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男女老少差不多每天都要上城牆,娃們爬上去做作業、溜滑梯;大人進城去平等街菜市場買菜,夏天上城牆上納涼;城牆根兒和城牆上還有很多住家戶……」
你捧在心尖兒的商城遺址,是他們的書桌、滑梯、住所
時間在流逝,城市在長大,但是住在城牆邊的居民們走進幾十年如一日的胡同就定格了,一切仿佛不曾改變。
78歲的後阜民裡居民老穆在這兒住了42年。1946年跟隨父母從開封逃荒到鄭州,最開始在老墳崗移民大院落腳,後來搬到北順城街,1978年搬到後阜民裡,一直到現在。
「我們來時啥樣現在還啥樣。」阜民裡在西南城牆外,和城南路平行,分前阜民裡和後阜民裡。逼仄的胡同不足兩米寬,兩側都是紅磚黃牆的二層小樓。除了少數原住民外,大部分住著火車站附近做生意的租客。
「這裡很多居民都是從開封來的,當時周邊都是小攤小販,父母為了養家餬口也開始做小生意。我是磚牌坊街小學畢業的,後來進工廠當了電工,老伴是北京華聯的老員工。」對於我們現在捧在心尖兒的城牆,老穆說,那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老穆告訴記者:「以前城牆上很多住家戶,城牆腳下布滿商店,賣羊肉湯的、賣鍋盔的、賣茶水的、看小人書的、賣副食品菸酒的……孩子們一放學就往城牆跑,寫作業,把城牆當滑梯比賽。城牆上長滿了桐樹、榆樹、槐樹,大家夏天就上去納涼。」
對於老穆的妻子來說,基本上每天都要去平等街買菜,「過了城南路,迎面城牆上就有一條斜向羊腸小道,走過去就進城了。」所以,老穆們基本上每天都要進城、出城,上學、買東西。
現在,老穆老了,而城牆則在封閉進行改造。從遠處望去,南城牆南側的城南路沿街商鋪林立,北側的南學街萬家燈火,中間的城牆遺址漆黑一片,幾棵高聳的大樹和房屋殘垣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走在這樣的街道上,仿佛被拉回到40年前的鄭州。穿過北順城街、大同路,霓虹閃爍的二七塔和德化步行街就映入眼帘,有點恍若隔世。
為什麼城牆根兒的人擅長做生意?或是得了湯的真傳
每個首次來鄭州的人都會先去二七逛一圈,百年德化凝聚著豫商的文化與精神,二七商圈服裝批發業因銀基商貿城、世貿購物中心、錦榮商貿城等批發市場而聲名遠揚。
作為二七商圈生活區的商城遺址西南城垣周邊,則匯聚了鄭州大多數百年老字號,時至今日,這裡依然店鋪林立,頗有煙火氣息。
為什麼城牆根兒的人這麼擅長做生意呢?老穆的回答是:從小攤小販到開門立戶,代代相傳。也有人說,商朝人本就擅長經商,作為商城遺址的核心位置,這兒的人可能得了真傳。
相傳,商部落手工業和畜牧業發達,以造牛車聞名。部落裡的人當時就擅長做買賣,經常駕牛車在各部落間易物換物。當時為一方諸侯的首領湯,實行仁政,勵精圖治,商國人口日益增多,糧食充足,國勢強大起來。公元前1600年,商湯起兵推翻夏桀統治,建立商朝,定都於亳,位置就在今天的鄭州商城遺址。
你知道商城遺址,但你知道它的範圍嗎?
1950年秋天,有一位名叫韓維周的小學教師,在鄭州東南郊二裡崗一帶,採集到一些繩紋陶片和磨光石器,經文物考古部門鑑定,確認為商代遺物。
1955年秋,在商代遺址中部的白家莊發現夯土層,沿著夯土走向發現了一座規模巨大的縱長方形城垣,經考古發掘證明,這是一座比安陽殷墟還要早的商代城址,已經沉睡了3000多年。
亳都位於鄭州市老城區內,遺址面積達25平方千米,商代文化遺存的分布範圍是東起鳳凰臺,西到西沙口,北至花園路,南到二裡崗,由宮城、內城、外城構成。
管城文體文博專業館館員鄭曉旭告訴記者,宮城是商代君王臨朝起居之所,至今底下仍埋藏重重疊疊的宏偉宮殿基址;宮城與內城之間是王公貴族、老百姓居住區域;內城和外城之間發現了很多制銅、制骨、制陶作坊和銅器窯藏坑,說明那時主要生產工具是青銅器、陶器、骨器,還有少量玉器。
鄭州商城遺址以周長約7公裡的內城城垣遺址和分布範圍巨大的宮殿區遺址保留最為完整,也最具歷史文化價值。內城城垣近似長方形,仍保留有總長2586米高大連續的地面牆體遺存。
商代亳都城池自建成便為鄭州人代代承襲沿用,歷經周、秦、漢、唐、宋、元、明、清3600餘年,城址不移、人脈不息,至今仍為繁華大城,在中外城市發展史上堪稱孤例,可謂當今世界年齡最長都市,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被推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商城遺址最高處在哪兒?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1200年前,唐代詩人李商隱客寓鄭州,感慨當時牛李黨爭,內心無比惆悵。而這首詩就是他在如今的商城遺址西南城垣最高處所做。
據《鄭州志》記載,唐宋時期在西南城垣上曾建有唐宋八大名樓之一夕陽樓,該樓聳立於城牆之上,可俯瞰全城,每當夕陽西下,餘暉灑在樓上,樓影瀉入城中,留下了使古鄭州人至今念念不忘的歷史盛景。令人遺憾的是,夕陽樓在清末已經坍塌,至民國已經消失不見。
站在城東路向北遙望,會看到城牆最高處的一個圓形區域。在採訪過程中,居民更喜歡稱它為「警報山」,老穆說,他還在附近的防空洞躲避過。
鄭曉旭告訴記者,這裡就是城牆地面最高處:「考古工作者根據城牆低槽寬度20米、頂寬10米,計算出城牆的高度可能為10米,現存最高8米多,就是這裡,也是夕陽樓的舊址。」
2008年,西南城垣實施浩大拆遷工程,城牆得以顯露出來,在拆遷過程中意外發現了清代「夕陽樓」碑刻的下半截,更加證實了夕陽樓樓址的位置,因此將西南城垣兩側區域命名為「夕陽樓片區」。
古人建的土城牆,為何3600年屹立不倒?
鄭曉旭說:「雖然城牆是土質修建,但採用土分層板築法,每層夯土厚度一般為8~10釐米,也有厚達20釐米薄達3釐米的。由於夯層薄、夯窩深,所以夯土層相當堅硬。從夯築的質量看,城牆中部夯層較厚,質量差,有的地方甚至比較鬆軟,而城牆邊緣部分夯層較薄。這種現象可能是被迫參加築城的奴隸們,為了反抗消極怠工的結果。」
而現在看來簡單的工序,在當時來看已經非常先進,根據內城牆土方量估算,城牆的修築時間在10年左右。
土城牆的保護是世界難題。大河網記者從西大街辦事處了解到,為了避免千城一面,留住城市記憶,打造最具煙火味、市井味、人情味的「三味城區」,2011—2012年,鄭州實施了西南城垣保護展示工程,對西南城角至紫荊山路口的城垣遺址進行加固修繕和覆土保護展示,並對修復後的城垣遺址外側進行綠化,城牆面貌得到大幅度改善。
2017年,商都歷史文化區徵遷工作正式啟動,至2018年年底,夕陽樓片區徵收工作基本完成。
2019年5月,管城區啟動鄭州商城保護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鄭州商代都城城垣遺址公園環境提升工程。
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說:「文化遺產跟民眾的現實生活日益緊密,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應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只有這樣,民眾才會衷心擁護文化遺產保護,才會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才能有尊嚴。」
雖然現在的城牆圍著圍擋、正在改造,但是大河網記者了解到,未來建成的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會對公眾開放。
夕陽西下,世世代代城牆根的人在這裡生活、居住,只有讓城牆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才能讓文物真正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