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評價,晚清的北洋艦隊位列亞洲第一,在世界上也是少有對手,排名第四。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既然這樣,為何會在甲午戰爭中,敗給了日本?
那麼,有就必要了解一下這個評價是怎麼得出來的,實際上,這只是西方人單純的根據艦艇總排水量評價的,如果放在1888年之前,說北洋艦隊是亞洲第一,是當之無愧的。
鴉片戰爭結束以後,晚清的一些權臣意識到了海軍的重要性,其中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力諫慈禧太后,主張建立現代海軍。於是,北洋艦隊在1875年正式成立。然而,一個大的難題出現了,擺在清政府面前的困境是,以自己的實力,幾乎沒有可能將戰艦打造出船堅炮利的效果,慈禧隨即開了金口,既然造不了,那就向西方列強買,不就是花銀子的事兒。
隨即,清政府於1879年開始通過西方國家大量購置艦艇,並修建海軍駐地於旅順和威海。不難看出,起初的清政府還是願意花些錢來長長志氣的,奈何清政府雷聲大雨點小賺了吆喝,1888年成了分水嶺,北洋艦隊雖然有了規模,卻難以長久形成與之匹配的戰鬥力。
其實,究竟根本要歸結於兩場對抗,第一次對抗:朝鮮在1882年7月發生了「壬午之變」,軍機大臣李鴻章首派丁汝昌為指揮率「威遠」、「超勇」、「揚威」編成艦隊結合廣東水師戰船運兵赴朝,並與日本戰船形成對峙,朝鮮無恙,息事寧人。
1884年朝鮮再次發生「甲申之變」,北洋艦隊迅速作出反應並開赴朝鮮,再次平息變故,一舉粉碎了日本顛覆朝鮮的圖謀。
這兩場對抗下來,慈禧太后自以為是,覺得北洋水師已經所向披靡,在亞洲難逢敵手,區區彈丸的日本不足為慮。於是,慈禧下令停止了之前再添軍艦的計劃,不僅如此,軍費大幅度縮減到100萬兩,為之前的四分之一,並且逐年減少。
但是,日本方面在經歷了兩次敗仗,如鯁在喉,開始奮發圖強大力發展海軍,一時間經費困難,於是,明治天皇下詔縮減皇室的費用,每頓飯只準吃一個菜。同時,明治天皇還號召全國捐款購置軍艦。
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慈禧完全沒有看出,日本發展海軍政策完全是與清政府針鋒相對的,只要是清政府購買的軍艦,日本則不甘於人後,想方設法都要買到。直到1888年以後,即便清政府未再添一艘新艦,日本卻沒有放棄,仍然在堅持更新換代。
1894年,慈禧太后問到了李鴻章:哀家聽聞北洋艦隊是亞洲第一,世界排名第四的艦隊,此事是真的嗎?
李鴻章則斬釘如鐵地回言:我之前參觀過西方國家的戰艦,看到洋人的戰艦在設計上十分精緻,規格型號也很先進。特別是日本的明治天皇,把擴充海軍當成頭等大事,近年來大量購置新艦,日後恐怕會成為我們大清的心腹大患啊!
慈禧大笑說:日本一個彈丸之地,不必放在眼裡!
李鴻章補充道:北洋艦隊已經6年都沒有增添一首新艦,軍費連年縮減,許多戰艦早已鏽跡斑斑,根本不能再戰,假如大清與日本開戰,恐怕難有勝算。
然而,慈禧並沒有聽進去李鴻章的諫言,北洋艦隊在甲午大海中被日本全部殲滅,亞洲第一艦隊的稱號,成為了徒有虛名。
其實,李鴻章並非庸臣,他早已看清了北洋艦隊的短板,更明白亞洲第一艦隊的稱號,是西方列強在吹捧晚清,好讓晚清產生夜郎自大的心態,無論從國家體制上來看,還是艦隊更新和維護上來講,晚清落後日本很大一截了,所以,他只能請求購置新艦,來儘可能地縮小這個差距,如果慈禧太后稍有戰略眼光,北洋艦隊也不至於慘敗給日本!
馬關條約賠償的2億兩白銀,讓日本進一步壯大了實力,進而爆發了侵華戰爭。希望我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願泱泱中華,不會再陷如此的圇圄!#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