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倍價格差「變廢為寶」,80後小夥返鄉種「野草」畝收5萬

2020-12-15 白虎創業志

俗話說金山銀山不如那綠水青山,尤其是大山裡的人更是能體會到這種感情,綠水青山就是發家致富,走上小康生活的保證,綠水青山遍地都是黃金,只要好好合理的利用大山給予的資源就能走上發財的道路。

鄒輝茹就是從大山走出來的八零後湖南創業者,鄒輝走出大山是為了改變那種貧困的生活狀況,在大山中生活了十幾年,他對大山的印象就只有窮,再也不想回去了,海拔很高,交通極為不利,離自己大山最近的鄉鎮也要走16公裡的山路,路況艱難,下雨颳風天更是難以前行。

初中畢業後鄒輝就選擇了出去打工,走出大山他來到了廣東佛山,憑著不懈的努力,陸續在廣東佛山開了三家電器銷售店。這讓他看到了另一種生活,不懈的努力終有了回報,年景好的時候,一年也能掙個純利潤二十多萬元。

他以為日子就會這樣過下去,但是生活跟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零八年的時候趕上了經濟危機。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鄒輝的三家電器銷售店生意越來越不好做,開的三家店變成了兩家,最後變成了一家,而且每個月盈利不及虧損,每個月都在往裡面賠錢。

堅持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鄒輝堅持不下去了,每個月都要虧損三四萬元讓鄒輝有些堅持不住。鄒輝心裡打起了退堂鼓,他打算改行,最終,鄒輝將最後的那家電器銷售店轉賣出去,買了一輛車,身上僅剩兩萬元,鄒輝打算回家了。

回到大山後的鄒輝想到了當時在佛山的時候在親戚家吃飯瞎聊時發現的一個商機,在大山中隨便就能找到的一種不起眼的野草在別的地方竟然賣到了天價。十克賣到了十元,一斤五百塊,這個價格相當於老家的一千倍!

這種野草就是黃精,在大山的老家那裡,一斤也就四五毛錢,相當於白送,山裡的百姓們也懶得去上山挖這種沒有賺錢利潤的野草,因為當時的百姓們都不認為這種野草會這麼值錢,也不認識這種野草竟會有這麼高的價值,這種野草吃又不好吃,加工處理又非常麻煩,最後的成品也沒有什麼價值,又賺不到錢。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回到大山的鄒輝開始倒騰起了黃精的生意,鄒輝和他的父親用了半年時間,在山上就挖了四千斤的黃精,可見大山的儲備有多麼地驚人。有了新鮮的黃精,鄒輝找人幫忙用當地的古法將黃精進行加工處理,讓原本不起眼的味道苦澀的黃精變成了名貴的中藥材。

當地的村民怎麼也不會想到這野草竟然也會變廢為寶,許多村民最後因為種植黃精發家致富,改善了以往的生活。後來,鄒輝打算開網店在網上去銷售,可是山裡沒有網,鄒輝只能跑到鎮上的網吧上網,或者買移動電腦卡在山上上網。

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山上有了網,開網店在網上銷售終於不成問題,但是大山給予的資源不是無窮無盡的,大山提供再多的黃精在山民的連續挖採下終有一天也會挖沒的。於是,鄒輝打算要自己種植黃精,可是村民之前嘗試過在田地裡種植黃精卻沒有成功。但是經過鄒輝不斷地努力下,花費了一段時間的調查和考研,鄒輝發現要想成功種植黃精,還必須得在山裡種植。

80後的鄒輝,雖然只有初中畢業的文憑,卻憑著不懈的努力和善於鑽研的頭腦以及敢於嘗試的膽子,使自己成功地完成了那次創業。不僅讓自己有了豐厚的回報,也改善了當地的整體經濟水平,受到了當地政府的誇讚。

相關焦點

  • 海南白沙「80後」小夥返鄉創業 帶領黎族鄉親圓「咖啡夢」
    張茜翼 攝中新網海南白沙12月23日電 題:海南白沙「80後」小夥返鄉創業 帶領黎族鄉親圓「咖啡夢」記者 張茜翼12月,正是海南咖啡豆採摘的季節。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隕石嶺咖啡種植合作社社長成宗培最近忙不停。
  • 靠「萬畝桃園」收入翻六七倍,河南這個村子交了「桃花運」
    【變化】高中輟學在家照顧父母,靠種桃樹實現收入翻六七倍初冬的黃河灘區,萬木凋零,大片大片的桃樹林,有的枝葉落盡,只留下遒勁的枝幹;有的晚熟品種還掛著稀稀拉拉的葉子——冷風吹過,桃林無言,卻暗暗積攢養分,只待來年春季,厚積薄發。
  • ...對生態農業的理解」——吉水縣醪橋鎮80後小夥返鄉創辦生態農場...
    他,從大都市回到小山村,從對農業一無所知到侃侃而談,經歷了5年的摸爬滾打,搖身一變成為了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期間,劉國富又有怎麼樣的經歷?為此,筆者進行了採訪。「16歲那年逃離農村,是因為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原始,且收入太低。33歲返回農村老家,是緣於對鄉村生態農業的理解與嚮往。生活就這樣劃了一個圈,似乎又回歸到原點。」出生於1982年的劉國富風趣地說起一路走來的經歷。
  • 80後劉怡玲: 「金融女」返鄉承包荒山種果樹
    80後劉怡玲: 「金融女」返鄉承包荒山種果樹 2020-07-12 1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大學生返鄉種「網紅芭樂」:農村越來越有希望
    龔雯 攝中新網漳州9月2日電 「『網紅芭樂』去年產量30多萬斤,今年預計產量80多萬斤,銷售額900萬元(人民幣,下同)……」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金星鄉院前村的「網紅芭樂」果園裡,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李向鋒、陳曉冬夫妻倆為村民算著收入帳。看到今年的芭樂品質有保障,陳曉冬夫妻倆展開笑顏。
  • 「一碗粥」半年銷370萬,80後讓荒山每畝收入近萬元……「新呂梁...
    1983年出生的張雲,高中畢業後就離開石樓縣,到了太原。「邊打工邊讀了電大,後來賣過光碟,送過報紙,又當了十年記者。」張雲說,結婚生娃以後,感覺總這麼漂著也不是個事,也掙不下錢,琢磨著得回家幹點啥。老家石樓是這麼一番光景:縣裡山地多,除了種植玉米,全縣還有27萬畝紅棗、10萬畝小米和24萬畝核桃。
  • 返鄉置業80後意願最強,二線城市徐州成熱門!
    據《揚子晚報》1月15日報導,全國範圍來看,新一線城市中蘇州和南京位列返鄉置業熱門城市前十,而其他二線城市中,徐州位列返鄉置業熱門城市首位,南通則排在第二位……58同城、安居客剛剛發布的《2019-2020年返鄉置業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返鄉置業潮中,80後返鄉置業意願最強,購房主要為照顧老人及孩子;85後則更多考慮子女教育問題
  • 74歲老人帶著70歲太太,借來1000萬包下2400畝地,5年後還清欠款
    2002年,74歲高齡的褚時健,借來1000萬,帶著70歲高齡的老婆馬靜芬,包下哀牢山2400畝地,開始種下橙子。橙子從種下去到開始掛果,大概要3年時間。對於一般人而言,要等待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有收穫,那是相當煎熬的,更何況還欠下了1000萬。
  • 返鄉種菊花帶鄉鄰致富
    聽說發展菊花種植效益不錯,我就把自家的4畝地拿來入股,土地流轉費第一年每畝就達到550元,往後結合分紅一年還能拿到2000元,加上在菊園務工,每天也有60元收入。」近日,在洛陽馳浩農業有限公司菊花種植基地務工的嵩縣大坪鄉宋嶺村村民程鐵建說。  「今年,公司在宋嶺村流轉150畝地進行首批菊花中藥材種植,主要有金絲皇菊、胎菊、蘇北菊等品類。」
  • 西充拓寬農民工返鄉創業路徑,2800人已返鄉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
    摘要:義興鎮,返鄉後的張奇毅通過引進一家生態農業公司,在鹽水埡村集中流轉土地1000餘畝,栽種銀柏山翠李;青獅鎮,返鄉創業人員李家亮結合當地地質土壤重點發展青花椒1000餘畝;在多扶鎮,返鄉農民工李自強創辦農業公司,流轉土地5000多畝,大力發展種植充國香薯和柑橘。
  • 返鄉「鋼琴手」如何「種活」板慄樹?
    「新農人」種活「老慄樹」 懷柔小夥返鄉創業記 「95後」李思鵬是北京老慄樹聚源德種植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別看現在的他對板慄如此熟悉,4年前,他還是中國音樂學院的一名大學生。彼時的他創立了一間音樂工作室,生意非常紅火。可就在畢業時,他卻放棄了這份事業,返鄉加入由父親創辦的板慄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為一名「新農人」。 「『夏天看慄花,秋天收板慄』這是我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
  • 安徽各地大力發展專用糧 打造1400萬畝專用糧基地
    「農場400多畝地去年種的是三級稻米,今年升級種喜兩優絲苗,這是二級稻米,而且抗病性好。加上用的是有機肥,米質好、價格高,跟江蘇一家米廠籤了訂單,承諾收購價高於國家託市價1毛錢一斤。 」賈培榮告訴記者,這種優質稻米加工出來,到市場上能賣到4塊多錢一斤。  糧食種植結構不適應需求變化,一度讓許多種糧大戶迷茫。
  • 畝收入超3萬,這8種套種模式全年適用!
    為了提高大棚的利用效益,下面就為大家介紹8種常見大棚蔬菜套種模式! 6月上旬拉秧後整地,6月下旬平作直播番茄,以舊塑料遮陰防雨,每畝留苗3300株,10月初封棚,在番茄淡季陸續上市,11月下旬拉秧,接茬直播油菜,春節前陸續採收。 該模式畝產西葫蘆1000千克、番茄4000千克、油菜900千克,根據當月菜價估算一年每畝可收益1.5萬元左右。
  • 新疆哈密市早熟哈密瓜主產區1.45萬畝哈密瓜開始播種
    央廣網哈密3月26日消息(記者吳卓勝 通訊員孟祥宇 朱意)眼下,新疆哈密市早熟哈密瓜主產區——伊州區南湖鄉1.45萬畝哈密瓜開始播種。今年,當地實現80%以上訂單種植,預計6月底搶鮮上市,目前已有瓜農收到定金,為豐產豐收打下基礎。
  • 蹲點調查丨一位80後桃農的酸甜苦辣
    宋增國告訴記者,桃子不似蘋果,不宜存放,基本都是當天摘收,當天發走。即使是發往廣州、深圳等地,也最多在冷庫裡短暫降溫後,便會「直奔」目的地。桃子採摘並沒有想像的那般容易。除了果園中泥濘的土地,溼漉漉齊膝高的野草也會時不時「下絆子」,稍不留神便會「人仰馬翻」。
  • 掌握訣竅 種西瓜畝入一萬五千元
    然而,9月16日,筆者來到瀘州市納溪區安富街道三江村王小蘭的20畝大棚西瓜基地看到,工人們每天依然在採摘西瓜,而藤蔓上還掛著不少小西瓜。王小蘭高興地告訴筆者:「我的大棚西瓜從5月開始採摘,到10月中旬採摘完,前後要採五批,畝產達5000斤。別人的西瓜1斤還不到2元,我的西瓜每斤就要賣3元,一畝地要賣上1.5萬元。」
  • 湖北黃梅:能人返鄉激活鄉村發展「一池春水」
    圖為黃梅縣停前鎮返鄉能人建立的藍莓基地。新華網武漢12月5日電(胡誠、吳文華)農村要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農村要脫貧,必須選好帶頭人。停前鎮潘河村位於湖北省黃梅縣北部山區,這裡曾是令當地黨委、政府頭疼的一塊「心病」。村裡組織渙散,建設落後,幹群關係淡漠,事業發展多年停滯不前。
  • 河南8500餘萬畝小麥拉開機收大會戰
    (原標題:河南8500餘萬畝小麥拉開機收大會戰)
  • 一個花1000元買的廢石,每天漲2倍,5年後翻3000倍!
    一個花1000元買的廢石,每天漲2倍,5年後翻3000倍!2004年,湖北省武漢市重型工具機設備製造廠的一位名叫王雄海退休幹部,閒來無事到附近的一條古玩街去看古董。這位王雄海雖然之前只是一個普通的機械設備製造車間主任,但是他卻在業餘的時間對收藏非常感興趣,時常約一大幫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全國各地的重要古玩市場去撿漏收藏。
  • 一位80後桃農的酸甜苦辣 凌晨3:20就得起床摘桃
    宋增國告訴記者,桃子不似蘋果,不宜存放,基本都是當天摘收,當天發走。即使是發往廣州、深圳等地,也最多在冷庫裡短暫降溫後,便會「直奔」目的地。桃子採摘並沒有想像的那般容易。除了果園中泥濘的土地,溼漉漉齊膝高的野草也會時不時「下絆子」,稍不留神便會「人仰馬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