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漢軍跨越2000裡,救26個堅守城池的壯士,千年前不拋棄

2020-12-16 以墨傳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歷史上,從不缺少慘烈的戰爭,也不缺少誓死捍衛城池的英雄。然而千裡馳援只為救援26個守城的壯士,歷史上卻也僅僅只有一次,拼死殺敵容易,堅守很難,但是鐵骨錚錚的漢子用他們的行動,書寫了彈盡糧絕後的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寫盡了戰爭的殘酷和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決絕。然而為了家國大義,奮力殺敵,向死而生,也是戰場前,不得已的選擇。一腔熱血灑在邊關,只為保護想要保護的人,只為保護想要保護的國家,只為結束連年的徵戰帶來的民不聊生,是為大義。

提攜玉龍為君死

漢朝時期,邊關西域充滿了血雨腥風,一直都不平靜。為了奪取更多的既得利益,戰爭總是毫無徵兆的一觸即發。經過了幾代將領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不懈努力,平定了西域和車師國,並且設置了西域都護府,派耿恭、關寵兩名戰爭經驗豐富的大將鎮守城池。

表面看,戰爭似乎偃旗息鼓了,但是平靜的表面下,實則暗潮洶湧,僅僅在幾個月後,不甘寂寞、對富庶的西漢土地,有著無限嚮往的匈奴便又挑起事端發動了進攻。匈奴也是有策略的,並不是單兵作戰,而是聯合了西域的另外兩個國家,去進攻都護府。在兩國兵力的夾擊下,西域都護陳睦誓死捍衛,全軍覆沒。

面對這樣不利的形勢,耿恭並沒有坐以待斃,在兵力不足千人的情況下,先是派出300援兵救援,然後帶領僅存的兵力退守疏勒城。同時立刻派出使者,一路快馬加鞭回到東漢朝廷尋求援助。然而畢竟山高水長,相隔幾千裡遠,不說一路行軍的艱難,就怕是援軍還沒到,城池便了。

此時的東漢,漢章帝剛剛繼承了皇位,據歷史記載,收到耿恭救援的請求後,朝堂之上,關於是否救援也是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各執一詞,吵得不可開交,邊關的距離有幾千公裡,路途遙遠,而且路況艱險,即使馬不停蹄,一路狂奔,也要走上兩個月,耿恭能夠堅持那麼久嗎?

而朝堂上也有另一種聲音,邊關的戰士為了守衛家鄉,拋頭顱灑熱血,做出了無畏的犧牲和奉獻,如果不去救援,會讓朝廷寒了邊關浴血奮戰的將士的心,以後的戰爭,還會靠著誰去奮力殺敵?所以,無論援兵到達前,他們是能夠奮戰到最後,還是會全軍覆沒,朝廷一定都不能放棄他們,必須派兵救援。

八千裡路雲和月

無論是基於人道主義,還是為了凝聚人心,漢章帝都決定派兵增援耿恭。但是邊關距離實在太遠了,在當年交通極度不便利的情況下,兩千裡,日夜不停地行走,也要至少一個多月的路程,心有餘而力不足鞭長莫及的感覺就是如此了。漢朝是派出的7000援軍,日夜兼程,爬山涉水,為了同袍的期許,不敢耽擱。

去到邊關,需要越過重重障礙,還要爬過一座天山,行軍起來也是一場艱辛,而且還不知道守城的士兵能夠堅持多久,是否能夠堅持到他們的到來,然而想到同袍們在刀尖上舔血,每日浴血奮戰,奮勇殺敵,這些苦還是不算什麼的,只是想著,有一線的希望也要翻山越嶺,早日到達。

援軍在路上日夜兼程,而守軍在城內也是度日如年,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能夠堅持多久,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生的希望,更不能放棄抵抗,雖然不知道援軍何時能夠到達,但是耿恭和關寵以及守衛的士兵,都秉承著一個信念,誓死捍衛漢朝邊關。

即使是陽春三月翻越天山也是困難重重,更何況是在冬天,山上厚厚的積雪,行走起來困難重重,但是援軍也都是有情有義的漢子,既然選擇出發,就要見到邊關的同袍,哪怕僅僅是一具冰冷的屍體,也要將的屍首抬回去。如此熱血而感人的同袍情誼,以及堅定的救援決心,也是感天動地的,也算是對守軍的承諾吧。

半卷紅旗臨易水

即使一路披荊斬棘、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快馬加鞭,援軍還是在幾個月後才到達。然而這邊的援軍不輕鬆,那邊的守軍也是異常的艱難,匈奴人接連進行了多次進攻,都沒有拿下城池,他們改換了策略,切斷了城裡的水和食物的來源,沒水喝沒有食物吃,看你們能堅持多久。

然而他們的如意算盤打錯了,錯誤的估計了漢朝軍人的堅韌。沒有水便在城中開鑿挖井取水,沒有食物就吃皮革度日。甚至在最艱難的日子裡,驅韃虜飲胡血,踏破賀蘭山缺。為了生存,吃胡人的肉,飲胡人的血,即是對胡人的憤恨,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吧。

鑿井取水,也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程,最難的時候,從馬糞裡榨取水來喝,然而還是有很多士兵因為缺水活活的渴死。而沒有食物,在無可奈何之下,士兵們將自己身上皮革煮熟了吃,但是也有連皮革都沒得吃的時候,還是有許多士兵被活活地餓死了。

不得不說匈奴的這一招棋太高明了,不靠武力,攻心為上。沒有水和食物,漢朝士兵已經難以為繼,雖然士氣逐漸下降,但還在苦苦支撐。匈奴派出了使者,覺得在這樣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耿恭能明智的選擇投降,而且還承諾,只要耿恭投降,高官厚祿、錦衣玉食、美女宅院可以任選。

但是耿恭是有骨氣的、有著高傲的民族氣概,更是一個非常忠心的人,無論什麼樣的條件,他都視如糞土,在他心裡,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守住城池,等待援軍,哪怕只剩下一個戰士,也不能輕易放棄。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就在耿恭他們山窮水盡的時候,援軍到了。

援軍一到,漢軍士氣大漲,裡外配合與與匈奴大軍進行了一番鏖戰,家仇國恨加上幾個月的圍困,同仇敵,很快便成功打敗了敵人,但是關寵已經陣亡了,他的手下們也已經全軍覆沒,而耿恭帶領的隊伍,也只剩下26人,援軍看到這26人,百感交集,他們不愧為大漢的脊梁。

援軍帶領著邊關僅剩的26人,殺出匈奴的重重包圍,向漢朝地界撤退。一路上翻山越嶺,經過無數艱難跋涉,終於在漢章帝建初元年,到達了大漠孤煙直的玉門關,而此時,鎮守邊關的26人也僅剩了13人,這就是歷史上的"十三將士歸玉門"。外面旌旗飄揚,13個將士面如枯槁,衣衫襤褸,淚流滿面。

結語

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鎮守邊關的將士們不辱使命,完成了守城的重託,遭遇了圍城、斷水、沒有食物的窘境,依然同心協力,堅守家國情懷,沒有放棄,1000餘人的部隊拼到了最後,只剩下了13人,狀況慘烈可想而知,然而他們的精神鑄成了大漢昌盛的靈魂。

葡萄,欲飲馬上催。當士兵出徵的那一刻,或許就報捍衛國家、捍衛民族、戰死沙場的決心。而一個國家,最珍貴的就是這種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有了這樣的民族精神支撐,一個國家怎能不強大?而漢朝能夠有後來的輝煌,靠的也是無數可歌可泣的將士,書寫的恢弘篇章。

相關焦點

  • 關於八百壯士的幾個史實
    原因是此時大場已經失守,閘北已經淪陷,日軍的攻擊重點已不在這裡,而轉移到蘇州河往南了。 說到這裡不能不服這宣傳工作的效果。就在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的同時和之後,距此很近的蘇州河的攻防作戰特別的激烈和殘酷。
  • 淞滬會戰|為何只剩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
    而從那時到今天的70餘年裡,不斷出現戰事是誰挑起、中方在戰略戰術上的得失的爭議。8月10日,澎湃新聞對民國軍事史學者胡博進行了專訪,請他從軍事角度解讀那場空前規模的大會戰。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內的油畫。「四行倉庫」見證了1937年8月13日爆發的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死守孤樓與日寇力戰四晝夜的歷史。
  • 「八百壯士」唯一在世的楊養正檔案曝光,附​「八百壯士」歷史...
    新來的士兵不教立正不教稍息就教打槍,有些人就是抓來的壯丁。圖為戰場上的將領,中為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淞滬戰場,國民黨陣亡校尉級以上軍官近千名,其中少將以上軍官10餘人(不包括犧牲以後追晉者)。其中88師264旅旅長黃梅興是戰中犧牲的第一個將軍;78軍18師師長朱耀華舉槍殉國;67軍軍長吳克仁為掩護大部隊撤退犧牲。圖為中國軍人在四行倉庫周圍的演習。
  • 「八百壯士」唯一在世的楊養正檔案曝光,附 「八百壯士」歷史影像...
    淞滬戰場,國民黨陣亡校尉級以上軍官近千名,其中少將以上軍官10餘人(不包括犧牲以後追晉者)。其中88師264旅旅長黃梅興是戰中犧牲的第一個將軍;78軍18師師長朱耀華舉槍殉國;67軍軍長吳克仁為掩護大部隊撤退犧牲。
  • 70多歲出徵,三次違抗皇命平羌叛亂,86歲壽終正寢,這位漢將很剛
    本始年間(前73年-前70年),趙充國擔任蒲類將軍,帶領三萬多騎兵,從酒泉出兵徵討匈奴。由於烏孫先期而至,漢軍後發,沒能趕上圍殲匈奴的計劃,於是他帶兵出塞一千八百多裡,西去候山,殺死匈奴數百人,俘虜牲畜七千多頭。元康三年(前63年),先零向匈奴借兵,準備攻打鄯善、敦煌,以斷絕漢朝與西域各國來往的通道。
  • 六路大軍,21萬兵力,漢擊匈奴戰略縱深之戰評述
    漢昭帝元鳳三年(公元前78年),匈奴又派騎兵3千多人進襲五原,殺掠吏民數千人,然後又以數萬騎兵至漢邊境「打獵」,想乘漢不備襲掠漢邊境。但由於漢軍戒備森嚴,未能如願。接著以漢武帝曾孫病已即位,即漢宣帝。漢宣帝劉詢即位後,烏孫昆彌再次上書,請求漢救援說:「烏孫連續不斷地遭受匈奴侵掠,烏孫願意以全國半數精兵5萬人,全力進攻匈奴,敬請漢天子出兵,以救烏孫公主!」於是,漢宣帝遂決定出兵救烏孫,擊滅匈奴。
  • 無川不成軍!西充800壯士出川抗日,只剩下1人
    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無名英雄。據統計,八年中共有350餘萬川軍先後充實到抗戰隊伍中。也就是說,大約每15個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線;全國抗日軍人中,每5個中就有1個是四川人。川軍傷亡總人數約64萬,這意味著在八年中,川軍每天犧牲200人。冬天裡只有草鞋穿的川軍,曾被稱為最糟糕的軍隊。
  • 抗日著名「八百壯士」還有一人倖存(圖)
    10月26日至11月1日,上海基本失陷之時,一支中國孤軍據守蘇州河西岸的「四行倉庫」,浴血奮戰四天四夜,多次擊退日軍。這就是淞滬會戰中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參加這場保衛戰的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  這位在農家蟄伏數十年的抗日老兵,前日與一位對抗戰歷史深有研究的人士接觸,其曾經的輝煌被意外「發掘」出來。此人士激動異常,昨日在微博上「廣而告之」,轟動業界。  楊根奎跟小兒子楊祖志一家住在一起。說起自己當年的經歷,老人思路清晰、口齒清楚,部隊番號、連級以上長官的名字都如數家珍。楊根奎說,他只在軍隊裡才用楊根奎這個名字。
  • 《八佰》中的八百壯士後來結局都怎麼樣了?謝晉元最令人唏噓
    他哪裡想到,在四行倉庫的四天四夜的堅守會換來在勞營被羈押四年的待遇。更想不到的是刺殺自己的人是曾經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 新千年以來,一段段塵封的往事被反覆提及,一位位當年的壯士也被一一發現。 作為大陸地區最後一位離世的「八佰壯士」,時任88師第524團的少尉排長楊養正,在2005年第一次重返四行倉庫舊址的時候泣不成聲,淚水也打溼了不少人的心情。並於2010年12月16日走完了這傳奇而又平淡的一生,離開了這片當年誓死捍衛的土地。
  • 8000壯士守常德,僅83人活下!這樣真實的國產片不該被埋沒
    有著「川黔咽喉」之稱的常德,儘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易攻難守無險可依,幾乎就是個活靶子。更要命的是,守衛常德城的只有8000餘位中國將士,而日軍的數量,超過3萬人。天時地利人和,他們樣樣不佔,想要守得雲開見月明,看起來難於登天。
  • 天天學習|異域琉璃,跨越千年見證文明互鑑
    千年前,異域琉璃讓唐都驚豔,詩人韋應物把他所見到的琉璃寫進詩裡。通身晶瑩剔透、花紋裝飾繁複,這件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雖然在地下埋藏千年,如今依然光彩奪目——陝西寶雞法門寺博物館內,來自唐代的異域琉璃器真實展現在人們眼前。一千多年前,這些具有明顯異域風情的琉璃器如何跨越萬裡來到長安?它們又見證了怎樣一段文明交融史?
  • 讀書| 「八百壯士」 謝晉元
    在上海,有一支四百多人的中國軍隊堅守在蘇州河北岸,寧死不降,抗擊數萬日軍。這支守軍後來以「八百壯士」的稱號聞名於世,指揮官叫謝晉元。他們因此得以堅守更多時日。日軍一邊武力攻打,一邊請公共租界工商部總董費信惇將中國軍隊趕出倉庫,遭到謝晉元的堅決拒絕,但在堅守了四天之後,蔣介石讓謝晉元撤入英租界,至此謝晉元的部隊已殺死日軍兩百多人,自己傷亡了二十七人。1937年10月27日清晨,日軍發現四行倉庫內仍有中國守軍,立刻發動進攻,受到「八百壯士」的猛烈阻擊。
  • 禹王山阻擊戰,60軍為啥能堅守27個晝夜?日軍:火力比我們還猛
    抗戰全面爆發前,這些地方部隊雖然名義上聽從老蔣的指揮,但實際上卻並不買帳。抗戰全面爆發後,基於民族大義,這些雜牌部隊紛紛奔赴抗日前線,和日寇浴血搏殺。滇軍第60軍更是在禹王山一戰成名。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雲南王龍雲將全省的主力部隊整編為60軍,全軍轄三個師4萬餘人。
  • 「八百壯士」一人依然健在 現居住成都金堂(圖)
    ,90歲  新聞背景  1937年10月26日,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淞滬會戰的最後階段,中國軍隊以一個營的兵力與日軍對抗,堅守上海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撤出上海城。在四天五夜的慘烈戰鬥中,斃敵兩百餘人,史稱「八百壯士」。中國軍隊以生命的代價,贏得了這場孤軍之戰的勝利。毛澤東主席曾為「八百壯士」題詞:「八百壯士,民族革命典型」。  不久前,在我市金堂縣白果鎮務農數十年的老人楊根奎被研究抗戰歷史的專家「發掘」,並通過微博等新媒體迅速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原來,「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八百壯士」中還有一位健在的老兵。他,就在成都,就在我們身邊。
  • 獨守孤城,不為大漢恥,古人認為他的氣節超過蘇武
    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從此匈奴十餘年不敢南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
  • 讀書|「八百壯士」 謝晉元
    在上海,有一支四百多人的中國軍隊堅守在蘇州河北岸,寧死不降,抗擊數萬日軍。這支守軍後來以「八百壯士」的稱號聞名於世,指揮官叫謝晉元。 他們因此得以堅守更多時日。 日軍一邊武力攻打,一邊請公共租界工商部總董費信惇將中國軍隊趕出倉庫,遭到謝晉元的堅決拒絕,但在堅守了四天之後,蔣介石讓謝晉元撤入英租界,至此謝晉元的部隊已殺死日軍兩百多人,自己傷亡了二十七人。
  • 八百壯士
    此時天色已亮,從新垃圾橋原路返回已不可能。謝晉元就衝她喊:「衝過馬路,跳下河!」   楊惠敏從蘇州河遊回了南岸。而此時,南岸的人群已經向四行倉庫上高高升起的國旗歡呼了!   壯士不辱使命   堅守四行倉庫的勇士們本已下定了必死的決心,然而,事態的發展,並不是他們個人的意志能夠決定的。
  • 渾河血戰——七千明軍對一萬八旗,後金殘勝
    七千明軍對一萬八旗,號稱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第一次吃到了苦頭,最後也是靠著兵力的優勢,用人命獲得了殘勝。公元1621年,明天啟元年。努爾哈赤趁明朝遼東經略熊廷弼去職,巡撫袁應泰舉措失當的機會,於是年三月直逼瀋陽,隨即在十三日揮兵猛攻。此時一支由川浙兵組成的援遼大軍在總兵童仲揆等率領下,推進到渾河,欲與瀋陽城內的明兵對後金兵進行夾擊。
  • 千年「漢印」延綿湖北省博物館
    「以漢為名」:博物館奇遇夜對文化的珍藏和堅守,當然首先要關注博物館。擁有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越王勾踐劍、曾候乙編鐘、東周銅升鼎等「鎮館之寶」的湖北省博物館,被認為是湖北省的文化高地。因漢而築:文化運營實錄這次「漢文化」主題展另一主角,是在武漢中央文化區為武漢帶來漢街、漢秀等「漢文化」主題文化、商業配套的武漢萬達。由它來共襄盛舉,可謂再合適不過。此次在活動中發布的「御湖漢印」住宅產品,將成為武漢中央文化區「漢文化」系列主題產品的「蓋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