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踩三道紅線、金融暴雷、資金鍊緊張…拿什麼拯救綠地?

2020-12-24 騰訊網

文|風財訊

編者按:

當年與宇宙房企萬科爭雄的綠地,停滯在了2014年行業排名第一的高光時刻。

腳踩「三道紅線」、金融產品頻頻暴雷、資金鍊緊張……今年以來綠地集團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逐漸籠罩在陰霾之下。

風財訊將從綠地金融業務、地產業務、財務狀況等方面,深度剖析綠地帝國實況。

來源/綠地集團官方微信公眾號

2020年的綠地並不消停。

上半年,一則關於綠地高管陳軍涉嫌經濟違紀和不正當男女關係的舉報,把這家龍頭房企推上輿論風口浪尖;下半年,綠地控股將231億元資產包擺上貨架,在負債高企的情況下引發業內關注。

五年前,作為老大哥萬科強有力的競爭者,綠地憑藉著商辦項目差異化策略,在地標性建築這條路上一去不復返,奮發向上地奔赴在南昌、鄭州、蘇州、南京、成都、大連、武漢等城市的天際線上。

那時,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園還是小老弟,與綠地之間差著大半個中海的銷售額。

張玉良 來源/網絡

這些年,綠地很忙,但忙碌的背後各種危機和風波不斷。特別是2019年來,綠地先後經歷了樓盤質量投訴、「哭女一刀」事件、武漢綠地中心停工風波……各種質疑也紛至沓來。

種種遭遇也清晰地展現在資本市場數據中,自2015年借殼上市,綠地從當初市值突破3100億,到如今的不到800億,市值蒸發了近2400億,套牢人無數。

「上不去的股價」的背面是「下不去的負債」,近年來,綠地為保多元化發展不得不加大槓桿,被認為是資金壓力最大的上市房企之一。而圍繞腳踩「三道紅線」、金融產品頻頻暴雷、資金鍊緊張的懸疑,也將是綠地控股無法迴避的問題。

01 陷入兩難的商辦資產

外界對綠地是有誤解的,品牌影響力不如綠城、萬科,成本控制不如中海,融資方式上沒有閩系極致,亮點很有限。只能認為綠地靠政商關係發家,定性描述其為「紅頂商人」。

這層定性描述蒙蔽了綠地集團背後強大的戰略先行,無論是最早期的保障房起家、到走出上海、到大規模新城開發、到超高層戰略、到海外戰略,再到最新的高鐵站戰略,張玉良每一步都賭對了「國運」,並輔之以作戰戰略一步步推進和實施。

那麼,具有先決眼光的張玉良能否一直踩準國家政策及市場周期呢?張玉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經過近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目前綠地已基本形成了" 以房地產、基建為主業,消費、金融等產業協同發展"的綜合經營格局。

那麼,多元產業的格局能否為持續成長打下基礎呢?

來源/風財訊

風財訊用「波士頓增長矩陣」來分析目前綠地的業務矩陣,綠地集團的現金流業務無疑是房地產主業,早在2017年,綠地控股就把「去商辦」當作最重要的戰略任務之一。

前陣子,綠地集團231億出售商辦資產的動作就可見一斑,即使官方予以否認,但業內不免出現質疑的聲音。「他們自己說是常規操作,但是從綠地目前的財務狀況以及張玉良的表態來看則是賣資產回血。」 IP Global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告訴風財訊。

他認為,房企持有大量商辦資產容易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每年通過自持商辦物業取得的租金收入較少,增幅有限且流動差;另一方面,當企業出現財務困難,遇到經濟形勢下行、市場波動較大時,容易被市場趁機壓價,這時候就面臨著兩難的狀態。」

優淘網總裁、資深地產人士薛建雄也持有類似觀點:這幾年商辦供過於求越來越嚴重,商辦物業己經成為各大地產公司資金周轉的巨大包袱。

不同於萬達的「斷腕式」手段,綠地控股「去商辦化」顯然溫和得多。2020年前三季度,綠地集團實現營業收入同比正增長,其中:房地產業營業收入佔比43%;基建產業營業收入佔比39%;消費等其他產業營業收入佔比18%。

不過目前,在綠地的項目布局裡,商業或商辦資產仍佔不小的比例。據報導,綠地控股每年新增商辦比例在20%左右。2020年上半年,綠地控股合同銷售金額中,住宅佔比70%,商辦佔比30%;合同銷售面積中,住宅佔比81%,商辦佔比19%。

回到增長矩陣的分析,大基建業務是綠地控股的明星業務,也是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不過這一領域毛利率卻不及房地產業務,地產開發萎縮後,綠地如何保持建築業務規模和增長也成了需要考慮的問題。

02 面目模糊的綠地金融

雖然綠地第二大主業大基建是分拆熱門業務,但誰也沒料到綠地金融吹響了分拆業務的前哨。

在業務矩陣中,「瘦狗」業務暫且是大金融,但在綠地金融獲得數字批發銀行牌照(DWB)後,張玉良是否會將這隻「后翼棄兵」放在重要位置還未可知。

8月份,援引路透社報導,綠地金融計劃在2021年底之前在香港上市,上市前的估值目標超過500億元。

目前,IPO地點和估值尚未被證實。而在螞蟻集團上市停擺之後,監管的籬笆顯然在紮緊,也為綠地金融的上市蒙上了一層不確定性。

房企涉足金融領域,不僅能擴大業務布局,還能提供盈利能力,拓寬融資渠道。在張玉良的描述中,金融產業,立足於"投資+投行"的總體思路,依託自身品牌及資源優勢,在嚴控風險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債權業務、股權業務、資產管理和資本運作齊頭並進的業務格局。

不過,「自融」之嫌一直是房企去不掉的陰影。「一個房地產公司怎麼可能看得上小額貸款的生意呢?這個邏輯就不通。所以最後最有可能的邏輯就是拿金融平臺給自己吸儲,解決燃眉之急。」一位從業多年的金融業內人士告訴風財訊。

事實的確如此,綠地金融正式成立於2011年,在一開始僅僅是為了幫助綠地控股緩解急切的資金需求,角色更像是「公司金融」,主要通過募集民間資本輸血基建與地產的投資。

該人士補充道:「我個人感覺綠地金融做不長久。第一,業務模式邏輯本身就不清晰;第二,金融布局需要集團長時間反哺,但目前集團財務狀況並不好;第三,央行發布了金控的管理辦法,綠地金融顯然是不滿足的。」

來源/網絡

2014年,隨著耿靖的加入,綠地金融也從一家「公司金融」進化成了「金融公司」,主要業務包括債權投資業務,股權投資業務,資產管理和資本運作業務。

據報導,耿靖在證券、保險、銀行、信託四大金融行業都任職過的高管,進修的學位、考取的職稱也都與金融、經濟相關。

張玉良對金融業務給予厚望,所以,耿靖2014年上任綠地金融董事長,綠地集團就要求綠地金融2015年的利潤佔集團淨利潤將近50%。不過這個目標至今還未完成。

從營收貢獻比來看,綠地集團的金融板塊略顯弱勢。過去四年間,該板塊營收佔比均未超過1%,不過卻為集團貢獻著較大利潤,但並未過半。前三季度綠地金融利潤總額25億元,同比增長10%。上半年利潤總額 20 億元,同比增長26%,佔當期綠地總利潤152.87億元的13%。

反觀其他業務,建築行業上半年的毛利率4.84%,而商品銷售行業的毛利率為5.02%。

低毛利的基建和大消費業務無法拯救這隻「大象」,被捲入「債務門」的綠地集團,面臨著降槓桿這一無可迴避的問題,綠地金融顯然將為市場講述一個新的資本故事。

03 「三道紅線」的巨大壓力

況且,表現上力保多元化發展的綠地控股,實際卻藏著負債高企的草灰蛇線。

隨著央行與住建部「三道紅線」的法規出臺,儼然成為龐然大物的綠地控股仍然未能擺脫腳下債務的泥潭,反倒隨著身軀越來越龐大,越陷越深。

以「三道紅線」作為標準,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82.38%,相比年初增長1.58個百分點;淨負債率為183.45%,相比年初增長27.85個百分點;現金短債比為0.78,相比年初增長0.02。連踩「三道紅線」導致債務融資受阻,但綠地反而繼續大舉拿地。

2020年1-9月,新增房地產項目儲備77個,權益土地面積約1053.30萬平方米;權益計容建築面積約2196.12萬平方米。據某數據研究院,綠地集團2020年1-8月新增貨值2610.5億元,位列第四。大舉拿地導致土地支出增加,前三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僅為50.04億元,同比減少45.17%。

華西證券研報顯示,截至今年9月,綠地控股剔除預收帳款後的淨負債率為183.45%,較去年同期上升10.40pct,槓桿率小幅上升。公司在手貨幣資金805.7億元,現金短債比0.78,較去年同期下降0.14,短期償債風險增加。

為此,張玉良把主動降負債去槓桿提上了日程,他表示,要進一步收縮海外房地產項目;加快去化商業、辦公、酒店等存量大宗資產;壓縮短期借款佔比,增加中長期借款佔比,優化有息負債結構……

12月8日,綠地集團官微表示,以自有資金約89億元,將按期足額完成2015年公司債券(第一期)2020年本息兌付,相關資金已完成兌付帳戶打款。

對於2021年1月即將到期的約81億元債券,綠地也將以自有資金為主按期進行本息兌付。

來源/網絡

目前,綠地的多種融資渠道全開,銀行貸款、市場發債、ABS、海外融資等。有業內人士對風財訊表示,倘若能緩解三道紅線下的資金壓力,或許將來綠地控股會嘗試分拆更多業務。

風財訊致電並向綠地控股發送郵件,詢問金融業務、地產業務、財務狀況等問題,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企業的靈魂人物,決定企業的走向。綠地控股董事長、總裁張玉良,無疑是這座巨輪上的舵手。下一篇,風財訊將剖析「地產界三瘋之一」的張玉良,綠地目前企業狀況一切的成因,都和張玉良性格有關……

相關焦點

  • 楊德龍:三道紅線之下 房企之間將加速分化
    「三道紅線」劍指房企的負債率等核心指標,相比較供給側或者需求端的調控政策,給房地產企業帶來更加直接的影響。房地產行業生態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房企又該如何切實的去應對監管政策帶來的新變化?在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看來,「三道紅線」下,有80%的房企可能踩線,完全不踩線的房企不多,這意味著未來房地產融資增速必然會大幅下降,房地產投資增速也會進一步下降,對於房地產開發衝擊較大,特別是槓桿率特別高的房企。
  • 「三道紅線」壓頂 年底房企股權融資大增
    根據「三道紅線」要求,幾乎所有擴張迅速、規模較大的房企都不同程度地中招。眾所周知,房地產投資大、周期長,融資是最關鍵的環節。業內人士認為,圍繞房地產行業已經形成了非常大的金融生態。一直以來,房地產和金融相互促進,金融離不開實體,房地產業的發展也需要金融的支持。由此,房企依賴金融加速擴張,甚至出現過度金融化的現象,資金鍊斷裂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 裁員傳聞背後:富力的資金鍊危局與自救
    1、危局:債務壓頂連踩三條紅線根據各房企財報數據來看,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中,半年間員工人數銳減的房企不在少數。「優化組織和人員」常常是房地產行業對「裁員」一詞的隱晦表述,這兩年也有其他大型房企在持續「優化」人員。
  • 央行、住建部將面談,或涉及融資「三道紅線」
    此前據21世紀經濟報導,監管部門為控制房地產企業有息債務規模,出臺新規對房企按「紅-橙-黃-綠」四檔管理,並設置了「三道紅線」,具體為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 70%;淨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通知是真的,昨天接到券商的電話,這個政策對負債較高的房企簡直就是定向打擊。」
  • 從紅線壓頂到蛋殼暴雷,六大關鍵詞看2020地產冷暖
    據億歐不完全統計,友客、巢客、趣租、樂伽等30餘個長租公寓在近年暴雷,數十萬間房屋受到影響。其採用「租金貸」等金融騰挪手段,利用租客和房東結算周期差畸形擴張槓桿,甚至在後期出現了租金與房源實際價格倒掛收房的「龐氏操作」。
  • 如何看待「三道紅線」下的房企融資壓力?
    建議採用逐步、分段策略實施「三道紅線」監管要求,並根據房企從拿地到房屋驗收整個行業周期的平均時長,設置2到3年的緩衝期。「三道紅線」需以穩步推進為主,並在相應考量信託、三方財富等機構的風險下,構建針對性的預警機制。  近期,監管部門為房企劃定「三道紅線」。房地產融資政策趨向收緊,從需求端到供給端,從各融資渠道分項收緊到總量把控,其重點是控制房企有息負債增速。
  • 逆戰2020丨「三道紅線」兵臨城下:房企的減負謀變之旅
    相反行業「三道紅線」要求的浮水,無疑是對房企的一次集體「雪上加霜」。2020年年中,監管部門對12家試點房企提出要求:即能否增長有息負債,將掛鈎於房企對三道紅線(剔除預收款後負債率≤70%;淨負債率≤100%;現金短債比≥1)的滿足程度。
  • 如何看待「三道紅線」下的房企融資壓力
    近期,監管部門為房企劃定「三道紅線」。房地產融資政策趨向收緊,從需求端到供給端,從各融資渠道分項收緊到總量把控,其重點是控制房企有息負債增速。銀行借款、債券、非標等融資渠道持續收窄,房企現金流不得不更多依賴銷售回款。銷售回款與房價關係如何?「三道紅線」所隱含的有息負債整體增速上限是多少?「三道紅線」下房企現金流壓力如何?
  • 鬱亮:「三道紅線」影響力不亞於土地招拍掛制度,管理紅利時代房企...
    記者了解到,面對即將到來的「三道紅線」,有的房企抓緊變賣資產降負債,有的房企仍然對外借債,對「三道紅線」無暇顧及。鬱亮:金融過多被房產佔用不是好事情近日,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鬱亮在南方區域媒體見面會上談到三道紅線時說:「三道紅線的影響力不亞於2002年的土地招拍掛制度,這意味著行業重大遊戲規則的改變,將影響所有房地產企業。」
  • 「三道紅線」下房企風險與機遇並存:開發商開啟業務優化 企業間...
    對於很多企業來說,三道紅線增加了更多機遇,給了房企間更多的合作機會。「三道紅線」需要企業重新審視自己今年下半年,三道紅線令房企融資面臨新的監管和規範,在新的市場格局下,企業開始認真思考自身,以及身處的環境,努力適應新的改變。
  • 民間借貸利率「紅線」或大幅下調,市場漸顯緊張氣息,輸血實體願景...
    此信號一出便引起各方熱議,目前具體下調到什麼水平尚無定論。另外,人為設定24%、36%的靜態紅線,難以反應市場實時的資金情況和供求水平。」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兩線三區」的規定出於2015年最高法公布的《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彼時正是相關部門在做一系列P2P平臺監管嘗試之時。
  • 長租公寓暴雷:資金鍊斷裂、信息不對稱 多方利益如何保全?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長租公寓暴雷:資金鍊斷裂、信息不對稱,多方利益如何保全?房子租出去了,房東卻收不到租金;房客被轟走,貸款卻依然要還。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CGTN」,原文首發於2020年11月26日,原標題為《長租公寓暴雷:蛋殼因何而碎?多方利益如何保全?》,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近日來,與蛋殼公寓合作的房東與房客都陷入了危機。受疫情影響,許多長租公寓因為資金鍊斷裂連續暴雷,蛋殼公寓名列其中。
  • 房地產『7寸』再遭捏緊,3道紅線後再加兩道上限
    近年來,房住不炒成為主流,調控政策一再收緊,地價、銷售價、銷售對象、購買資格、資金來源等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防範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成為重中之重。 許多人也知道,房企是依靠高流轉運行的,貸款融資拿地,然後開始建房,材料也是欠帳,按照工程進度取得預售證,開始銷售,回籠的資金進入監管帳戶,再按照工程進度申請資金,工程完工驗收後收回全部的銷售款,就算是完成一個項目。
  • 如何看待「三道紅線」下房企融資壓力:建議設2到3年緩衝期
    建議採用逐步、分段策略實施「三道紅線」監管要求,並根據房企從拿地到房屋驗收整個行業周期的平均時長,設置2到3年的緩衝期。「三道紅線」需以穩步推進為主,並在相應考量信託、三方財富等機構的風險下,構建針對性的預警機制。近期,監管部門為房企劃定「三道紅線」。
  • 三道紅線多米諾骨牌效應 大風大浪席捲房地產
    8月20日,住建部、央行在北京召開重點房企座談會,此前引發猜測的「三道紅線」新規終成事實。所謂「三道紅線」指的是,其一、房企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其二、房企的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其三、房企的「現金短債比」小於1 。
  • 李宇嘉:「三道紅線」到「五檔分類」,樓市資金面大變局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4日電 題:《李宇嘉:「三道紅線」到「五檔分類」,樓市資金面大變局》作者 李宇嘉(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從「三道紅線」到 「五檔分類」2020年12月31日,央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銀髮〔2020〕322號)》,啟動對銀行差別化的房貸「五檔分類」控制模式
  • 前有「三道紅線」 後有「五檔分類」 2021年房企何去何從?
    原標題:前有「三道紅線」,後有「五檔分類」, 2021年房企何去何從?   「三道紅線」的威懾還未散去,房地產監管再加一記重壓。
  • 頭部平臺也暴雷,人人貸成人人賠,你想賺利息,人家想要你本金
    作為一個資深的理財人士,尹女士從沒想過自己會遭遇暴雷危機。因為自己本身也是學金融的,對於金融風險和平臺的考量比很多人都更加獨到,還有親戚朋友把手裡閒置的錢也放到她這裡,讓她代為理財。尹女士已經跟親戚朋友坦白了現在人人貸的情況和解決方案,好在親戚朋友在此之前已經通過尹女士賺了不少的錢,這次還是相信她的,但至於退出還是留下3年,有些人拿不定主意。人人貸一路高喊合規口號,是2010年中國第一批成立的網貸平臺之一。
  • 綠地何以至此?這兩年你可能會買到史上最差的房子
    11月29日,綠地地產召集購房者開會,承認85地塊在建的19棟樓存在混凝土整體質量、構件強度降低,將局部整改,甚至拆除9號樓、13號樓和17號樓重建。其實,類似於這樣的負面,對於綠地來說已經不算什麼了。
  • 買房貸款的「兩道紅線」與你有關!
    什麼是「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對我們有什麼影響?看完這份解讀,你就全懂了!01.什麼是「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2020年12月31日,央行、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下稱《通知》),建立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並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