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歷史上,從不缺少慘烈的戰爭,也不缺少誓死捍衛城池的英雄。然而千裡馳援只為救援26個守城的壯士,歷史上卻也僅僅只有一次,拼死殺敵容易,堅守很難,但是鐵骨錚錚的漢子用他們的行動,書寫了彈盡糧絕後的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寫盡了戰爭的殘酷和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決絕。然而為了家國大義,奮力殺敵,向死而生,也是戰場前,不得已的選擇。一腔熱血灑在邊關,只為保護想要保護的人,只為保護想要保護的國家,只為結束連年的徵戰帶來的民不聊生,是為大義。
提攜玉龍為君死
漢朝時期,邊關西域充滿了血雨腥風,一直都不平靜。為了奪取更多的既得利益,戰爭總是毫無徵兆的一觸即發。經過了幾代將領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不懈努力,平定了西域和車師國,並且設置了西域都護府,派耿恭、關寵兩名戰爭經驗豐富的大將鎮守城池。
表面看,戰爭似乎偃旗息鼓了,但是平靜的表面下,實則暗潮洶湧,僅僅在幾個月後,不甘寂寞、對富庶的西漢土地,有著無限嚮往的匈奴便又挑起事端發動了進攻。匈奴也是有策略的,並不是單兵作戰,而是聯合了西域的另外兩個國家,去進攻都護府。在兩國兵力的夾擊下,西域都護陳睦誓死捍衛,全軍覆沒。
面對這樣不利的形勢,耿恭並沒有坐以待斃,在兵力不足千人的情況下,先是派出300援兵救援,然後帶領僅存的兵力退守疏勒城。同時立刻派出使者,一路快馬加鞭回到東漢朝廷尋求援助。然而畢竟山高水長,相隔幾千裡遠,不說一路行軍的艱難,就怕是援軍還沒到,城池便了。
此時的東漢,漢章帝剛剛繼承了皇位,據歷史記載,收到耿恭救援的請求後,朝堂之上,關於是否救援也是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各執一詞,吵得不可開交,邊關的距離有幾千公裡,路途遙遠,而且路況艱險,即使馬不停蹄,一路狂奔,也要走上兩個月,耿恭能夠堅持那麼久嗎?
而朝堂上也有另一種聲音,邊關的戰士為了守衛家鄉,拋頭顱灑熱血,做出了無畏的犧牲和奉獻,如果不去救援,會讓朝廷寒了邊關浴血奮戰的將士的心,以後的戰爭,還會靠著誰去奮力殺敵?所以,無論援兵到達前,他們是能夠奮戰到最後,還是會全軍覆沒,朝廷一定都不能放棄他們,必須派兵救援。
八千裡路雲和月
無論是基於人道主義,還是為了凝聚人心,漢章帝都決定派兵增援耿恭。但是邊關距離實在太遠了,在當年交通極度不便利的情況下,兩千裡,日夜不停地行走,也要至少一個多月的路程,心有餘而力不足鞭長莫及的感覺就是如此了。漢朝是派出的7000援軍,日夜兼程,爬山涉水,為了同袍的期許,不敢耽擱。
去到邊關,需要越過重重障礙,還要爬過一座天山,行軍起來也是一場艱辛,而且還不知道守城的士兵能夠堅持多久,是否能夠堅持到他們的到來,然而想到同袍們在刀尖上舔血,每日浴血奮戰,奮勇殺敵,這些苦還是不算什麼的,只是想著,有一線的希望也要翻山越嶺,早日到達。
援軍在路上日夜兼程,而守軍在城內也是度日如年,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能夠堅持多久,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生的希望,更不能放棄抵抗,雖然不知道援軍何時能夠到達,但是耿恭和關寵以及守衛的士兵,都秉承著一個信念,誓死捍衛漢朝邊關。
即使是陽春三月翻越天山也是困難重重,更何況是在冬天,山上厚厚的積雪,行走起來困難重重,但是援軍也都是有情有義的漢子,既然選擇出發,就要見到邊關的同袍,哪怕僅僅是一具冰冷的屍體,也要將的屍首抬回去。如此熱血而感人的同袍情誼,以及堅定的救援決心,也是感天動地的,也算是對守軍的承諾吧。
半卷紅旗臨易水
即使一路披荊斬棘、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快馬加鞭,援軍還是在幾個月後才到達。然而這邊的援軍不輕鬆,那邊的守軍也是異常的艱難,匈奴人接連進行了多次進攻,都沒有拿下城池,他們改換了策略,切斷了城裡的水和食物的來源,沒水喝沒有食物吃,看你們能堅持多久。
然而他們的如意算盤打錯了,錯誤的估計了漢朝軍人的堅韌。沒有水便在城中開鑿挖井取水,沒有食物就吃皮革度日。甚至在最艱難的日子裡,驅韃虜飲胡血,踏破賀蘭山缺。為了生存,吃胡人的肉,飲胡人的血,即是對胡人的憤恨,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吧。
鑿井取水,也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程,最難的時候,從馬糞裡榨取水來喝,然而還是有很多士兵因為缺水活活的渴死。而沒有食物,在無可奈何之下,士兵們將自己身上皮革煮熟了吃,但是也有連皮革都沒得吃的時候,還是有許多士兵被活活地餓死了。
不得不說匈奴的這一招棋太高明了,不靠武力,攻心為上。沒有水和食物,漢朝士兵已經難以為繼,雖然士氣逐漸下降,但還在苦苦支撐。匈奴派出了使者,覺得在這樣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耿恭能明智的選擇投降,而且還承諾,只要耿恭投降,高官厚祿、錦衣玉食、美女宅院可以任選。
但是耿恭是有骨氣的、有著高傲的民族氣概,更是一個非常忠心的人,無論什麼樣的條件,他都視如糞土,在他心裡,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守住城池,等待援軍,哪怕只剩下一個戰士,也不能輕易放棄。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就在耿恭他們山窮水盡的時候,援軍到了。
援軍一到,漢軍士氣大漲,裡外配合與與匈奴大軍進行了一番鏖戰,家仇國恨加上幾個月的圍困,同仇敵,很快便成功打敗了敵人,但是關寵已經陣亡了,他的手下們也已經全軍覆沒,而耿恭帶領的隊伍,也只剩下26人,援軍看到這26人,百感交集,他們不愧為大漢的脊梁。
援軍帶領著邊關僅剩的26人,殺出匈奴的重重包圍,向漢朝地界撤退。一路上翻山越嶺,經過無數艱難跋涉,終於在漢章帝建初元年,到達了大漠孤煙直的玉門關,而此時,鎮守邊關的26人也僅剩了13人,這就是歷史上的"十三將士歸玉門"。外面旌旗飄揚,13個將士面如枯槁,衣衫襤褸,淚流滿面。
結語
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鎮守邊關的將士們不辱使命,完成了守城的重託,遭遇了圍城、斷水、沒有食物的窘境,依然同心協力,堅守家國情懷,沒有放棄,1000餘人的部隊拼到了最後,只剩下了13人,狀況慘烈可想而知,然而他們的精神鑄成了大漢昌盛的靈魂。
葡萄,欲飲馬上催。當士兵出徵的那一刻,或許就報捍衛國家、捍衛民族、戰死沙場的決心。而一個國家,最珍貴的就是這種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有了這樣的民族精神支撐,一個國家怎能不強大?而漢朝能夠有後來的輝煌,靠的也是無數可歌可泣的將士,書寫的恢弘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