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著名的海洋三部曲之一,《海底兩萬裡》一經問世便引起了廣泛關注。時至今日,這部誕生於150年前的作品,依然風靡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它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可見一斑。
小說構畫了一艘超越時代的潛水艇——鸚鵡螺號。它獨立自由地航行於大洋之上,與陸地徹底斷絕聯繫,依靠從海洋中汲取的資源供應一切所需。
小說的主要人物有鸚鵡螺號船長尼莫,追擊鸚鵡螺號落水被俘的博物學教授阿羅納克斯,教授的僕人康塞爾,魚叉手尼德蘭。講述了幾人航行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北冰洋,縱橫兩萬多裡,其間經歷的一幕幕驚險遭遇,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多彩神秘的海底世界。
故事將四位主要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織入其中,在硬派科幻的外表下,增添了人文主義精神內核。其中亦正亦邪的尼莫船長,已成為科幻小說歷史上經典形象之一。
關於如何評價尼莫船長,支持正面評價的,讚揚他仁慈、博愛,具有反殖民主義精神。但我認為,作者凡爾納在故事敘述中,包含了對尼莫三重矛盾行為的否定,從而將尼莫的悲劇命運引向必然。
儒勒凡爾納
01 第一重矛盾:尼莫船長的自由與不自由
尼莫船長對陸地上的人類社會懷有深刻仇恨。他曾經領導印度人民起義反抗英國殖民者,鬥爭失敗後妻兒慘遭殺害。從此,他憎恨人類所有一切,決心投入海洋、永離塵世。
尼莫親自設計製造了鸚鵡螺號。這是一艘以未來能源電力為動力的潛水艇,電來源於海水中提取的鈉元素,動力永不枯竭。潛艇雙層外殼結構堅硬如鐵,不懼島礁衝撞或炮艦打擊。大海中豐富的魚類、貝類,提供了充足食物。就連布料、菸草等生活用品,也可以從「江珧」和大葉海藻中提取原料。
鸚鵡螺號是孤懸海外的獨立大陸,是尼莫打造的自由烏託邦。他曾經驕傲地宣布:海洋不屬於壓迫者,鸚鵡螺號上的人是新的人、是自由的人。
然而,尼莫真的自由嗎?其實,烏託邦只存在於尼莫的願望之中,發誓永不踏上陸地的他,只是換了個地方畫地為牢,將自己囚禁起來。
(1)尼莫對英國殖民者的仇恨,使他帶上沉重精神枷鎖,一刻不能卸去。
在太平洋上,尼莫面對英國船隻「牙齒半露、全身顫抖、拳頭握緊」,憤怒之情暴露無遺。
在印度洋上,他暗諷「最聰明的民族」英國人,拿走了採珠場幾乎全部收入,可悲的印度採珠人用生命勞作卻一無所有。
在北冰洋上,尼莫鄭重憑弔奮勇打擊英國軍艦的法國沉船「復仇者號」。
尼莫無時無刻不在仇恨英國,身體雖然自由,精神卻受困於一座叫做仇恨的監牢,在痛苦和復仇之間左右碰壁。
電影《海底兩萬裡》
(2)尼莫所謂的自由是一個人的自由,他本人就是鸚鵡螺號上的獨裁者。
鸚鵡螺號航行於海上,它的方向全憑尼莫個人喜好。
完成前人所未有的研究,是支撐尼莫生存的動力。為實現第一個登陸南極點,他冒險將潛艇駛入南極冰蓋下航行,險些全員悶死在水底。
如果說鸚鵡螺號上的船員們甘心把命交給尼莫,那麼後加入的阿蘭納克斯教授三人則完全是委曲求全。當尼莫駕駛鸚鵡螺號衝殺英國軍艦,客觀上,三人被迫成為一場屠殺的共謀者,這是扭曲人性的強權。
尼莫曾對教授說,海洋中才有真正自由的生活,他希望建立一座沒有專制的海底城市。尼莫的矛盾之處,正在於以專制的方式追求自由,所謂的自由不過是自欺欺人。
電影《海底兩萬裡》尼莫船長和教授
02 第二重矛盾:尼莫船長的慈悲與嗜殺
(1)尼莫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平等地看待生命,珍惜生命。
尼莫搭救教授三人,承擔了極大風險。小說發生的1866年,正是帝國主義大肆擴張的年代,為爭奪海上霸權,強國不斷製造新式武器(同年甚至清政府都在創辦馬尾船廠)。鸚鵡螺號「比時代超前了一個世紀」,這樣的秘密一旦為外人所知,可以想見將掀開怎樣的血腥爭奪。
尼莫對其他人包括動物的生命,同樣有慈悲的一面。被歐洲人稱為「兩腳動物」的巴布亞人,在尼莫眼裡是值得同情的可憐人。在印度採珠場,他為搭救一名窮苦採珠人,挺身同鯊魚搏鬥。面對尼德蘭獵殺幾隻長鬚鯨的請求,他的回覆是「不允許殘害生命的消遣。」
(2)幾次殺戮事件又完全顛覆了尼莫的仁慈形象。
小說結尾,鸚鵡螺號向英國戰艦展開復仇。「超前一個世紀」的技術差距,讓一場戰爭變為單方面的屠殺。作者描寫悲慘的場面,「遇難者爬滿了桅杆,一串串的人把它都壓彎了……這黑乎乎的龐然大物隨之消失,隨之消失的還有被巨大漩渦捲走的全體艦上人員的死屍。」
尼莫下令屠殺抹香鯨群,稱它們是「醜惡的動物,一點也不用憐憫」。潛艇鋼鐵衝角刺向鯨群,「頃刻,海上浮滿支離破碎的屍體,幾海裏海水染成紅色。」
慈悲與嗜殺同時存在於尼莫身上,區別僅在與個人好惡的一念之間。這種生死予奪的個人意志是不正義的,也是被作者所否定的。屠殺抹香鯨後的某一天,作者借教授之口,解釋了鯨類對海洋生態平生的價值和作用。而在尼莫屠殺英國艦船的當晚,教授三人既決定,要不惜生命代價逃離鸚鵡螺號。
電影《海底兩萬裡》
03 第三重矛盾:尼莫船長的生存與死亡
傾盡心力打造鸚鵡螺號,投身無垠的大海。尼莫船長應該是熱愛生命,具有強烈生存欲望的。然而在小說中,尼莫卻多次透露出對死亡的嚮往。
在瓦尼可羅群島,尼莫找到了航海家拉彼魯茲的失事船隻遺骸,他羨慕地讚嘆道「這真是死得其所啊……希望我死後也能葬在這靜謐的珊瑚墳墓。」
尼莫談到經歷海上的種種危險,最後卻死於交通意外的偉大航海家迪維爾。他言語激動、神情嚮往,表示很欣賞這種成就偉大事業後,戲劇性結束的人生。
向英國軍艦復仇後,尼莫任由鸚鵡螺號捲入「鋼鐵也會撞個粉碎」的大漩渦。對此,作者的解釋是「被它的船長無意中,或者有意地拖了進來」。
尼莫對死亡始終懷有一種隱約的嚮往。家人離去讓他的生命無所依傍,因此希望借探索海洋尋找新的生命意義。然而,尼莫面臨的危機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個人自身在理智與情感、思想與行動之間的分裂。這種分裂矛盾的內在世界,使他即追求自由又無法放棄枷鎖,即懷有慈悲之心又無法克制殺戮欲望。
重重矛盾撕扯下,尼莫終於迷失自我,迷失於蒼茫無垠的海上。是生存還是死亡?這對尼莫來說始終是個問題。
電影《海底兩萬裡》尼德蘭
04 如何化解尼莫船長的精神危機
幾乎與凡爾納同時期的弗洛伊德提出「自我認知理論」,由此引申出消解個體矛盾、化解內在危機的方法,為尼莫的精神危機提供了一條心理學解決思路。
「自我認知理論」提出,個體心靈包含「本我」即人的本能,即潛意識;「超我」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相當於人格的管理者;處於兩者之間的「自我」受雙方轄制,負責應對現實世界。個體矛盾的根源在於「本我」與「超我」之間衝突,破解方式是以高層次的「超我」對低層次的「本我」實施幹預,控制無意識、潛意識的精神範疇。
正視現實。「本我」具有追求快樂、擺脫痛苦兩種趨向性。失去家人是尼莫痛苦的根源,潛意識中他將復仇作為擺脫痛苦的出路,因此才會造成與本性矛盾的殺戮心理。實際上復仇既不能改變失去家人的事實,也不能消解痛苦。尼莫只有先從「超我」層面去正視現實,才有可能擺脫自相矛盾的死循環。
「力比多」轉移。弗洛伊德提出 「力比多」,是指個體的力量或能量。個體如果喪失所愛,會導致「力比多」向負面流動,比如尼莫的悲傷情緒。「力比多」轉移需要克服固有本能,將能量轉移向事業、愛好、社交等其他方面。其實,尼莫潛心研究海洋,已經在進行「力比多」轉移。只可惜,由於缺乏有意識的引導,尼莫的最終沒能打敗內心的負面能量。
05 結語
150年前凡爾納幻想的《海底兩萬裡》,其中的很多東西如今都已實現。但比科學技術更久遠也更永恆的,是千百年來人類面對自然、面對社會、面對內心世界的複雜態度。反思這種態度,學習它的正面價值,吸取其中的教訓,這是今天我們重讀《海底兩萬裡》所能獲得的更大現實意義。
電影《海底兩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