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機密要領之「手、眼、身法、步」,不懂的拳友可以學習

2020-12-17 騰訊網

太極拳整體動作之眼法

眼法要隨著主要的手的動作而向前平視。凡動作變化首先用意識指導內部(內臟)向預定前去的方向作好安排,眼神先向預定前去的方向前視,然後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所謂「一轉眼則周身全動」。這是「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內臟),然後形動(外形)」的細緻的鍛鍊方法。這樣細心體會地去練,可以逐漸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說動一齊俱動,說到一齊俱到,「形神合一」,也就能達到練拳有精神的評語。

看人練拳時如何看出他的精神貫注?首先可以從眼法上來判斷。俗語說:「神聚於眼」,「眼為心之苗」,有些人在練太極拳時專將目光輪流注視左右手掌,不隨動作的轉移將目光前視,對鍛鍊視力的靈活性和延展及遠是沒有幫助的。眼神不靈動,定式時目光不嚴正地前視,則意無所專注,勁不能充足,神不能團聚,必然使觀者感覺到練拳者毫無神氣。那種採用靜坐時「垂簾閉目」式的眼半開半閉以及專視手掌的練法,除了對養靜有益外,對鍛鍊視力是沒有好處的。練拳時目光隨動作轉移而向前方遠處凝視,既能使眼球神經獲得訓練,也有助於視力的恢復和增強。

在花樹叢多的綠化環境中練拳,既有利於呼吸新鮮空氣,使身體能適應氣候的變化,也有利於視力的恢復和增強。一天有一定時間進行鍛鍊,對患病者大腦神經的恢復是有好處的。每天在公園練拳者比在室內練拳者在療效上、健身效果上要好的多,其道理就在這裡。當然,在霧濃露重、烈風陣雨中練太極拳或鍛鍊氣功療法,是害多利少的。

練拳時能夠婉曲勻稱,氣勢相連,好像風中楊柳,搖曳生姿,富有節奏的情趣,是練功夫日久後,身手步協調,上下相隨,內外合一的表現,這是「誠於中,形於外」,裡邊有情有景,外形上才能顯示出氣象萬千的「神氣活現」。而「神氣活現」,主要從眼法上透露。太極拳名家在演拳時「目光如電」,「目光四射」,「威而不猛」,不但在技擊作用上為了識透對方的動向,所謂「其機在目,敵情預曉」,以及先發制人地用眼法懾服對方;在藝術形象上也由於目光的靈活有神使演拳富於生命力。

目光經由手指尖或中指間前視,意貫指尖,指肚著力,食指或中指勁到,餘指勁也到;手指尖勁到,足趾尖勁也到。眼神須照顧上下兩旁,要表現出大方、舒展、嚴肅、沉靜的神氣。勁只能貫到九分,神氣要貫到十分,勁似乎貫足而尚未貫足的時候,下一勢的動作就接著變動。每勢完成時的「似停非停,停而不停」,是太極拳 「勢勢相承,著著貫串」的必要條件。「勁斷意不斷」,「斷而復連」,即是指的形式上似乎停頓,而意識仍然貫注,內勁仍然運轉。

對極度神經衰弱者,眼光隨手轉動向前平視即會感到頭暈者,可以採用靜坐時「垂簾閉目」式的眼半開半閉來練拳,這是可以根據情況作決定的。拳的練法要適應學者的體力條件,這是沒有問題的。

太極拳整體動作之手法

太極拳的手法,手臂須鬆柔圓活,並須剛柔相濟,忌硬忌滯,動作螺旋式地旋轉作大小不等的弧形或環形,橫直順逆,起落伸縮,應走弧線,使關節圓活如意,筋肉纖維得到松舒的活動。太極拳術語的「沉肩墜肘」就是要把肩關節、肘關節放鬆。沉肩墜肘可以幫助胸部寬舒,背脊有力,氣不上浮,也有利於手臂引伸、收縮時力量加大。放鬆肩肘關節,不是短時間可以做到,必須在每次練拳時對每個動作都用意識引導放鬆,特別在姿勢變轉時要用意識引導放鬆並旋轉肩肘關節,起到「伸筋拔骨」的作用。只有先把肩肘關節鬆開,手臂動作才能靈活圓轉,不僵不滯。

練拳時用意不用力,動勢時要以手領肘,以肘領肩;停勢前要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輕輕運動手臂,微微有膨脹延展的意思始終貫串在兩臂之中,「膀隨腕轉」,「腕隨掌轉」,觸處成圓,拳論所謂:「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凡需加大運動量者,上下肢都要貫勁。「源動腰脊,勁貫四梢」。上肢的以意貫勁須敷滿於全部手臂,而勁點則隨動作的技法作用而隨時變換,沉肩垂肘,內勁貫足,沉著、松靜,兼而有之。兩肩切不可貫勁,兩肩宜松沉,手臂動作才能靈活無滯,也有助於沉氣。內勁由兩肩收於脊背,注於腰間,由上而下,謂之合;內勁由腰間通於脊背,布於兩膊,達於手指,是由下而上,謂之開。太極拳功夫之步驟,先求松靜,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以至不柔不剛,亦柔亦剛。貫勁之法,為積柔成剛階段,為增強體質,發展力量打下堅實基礎。是功夫從實處下,從實處託出虛來的階段。即前人說的:練成渾厚之勁,再從渾厚勁練出輕靈來。用功日久,手臂自然地會產生沉重的感覺,沉重中帶有輕靈,輕靈中帶有沉重;輕靈而不流於漂浮,沉重而不犯僵滯。手臂圓熟,內勁像水銀那樣地既沉重又流動靈活,隨意可轉移到某一點。這就是拳論「運勁須無微不到」,「勁似松非松」,「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外似棉花,內如鋼條」所要求達到的境界。

腕關節要圓活,手指宜鬆柔微曲,前推時掌根微微著力,手指微曲而不犯硬,手指太曲則不易意貫指尖,太直則犯硬。意須貫到手指,指肚微微著力,練習稍久,便會感覺到指尖膨脹,指肚也顯得飽滿,這是血氣旺盛,達於尖端的徵象。拳論說:「勁貫四梢」,四梢指的是兩手指尖和兩足趾尖。這種勁貫四梢的鍛鍊方法,能使周身勁力集中於手指尖、足趾尖,極為符合於「運勁須無微不到」,氣血周流全身,達於尖端的運動生理。今天我們鍛鍊太極拳的目的是為了治病、保健、為了增強體質,在鍛鍊方法上仍然採用技擊家的鍛鍊方法,當然不在於追求它的技擊性作用,而是為了它在運動生理上有增強體質的價值。

腕關節也必須靈活而又沉著,不可鬆軟,也不可強硬,處處要「似松非松」,叫做「坐腕」。手和腕的圓轉、輕靈、沉著,才能符合「全憑兩手轉」的練法。

練太極拳從全身來講要求「上下一條線」;從兩手來講要求「全憑兩手轉」而不離中線。人身的「上下一條線」為頭頂至尾閭;中線以鼻與臍為界限。兩手運轉時,左手管左半個身體,右手管右半個身體,中間以鼻與臍為中線,在左手往右運轉,右手往左運轉的過程中,都須經有上對鼻尖,下對足尖的一瞬間,使動作在圓轉中不離中線,對身法的保持中正,不散漫不歪斜極有關係。

太極拳整體動作之步法

步法中的幾個基本姿勢稱作「步型」。步型經過移動轉換才稱作「步法」。

太極拳對步法的要求是:進退轉換,虛實分明。左虛則右實,左實則右虛。前進後退時,身腰隨著轉換。邁步要輕靈,不可重滯;落步要穩健,不可搖擺、顫動或笨重。

步法是平衡和支撐全身的根基,動作的靈活或遲滯全在步法的正確或錯誤。

太極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樣地須走弧形,劃圓圈,決無直來直往,直上直下的動作,腿部的動作又須和手臂的動作同時協調進行,只有「手隨足運,足隨手運」,才符合 「上下相隨」的原則。邁步時先須將一側的胯根微內收,這一側的腹部充實,坐穩在一腿,穩定重心,然後另一腿緩緩地弧形邁出,但膝關節須微屈,保持膝關節的蓄勢和靈活性。落腳的方向、角度和轉變時足尖的外撇、內扣,或足跟的左旋右轉,其主次先後,都須辨別清楚,虛實主次,條理分明。

太極拳步法的虛實變換,是漸變的而不是突變的。這是為了動作做得細緻,為了「運勁須無微不到」。這種漸變地分清虛實的練法,輪流以一條腿支持全身的重量,似乎得到輪替休息的好處,但因動作的緩而勻,近於靜力性運動,所以實際上一條腿的支撐力很大,因此運動量也是很大的。久練太極拳的人,腿部肌肉特別發達,健步如飛(太極拳的雙人推手是一種競技性的運動,因此堅持推手運動的,上肢的肌肉就特別發達。)但對於初學太極拳者,即使是身體好的也會感到不易支持,因此對初學者特別是年老體弱者,開頭不應該要求步法分清虛實,開頭只能要求邁步小些,架子高些,降低它的運動量,以後視熟練程度和體力條件再要求邁步大些,架子低些,分清虛實和均勻地漸變,逐步提高運動量,逐步增強腿力和膝關節的支撐力量。

兩足雖然分清虛實,還應該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只有虛實相互滲透,才能變化靈活。

凡前進的腿,必須先提大腿,虛勁於膝,帶起提腳跟,足尖斜向下垂,然後足掌和足尖落地,全面落實。做雲手動作時橫行前進的腿則須先落腳尖,然後足掌、足跟落地,全面落實。

凡後退的腿,必須先提大腿,蓄勁於膝,帶起腳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緩緩後伸,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後全面落實。

兩足開立,凡後腿稍向前移,不向前邁出的,都是先提大腿,蓄勁於膝,帶起提腳跟,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後足跟落地,全面落實。如「左摟膝拗步」接「手揮琵琶」,「單鞭」接「高探馬」等足部動作,都是後腿向前移動而不邁過前腿,這種步法,稱作「跟步」或「墊步」。後足雖向前進而不邁過前足的,都是先落足尖或足掌,由於前後足尖距離不大,前後足跟可在一條直線上對齊。

凡前進或後退時步伐較大,如「摟膝拗步」前進的弓箭步,或如「倒輦猴」後退的丁八步(弓箭步的反式),後者足不應站在一條直線上,要站的偏開些,較易在動勢和停勢時站得穩當。

凡需加大運動量者,上下肢都需貫勁,「源動腰脊,勁貫四梢」。下肢貫勁之法,骶骨要有力下沉,帶脈極為充實,臀部與足跟成垂直線,屈膝開胯圓襠,臀部之力要貫到足跟,由於軀幹和上肢的重量下壓,膝關節更堅固有力。雙足之勁,似乎纏入地下,有盤根錯節之意;前足沉實踏地,小趾著力,中心落在兩足中間。兩足的虛實變換全在隨勢由腰襠的變換來移動兩足的虛實比例。

歲久積功成,下盤就能在任何變動過程中保持平衡,穩固如大樹之不可動搖。在推手時就能勁起腳跟,力由脊發,達於手指,發力較大、較集中、較快。

太極拳整體動作之身法

太極拳的身法,主要為「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處處不使身體各部位散漫失中,要表現出中正、大方、嚴正、舒展、和順的形象。前進、後退、左旋、右轉時,四肢動作不論如何轉換,自頭頂、軀幹至會陰,始終須形成一條直線(「上下一條線」)。拳論說:「百會(頭頂)、中極(臍下小腹處),一氣貫通。」凡是身向前俯、後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線平衡的,都是不符合要求的,都是身法上的缺點。兩肩與兩胯,兩乳與兩肚角的上下對齊,齊進齊退,不先不後,是做到身法上「上下相隨」,「上下一條線」的關鍵。

太極拳身法的「中正」,和靜坐時的身法端正是一致的。保持軀幹正直,對老年人特別重要,上身前俯,頭向前傾,彎腰屈背,失去虛靈頂勁,這是衰老的象徵。許多著名書畫家,不論在工作或平時,都是「正襟危坐」,軀幹筆挺的。

但是練拳不能不有伸縮,身法有時也有歪斜,有時彎腰幅度極大,只要仍然保持「百會、中極,一氣貫通」的原則,這就是所謂「中正之偏」。

身法的中正安舒、輕靈圓活與沉著穩重三者相結合,是太極拳身法的特點。

陳、武兩氏拳家在講究身法時,主張全身整體勁的蓄髮相變是需要「一身備五弓」的,今試為闡發其具體操作方法於後,供愛好太極拳技術者揣摩。

「一身備五弓」指的是身軀猶如一張弓,兩手為兩張弓,兩足為兩張弓。五弓合一,即為全身的整體勁,觸之則旋轉靈活,能蓄能發,滔滔不絕。

手弓以肘為弓把,以注意於肘節,使沉著松靜而有定向。手腕和項下鎖骨為弓梢,弓梢必須固定,前後對稱;手在鬆柔靈活中用坐腕來固定(掌根微微著力而下沉,腕節柔而不軟,稱作「坐腕」);鎖骨用意來固定,不使搖擺;鎖骨管著兩手的動向,鎖骨的固定是兩手固定的前提。手弓備則聽拿化發,處處能整而不亂。

足弓以膝為弓把,胯骨與足跟為弓梢。足弓備,則膝關節有力而微前挺(膝關節不可超過足尖),胯骨松沉而後撐,臀部與足跟齊,臀部之勁要貫到足跟,兩足根(足趾、足掌、足跟)下沉而又勁往上翻,腰腿之勁自然相順相隨。「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對拉勻稱。使能做到勁起腳跟,主宰於腰,通於脊背,形於手指。

五弓合為一弓,以身弓為主,手弓、足弓為輔,是以腰為軸,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腿相隨;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相隨。

每站一勢,須檢查是否五弓俱備,是否形成既能「八面支撐」,又能「八面轉換」的蓄勢。「八面支撐」是穩固厚重,「八面轉換」是旋動靈活。

太極拳全身的總虛實總在於腰腎的轉換,腰腎轉換的樞紐在於腰脊命門穴。腰脊一轉而周身全動,纏繞運轉,無不順遂。內外合一而主從不亂,從而貫串協調。腰脊命門穴是「身弓」中關鍵的關鍵。

五弓合一在推手時表現為一搭手即五弓俱備,源動腰脊,周身勁整,就能「機由己發,力從人借」,弧形走化,直線發勁,蓄髮相變,滔滔不絕。所謂:「全身都是拳」,「全身處處是太極」。

五弓合一是全身內外整體勁練法的一種具體規定,練拳和推手是一致的,練拳即是推手,推手仍是練拳。一站勢為靜,靜中觸動;一變勢為動,雖動猶靜。處處時時能「五弓俱備」,是做到「勁以曲蓄而有餘」的必要條件。

文章來源於網絡

圖片來自盛世太極

溫馨提示:盛世太極公眾號所發太極拳文章,僅供豐富拳友太極知識,參考學習之用,若是拳友已有明師指導或者自有練習體系,不必依文全改,擇其優點參考學習即可。

相關焦點

  • 不要小瞧了太極拳中「身法」,因為它是太極拳中走架打手的靈魂
    所以本文僅以走架為例.分析「身法」之於太極拳的重要性。「身法之善,莫若蹲腰坐胯最為便宜。腰蹲則身不動,坐胯而臀不顯。肩肘腰腿力萃於一處,易起易伏。」足法「丁字不成,八字不就」。太極拳身法實際上將手法、步法、眼法、心法包括其中,是對人的意識、對身體各部位如何運動的規範,無論前進後退,左旋右轉,一舉一動,無時無刻.無不恰合法度,身法不可散。
  • 快速學習太極拳的秘訣,化整為零的訓練法
    太極拳是中國獨有的優秀傳統健身方式,這種表面看起來安靜緩慢的運動,實際上是一種妙趣橫生的運動體驗,那麼如何能儘快學會太極拳呢?太極拳不是一個以速度和力量來衡量好壞的運動,練得好壞的最大標準是「規範性」,簡單的講動作越規範,則練習水平越高。
  • 洪式太極拳「右轉身搗碓」的新變化及學習
    洪均生先生拳照洪式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一樣,分為一路和二路拳法。我們就以洪式太極拳第一路第十三式右轉身搗碓為例來分享前人與今人之異同。此式共有五個分解動作,我們這裡只引用洪公書中前三個動作:動作一:眼轉視右後方。身繼續略左轉,胸略向左前方。左腿仍順纏屈膝塌勁;右腿繼續逆纏,松沉右膝成半盤步。同時右拳變順纏,在原高度松肩沉肘將右拳略向前伸,拳心側向左後上斜角,拳眼側向右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手繼續順纏,走裡右下弧線將手上轉到右臂內側,手心側向右後上斜角,手指揚向右前上斜角。作用:右側靠掤法。
  • 太極拳健身「八法五步」
    請刷新試試身穿運動服飾的黃秀君告訴記者,多年前,她患上了較嚴重的腰疼病,在親戚的建議下開始學習太極拳,「我剛開始接觸太極拳,就喜歡上了太極拳,感覺特別適合中老年學習。我每天堅持打太極拳,腰疼病也沒了。」她笑著說,這套「八法五步」動作簡單,特別適合零基礎的人群學習,她希望大家都能學習,一起鍛鍊身體。
  • 從太極拳的招式白鶴亮翅中,可以看出太極拳實戰技法的變化多端
    太極拳中有很多重複的動作,有人疑惑,太極拳套路這麼長,很多招式為什麼要重複呢?實則這些招式看似大體一樣,卻在細節上還是略有差異的。差異就在於假設了對手從各個方向,以各種方式向我攻擊,我方根據對方來力的方向和方式,設計自己的應對策略。
  • 初習太極拳,這樣練才能把太極拳練得更好
    太極拳是一個需要長期訓練的才能打好的拳種,看似柔和緩慢,但卻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逐漸地練好學好太極拳。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想要練好拳你還是需要經過幾個層次才能掌握太極拳的練習要領。第一層次 先學好拳架學習太極拳,我們之前說過,先要練好下盤的功力,把腿上的勁練出來之後,再開始練習太極拳的拳架。在練習太極拳拳加要的過程中,不要著急,如果可以的話,先練習簡化太極拳24式,從24裡尋找練拳的感覺。
  • 太極拳踢腿技巧,我不說你不懂!
    註:外擺腿就是單擺蓮,也就是陳式太極拳的擺蓮腳,陳式太極拳擺蓮腳就是腳由裡向外做扇形擺踢,裡合腿就是左腳向右上踢,也就是左腳找右手。 正踢腿 踢腿是腿功柔韌性訓練最為重要的一步,它可以鞏固壓腿、劈腿、吊腿的效果,也為實戰腿法訓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下)
    如是則一心遍周法界, 法界存乎一心, 天地一指, 萬物一馬, 古今一時, 知宇宙為稊米, 毫末大於丘山, 殤子為壽, 彭祖為夭, 無物無我, 而後可以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人不知我, 我獨知人, 「工用一日, 技精一日, 漸至從心所欲, 罔不如意矣」(李亦畬《五字訣》)。至於具體修煉的秘法並不重要,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楞嚴經》), 心生而種種法生。
  • 太極拳行拳盤架時是「手隨眼動」還是「眼隨手動」?為什麼?
    作者:紅袖添香修習太極拳養生之人大概都熟悉「手是兩扇門」,「眼是先行官」的說法,修習太極拳時眼睛主要用於觀察對手的反應及周邊形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取什麼物件,無論什麼行為方式,必然是先用眼看準方向、目標,然後行動。
  • 太極拳,讓心靈回到身體!
    丹田是氣和力的源頭,它汲取大地的能量,以備我們完成使命之用。如果丹田吸足了來自地心的地氣,我們就會覺得身心穩定,能掌握現在,充滿威力,腳踏實地,準備在這個物質星球上全心投入生活,也因此我們能享受當下,無憂無懼地充分感受到自己活在這個肉身軀體之中,所有說,丹田不僅是實現靈性渴望的動力之源,本身也是物質世界的樞紐。
  • 保定府內派太極拳全國僅有 走進清華大學 還是非遺項目
    保定府內派太極拳全國僅有 走進清華大學 還是非遺項目府內派傳統楊氏太極拳是楊祿禪老先生在清王府內傳給掌握重權的載濂、載漪、富周的一系列太極功法,由府內派傳人蕭功卓中興於保定府內派傳統楊氏太極拳是一套系列功法,包括:《十三總勢》、《大架》、《老架》、《小架》、《小九天》、《後天法》、《三十散手》、《太極長拳》、《太極劍》、《武當養生功》、《太極推手》等。功法內容和動作規格要領與其它太極拳有明顯不同,具體表現在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等方面。
  • 學習太極拳的須理法並融 理是拳法理論 法是拳法功夫
    太極是陰陽,在進入練功狀態時,是由無極而開始的,就是體內氣機是混沌一片,無陰無陽,陰陽一體,所以說無極是太極之母。進入練功狀態後,得把這種混然不分的無極狀態給分開了,這就是起勢的作用。雙手呈現吊腕抓球而起,升發陽氣;然後屈膝下坐,雙腕切腕下砸,為少林神功「老祖斷凳」,是降氣之法;這就是使體內的元氣分出清浮濁沉,真正的進入練功狀態了。
  • 打太極拳的時候,眼睛該看哪裡?你知道嗎?
    因此,古代武術家得出一句經驗之談:「看根打中,看中打稍」。不必看稍。再進一步說,對手所有的動作和心理活動,都會通過雙眼和兩肩表現出來,古代武術家又得出一句經驗之談:「看眼知手動,看肩知腳動」。所以,兩肩和眼這個三角地帶,是我眼神注視的焦點。 這個部位運動幅度最小,最易把握。
  • 陳氏太極拳實用拳法之步形——僕步
    陳式太極拳的步型變化豐富,分為,僕、馬、盤、弓、虛、及獨立步共六大類,而每一類又有大、小、左、右、側半之分。僕步是傳統武術當中特有的步形。在陳氏太極拳運用當中也是非常廣泛的。套路當中的反弓步也是屬於僕步的範圍。關於僕步的特點和運用,接下來我們通過配圖的方式詳細說明。
  • 太極拳發力的不傳之密
    發力的真正不傳之密是「大形過位」,就是步要過人,身要過人,手要過人,整個人要過人,步要過人,前腳要超過敵人的後腳,你的步要把敵人掀起來、趟出去。
  • 八式太極拳,養身還要動起來
    03 左右開弓轉身式: 動作要領:兩腳開立,脊柱儘量擰轉,轉身時下肢逐漸成弓步,目視後方。 養生機理:腰部擰轉強腰固腎、調理脾胃。
  • 太極拳愛好者 如何入手學習太極拳
    前言:任何一種鍛鍊方法不可能適合所有人,能適合大部分人就不錯了,純屬個人思索之觀點,還需要在不斷的學習和思索中慢慢領悟,歡迎武術愛好者交流指點。作為一個太極拳業餘愛好者來說,如何入手學習太極拳呢?總的來說要多聽,多看,多思,多動手。咱們就拿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舉例來說下。
  • 太極拳最容易出現的通病!一律幫你糾正
    太極拳習練者技術的提高及動作掌握情況一般分為基礎、提高、自如三個階段。每個技術階段對習練者的技術要求要領是不同的。基礎階段的技術訓練要領是:體松心靜、身體中正、安舒自然、動作,技法規範準確、動作輕靈平穩、舒展柔和、眼隨手走、神態自然。這個時期練習時要注意:動作要慢,力量要輕,動作造型和運動路線要圓。
  • 公園太極拳的有這幾種,看看自己屬於那一種?
    無傳承,如果你問你練的太極有傳承嗎,一般回答是「跟在後面自學的」或者是「跟著視頻自學的」,有或者是「有老師教的」;根本不知道傳承之意。 無功夫,練拳時東倒西歪,練完拳好像跑完步一樣要歇一歇,毫無精氣神可言;是否有功夫,不但要看練拳時,更要看平時,練拳時中正容易,平時能中正才是功夫。
  • 陳式太極拳的基礎知識,初學者必讀
    太極拳運動的一舉一動,包括手法、掌法、肘法、眼法、身法、步法、腳法、跳躍法、平縱法等,均有著嚴格的規定與要求,並以此來促進和提高演練者強身健體及攻防絕技的訓練。  02【掌法要領】  1、掌  對於掌的要求是:拇指和小指內扣,無名指、中指、食指有外翻之意,掌心成瓦壟勢,成勢時勁達於中指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