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財訊
編者按:
當年與宇宙房企萬科爭雄的綠地,停滯在了2014年行業排名第一的高光時刻。
腳踩「三道紅線」、金融產品頻頻暴雷、資金鍊緊張……今年以來綠地集團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逐漸籠罩在陰霾之下。
風財訊將從綠地金融業務、地產業務、財務狀況等方面,深度剖析綠地帝國實況。
來源/綠地集團官方微信公眾號
2020年的綠地並不消停。
上半年,一則關於綠地高管陳軍涉嫌經濟違紀和不正當男女關係的舉報,把這家龍頭房企推上輿論風口浪尖;下半年,綠地控股將231億元資產包擺上貨架,在負債高企的情況下引發業內關注。
五年前,作為老大哥萬科強有力的競爭者,綠地憑藉著商辦項目差異化策略,在地標性建築這條路上一去不復返,奮發向上地奔赴在南昌、鄭州、蘇州、南京、成都、大連、武漢等城市的天際線上。
那時,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園還是小老弟,與綠地之間差著大半個中海的銷售額。
張玉良 來源/網絡
這些年,綠地很忙,但忙碌的背後各種危機和風波不斷。特別是2019年來,綠地先後經歷了樓盤質量投訴、「哭女一刀」事件、武漢綠地中心停工風波……各種質疑也紛至沓來。
種種遭遇也清晰地展現在資本市場數據中,自2015年借殼上市,綠地從當初市值突破3100億,到如今的不到800億,市值蒸發了近2400億,套牢人無數。
「上不去的股價」的背面是「下不去的負債」,近年來,綠地為保多元化發展不得不加大槓桿,被認為是資金壓力最大的上市房企之一。而圍繞腳踩「三道紅線」、金融產品頻頻暴雷、資金鍊緊張的懸疑,也將是綠地控股無法迴避的問題。
01 陷入兩難的商辦資產
外界對綠地是有誤解的,品牌影響力不如綠城、萬科,成本控制不如中海,融資方式上沒有閩系極致,亮點很有限。只能認為綠地靠政商關係發家,定性描述其為「紅頂商人」。
這層定性描述蒙蔽了綠地集團背後強大的戰略先行,無論是最早期的保障房起家、到走出上海、到大規模新城開發、到超高層戰略、到海外戰略,再到最新的高鐵站戰略,張玉良每一步都賭對了「國運」,並輔之以作戰戰略一步步推進和實施。
那麼,具有先決眼光的張玉良能否一直踩準國家政策及市場周期呢?張玉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經過近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目前綠地已基本形成了" 以房地產、基建為主業,消費、金融等產業協同發展"的綜合經營格局。
那麼,多元產業的格局能否為持續成長打下基礎呢?
來源/風財訊
風財訊用「波士頓增長矩陣」來分析目前綠地的業務矩陣,綠地集團的現金流業務無疑是房地產主業,早在2017年,綠地控股就把「去商辦」當作最重要的戰略任務之一。
前陣子,綠地集團231億出售商辦資產的動作就可見一斑,即使官方予以否認,但業內不免出現質疑的聲音。「他們自己說是常規操作,但是從綠地目前的財務狀況以及張玉良的表態來看則是賣資產回血。」 IP Global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告訴風財訊。
他認為,房企持有大量商辦資產容易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每年通過自持商辦物業取得的租金收入較少,增幅有限且流動差;另一方面,當企業出現財務困難,遇到經濟形勢下行、市場波動較大時,容易被市場趁機壓價,這時候就面臨著兩難的狀態。」
優淘網總裁、資深地產人士薛建雄也持有類似觀點:這幾年商辦供過於求越來越嚴重,商辦物業己經成為各大地產公司資金周轉的巨大包袱。
不同於萬達的「斷腕式」手段,綠地控股「去商辦化」顯然溫和得多。2020年前三季度,綠地集團實現營業收入同比正增長,其中:房地產業營業收入佔比43%;基建產業營業收入佔比39%;消費等其他產業營業收入佔比18%。
不過目前,在綠地的項目布局裡,商業或商辦資產仍佔不小的比例。據報導,綠地控股每年新增商辦比例在20%左右。2020年上半年,綠地控股合同銷售金額中,住宅佔比70%,商辦佔比30%;合同銷售面積中,住宅佔比81%,商辦佔比19%。
回到增長矩陣的分析,大基建業務是綠地控股的明星業務,也是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不過這一領域毛利率卻不及房地產業務,地產開發萎縮後,綠地如何保持建築業務規模和增長也成了需要考慮的問題。
02 面目模糊的綠地金融
雖然綠地第二大主業大基建是分拆熱門業務,但誰也沒料到綠地金融吹響了分拆業務的前哨。
在業務矩陣中,「瘦狗」業務暫且是大金融,但在綠地金融獲得數字批發銀行牌照(DWB)後,張玉良是否會將這隻「后翼棄兵」放在重要位置還未可知。
8月份,援引路透社報導,綠地金融計劃在2021年底之前在香港上市,上市前的估值目標超過500億元。
目前,IPO地點和估值尚未被證實。而在螞蟻集團上市停擺之後,監管的籬笆顯然在紮緊,也為綠地金融的上市蒙上了一層不確定性。
房企涉足金融領域,不僅能擴大業務布局,還能提供盈利能力,拓寬融資渠道。在張玉良的描述中,金融產業,立足於"投資+投行"的總體思路,依託自身品牌及資源優勢,在嚴控風險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債權業務、股權業務、資產管理和資本運作齊頭並進的業務格局。
不過,「自融」之嫌一直是房企去不掉的陰影。「一個房地產公司怎麼可能看得上小額貸款的生意呢?這個邏輯就不通。所以最後最有可能的邏輯就是拿金融平臺給自己吸儲,解決燃眉之急。」一位從業多年的金融業內人士告訴風財訊。
事實的確如此,綠地金融正式成立於2011年,在一開始僅僅是為了幫助綠地控股緩解急切的資金需求,角色更像是「公司金融」,主要通過募集民間資本輸血基建與地產的投資。
該人士補充道:「我個人感覺綠地金融做不長久。第一,業務模式邏輯本身就不清晰;第二,金融布局需要集團長時間反哺,但目前集團財務狀況並不好;第三,央行發布了金控的管理辦法,綠地金融顯然是不滿足的。」
來源/網絡
2014年,隨著耿靖的加入,綠地金融也從一家「公司金融」進化成了「金融公司」,主要業務包括債權投資業務,股權投資業務,資產管理和資本運作業務。
據報導,耿靖在證券、保險、銀行、信託四大金融行業都任職過的高管,進修的學位、考取的職稱也都與金融、經濟相關。
張玉良對金融業務給予厚望,所以,耿靖2014年上任綠地金融董事長,綠地集團就要求綠地金融2015年的利潤佔集團淨利潤將近50%。不過這個目標至今還未完成。
從營收貢獻比來看,綠地集團的金融板塊略顯弱勢。過去四年間,該板塊營收佔比均未超過1%,不過卻為集團貢獻著較大利潤,但並未過半。前三季度綠地金融利潤總額25億元,同比增長10%。上半年利潤總額 20 億元,同比增長26%,佔當期綠地總利潤152.87億元的13%。
反觀其他業務,建築行業上半年的毛利率4.84%,而商品銷售行業的毛利率為5.02%。
低毛利的基建和大消費業務無法拯救這隻「大象」,被捲入「債務門」的綠地集團,面臨著降槓桿這一無可迴避的問題,綠地金融顯然將為市場講述一個新的資本故事。
03 「三道紅線」的巨大壓力
況且,表現上力保多元化發展的綠地控股,實際卻藏著負債高企的草灰蛇線。
隨著央行與住建部「三道紅線」的法規出臺,儼然成為龐然大物的綠地控股仍然未能擺脫腳下債務的泥潭,反倒隨著身軀越來越龐大,越陷越深。
以「三道紅線」作為標準,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82.38%,相比年初增長1.58個百分點;淨負債率為183.45%,相比年初增長27.85個百分點;現金短債比為0.78,相比年初增長0.02。連踩「三道紅線」導致債務融資受阻,但綠地反而繼續大舉拿地。
2020年1-9月,新增房地產項目儲備77個,權益土地面積約1053.30萬平方米;權益計容建築面積約2196.12萬平方米。據某數據研究院,綠地集團2020年1-8月新增貨值2610.5億元,位列第四。大舉拿地導致土地支出增加,前三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僅為50.04億元,同比減少45.17%。
華西證券研報顯示,截至今年9月,綠地控股剔除預收帳款後的淨負債率為183.45%,較去年同期上升10.40pct,槓桿率小幅上升。公司在手貨幣資金805.7億元,現金短債比0.78,較去年同期下降0.14,短期償債風險增加。
為此,張玉良把主動降負債去槓桿提上了日程,他表示,要進一步收縮海外房地產項目;加快去化商業、辦公、酒店等存量大宗資產;壓縮短期借款佔比,增加中長期借款佔比,優化有息負債結構……
12月8日,綠地集團官微表示,以自有資金約89億元,將按期足額完成2015年公司債券(第一期)2020年本息兌付,相關資金已完成兌付帳戶打款。
對於2021年1月即將到期的約81億元債券,綠地也將以自有資金為主按期進行本息兌付。
來源/網絡
目前,綠地的多種融資渠道全開,銀行貸款、市場發債、ABS、海外融資等。有業內人士對風財訊表示,倘若能緩解三道紅線下的資金壓力,或許將來綠地控股會嘗試分拆更多業務。
風財訊致電並向綠地控股發送郵件,詢問金融業務、地產業務、財務狀況等問題,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企業的靈魂人物,決定企業的走向。綠地控股董事長、總裁張玉良,無疑是這座巨輪上的舵手。下一篇,風財訊將剖析「地產界三瘋之一」的張玉良,綠地目前企業狀況一切的成因,都和張玉良性格有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