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2500人的國軍殘部,漂泊國外21年,臨終告誡後代:你是中國人

2020-12-12 君江上

軍人,這是一個神聖的職業。軍人以服從為天職,以保護百姓為畢生目標。所以提到軍人,無數人心中對他們都有感激之情。

為什麼要感激軍人?這自然是因為軍人的所作所為值得大家敬佩、值得大家感激。

很多軍人參軍之後,就需要遠離家鄉,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然後不顧性命的在前線拼殺。尤其是在戰亂時期,在場上,軍人的屍體大片大片的躺在上面,看起來很是悽慘。可就是這樣危險的職業,還是有很多願意去做,有很多人願意成為一名軍人。因此,對於這些勇敢、不怕犧牲、敢於付出的軍人,我們怎能不感激?怎能不敬佩?

在這樣的和平時期下,軍人們的待遇很好,他們不管走到哪,都有人為他們送上鮮花和掌聲。但是在戰亂時期,軍人們的日子並不是很好過,甚至在民國時期,有一隊軍人成為了政治犧牲品,被迫流落在海外。而這隊軍人,便是來自革命軍九十三師的軍人。

01

精銳部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啟之後,日本侵入中國、緬甸、印度,為了保衛國家,幾國聯合起來組建聯盟軍。

之後,中國方面派出部隊支援,國民黨第九十三師便在其中。當時,這支隊伍的師長是呂國銓,他是一位非常厲害的人物。

他帶著部隊一路遠徵,最後到達了緬甸周邊。在他的帶領下,這支部隊經過了幾十場戰役,當時他們手上握有先進的武器,所以他們每一次對敵,基本都能大獲全勝。從這支隊伍的戰績來看,他們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精銳部隊。

後來這支部隊又參與了同古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並且都取得了勝利。

可就是這樣一支精銳部隊,卻被他們的上級拋棄了。

這支部隊本來屬於李彌帶領的國民黨第八軍,但由於國民黨在抗戰中步步敗退,於是李彌拋棄部隊,逃到了臺灣。

如此一來,九十三師就成了"孤兒",沒有人管。無奈下,這支隊伍就只能一路遊走,最後到了緬甸、泰國、寮國交界處。

在這裡,他們又遇到了一些殘餘的部隊,大家都流落至此,便團結起來,集合成一方勢力。

在1950年,共有7000多人集結了起來,他們打算進入金三角地區,在這裡找一個安身之地。

金三角地區本就很混亂,緬甸政府為了不讓多餘的勢力攪進來讓這裡變得更混亂,打算驅逐他們。這支隊伍自然不想離開,於是戰爭開始。

別看九十三師人數不多,但這些人都是經過了多次戰爭的人,每一位都擁有著過硬的戰鬥經驗,這樣的隊伍對上了緬甸軍,贏面當然很大。雙方多次對戰之後,緬甸方面都沒有討到好,只能漠視他們在金三角盤踞。

02

堅守使命

當九十三師在金三角地區闖出名號以後,李彌知道了這件事情,他眼珠一轉,打算利用這支隊伍為自己謀利。

他開始到處宣傳,說這支隊伍是他刻意留在邊界的,打算等時機成熟後,就讓他們反攻大陸。之後他還向蔣先生邀功,說這是他的先見之舉。

他聯繫上了九十三師,忽視了這些軍人們給他發出的回家請求,下令要求他們進攻大陸。

這些軍人們好不容易過上了一段安生的日子,這突然間又讓他們去打仗,他們內心是極為不願意的。但是服從是他們的天職,就算他們心中不滿,他們也還是對大陸發動了攻擊。

由於這支部隊多次在戰場上拼殺,經驗那是相當足,因此他們一發動攻擊,就是火力滿滿,速度相當快地佔據了四座邊境城市。

中央方面得到消息後,派了三個軍的兵力將他們打回了緬甸。

緬甸政府一看這支隊伍這麼落魄的被打回來,覺得機會來了,可以一雪前恥。於是緬甸政府立即聯繫了印度政府,雙方確立了合作,共同派兵攻打九十三師。甚至為了徹底消滅這支隊伍,緬甸方面還花大價錢請了國際僱傭兵幫忙。

九十三師對上兩國軍隊,還要面對一流的僱傭兵,打的是相當頭疼。可他們已經沒有選擇、沒有退路,只能咬牙硬上。憑藉著破釜沉舟的勇氣,憑著不要命的打法,他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後,最終贏得戰爭。

緬甸政府的如意算盤落空,心中覺得委屈,居然向聯合國哭訴,要求這支國民黨軍隊撤出他們的範圍內。

之後聯合國就向臺灣當局發了消息,讓他們撤走這支隊伍。可李彌心有不甘,他覺得這支隊伍驍勇善戰,是一把可以利用的好刀。因此他在撤走這支部隊時耍了心眼,只撤了一小部分老弱殘兵,留了大部分人駐守緬甸。

這些人也想回到國家,他們發出的請求,卻被拒絕。

03

心向中國

50年代末,這支國民黨軍隊在緬甸邊界一直遊走,緬甸方面覺得很頭疼,求到了解放軍的身上。

北京方面知道了此事,同意派兵出徵緬甸。沒想到,解放軍和九十三師的人對上也沒有討到好。九十三師的人畢竟在這裡佔據了很多年,對當地比較了解,因此他們利用地形,很快的打敗了解放軍。

之後,聯合國、解放軍,同時向臺灣施壓,李彌沒辦法,又撤回了5000士兵,仍留下2500人在緬甸邊境。

到了1965年,李彌又蠢蠢欲動,向九十三師的人發布命令,讓他們反攻大陸。但這一次,這支隊伍沒有聽命。

又過了一段時間,緬甸方面覺得實在奈何不了這支隊伍,打算招安他們。可這些人心向祖國,沒有忘記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便拒絕了招安。

接下來,這支隊伍又遊走到了金三角附近的泰國領地,泰國政府還是比較仁慈,允許他們留在當地。

些人也很感激,在泰國政府清理大毒梟時,他們還常常幫忙,屢次立下大功。

在1970年,泰國國王親自對這支多次幫助泰國的隊伍進行招安,當時這些人已經老了,為了有一個穩定的生活,他們同意了招安。不過,雖然他們入了泰國國籍,成了泰國人,但他們始終覺得自己是一位中國人。這些老兵們在臨死時還會告訴後代:要記住,你是中國人!

相關焦點

  • 玻里尼西亞人真的是中國人的後代嗎?
    一部分說南亞語系的華南人進入熱帶東南亞地區,也就是今天的越南緬甸泰國等地,另外一部分說南島語系的則進入中國臺灣地區。而在此後不斷的中原人擴張中形成了連鎖反應,南島人生存空間進一步被擠壓,他們不得不進入大海尋找新的居住地。首先是東南亞的擴張。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南島人在第一次擴張中來到了菲律賓,隨後公元前2500年左右向西南來到印度尼西亞的加裡曼丹島。
  • 有人說,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後代
    「知鴉」通識課《就愛回答你的問題》,搜素各領域的冷門問題,以嚴肅知識作答,剖析問題背後的事實和邏輯,在滿足好奇心的同時,拓寬你的知識邊界。 今天我們挑選其中的一節:「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他們真的是中國人的後代嗎?」
  • 三百多年前,這個家族被迫離開祖國,後代仍稱:我們是中國人
    由此可見,宗族觀念已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無論中國人走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查一查族譜、家譜,就能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經的生存情況。 但他臨死前,告誡子孫們要必須回中原尋根問祖,告訴他們是中國河北廣平人。 田好謙去世後,他的兒子田會也很有出息,朝鮮派田會出使清朝,互通友好。於是,田會趁著這個機會,找到了父親的故鄉——廣平風正村,並與族人共話當年,還把田氏族譜的後代資料補寫完整。
  • 有一支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晚清時期清軍的軍事實力雖然不強但是士兵規模卻非常龐大,那麼你知道清朝滅亡後,那些清軍殘部去哪了嗎?有一支竟藏到1987年才被人們發現。據相關資料顯示,晚清時期的清政府昏庸不堪,雖說兵力規模達到了上百萬,但是整體的作戰水平並不高。其中作為主力軍的八旗兵以及綠營兵在對外作戰開始後沒多久便被盡數擊潰,倖存下來的士兵或選擇了回家或選擇了加入地方軍。
  • 一首血盟救國軍軍歌,最後成了《義勇軍進行曲》創作的「母本」
    這是遼東血盟救國軍的軍歌,當你看到的時候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對,它最接近田漢作詞的那版《義勇軍進行曲》。這首軍歌產生於1931年10月的遼東,離九一八事變才剛剛過去一個多月,它的詞作者是孫銘武、孫銘宸、張顯銘。三個人均為遼寧省清原縣人氏。
  • 解放戰爭:從45年的長治到50年的海南,國軍總共戰死多少名將官?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早期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敗退臺灣時僅剩60餘萬殘部,共有超過八百萬官兵(包括253萬非正規軍)被我軍斃傷、俘虜、改編,或主動起義投誠。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從1945年的長治(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長治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他是最後落網的少將特務,潛伏8年因成語暴露,臨終留下一大遺憾
    歷史九點半/文1949年國民政府敗退臺灣後,在大陸留下了很多特務間諜,他們潛伏於各地,等待時機,出來搗亂。經過建國後幾年的剿匪盤查,很多特務都被陸續逮捕,但仍舊有一些潛伏的很深。在這些潛伏的特務中,有一位級別最高,官至國軍少將,此人潛伏了8年,後來因為一個4字成語暴露身份被捕,成為大陸最後一個落網的少將級特務。
  • 被質疑6500年後被證實是超科學,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下告誡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每天正午12點在同樣的位置立一根,下面鋪一張白紙,在筷子陰影的頂端做一個標記,那麼一年下來這個標記呈現給你的是一個正8字的葫蘆,在兩端的頂點就是春分和秋分,這兩天陽光直射赤道,而腰部就是冬至和夏至,24節氣有序的分布在標記線上,順著這個思路你大概就知道易經是一個邏輯多麼嚴謹緊密的規律了,分毫不差,只是我們失去了解讀它的能力。
  • 1990年老人臨終前曾留下告誡
    1990年老人臨終前曾留下告誡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 如果你小腳趾甲分成兩瓣,那你可能不是純正漢人,是鮮卑人後代
    鮮卑族是誕生於蒙古高原的一支遊牧民族,具有兇猛的民風,據東漢胡廣《史記》記載:「鮮卑,東胡別種。鮮卑族起源於被匈奴擊敗的東胡族,活躍於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其歷史影響僅次於匈奴。鮮卑族世世代代騎射技藝精湛,戰法精湛,並始終保持著一種信仰圖騰的草原傳統文化。公元前45年,鮮卑人與匈奴、東漢發生戰爭,鮮卑人首次與中原接觸。
  • 兩個精銳德械師竟幹不過日軍三千人,國軍戰鬥力何為如此「弱」
    一提到淞滬會戰,很多朋友都納悶過一個問題:兩個裝備精良的國軍德械師,為何就吃不下一個區區3000人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呢?難道德械真的就比不過日械嗎?這裡要澄清一點的是,當時日軍在上海的陸戰隊並非只有3000人,僅上海特別陸戰隊一支就有2500人,再加上其他幾支,陸戰隊總數約有5000多人。(日本海軍陸戰隊)日軍除了單兵素質遠高於國軍外,還有一支完整的艦隊和航空部隊支援地面作戰,其實日軍的綜合實力遠超於國軍。淞滬會戰中,「德械師」,乃至整個中國軍隊的抗戰決心是不容置疑的。
  • 粟裕的強勁對手,創造了國軍兵團司令帶隊衝鋒的唯一戰例
    1935年6月,在與賀老總指揮的紅二、六軍團作戰中,由於跑得快,致使自己的上司四十一師師長張振漢在忠堡兵敗被俘,從而成就了張振漢這個國民黨陸軍中將跟隨紅軍長徵的記錄。他接手的25軍,是剛組建的新部隊,裡面有川軍,有東北軍,也有摻雜的中央軍,徹徹底底的一支雜牌軍部隊。黃百韜當上25軍軍長後,開始整頓軍隊,大刀闊斧訓練這支雜牌軍,使得他這支雜牌軍,戰鬥力大大提高,特別善於近戰和夜戰,射擊搏鬥各項指標遠遠高於普通國軍,使之徹底擺脫了雜牌,成為了一支精銳部隊。解放戰爭時,25軍被整編為整編25師,屢屢讓解放軍吃虧,戰鬥力相當強悍。
  • 如果你小腳趾甲分成了兩瓣,那可能不是純正漢人,而是鮮卑人後代
    1388年,剛剛建國不久的明朝因為各地常年的戰火,四處生靈塗炭,人口稀疏。為了更快地恢復各地的經濟,朱元璋決定從人口眾多的山西向各地移民。為了區分移民的人和本地人,朝廷把山西移民匯聚在一棵古槐樹下,把每個人的腳小拇指甲上劃一刀作為區分的標記,從而留下了這個故事。
  • 「中國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1990年一位老人臨終告誡
    哲學大師臨終留下一句話,千叮萬囑,將一本書視為中國崛起的依仗馮友蘭,這個名字背後,是近代中國的哲學光芒在閃爍,其留下的諸部哲學巨著,直到今天依舊影響著世人。直至臨終之前,他依舊心憂著中國的哲學未來,面對近旁子女的戀戀不捨,他卻心狠不顧,單留下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語罷,老人於1990年11月26日與世長辭,其留下的金口玉言卻值得世人警覺。
  • 賣火柴的貨郎,竟是潛伏的國軍少將特工,新中國讓其懺悔一生
    由於國民黨反動政權在大陸的徹底失敗,蔣家王朝頃刻間灰飛煙滅,隨著殘餘的反動勢力退往臺灣,有一位供職於國軍高層的特務,卻陰差陽錯沒有趕上最後一班飛往臺灣的航班。因此留在了大陸,開始了他的潛伏之路。這位特工就是出生於1907年的鄭蘊俠,他的父親曾經師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留學生,也曾與孫中山共事。
  • 初月號:為掩護日艦隊殘部單獨對抗美軍艦隊 最後堅持一個半小時
    這艘軍艦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孤軍與美國一支艦隊對峙,並以自身被擊沉為代價,讓日本海軍參戰殘部最終脫離戰場,沒有全軍覆沒,這艘驅逐艦就是初月號。據介紹,初月號是日本海軍秋月級防空型驅逐艦的四號艦,該艦於1941年7月開工建造,次年5月份下水,並於當年年底加入日本帝國海軍。
  • 東條英機的後代如何?子孫都成了富豪,中國人都在用他們的產品
    他的子孫都成了富豪,很多中國人都在用他們公司的產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過「三大魔頭」,他們就是墨索裡尼、希特勒和東條英機,這三位只有東條英機最可恨,我國死傷了那麼多的無辜百姓都是因為東條英機,東條英機還用生化武器來屠殺我國百姓。戰爭結束後,東條英機被判處了絞刑,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東條英機死後,他的後代們現在都如何。
  • 聊一聊1946年國民黨整編師的編制情況「1」
    整編14師,多數人想不到,就是計劃由五大主力的新6軍整編而成。原因是新6軍下轄有一個14師,同樣新1軍的整編為整50師,原因和新6軍相同,因為其下轄有50師。 國軍整編師的編制情況如下(整編1-30師): 1、國軍榮1師(計劃整編為整69師):轄3、166、暫26旅,中央軍,半美械裝備。
  • 解放戰爭被俘的國軍將領中,職務和軍銜最高的分別是誰?結局如何
    然而解放戰爭爆發後,短短三年多時間,老蔣就敗光了800多萬大軍,同時還有上百名國軍高級將領被俘。那麼在這些俘虜當中,職務和軍銜最高的人分別是誰呢?被俘職務最高的人:湯堯。湯堯是安徽合肥人,早年加入過青幫,從軍後擔任過黃埔軍校兵器教官。之後一直在國軍中從事後勤和參謀工作,因此名聲不顯。
  • 曾國藩講透人生的4句告誡,讀後醍醐灌頂
    曾國藩的名氣在我們中國人心中應該是相當大了。他是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並稱 「四大名臣」,甚至有人推崇他為千古第一完人。這樣一個牛逼的人物,他的後代一點也不比他差,至今曾家近200年的傳承中,聲名遠揚之人達240多位,如外交家曾紀澤,「翰林才子」曾廣鈞,教育部副部長曾昭掄,全國婦聯副主席曾憲植等。都說富不過3代,曾國藩又是如何讓曾家近200年,人才輩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