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味兒】商城遺址的「城南舊事」

2020-12-10 新鄉網新聞中心

「那時候,男女老少差不多每天都要上城牆,娃們爬上去做作業、溜滑梯;大人進城去平等街菜市場買菜,夏天上城牆上納涼;城牆根兒和城牆上還有很多住家戶……」

你捧在心尖兒的商城遺址,是他們的書桌、滑梯、住所

時間在流逝,城市在長大,但是住在城牆邊的居民們走進幾十年如一日的胡同就定格了,一切仿佛不曾改變。

78歲的後阜民裡居民老穆在這兒住了42年。1946年跟隨父母從開封逃荒到鄭州,最開始在老墳崗移民大院落腳,後來搬到北順城街,1978年搬到後阜民裡,一直到現在。

「我們來時啥樣現在還啥樣。」阜民裡在西南城牆外,和城南路平行,分前阜民裡和後阜民裡。逼仄的胡同不足兩米寬,兩側都是紅磚黃牆的二層小樓。除了少數原住民外,大部分住著火車站附近做生意的租客。

「這裡很多居民都是從開封來的,當時周邊都是小攤小販,父母為了養家餬口也開始做小生意。我是磚牌坊街小學畢業的,後來進工廠當了電工,老伴是北京華聯的老員工。」對於我們現在捧在心尖兒的城牆,老穆說,那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老穆告訴記者:「以前城牆上很多住家戶,城牆腳下布滿商店,賣羊肉湯的、賣鍋盔的、賣茶水的、看小人書的、賣副食品菸酒的……孩子們一放學就往城牆跑,寫作業,把城牆當滑梯比賽。城牆上長滿了桐樹、榆樹、槐樹,大家夏天就上去納涼。」

對於老穆的妻子來說,基本上每天都要去平等街買菜,「過了城南路,迎面城牆上就有一條斜向羊腸小道,走過去就進城了。」所以,老穆們基本上每天都要進城、出城,上學、買東西。

現在,老穆老了,而城牆則在封閉進行改造。從遠處望去,南城牆南側的城南路沿街商鋪林立,北側的南學街萬家燈火,中間的城牆遺址漆黑一片,幾棵高聳的大樹和房屋殘垣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走在這樣的街道上,仿佛被拉回到40年前的鄭州。穿過北順城街、大同路,霓虹閃爍的二七塔和德化步行街就映入眼帘,有點恍若隔世。

為什麼城牆根兒的人擅長做生意?或是得了湯的真傳

每個首次來鄭州的人都會先去二七逛一圈,百年德化凝聚著豫商的文化與精神,二七商圈服裝批發業因銀基商貿城、世貿購物中心、錦榮商貿城等批發市場而聲名遠揚。

作為二七商圈生活區的商城遺址西南城垣周邊,則匯聚了鄭州大多數百年老字號,時至今日,這裡依然店鋪林立,頗有煙火氣息。

為什麼城牆根兒的人這麼擅長做生意呢?老穆的回答是:從小攤小販到開門立戶,代代相傳。也有人說,商朝人本就擅長經商,作為商城遺址的核心位置,這兒的人可能得了真傳。

相傳,商部落手工業和畜牧業發達,以造牛車聞名。部落裡的人當時就擅長做買賣,經常駕牛車在各部落間易物換物。當時為一方諸侯的首領湯,實行仁政,勵精圖治,商國人口日益增多,糧食充足,國勢強大起來。公元前1600年,商湯起兵推翻夏桀統治,建立商朝,定都於亳,位置就在今天的鄭州商城遺址。

你知道商城遺址,但你知道它的範圍嗎?

1950年秋天,有一位名叫韓維周的小學教師,在鄭州東南郊二裡崗一帶,採集到一些繩紋陶片和磨光石器,經文物考古部門鑑定,確認為商代遺物。

1955年秋,在商代遺址中部的白家莊發現夯土層,沿著夯土走向發現了一座規模巨大的縱長方形城垣,經考古發掘證明,這是一座比安陽殷墟還要早的商代城址,已經沉睡了3000多年。

亳都位於鄭州市老城區內,遺址面積達25平方千米,商代文化遺存的分布範圍是東起鳳凰臺,西到西沙口,北至花園路,南到二裡崗,由宮城、內城、外城構成。

管城文體文博專業館館員鄭曉旭告訴記者,宮城是商代君王臨朝起居之所,至今底下仍埋藏重重疊疊的宏偉宮殿基址;宮城與內城之間是王公貴族、老百姓居住區域;內城和外城之間發現了很多制銅、制骨、制陶作坊和銅器窯藏坑,說明那時主要生產工具是青銅器、陶器、骨器,還有少量玉器。

鄭州商城遺址以周長約7公裡的內城城垣遺址和分布範圍巨大的宮殿區遺址保留最為完整,也最具歷史文化價值。內城城垣近似長方形,仍保留有總長2586米高大連續的地面牆體遺存。

商代亳都城池自建成便為鄭州人代代承襲沿用,歷經周、秦、漢、唐、宋、元、明、清3600餘年,城址不移、人脈不息,至今仍為繁華大城,在中外城市發展史上堪稱孤例,可謂當今世界年齡最長都市,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被推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商城遺址最高處在哪兒?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1200年前,唐代詩人李商隱客寓鄭州,感慨當時牛李黨爭,內心無比惆悵。而這首詩就是他在如今的商城遺址西南城垣最高處所做。

據《鄭州志》記載,唐宋時期在西南城垣上曾建有唐宋八大名樓之一夕陽樓,該樓聳立於城牆之上,可俯瞰全城,每當夕陽西下,餘暉灑在樓上,樓影瀉入城中,留下了使古鄭州人至今念念不忘的歷史盛景。令人遺憾的是,夕陽樓在清末已經坍塌,至民國已經消失不見。

站在城東路向北遙望,會看到城牆最高處的一個圓形區域。在採訪過程中,居民更喜歡稱它為「警報山」,老穆說,他還在附近的防空洞躲避過。

鄭曉旭告訴記者,這裡就是城牆地面最高處:「考古工作者根據城牆低槽寬度20米、頂寬10米,計算出城牆的高度可能為10米,現存最高8米多,就是這裡,也是夕陽樓的舊址。」

2008年,西南城垣實施浩大拆遷工程,城牆得以顯露出來,在拆遷過程中意外發現了清代「夕陽樓」碑刻的下半截,更加證實了夕陽樓樓址的位置,因此將西南城垣兩側區域命名為「夕陽樓片區」。

古人建的土城牆,為何3600年屹立不倒?

鄭曉旭說:「雖然城牆是土質修建,但採用土分層板築法,每層夯土厚度一般為8~10釐米,也有厚達20釐米薄達3釐米的。由於夯層薄、夯窩深,所以夯土層相當堅硬。從夯築的質量看,城牆中部夯層較厚,質量差,有的地方甚至比較鬆軟,而城牆邊緣部分夯層較薄。這種現象可能是被迫參加築城的奴隸們,為了反抗消極怠工的結果。」

而現在看來簡單的工序,在當時來看已經非常先進,根據內城牆土方量估算,城牆的修築時間在10年左右。

土城牆的保護是世界難題。大河網記者從西大街辦事處了解到,為了避免千城一面,留住城市記憶,打造最具煙火味、市井味、人情味的「三味城區」,2011—2012年,鄭州實施了西南城垣保護展示工程,對西南城角至紫荊山路口的城垣遺址進行加固修繕和覆土保護展示,並對修復後的城垣遺址外側進行綠化,城牆面貌得到大幅度改善。

2017年,商都歷史文化區徵遷工作正式啟動,至2018年年底,夕陽樓片區徵收工作基本完成。

2019年5月,管城區啟動鄭州商城保護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鄭州商代都城城垣遺址公園環境提升工程。

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說:「文化遺產跟民眾的現實生活日益緊密,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應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只有這樣,民眾才會衷心擁護文化遺產保護,才會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才能有尊嚴。」

雖然現在的城牆圍著圍擋、正在改造,但是大河網記者了解到,未來建成的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會對公眾開放。

夕陽西下,世世代代城牆根的人在這裡生活、居住,只有讓城牆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才能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相關焦點

  • 豆瓣8.9《城南舊事》:成長就是一次次的告別
    《城南舊事》被認為中國電影史上最能體現中國傳統美學神韻的作品。清新雋永的風格,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打動著無數人。改編自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集《城南舊事》,抒寫了她對中國北方,老北京的濃濃鄉愁,對居住了二十二年的老北京城刻骨的思念。
  • 推薦一本書,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她寫了很多長篇小說和短片小說集,其中最為著名就是這本《城南舊事》。這本書主要是借童年英子純淨而質感的目光,以北平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個哀婉動人的城南故事,展開了一幅幅北平的風物畫,同時也完成了她對美好童年的眷念與回味。
  • 《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為什麼說「人窮則反本」?
    原創 | 魚雁今天給大家介紹兩位著名女作家的代表作——蕭紅的《呼蘭河傳》與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這兩部著作,幾乎是這兩位作家最為我們熟知的典型代表,而在它們背後也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都具有自傳性質、散文化語言、對故鄉的眷戀、兒童視角等。
  • 今天燈下也讀一會書,這也是《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以自己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為了躲避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從臺灣遷居北京,其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時的那些景色和人物,「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決定把它們寫下來,「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於是,一個生活在北京城南的叫英子的就誕生了。
  • 回憶屬於我們的「城南舊事」,童年的一去不返教會了我們什麼?
    讀《城南舊事》時,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蕭紅的《呼蘭河傳》,想必童年在每個作家,每個人心目中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原也是因為童年的影響是幽遠深長的。林海音寫作的初衷:「我是多麼懷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讓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 還記得《城南舊事》小童星沈潔嗎?近照曝光,48歲的她如今在哪裡
    No.15月20日,有知名博主曬出了曾飾演《城南舊事》中小女孩英子的沈潔的一組九宮格照片,其中除沈潔的「英子」劇照外,還配發了她本人的近照和一張她與女兒的照片,感覺幾十年過去了,沈潔雖有變化但風採依舊,更感覺女兒與她小的時候「一模一樣」。
  • 《城南舊事》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初版1960年。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 《城南舊事》:用音樂道出的哀愁和真情
    任何一部成功的影片都離不開音樂的應用,《城南舊事》與其音樂的運用可以稱之為經典。這部影片敘述了主人公林英子成長過程中的幾次離別,整個片子都籠罩著淡淡的憂愁、沉沉的相思。《城南舊事》一、影片開頭的背景音樂:奠定基調影片開頭是一段獨白,緩慢的語氣,充滿了感慨和懷念,一小段獨白之後,《送別》響起,接著是片名以及演員表。
  • 電影《城南舊事》:那稚嫩的笑臉、無邪的聲音,講述人間酸楚故事
    1983年,中國導演吳貽弓上映了一部叫做《城南舊事》的電影,這部電影在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斬獲諸多獎項,是當質量極高的電影。時間已然過去37年,再次回首這部電影,我們很輕易就能發現,電影滿滿的話劇表演風格,無疑是一個很大的瑕疵。但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卻稱得上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瑰寶。
  • 不思量自難忘,兒時的《城南舊事》很美,奈何時光荏苒
    說起《城南舊事》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這是由女作家林海英寫的一部小說,整體給人一種舒緩的感覺,初讀之時,像是在聽作者娓娓道來自己童年的往事。但是這裡邊包含了太多的情感,有幸福,有喜悅,有謹慎,更有悲傷和不舍,所謂五味雜陳,細細品味,這可能就是真的成長。
  • 這套高顏值漫畫堪稱法國版《城南舊事》,感人又治癒
    這種閱讀體驗很奇妙,就像第一次讀《城南舊事》的時候,一邊驚嘆於英子的聰慧、細膩,為她的故事揪心,另一邊又覺得我的童年也有好多好故事,可就是沒法寫得這麼動人、這麼精彩。看了《櫻桃日記》這套漫畫,一下子又把我拉回當年初讀《城南舊事》的情境。被精彩的情節牽動思緒,也被小主人公細膩的情緒深深感染。
  • 「送別」憑什麼讓樸樹演唱時3次哽咽,又在《城南舊事》出現5次
    臺灣作家林海音(小名英子)有一部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文字充滿淡淡的相思,沉沉的哀愁。在書中,「送別」這首歌是英子學校畢業典禮上必唱的驪歌。1983年,當這本書被拍成同名電影,導演將「送別」作為影片的插曲,並讓它反覆在片中出現5次。
  • 河南安陽一處上古遺蹟,歷史積澱深厚,洛陽五大都城遺址甘拜下風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郭沫若河南省安陽市,位於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交界處,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它在河南的歷史積澱相當深厚,歷史地位幾乎和東都洛陽相匹敵。
  •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懷舊揭示了世俗所籠罩的人性之光
    那就是孩子們純潔純真的眼睛,通過兒童純潔善良的視角去體驗人性在客觀世界中的凸顯,如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寫的短篇小說《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說:「我特別欣賞孩子的眼睛,他們有和大人截然不同的探詢世界的方式」。的確,多年來,這樣一雙眼睛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裡。《城南舊事》是一個自傳體短篇小說,小英子的原型是林海音本身。
  • 良渚古城遺址紀念幣怎麼買?PC商城+微信商城入口公布
    購買方式:  實名會員可通過PC商城和微信商城參與抽籤銷售活動。  PC商城:點擊查看  微信商城:點擊查看  抽籤報名時間:  2020年7月6日10:00-7月9日12:00  公布結果時間:  2020年7月10日12:00前
  • 我的《城南舊事》二
    對於我來說,城南那些回憶,似乎腦海裡很難找到痕跡了,但細細想來,卻是那麼清晰明了。城南小學裡是沒有廁所的,學生們想上廁所得去大門口,類似於一個公廁,有一回做夢想上廁所,在夢裡我找到了學校的廁所,結果醒來發現自己尿床了,這個夢至今記得特別清楚。
  • 導演吳貽弓逝世享年80歲 曾拍攝《城南舊事》《巴山夜雨》
    1983年,憑藉劇情電影《城南舊事》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1985年,執導劇情電影《流亡大學》。1990年,執導劇情電影《月隨人歸》。1993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闕裡人家》上映,他憑藉該片獲得廣電部優秀影片獎最佳導演獎;1995年,擔任製作人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上映;1999年,擔任神話動畫電影《寶蓮燈》藝術指導。
  • 《城南舊事》電影被刪去的「蘭姨娘」,小英子為什麼對她又愛又恨
    #城南舊事#《城南舊事》原著中有一章節寫了蘭姨娘,也是書中唯一讓離別有了喜悅的味道,電影中的每一場離別都充滿了傷感與濃濃的哀愁,但這一段,讓人看到了年僅8歲的小英子在大人中穿梭的智慧,她愛蘭姨娘是真,恨蘭姨娘也是真。
  • 《城南舊事》︱林海音溫暖筆觸下,女性意識的覺醒、掙扎和救贖
    小說:城南舊事。《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代表作,她以串珠式結構將幾個獨立的故事融合在上世紀2、3十年代北京老城南的街巷院落中,反映了那個特殊年代的人文和情懷。林海音,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6歲時跟隨父母遷居到北京,隨後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北京文化溶在了她的血液裡,所以她的作品有很濃的京味兒。
  • 尋找神秘的「洹北商城」 河南日報網-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蘇湲  安陽洹北商城是繼殷墟、鄭州商城、偃師商城之後,發現的又一處商代都邑遺址。它是商王朝中期的都城遺址,和殷墟王陵遺址以及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等,共同構建起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大殷墟遺址保護區。  殷墟發現之後,考古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商朝歷史構建三階段編年史,即偃師二里頭遺址代表早商、鄭州商城遺址代表中商、殷墟遺址代表晚商。不料在上世紀70年代末,北京大學歷史學家鄒衡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他認為二里頭遺址所代表的是夏文化,而非商文化。而鄭州商城年代不是中商是早商。  一石激起千層浪。該觀點立刻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