個只有283萬人的濱海小城市。
不過,有一種產品,全世界每6根釣魚竿中,有一根就來自威海。
在很多人看來,釣魚竿只是閒暇時用來消遣的小玩物,而威海做成了百億大產業,而且,其中一個人,還因為小小的釣魚竿,被稱為「民族英雄」、「民族之光」。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用竹子做成的簡易魚竿在小河裡釣魚的經歷,根本想不到一個小小的釣魚竿,也能成為一個產業。釣具產業起源於歐美,他們把生產放在日本和韓國,直到80年代時,日韓才考慮將生產能力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正是這時,周生山無意中成為「中間人」,他接到山東輕工業品進出口公司交由的一基重要任務是,在山東找能夠按照國際標準生產魚竿的廠。後來,當時的威海塑料一廠用1個月時間,生產出第一根玻璃鋼魚竿,威海的釣魚竿生產,由此拉開了帷幕。
到2017年,威海光註冊的釣具企業,就有4500多家,在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上註冊的釣具店超過3000家,網上超過30億元。而總體上,整個威海的釣具產業規模超過100億元,產量佔據全球60%以上。
威海也是全國少有的政府出臺關於釣具文件的城市,他們出臺了《關於推動釣具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關於培育壯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的實施意見》和《威海市釣具產業集聚區建設方案》等政策文件。2011年和2018年,威海還被授予「中國釣具之都」、「中國釣竿之城」等稱號。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一個小小的釣魚竿,還讓一位農民出身的企業家被稱為「民族英雄」、「民族之光」。
這裡面有故事。
釣魚竿按材質分,大致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玻璃鋼,即玻璃纖維複合材料釣魚竿,另一種是碳素魚竿。後一種要用到一種材料,叫碳纖維。
碳纖維被廣泛應用在航空航天等軍工領域,因此西方國家長期對中國實行「三封鎖」——產品封鎖、技術封鎖、設備封鎖。中國進口這種材料,被嚴格限制用途,對方會派人到廠裡,親自現場查看他們的材料是不是真的用來做釣魚竿。至於供貨的量、價格,更是完全看別人的臉色 。
1987年,一位幹過生產隊長,後任鎮工辦副主任的當地農民陳光威,受命接掌當時瀕臨破產的鎮辦企業威海石化科研器材廠,任廠長,當時他45歲。
那時正是威海剛從日、韓承接釣魚竿生產能力的時候,陳光威決定轉型生產釣魚竿,10年後,他們成為全球最大的魚竿生產企業,年產魚竿1000萬套。這時,當年的石化科研器材廠,已經成為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光威集團。2017年,光威在創業板上市。
不過,光威上市後被看好不僅僅是因為釣魚竿的全球老大,而是上面說到的碳纖維。
1998年,深受原材料看別人臉色之苦的陳光威,決定投資建設一條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這是中國第一條,遭到內部很多人反對,甚至買回的設備,由於沒有人指導,沒有說明書,他們只能自己琢磨。
2001年,國家科技部啟動了新一年度的「863」課題組,其中有一項科研項目是碳纖維。快1年過去了,項目沒取得多少進展,課題組幾近絕望。之前課題組成員中有人曾到光威考察光威的那條生產線,他找到了陳光威,陳光威毫不猶豫表態要「為國家幹點事」。
隨後,他們先後投入了40多億元,企業幾度資金鍊險些斷裂,瀕臨破產,尤其是2008年,他們用企業產品、設備、房子等資產作抵押貸款,才度過了難關。以至於,他在病重住院時,還不時對兒子說「對不起光威」,深深自責,他認為雖然是為了國家,但在碳纖維研發上超出企業能力的投入,使光威「脫富致貧。
他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使得這個在航空航天等國防領域廣泛應用但又一直被封鎖的新材料,中國人也能生產。
在陳光威去世前幾天,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前往看望他時說「你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一個真正的民族英雄!」一位退休將軍則說:「我由衷地欽佩陳光威先生......陳光威是一個民族英雄。」一位作家在他去世3周年後寫成的傳記中,稱他為「民族之光」。
一個人,能和「民族英雄」和「民族之光」這樣的詞聯繫起來,是難以想像的榮耀。
何況這是一位家企業,他所創辦的企業,規模並不算太起眼,原來的產品也僅僅是一根小小的釣魚竿。
2017年4月18日,陳光威去世,享年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