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利用液態金屬傳感器來打造輕巧靈活的遊戲手套

2021-01-08 cnBeta

儘管許多人已經習慣了傳統視頻遊戲控制器的手柄造型,但其手感還是頗為笨重和僵硬。好消息是,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了一款相當輕巧、靈活的「無限手套」(InfinityGlove)控制器。具體說來是,研究人員圍繞每一根手指,布置了五個線性傳感器。

左起為 Lin Chwee 教授、Yeo Joo Chuan 和 Yu Longteng 博士

每個傳感器的長度都與普通人的頭髮差不多,並由填充了導電液態金屬的可拉伸橡膠狀空心纖維組裝而成。隨著微弱的電流不斷流過液態金屬,通過無線連接的 PC 端軟體可對用戶的操作展開實時監測。

當用戶彎曲手指時,纖維的長度會有所拉伸,導致其中的一些金屬發生移位、電流的強度也會隨之而下降。通過同時對五根手指的傳感器信號強度進行分析,即可在軟體層面上識別出用戶的三維手勢。

(來自:NUS)

目前研究團隊已嘗試在傳統視頻遊戲控制器的基礎上映射了 11 個手勢動作,並將之分配給特定的功能。

如此一來,用戶就可以在《戰地 5》等遊戲中輕鬆執行相關操作,比如彎動食指來模擬開槍、或者順時針旋轉手腕來執行前進等操作。

NUS researchers develop new smart gaming glove(via)

當前 InfinityGlove 原型的重量約 40g,不過隨著技術的持續發展,最終我們有望迎來一款更加輕便柔軟的智能手套,甚至幫助患有手部疾病的患者進行康復治療。

相關焦點

  • NUS 打造智能手套,液態金屬傳感器細如髮絲,玩《戰地 5...
    使用了微纖維傳感器的 InfinityGlove 輕便靈活、可連接到電腦,有了它,玩家只要可以通過簡單的手勢就可模仿遊戲中的各種控制。微纖維傳感器:精確快速控制手勢不少玩家都知道,雙手控制遊戲的概念已經不新鮮了,但目前市面上的智能設備通常體積龐大,靈活性也有所欠缺,主要原因在於它們所依賴的是笨重的傳統傳感器。
  • 美國LLNL研究液態金屬噴射(LMJ)推進液態金屬3D列印
    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研究團隊模擬了一種新興的金屬三維列印技術「液態金屬噴射」(LMJ)中的液滴噴射過程,這是液態金屬列印技術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方面。金屬的增材製造(AM)是一項強大的技術,可實現無與倫比的設計自由度的零件的快速生產。
  • 玩戰地5我不用手柄,這款智能「無限手套」無線連接、沉浸感更強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給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答案:手套。他們開發了一種名為「無限手套」(InfinityGlove)的智能手套,用戶通過簡單的手勢就能模擬各種遊戲控制。該研究團隊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Lim Chwee Teck 領導。
  • 科學家團隊打造橡膠「外骨骼」 讓液態金屬結構保持其形狀
    來源:【cnBeta.COM】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想像一下,如果有一種金屬裝置,可以被壓縮成一個緊湊的球狀,並在加熱時自動 「綻放 」出有用的形態。而現在一種新開發的液態金屬晶格有望使其很快成為可能。
  • 金屬的密度低於水?劉靜團隊再次實現液態金屬領域新突破!
    在領先世界的液態金屬方面,我國科學家再次實現了新突破。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雙聘研究員、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劉靜團隊首次提出「輕質液態金屬」的概念,研發出了密度低於水的液態金屬複合材料,為打造液態金屬機器人奠定基礎。
  • 輕質液態金屬問世,清華大學突破性研發讓液態金屬機器人更近一步
    談到液態金屬,估計大家都不陌生,懂技術或對相關科技行業感興趣的朋友都能說出了子醜寅卯來。即便不關注科技發展的人,很多人也看過或知道科幻電影終結者2中那個讓人不寒而慄的液態金屬機器人。當然了,現實中的液態金屬技術,遠遠沒有科幻電影裡那麼酷炫。
  • 「未來機器戰士」——液態金屬機器人真的來了!!
    「Self-Fueled Biomimetic Liquid Metal Mollusk」(大意是「自驅動的仿生型液態金屬軟體動物」)(2015)的研究論文,在國際上引起重要反響和熱議。此項研究於世界上首次發現了一種異常獨特的現象和機制,即液態金屬可在吞食少量物質後以可變形機器形態長時間高速運動,實現了無需外部電力的自主運動。這是該小組繼首次發現電控可變形液態金屬基本現象之後的又一突破性發現。
  • 研究揭示導航波場觸發的液態金屬量子化軌道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Physical Review Fluids上以《複合導航波場中量子化在軌追逐的液態金屬液滴對》為題,報導了導航波觸發的液態金屬振蕩液池中發生的量子化軌道現象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John W. M.
  • 中國領航液態金屬機器人,「終結者」T1000最初雛形在這裡!
    而且中國科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也做出了巨大貢獻。人們對液態金屬的研究可以追溯自20世紀60年代,現實中的液態金屬機器人,顯然並不是簡單地指金屬的液態,而是可以看作由正離子流體和自由電子氣組成的混合物。人們發現室溫液態金屬具有可在不同形態和運動模式之間轉換的普適變形能力。
  • 液態金屬研究讓人聯想到《終結者》電影——但更友好一些
    Pu Zhang喜歡把他的團隊對液態金屬的研究比作《終結者》--特別是1991年的《終結者2:審判日》,在這部電影中,一個來自殘酷未來的殺手機器人可以變身成任何人和任何東西來追捕人類獵物。當被告知這或許不是合適的比較時,Zhang笑著說:"說實話,我沒看過那部電影!"
  • 3D列印金屬基複合材料-含碳纖維的液態金屬
    一項發表在《機械工程學報》的研究記錄了一個研究小組為結合金屬和增強纖維的不同性能而採用的3D列印MMC的方法。來自陝西省快速製造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將錫鉛與碳纖維結合起來,一方面探索利用鉛的輻射屏蔽性能,另一方面利用碳纖維強度的可能性。同時,這項研究試圖展示鉛的3D列印能力,以前由於鉛的潤溼性(液態時無法粘在固體表面)而很難實現。
  • 研究人員打造出利用飛鏢發射方式部署傳感器的無人機
    研究人員打造出利用飛鏢發射方式部署傳感器的無人機2020-10-30 14:25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據外媒報導,在難以接近的地點進行環境研究時,科學家通常會建立小型數據記錄傳感器的無線網絡。
  • 沒想到類似終結者電影裡T1000的液態機器人在中國誕生了
    一個液態金屬機器人殺手的出現,更是讓無數人目瞪口呆,驚為天人,無數粉絲愛終結者2和液態機器人愛得發狂,怕得要死。所以如果你看過卡神的這個終結者系列電影,那麼一定會對T1000這個液態金屬機器人印象深刻。這個千變萬化怎麼打都打不死的液態金屬機器人,可以說是一種噩夢般的存在,在無數人心目中留下了陰影。如果你依舊覺得這種會改變形狀的液態智慧機器人是科幻,那麼就要改變一下自己的認知了。
  • 理化所等發現液態金屬焊接納米顆粒效應
    近期,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首次報導了液態金屬焊接納米顆粒效應。究其原因,是在鹼性溶液中,液態金屬界面呈還原性,而銅納米顆粒表面由於氧化會形成氧化物;二者在溶液中電化學勢不同,體系於是發生電化學反應,由此造成納米顆粒表面的氧化物被還原,進而導致新生成的金屬銅將周圍銅顆粒牢牢粘結到一起。這一過程如同經典的金屬焊接一般,因此研究小組將其命名為「液態金屬焊接納米顆粒效應」。
  • 液態金屬技術:合成更好的壓電材料!
    導讀據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未來低能耗電子技術卓越中心(FLEET)官網近日報導,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與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的一項合作,將液態金屬合成物應用到壓電材料上,推動了未來從身體運動獲取能量的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和生物傳感器的發展。
  • 清華聯手中科院突破密度「結界」:全球首創輕質液態金屬|專訪
    那麼,液態金屬的研發如今走到了哪一步?最近一項由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理化所團隊帶來的研究頗讓人為之興奮。根據需要,輕質液態金屬可以與其他物質相混合,從而賦予更多目標功能。總體上,液態金屬以一種材料形式同時將許多尖端材料的功能集於一體(電、磁、聲、光、熱、機械、流體、化學),這是比較獨特的。研究中已展示的輕質液態金屬,具備了許多功能,比如高導電性、 磁性、可變形、可組裝疊加、高導熱性、可在液態和固態之間靈活轉換特性等。
  • 液態金屬能「進化」成計算機?
    人民網北京11月24日電 (記者喻思南) 液態金屬可以用來製造電子元件,進而引發計算機的革新?不久前,我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液態金屬的全液態量子器件技術的概念,並明確指出這一超越傳統的可變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
  • 康奈爾造了一雙「傳感手套」
    ▲康奈爾大學研究團隊研發的傳感手套該套手套的亮點就是每個手指上的SLIMS傳感器(多模式傳感的可拉伸光導,stretchable lightguide for multimodal sensing ),主要研發人員之一Hedan Bai曾表示SLIMS的靈感來自於二氧化矽材料的分布式光纖傳感器。
  • 液態金屬:可否製造金屬基生命
    近年來,研究發現液態的鎵基金屬(以下稱液態金屬)具有區別於其他金屬的性質以及類似於生命體的屬性 [3-12]。呼吸獲能效應 液態金屬可以通過「呼吸」獲取能量,實現自我搏動。近年來以金屬為核心元素的生命形式——「金屬基生命」逐漸被提出。甚至,實驗室中的「金屬基生命」也悄然成型。2011 年,格拉斯哥大學研究人員利用多金屬氧酸鹽(POM)製作出了一種類似於細胞的「金屬細胞」,與碳基生命以有機物作為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不同,「金屬細胞」是以多金屬氧酸鹽等無機物為主要成分構成。
  • 液態金屬讓機械腿獲得自愈能力,童年陰影T-1000真的要來了?
    在今年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機器人領域會議之一 IRO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上,就有一款帶有液態金屬肌腱的機器人腿原型亮相,該肌腱可以實現自動修復。該項研究由東京大學 JSK 實驗室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