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很有哲學意義的兒童繪本《你把水桶加滿了嗎——給孩子的幸福人生指南》,在這本繪本裡,我第一次知道了「裝滿水桶」這個概念,我們每個人都隨身帶著一個隱形水桶,我們看不見它,但它就在那兒。水桶是用來裝好想法和愉快的感覺,當水桶滿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幸福和快樂。
而如何讓水桶裝滿呢?我們的水桶都需要別人來裝滿,別人的水桶也需要我們去裝滿,這是相互的。做一個合格的「加水人」,必須有愛心,說溫暖的話,做友善的事,讓別人覺得歡欣,當我們把別人的水桶加滿水的時候,我們自己的水桶也裝滿了,此時對方和自己都會感覺到幸福和快樂。一旦我們欺負、挖苦別人的時候,就成了「舀水人」,不但舀空了別人的水桶,連自己的水桶也會被舀空,此時對方和自己都是糟糕難過的。
當我讀了稻盛和夫的最新書籍《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時,才發現老先生在書中一直提到的「利他」,不就是《你把水桶加滿了嗎》裡面說到的「裝滿水桶」原理嗎?當我們學會去愛別人,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多說友善的言語,多做善意的事情時,我們就是一個合格的「加水人」,生活會因我們而更加美好。我們裝滿了別人的水桶,也裝滿了自己的水桶。
稻盛和夫先生是一個成功的經營者,他的三家企業——京瓷,KDDI,日航,都是世界級的知名企業,在這本《心》中,老先生將他一生的經營經驗,用人生哲學的方式,慢慢道出。他將人生一切得失,歸於一個字:心。他說,「一切成功都歸結於利他之心,心靈塑造現實,心靈驅動現實。善意的動機引導事業走向成功,純正利他的美好心靈與宇宙之心是共鳴的,會讓人生有更深的意義和更大的價值。」
這本濃縮了稻盛和夫老先生一生閱歷精華的《心》,很適合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靜下心下閱讀,這是一場無聲的心的交流,我們未到達老先生的人生高度,有的時候甚至會產生疑惑,「利他」真的適合在這個社會生存嗎?但是當我結合「裝滿水桶」來理解時,才發現睿智的老先生,早就將水桶理論加入人生之中了。他加滿了無數人的水桶,同時自己的水桶也時刻是滿滿的,他的人生是有價值的幸福人生。
利他之心是人生的基礎,以此為基礎,不斷努力,幸福人生才會到來。
人這一生,沒有十分的平坦之路,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阻礙出現在我們面前,當我們前進的道路被阻擋時,我們會怎麼做?比如找工作時屢屢碰壁,我們焦慮不安懷疑自我;比如工作中出現了爛攤子,我們推脫責任選擇逃避;比如婚姻中出現了矛盾,我們誰也不妥協最終導致矛盾積壓升級,一發不可收拾......
如果把稻盛和夫老先生的心學,運用到我們的平凡生活中,也許會好很多。
首先,要正視自我,無論自己此時身處何種環境,都不要自暴自棄。在最艱難的低谷,仍舊記得初心,不斷學習新的技能,沉下心來吃苦,等待厚積薄發。
其次,懷有感恩之心,對身邊的人或者經歷的事件,不要抱怨,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明明是自己選擇了眼前的生活,卻又不斷抱怨人生不公,這是自相矛盾的。要看見那些正在陪伴你的家人,朋友,不要把工作上的不滿發洩到他們身上。
還有,放得下姿態,謙虛平和面對人生得失。在取得階段性小成就時,不要膨脹,要知道,越成功的人越謙卑。在面對失敗時,也要平和面對,不要硬端著姿態,三人行必有我師。
利他的地基之上,有良善的動機,才能建造事業成功的大廈。
在《心》這本書中,稻盛和夫提到了自己最初「紙袋行商」的故事,他反思為何做別的事情都沒有成功,唯獨這一件賣紙袋的事做成了。最終他總結出,因為其他事情,他幾乎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或者為了得到別人的好評才做的。唯有這件事,他是從「善意的動機」出發的,是為了幫扶家人,守護家人而做的。
所以,稻盛和夫老先生說,要成就事業的高樓,必須出自利他的動機。
從大的方面來說,要對大自然有益,不破壞自然平衡,不危害自然界萬物生存。還有,不違背法律,遵守一切規則。這是公司存在最基本的條件,這是最基礎的利他。
從小的方面來說,要對員工、對身邊的人有利,一個只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的企業家,是不可能走得遠,他能取得暫時的成功,卻不能獲得良性循環。只有以利他為先慮,路才能越走越寬,利了他人的同時,自己才能獲得更大的利。
我見過一個企業家,在看見朋友的公司面臨倒閉準備關門時,阻止了朋友,他說,「先別關閉,我先你度過這段時期。」他把剛接到的訂單給了朋友,幫他度過了難關。後來在特殊時期,這個朋友迎來了事業的小顛峰,竟然反過來幫助了這個企業家。
這大概就是「利他」的最好詮釋,你裝滿了他的水桶,他永遠記得你的好,在你的水桶空了時,他隨時會幫你裝滿。
一切始於心,終於心。
我們常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可是,當走到人生半途中,又有幾人仍記得最初的心性,最初的想法呢。
世事紛擾,都是修行。
剛工作的時候,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和工作內容,會覺得真是太難了,我真的能勝任這份工作嗎?可後來呢,在一個又一個加班到深夜的時日後,才發現,原來這座山並不高,只是人都習慣在登山前,感嘆一聲「山太高了,很難登上山頂」。
剛生完孩子的時候,面對一個完全空白的身份,焦慮不已,幾度崩潰。那時候常常自責,難道自己真的一無是處,連養育自己的孩子都無法做到嗎?可是,在不斷自責和手忙腳亂中,竟然不知不覺已經走過了這麼多年。孩子長大了,再回想起最初成為媽媽的那些日子,才發現,這不過是一場當母親的修行之路,我愛著孩子,可我必須用我的行動來戰勝一切「困境」,走過了九九八十一難,這場母子緣分才無比堅固地被愛包圍。
還有父母,當我們自己也成了父母時,我們才明白,當年父母的不易。而此時,我們才明白,這麼多年,父母一直在用無私的愛裝滿我們的水桶,後來又潛移默化地教會我們用愛去裝滿孩子的水桶。這也是最純真的「利他」,他們不懂得「利他」是什麼,但是他們正在身體力行地實踐著。
我想,稻盛和夫老先生的始於心,終於心的「利他」,大概就是這種從靈魂深處,不去刻意強求,自然而然行動起來的心。不是因為別人說要利他而利他,而是因為由純真的心而生出的「利他之心」。
利他之心,與裝滿水桶的幸福人生指南一樣,都是我們不能捨棄的本心。願我們都有一個幸福人生,從今天起,去裝滿別人的水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