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給世人留下了數以百計的作品,其中不乏最美麗、最動人的音樂。
在今年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之際,我們精選以下十個樂章。這不是一個排名列表,所有的樂章都是貝多芬大型多樂章作品的一個部分,儘管通過這些單獨列出的樂章,可以有助于欣賞者更好地快速進入音樂中的意境、了解貝多芬作品的概貌,但我們依然建議廣大的音樂愛好者聆聽完整的多樂章整部作品。
1
《第十五「田園」鋼琴奏鳴曲》
第一樂章
田園牧歌式音樂作品在巴洛克時期很流行,通常是用音樂來描寫自然風光。貝多芬的《第十五鋼琴奏鳴曲》不僅是一部有關自然的鋼琴作品,它也是作曲家對過往歲月的鄉愁之作。
這部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在和聲及重複的音樂形象中,運用了許多踏板音來幫助描繪大自然的寧靜之美。《田園奏鳴曲》給聽眾一種感覺,他們正漫步於鄉村,或者至少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這部奏鳴曲被自然界和所有綠色美好的生命形式所環繞,它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美好存在的音樂證明。
2
《第七「大公」鋼琴三重奏》
第三樂章
奧地利魯道夫大公是貝多芬音樂的重要支持者,此部奏鳴曲為大公而創作並以他的名字命名,是貝多芬室內樂作品中最長的一部且最為雄心勃勃。
第三樂章以鋼琴演奏的一系列縈繞心頭的和弦開始,間或出現的是小提琴及大提琴悲傷的伴奏旋律。中間部分是該樂章的亮色,生動且活潑,給聽眾以音樂可以超越悲傷的感覺……但開頭的難忘和弦在樂章剩餘部分並未再現,已漸漸消失於無形之中。
3
《第八「悲愴」鋼琴奏鳴曲》
第二樂章
《悲愴鋼琴奏鳴曲》無疑是貝多芬筆下第一部真正偉大而永恆的傑作。直至今日,這部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仍然是一個經常被聽到的作品,已融入許多電影和其他形式的大眾媒體之中。
第二樂章與這首奏鳴曲憂傷的第一樂章和生機勃勃的最後樂章之間,形成了一種美麗的對比,當它和奏鳴曲的其他樂章一起聆聽時,甚至給聽眾帶去了更多的情感衝擊。緩慢、抒情、如歌的旋律主導了這部奏鳴曲的絕大部分。第二樂章中穿插了不同於抒情主題的對比部分,但從未真正背離貫穿整個樂章的瀰漫柔情。
4
《第十四弦樂四重奏》
第一樂章
貝多芬認為的他弦樂四重奏中最好的開篇樂章,無疑也是這位作曲家寫過的最悲哀樂章之一。此樂章為緩慢的賦格曲,每一種聲音進入以及每一件弦樂器進一步深入到各自的音域中時,都會構建出悲傷和憂鬱。對位異常嫻熟,但試圖同時跟隨所有的旋律是不可能做到的。所有悲傷的主題和反面的主題都輕而易舉地徵服了聽眾。結尾部分殘酷而無情,因為樂章從小調轉移到大調,但主旋律卻諷刺性地增加了悲傷的色彩,幾乎像是一種無情的譏諷。
5
《第三十一鋼琴奏鳴曲》
第三樂章
這首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有兩個緩慢而嚴肅的部分,貝多芬稱之為arioso(註:arioso為介於詠嘆調和宣敘曲之間的一種歌唱形式)。每個arioso都被賦格曲所打斷,第二個與第一個相同,但被倒置。這兩個嚴肅的部分開始都很緩慢。
幾乎是突然冒出來的賦格曲,加快了節奏,以介紹一些似乎是輕鬆愉快的主題作為自己的切入點。然而,隨著音樂再度回到緩慢而嚴肅的arioso,第一首賦格曲中的輕快主題也隨之改變;第二首賦格曲則導致了一個戲劇性結論,以一個更具勝利性的音符結束。
6
《第九交響曲》
第三樂章
經常被忽視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三樂章,以向聽眾介紹渴望和愛的主題作為開始,並首先由弦樂器演奏。直到該部交響曲第四樂章的開始,這一主題才被簡短引用。
在這一主題的召喚下,貝多芬讓聽眾踏上了一段由愛的音樂主題變奏組成的旅程。通過愛的主題及隨後的主題變型,貝多芬是在暗示:通過音樂,人們能夠以各種方式彼此相愛。
7
《第三十鋼琴奏鳴曲》
第三樂章
在聆聽完這部奏鳴曲的前兩個樂章之後,第三樂章才能收到最佳體驗效果。這部奏鳴曲前兩個樂章中的簡短主題,是構成此樂章主題的基礎。首次聆聽者在接觸第三樂章主題之前,可以先聽聽之前樂章中的簡短主題。
第三樂章由一個主題加六個變奏組成,該主題就像一首愛的搖籃曲。主題及各種變奏在很多方面就像一個夢,每個變奏都是音樂所描述夢境的不同部分。這一夢境包括愛和支持的主題,其伴生旋律是節奏快速、情感激烈的主題,這些主題從來沒有完全超脫噩夢,但依然很有力量感。在所有的變奏都結束以後,再度回歸的主旋律比第一次聽到時更加強而有力。
8
《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毋庸置疑,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是他最偉大的協奏曲。這部協奏曲的第二樂章是另一部經常進入主流媒體節目的貝多芬作品(比如電影《國王的演講》片尾曲)。通常情況下,協奏曲中鋼琴和樂隊演奏的旋律是各自分開的,但在這一樂章中,主旋律僅由管弦樂隊演奏,鋼琴充當的角色則為演奏主旋律的各種變奏及伴奏。
管弦樂隊演奏的優美旋律開啟了這部協奏曲。主旋律和各樂章皆以大調寫成,但貝多芬卻不斷以假終止來結束這一旋律(用外行人的話來說,他是在小調和弦上結束)。這一抑揚頓挫的節奏是此樂章最有力度的一個方面,每當音樂和旋律顯示英雄形象的崛起時,這一節奏就開始進入,簡直是欲將其扼殺。人們所期待的英雄形象直到第三樂章開始時才會出現,而這一形象在第二樂章中已經得以完美建立。
9
《第二十九「錘子」鋼琴奏鳴曲》
第三樂章
貝多芬《錘子奏鳴曲》第三樂章,通過與有力而熱情的其他樂章之間刻意而強烈的對比,幫助平衡了奏鳴曲的其餘部分。與上面提到過的《第十四弦樂四重奏》第一樂章一樣,以小調開始的此樂章,同樣以大調和弦結束,再次賦予樂章以諷刺性的結束。第三樂章創造了一種飄逸的音樂效果,它被巨大的悲傷和痛苦所環繞,貝多芬的個人苦難通過他那精湛的樂曲譜寫技藝以及鋼琴作品中最陰鬱之一的樂章得以實現和表達。
10
《第十五弦樂四重奏》
第三樂章「感恩節的祈禱」
從臨終前一場重病中恢復過來,貝多芬認為這是一個奇蹟,也因此激勵而創作了《第十五弦樂四重奏》。為了紀念苦難中的倖存,貝多芬決定以自己知道的最好方式,即通過音樂來感恩上帝。這部四重奏第三樂章的完整標題為「一位康復之人對上帝的神聖感恩之歌」,這是貝多芬在親自感謝上帝目睹他經歷了一場危及生命的疾病。
帶有一些簡短而神聖主題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作品,在讚美詩的背景下暗示重生。交替出現的樂段中,是貝多芬在樂譜上寫下「以新生力量」的節奏類型,由此可以推斷出這些部分應以更為充盈的活力來演奏。整個樂章有一種神聖的情感和光環籠罩其中,其情感撞擊不僅僅是鼓舞人心,它更是令人心生敬畏。
將多產作曲家貝多芬作品縮減至十首是不現實的。數以百計的貝多芬作品都令人感動,然而這十個樂章是為了讓那些平時不聽貝多芬或很少聽古典音樂的人們,能有機會嘗試欣賞一些新的東西……或者對於貝多芬迷們也可以在這種情況下溫故而知新。
貝多芬以創作情感豐富的音樂以及作品中經常出現的短小強烈主題而著稱。據歷史資料所述,貝多芬音樂中的情感力度,往往體現了他的個性特徵。儘管貝多芬的性格有點喜怒無常,但確實也有著溫柔的一面,一如他的音樂作品。
以下樂章及單曲雖然沒能進入「前十」,在此一併推薦給希望超越文中所列「十大」佳作的廣大樂迷。當然,也許你還可以列出更多:
《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
《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二樂章
《第十三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
《第十四「月光」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第五「春天」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第六鋼琴三重奏》(第一、三樂章)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歌劇《費德裡奧》:「囚犯合唱」
《莊嚴彌撒》:「三聖頌」
《致愛麗絲》(Fur Elise)
來源:公眾號「古典音樂」
編輯:劉海波
審校: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