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最大?還真就談不上,但破壞的效果卻是相當不錯。
東京大轟炸,也被稱為李梅火攻,原因就是這些轟炸的領導者是一個叫柯蒂斯.李梅的漢子。
咋說呢?這是一個很討厭說話的傢伙,按照他的戰友對他的描述就是,您要是不小心坐在他的旁邊,就像坐在了一塊萬年寒冰的旁邊,除了冷颼颼的寒意,你感覺不到什麼。
這麼說似乎也體會不出什麼,咱舉個例子,大傢伙體會一下。
1942年,他親手訓練了一個轟炸機大隊,目標是轟炸歐洲大陸上的德國人。當然這不算什麼稀奇的,最稀奇的是訓練期間,李梅找來了一本炮兵手冊看了起來。
這很好理解,轟炸機的敵人就是炮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嗎?
結果閱讀完炮兵手冊之後,他對自己的大隊發布了一條讓所有飛行懵圈的命令:「不要理睬那些傻乎乎的炮彈,他們壓根對你不起作用,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去丟炸彈。」
也就是說他的轟炸機大隊,是不允許做規避動作的。
一聽這裡,很多人都覺得他們這個大隊長一準是瘋了,這不是在找死嗎?在飛行員們的錯愕中,李梅保證:「這樣做,你們會得到最少的損失,還能炸掉更多的目標。」
好吧這是個狠傢伙,大傢伙都聽了,畢竟李梅也會參加轟炸。
於是第一次轟炸結束後,一共有六架飛機被擊中,而李梅的飛機就包括其中,但這個大隊精準投向目標的炸彈卻是其他人的兩倍還多。
至此無規避行動在美國的轟炸機編隊中開始推廣。
說句老實話,這人絕對是為了轟炸而誕生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他在1941年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小的少校,三年後也就是1944年的時候,就成為了少將,同時也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年輕的少將,不要以為俺打錯了,那會美國人的航空兵是隸屬於陸軍的。
1944年底,李梅完成了對德國人的二十個月的轟炸,他又挑起來一副擔子,那就是跑道太平洋這裡,去給日本人松松筋骨——轟炸日本人。
俺喜歡這個任務。
至此日本人的厄運就來了,這就是著名的李梅火攻。
對日本人的轟炸
其實轟炸日本人這事,早在1941年的日本人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人就幹過,只不過那個時候,象徵意義更加多一些而已。
畢竟你日本人炸了美國人,美國人一個反應都沒有也說不過去。
此後的兩年多的時間裡,美國人沒有在對日本人進行過任何一次轟炸。
直到美國人成功研製出了B29轟炸機之後,美國人才有了對日本進行轟炸的底氣,一個是這傢伙飛的高,還快,日本人的小飛機壓根就追不上,更別提靠近了。
在李梅還沒有接受任務的時候,美國人使用了B29對日本進行了一次轟炸,說實在的這次效果很不好。
六十八架轟炸機,從咱家的地盤上起飛,目標是幹掉日本的八幡鋼鐵廠,結果只有四十七架飛機完成了任務,其中有一架被日本人給炸了下來,所以任務效果相當不咋地。
畢竟這次轟炸的距離過遠,美國人只能攜帶少量的炸彈,多帶汽油來完成任務。
這不後來尼米茲上將對日本實施了跳島戰術,從而佔領了瑪利亞納群島,硫磺島這些地方之後,近距離轟炸日本四個小島,這就成為了可能。
而李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接受了任務
通過研究,李梅發現了一個現象,按照歐洲那種轟炸套路來對付日本,似乎是不成的。
因為日本壓根就是個海島,在這個海島的上空位置,如果按照歐洲的標準就得在十千米的高空進行轟炸,但這個位置轟炸機就要面對每小時三百二十二公裡的風照顧。
顯然投下去的炸彈,會被風颳跑的,這也是為什麼之前的轟炸沒有收到很好效果的原因。
既然太高了不行,那只能降低高度,可是降低高度之後,日本人的防空炮就要夠到轟炸機了,這很不好。
「白天他們能看見,那麼咱們晚上搞他好了!」
好吧,顯然普通人的思維是追不上這位的,於是美國人開始對日本的轟炸。
為了轟炸起到效果,李梅使用了燃燒彈,而為了裝下更多的炸彈,他把所有的機炮包括彈藥全從飛機上丟了出去,他的轟炸機不需要這些東西,在李梅看來B29的速度就是最好的保護傘,機炮?太佔地方了。
當然這還不算什麼,為了能裝下更多的炸彈,李梅還嚴格計算了汽油的使用量,嚴格控制飛機裝的汽油。
於是在這種調整下,三百架B29的裝彈量居然增加了一倍,牛叉吧!
一切準備就緒,李梅命令他的轟炸機編隊,將轟炸高度調整到了1.5公裡的高度。
好吧,相比之前的轟炸高度10公裡,這是在開玩笑嗎?
李梅告訴飛行員:「日本人夜間的防空,很弱的!」
於是在1945年二月二十三號到二十四號,日本東京接受了第一次轟炸。
174架轟炸機轟隆隆的開向了日本,好吧,這次轟炸之後,日本東京2.56平方公裡的土地燒沒了。
「效果不錯!」
說道這裡估計有很多人要問了:「美國人為嘛轟炸東京呢?炸那些個廠子不是更加的好嗎?」
您這想法太天真了,原因是日本說是完成工業革命,其實他就是打一個過去的手工作坊,變成了一個自動的手工作坊而已。
大量的軍械零件,都是來自於民間的這種手工坊,而日本人的廠子只是負責將這些配件收集起來,然後進行組裝而已。
您要知道整個日本其實到了二戰中期的時候,很多工業領域已經被自身的戰爭所連累消失掉了,更多的企業和這些個手工作坊轉變成了為軍工服務的地方。
炸掉這些個為工廠提供配件的手工作坊,其實就如同炸掉了這些軍工廠的命脈是一樣的。
好咱接著說
到了1945年三月九號,李梅又組織起一波334架轟炸機,打關島這塊直撲東京的行動,這回是地毯式轟炸,兩千噸燃燒彈丟了下去。
死亡人數超過了八萬,一百萬人打東京這塊撤離,跑回了日本的鄉下,進一步的削弱了日本軍工方面的能力。
這次轟炸結束後,不到三十個小時,317架轟炸機又光臨了日本的名古屋。
接著就是13號的大板,跟著就是16號的神戶。
於是在接下來的四五六三個月裡,日本的各個城市都遭遇到了美國人轟炸機的光顧。
而日本的東京,在第一次轟炸之後,五月初又接受了三百架轟炸機的光顧,五月底五百架飛機又來一次掃底的行動。
結束之後,您也能感受到整個東京變成了什麼樣子。
當然美國人在轟炸之前,就像日本人發下了宣傳單,明確的告訴他們,趕緊走,之後俺們要轟炸這裡。
咋說呢?二戰後期,日本人吼出了要一億玉碎,那會美國人都不知道他們家原子彈能不能出來。
所以美國人要真看到了日本人要一億玉碎,他們的打算就是用轟炸機一遍又一遍的炸日本人的城市,也不著急進攻。
因為在美國人的盤算中,日本人的糧食也就撐個兩三個月的時間。
所以結果大傢伙都是能體會到的,別的不說,先炸個半年,來個開胃菜瞅瞅。
結果原子彈出現了,兩蘑菇種下去之後,日本人立馬慫了。
所以說其實是原子彈救了日本人,要是沒有原子彈的話,接下來的戰鬥日本人壓根就承受不起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讚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