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位好友跟我訴說她在談的一個項目合作的事情,投資方通過幾次會面,對好友表示出相當的好感和合作的誠意,但好友首先反應卻是,該項目前期工作不是她的專長,她無論怎樣都感覺自己進不去那個狀態。
聽她細說之下,感覺她的擔憂確實有道理,現時市場上其實投資人還是不少的,他們都會有自身一些優勢資源,尋找一些產品經理合作也是為了把項目儘量做得儘可能貼近市場需求。
但如果老闆只告訴你,他有錢,除了還有產品的原料之外,其實他並沒有什麼可靠資源和渠道。
這樣的合作,確實有點不靠譜。
因為我們作為產品經理只能儘自己對產品的理解和市場需求打造出符合大眾品味的品牌。但是現在線上線下那麼多的銷售渠道,加上沒有哪個品類是市場上特別稀缺的,所以要打造爆款並且暢銷是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人脈渠道的。
理智分析以後,我為好友這麼願意為客戶著想點了個贊。
有人說過,這年代太浮躁了,大多數人都在想著怎樣賺快錢。
所以難得的是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多為別人考慮的利他之心。
正如日本著名的企業家稻盛和夫在他的新書《心:稻盛和夫一生囑託》中強調的:「人生的目的,就是提高心性,磨鍊靈魂。」
從年輕時起,開始從商的稻盛先生就意識到,比起科學技術,比起經營戰略等,人心才是最根本的問題。他提出並貫徹』以心為本』的方針,時時審視自己的心態,淨化自己的心靈,同時洞察他人的心境,千方百計、殫精竭慮,努力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他甚至指出,人生的目的,歸根結底,就是提高心性,除此之外,人生再無別的目的。
這本《心:稻盛和夫一生囑託》是稻盛先生的晚年力作,他把自己畢生成功的要訣歸功於心性的提高,下面一起來看看心性對我們人生能起到什麼關鍵作用?
01| 提高心性的關鍵還是在於自身的精進
《心:稻盛和夫一生囑託》書中提到關於:如何提高心性?
稻盛先生從切身經驗中總結出六條,就是需要在六個方面做出努力,稱為』六項精進』。
1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2 要謙虛,不要驕傲;
3 要每天反省;
4 活著,就要
感謝
;
5 積善行,思利他;
6 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這六個方面,看著好像很簡單,但如果都要去做好、做到極致,也很不容易的。
我們經常以為自己很努力,但如果耐心去看看那些更努力的前人,我們所謂的努力也只是陪跑而已。所以要做到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首先要找出自己專長行業的傑出人物,對標一下人家的奮鬥史,我們就能知道自己欠缺在哪了。
至於第二點「要謙虛,不要驕傲」,好像是我們從小都受這樣的教育了,但實情呢?越來越少人能真正做到謙虛了。
因為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人越來越難做到謙虛了,總覺得別人說的未必是對的,自己也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久而久之,我們會變得不再謙虛或者沒那麼謙虛了。
稻盛先生這裡提醒我們要謙虛,不要驕傲,就是要謹記從小受到的教悔,不忘初心。
最近很多自媒體老師都勸學生要每天反省,尤其當你堅持寫反省日記以後,過了一段時間回頭再看看當初的自己,就會發現自己曾經面對過什麼樣的困難、是怎樣解決或者還沒解決的。待事情告一段落以後可能自己也不會有不一樣的解讀了。
稻盛先生強調提高心性最重要的兩點是感謝之心和利他之心,就是這裡提到的第4 第5點了。
感恩之心是我們都知道要堅持的,但稻盛先生說只感謝對我們有用的人和事還遠遠不夠,應該連讓我們遭遇困境的事情也一併感恩,這樣我們才有力量去突破困難,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利他之心」就是我們凡事要考慮別人的利益,不先考慮自己的利益。
這個聽起來有點不合常理,現在的人一般想什麼都先想自己的利益,總覺得如果連自己都不照顧自己的利益那別人就更難會考慮自己了。
但如果所有人想的都只是自己,這世界就變得每個人都自私自利,不顧他人了。所以稻盛先生提出的「利他之心」確實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我們也能看到很多人成名以後更多會做的事情就是回饋社會和幫助過自己的人,如果把「利他」的行為前置,就是在做事之前首先考慮別人的益處或者能否讓更多人的受益,事情就能獲得持久的支持。
02| 面對困境,接受並付諸行動才有可能改變
「所有的災難都是由我們的內心吸引而來的,自己的內心不予呼喚的東西,絕不會來到我們身邊。」—古書
稻盛先生回述自己在幼年的時候看過一本古老的書,看到上面那句話,他去對照自己的處境,才明白當我們心裡總是念叨著不好的事情,反而會把災難吸引到自己身上來。
這個關於吸引力法則的理論確實是很多心理學的書籍都有提到過的。
遇到可能會出現的難題時,其實我們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擔心、憂慮,甚至逃避。
其實這樣反而會導致不好的結果,就好像我們小時候考試前沒有複習,擔心考得不好,結果十有八九都是考砸的;如果考試想作弊,一直東張西望擔心被老師發現,那結果大多也是會被老師發現的。
我們的習慣都是現狀越艱苦,人就越容易發牢騷、鳴不平,怨天尤人。
但是,這是一種惡性循環,這些牢騷、不滿兜兜轉轉,又會回到自己身上,導致自己的境遇進一步惡化。
稻盛和夫先生感慨,在他對自己的境遇充滿牢騷、抱怨的時候,沒有一件事情的進展是順利的。但是,從他開始坦然接受命運,下定決定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那一瞬間,人生就從逆風變成了順風。
我反思自己最近的狀態,非常不理想。想做的事情太多,總是擔心做不好,所以更加做不好。一旦身邊合作的人出現變故就更加不安,甚至已經在想這事沒有迴旋餘地了。
在事情還沒有定案之前,其實往壞處想只會讓自己陷入更糟糕的情緒,對事件並沒有任何幫助。
看到稻盛先生的指引,我有所感悟,面對困難的時候,先把自己的負面情緒放下,坦然接受最壞的結果。然後告訴自己,最壞就這樣吧,而且一切都會過去的,我不會放棄任何機會,而且我會為了爭取完成任務儘自己的努力。
03| 減少欲望,多思利他之心才和諧生活的基礎
「愛己之心、私心、利己這些對於自我的執著才是人類欲望的真實面目。所以,能減少多少這類欲望,就能從心中除去多少自我,真我所佔的比例才能相應擴大。」—《心:稻盛和夫一生的囑託》
1 減少欲望是在逆境最需要的智慧
今年因為疫情,身邊的朋友很多都面臨著失業、降薪或者久久找不到合適工作等被動的局面。
前兩天給一位準備返回韓國生活的韓國朋友送行,這位朋友感慨說起,他原本是機電工程師,跟隨之前的公司業務發展外派來到中國就職,現在公司業務嚴重萎縮把中國分部撤銷了,即使能回國也將面臨失業。
而更不幸的是,他這個工作類型在韓國的就職年齡要求40歲以下,他今年已經39歲了,明年就將步入40大關。而且疫情之後韓國的經濟十分低迷,所以他根本不敢指望還能找到以前擅長的工作了。
不過面對現實,這位朋友的心態還算是比較豁達的,他已經作好了要去做送餐或者餐廳服務生那些服務行業基本工作的心理準備。
他說:「其實無論做什麼樣的工作也只是為了生活,現實條件我們只能去做簡單基礎的工作,那我們就只過簡單基礎的生活就好。如果把物質欲望放在生活的首位,在自己能力無法企及的時候會有多失望難過呢。」
是啊,面對自己無法改變的現實,坦然接受至少我們心理上的負擔輕鬆了。而且退一步想想,回報高對專業技術要求高的工作相對的勞動強度和壓力也會更高,在困境的時候做點輕鬆的工作讓自己放鬆一下,可以支付基本的生活開支也不錯了。
2 面對衝突,先抑制自己的情緒,多思利他
稻盛和夫先生提到在他剛開始經營公司的時候,經常會對部下說:「某個問題發生後,尋找解決方法時,立即在頭腦裡浮現的想法幾乎都是基於自我、基於欲望或感情的。只要不是聖人君子,就不能夠以善惡直觀地做出判斷。所以,不能把最初冒出來的念頭直接作為結論,暫且將最初的判斷放一放,用善惡的標尺好好地對照衡量,然後重新對問題進行思考。為了防止做出錯誤的決定,這種緩衝是十分必要的。」
面對衝突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這個跟我無關,不是我的錯。
但稻盛先生給我們提這個醒,就是讓我們無論在面對什麼衝突和困難的時候,首先要先冷靜下來,不能馬上作出理智判斷的話也不要跟別人硬碰,因為在雙方都不理智的情況下只會讓矛盾越來越激化。
而且凡事都有雙面性,面對與別人的衝突時,我們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受損了,可能別人看到的也是同樣的情況。
所以冷靜下來,換位思考甚至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重新審視一次事件,或許能看到不一樣的局面。重點是如果雙方都只考慮自己的益處,很容易僵持不下,只要多考慮別人的益處才有機會得到雙贏。
結語:
「無論什麼人,能夠擁有的都只是當下的這一個瞬間。以怎樣的心態活在當下,將決定我們的人生。」—稻盛和夫
稻盛先生作為影響日本商界多年的這麼優秀的企業家,他已經八十多歲高齡了,一直在自己的新書《心:稻盛和夫一生的囑託》中謙虛地勸冕我們,凡事多思考利他之心,就是他一生成功的秘訣了。
人生在世就這麼匆匆幾十年,心態確實能決定我們的人生走向,想收穫不一樣的人生,先從「心」開始吧。
參考書目:《心:稻盛和夫一生的囑託》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