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人生》:40歲以前有三道坎兒,很多人輸在第三,很現實

2020-12-22 騰訊網

書評:路遙《人生》第二十章

作品簡介:

《人生》是一部中篇小說,於1982年在《收穫》雜誌發表,曾經入選「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是路遙的成名作。

這部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創作背景,講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關於事業和愛情的、選擇的悲劇。

人物概括:

高加林:高中生,先後做了教師,記者,而後變成農民劉巧珍:高加林的初戀黃亞萍:高加林的高中同學,後來的戀愛對象張克南:黃亞萍的男友高玉德:高加林的父親劉立本:劉巧珍的父親高明樓:村裡的大隊書記德順老漢:村裡的光棍,極其疼愛高加林

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曾經入選「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這部作品不僅沒有隨著時間而黯淡,反倒越發光亮了起來。

不同的人讀這部作品,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無論何時讀,對於自己的人生路,都會有新的思考和感悟。

無論是愛情也好,事業也罷,如果你覺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失去了方向感,不妨冷靜下來,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如果對於自我的認識也受到了局限,那就轉移一下注意力,去看書吧。

路遙的這本《人生》就像黑暗裡的一盞燈,總能在我們迷茫的時候,照明前行的道路,讓我們知道自己該往哪走。

書中的主人公,仿佛就是我們自己,面對愛情和事業,他選錯了,那麼書外的我們,可以讀他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而後避開彎路,重新出發。

《人生》中的高加林,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難得的高中生,他骨子裡是清高的,這種清高促使他從來不屑於當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高中畢業後他沒有考上大學,留在村子裡當了老師,而後教師職位被關係戶頂替了,回村當了農民。

當農民的那段時間,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低谷期,好在這個時候,身邊有初戀女友巧珍的陪伴。愛情的力量鼓舞了他,給了他重新生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直到他走後門當了縣裡的記者,人生從此發生了轉折。

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特別是對於本就理想遠大的高加林來說,更是不肯放過任何一個往上走的機會,所以他在遇到城市富家女黃亞萍以後,果斷拋棄了農村的初戀女友巧珍。

因為黃亞萍告訴他,自己的父母可以幫他在南京找工作,可以助他實現理想和抱負。

一邊是前程,一邊是愛情,高加林最終選擇了前程。

但沒想到,一步錯,步步錯,在他走後門當記者的事情被揭發以後,他不僅丟失了工作,所有的理想悉數化為泡影,還失去了自己的愛情。

黃亞萍和他分手了,因為她不屑於嫁給重新當回農民的高加林,而高加林的初戀女友巧珍,也在一氣之下,嫁給了別人。

兜兜轉轉,高加林又回到了原點,而《人生》的第二十章主要講述的就是高加林和巧珍分手以後,巧珍心灰意冷,選擇嫁給馬栓的經過。

正是這一章告訴我們,一個人在四十歲以前,至少會有三道坎兒,只有全部邁過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熟。

而對於巧珍來說,她邁過去了第三道,以後的生活,無論如何不會過得太差。

這三道坎兒分別是:對於人際交往的認知高度、面對低谷的耐挫能力,以及對於愛情的拿得起和放得下。

對於人際交往的認知,主要在於你是否懂得何為有效社交,是否懂得與他人之間的相處,是否懂得經營自己的人際關係和內在的內心世界。

只有懂得「斷舍離」,懂得珍惜身邊真正值得珍惜的人,才能不讓無用社交幹擾自己的生活,當你懂得拒絕,拒絕告別無用社交,你的世界才會變得真正清淨起來。

而第二道坎兒則是關於事業,一個人面對低谷期的態度,往往藏著真實的高度。如果耐挫能力足夠強的話,必然會有一個極其堅強的內心。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遭遇多大的磨難和挫折,都能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越是迎難而上,問題越是容易迎刃而解。

如果你擁有極強的耐挫能力,那麼在四十歲以前,基本沒有什麼困難可以將你打倒,因為你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你看來,方法總比困難多。這是閱歷賦予的智慧,更是心態賦予的成熟。

第三道坎兒則是關於愛情,如果一個人能在感情上拿得起放得下,那麼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多半是個灑脫的人。

就像《人生》裡的巧珍一樣,她固然深愛著高加林,但是她知道自己和高加林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即便沒有分開,強行生活在一起,也很難會有幸福可言。

畢竟婚姻和戀愛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如果婚姻裡的兩個人完全沒有共同語言,三觀完全不一致,那麼即便再相愛,也很難真的契合。

巧珍是一個始終通透的人,即便她沒有上過學,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她知道如何去愛一個人,她知道如何在不合適的感情裡及時止損,知道如何在經歷痛苦之後,擺擺手繼續往前走,好好經營自己往後的人生。

可以說,愛情這道坎兒,巧珍很瀟灑地邁過去了。即便過程並不輕鬆,但她總算在痛哭之後,迎來了柳暗花明。

馬栓是一個很老實本分的人,他深愛巧珍很長一段時間,就像巧珍深愛高加林一樣。哪怕巧珍和高加林分手以後名聲不好了,馬栓也依然堅定不移地守護在她的身後,等著她回頭。

能嫁給深愛自己的人,遠比跟一個不愛自己的人蹉跎要幸福得多,從這個角度來說,巧珍選對了,馬栓是值得託付的。

人在四十歲以前,至少會經歷三道坎兒。

關於人際關係,你總要在落魄的時候,才能看清誰是真正的朋友,總要在被傷害、被辜負、被利用之後,才能明白不是所有的社交,都是有效的社交;

關於人生的低谷期,你總要經歷過一些大苦或者大悲,才能真正成長起來,才能擺脫以往的幼稚和自以為是,蛻變成一個嶄新的自我。

關於感情,無論愛情、親情還是友情,你總要在失去以後才懂得珍惜。尤其是愛情,如果不能做到拿得起且放得下,只會一點一點拖累自己前行的步伐。

無法放下過去的人,很難享受現在且擁有未來,然而,道理誰都懂,可還是有很多人,輸在了這一點上。

自古情關最難過,只是希望我們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愛情,都能做到灑脫。因為不值得你愛的人和不愛你的人,無論你再怎樣一廂情願地付出,最後感動的,依然只是自己,和對方毫無關係。

人生本就很難,請別再和自己過不去,該放手的,就放手吧。

END

今日話題:

這些年,你遇到過哪些過不去的坎兒?

來留言聊聊你的經歷吧。

相關焦點

  • 路遙《人生》:巧玲用三句話,告訴我們人生最好的活法
    路遙《人生》第二十章作品簡介:《人生》是一部中篇小說,於1982年在《收穫》雜誌發表,曾經入選「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是路遙的成名作。這部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創作背景,講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關於事業和愛情的、選擇的悲劇。
  • 路遙的不平凡人生:7歲被送人,19歲被初戀拋棄,42歲臨終前離婚
    1991年3月,路遙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興奮之後,他遭遇了一個現實的問題:沒錢到北京領獎。打電話給弟弟說路費借到了但是到北京還得請客,弟弟終於在他臨走前借來了錢,趕到西安火車站,送給焦急等待的路遙。路遙轉頭走進了火車站。1949年12月2日,路遙出生於陝北清澗縣王家堡村一個普通的農家窯洞裡。他原名王衛國,是家中長子,下面還有四個弟弟、三個妹妹。貧窮的現實、眾多的兒女,讓這個家庭僅僅能維持基本生存。
  • 路遙: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這是路遙的經典語錄。對於路遙,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一部《平凡的世界》造就了他的文學地位,也影響了無數的人。他說過:「只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 我們才有可能把握社會的歷史性進程的主流 ,才能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
  • 路遙《人生》:巧珍嫁給馬栓,揭露一條很現實的婚戀觀
    《收穫》雜誌發表,曾經入選「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是路遙的成名作。 其實,巧珍還是以前的那個巧珍,只是高加林不再是以前的那個高加林了。 現實就像一道鴻溝,隨著時間往前推移,他們之間的距離也隨之加大,直到黃亞萍為了和高加林在一起,不惜和自己的談了兩年多的男友張克南分手,高加林心裡的防線才徹底崩塌。 黃亞萍許的光明的未來,高加林沒有辦法拒絕。
  • 路遙——中篇小說《人生》作者
    林達由當初對路遙的欣賞變成埋怨,二人矛盾增多。路遙在進行了採風和長期的準備以後,開始進行創作,由於夜以繼日不分黑白的進行三部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創作,造成身體嚴重透支,他在忍著身體疼痛的情況下完成了作品的創作。1991年8月6日路遙返回陝北,8月7號路遙到達延安時,身體虛弱到被人抬下火車送去醫院搶救。9月5號,在組織和省作協的積極關懷下,路遙從延安轉院回西安。
  • 路遙的人生……
    我看著他書桌上堆積如山、略顯凌亂的書稿,心裡明白,這些都是貌似合理的解釋,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他把這些菸頭當成了創作中的壓力或者動力,有心理暗示的作用,每天看著它、踩著它、眼見它一點點增多,是一種什麼心境啊?只有苦行僧般寫作的人體味得到。我怕佔用他過多的時間,聊了一陣就匆匆告辭了。我們互相留了通信地址,他看著我寫給他的紙條,笑著說:「咱們都是命苦的人啊。」
  • 路遙病危,妻子卻再三讓他籤離婚協議書,路遙弟弟:十分理解嫂子
    當初很多人批判林達絕情,但是路遙的弟弟王天樂卻說:「我十分理解嫂子林達,作為一個女人,當一名作家的夫人是十分不容易的。天下女子就是找一個農民也不要找作家為丈夫。當作家可能獻出生命,但當作家的夫人同樣要經受普通女人無法容忍的各種心靈災難。」
  • 我的人生與路遙的《人生》
    下筆寫出這個題目時,我的人生已經相當地《人生》:我大約在33年前的1985年,第一次知道路遙在他自己33歲那年寫就和出版了《人生》(1982年)。後來,我也在33歲那年走入了新的人生階段:女兒叫爸。如今,我比路遙去世時年齡大幾歲。
  • 讀過《人生》,讀過路遙的人生嗎?
    作家路遙,生於1949年12月2日,逝於1992年11月17日。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生,閃耀、輝煌,卻也短暫。42歲英年早逝,留給這個世界《人生》《平凡的世界》幾部作品,以及一個孤獨殉道者的背影。
  • 麥克羅伊邁過的三道坎 - 「麥」過這道坎兒-搜狐體育
    是適應了球具還是另有原因都不要緊,總之,外界不會再拿換球具說事兒了,麥克羅伊對新裝備也不會心存質疑了。  第二道坎兒:鬧心的愛情   當所有人都在羨慕麥克羅伊與沃茲尼亞奇這對神仙眷侶時,麥克羅伊卻突然宣布分手。  發出這條消息後,麥克羅伊關機,練球。
  • 《路遙的時間》:遇見真實的路遙,一個極度缺錢的路遙
    1991年3月29日,《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1992年11月17日,42歲的路遙英年早逝。本書呈現了多面的路遙。 當今許多名人傳記,大都有「為尊者諱」的弊病,對於那些被認為不利於傳主的言行,都被寫作者有意無意地捨棄掉了。航宇則不然,40萬字的書稿,沒有「為尊者諱」,他以樸實的文風,細膩的筆觸,真摯的情感,娓娓講述了作品之外的路遙,人生中平凡的、真實的路遙。可以說,航宇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學史料。
  • 作家路遙簡介及人生軌跡
    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衛國,漢族,中國當代土生土長的農村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
  • 電視劇《三十而已》:三十歲,是女人的一道坎兒
    尤其是「三十而立」,傳到現在,意思變成了「人到了三十歲,應當成家立業,有所成就」。三十歲,對男性來講,或許是人生,事業的一個新起點,但對許多女性來講,卻是一道坎兒,既要面對事業職場上的壓力,又要對付婚姻家庭的瑣碎。邁過去,就會重遇新生;邁不過去,就會陷入泥潭。
  • 路遙完成《人生》初稿,編輯要求大改結局,路遙寫下四字以明立場
    1982年,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在雜誌《收穫》上刊載後,風靡一時,很多讀者因為這部作品深受感動,將作者路遙視為自己的精神偶像,路遙也因此真正走進大眾讀者的視野。但是事實上,《人生》這部作品在路遙的早期創作及出版過程中,都經歷了頗多挫折。
  • 懷念路遙:真實的路遙與真實的《平凡的世界》
    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肝病早逝,年僅42歲。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該作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本文為你記錄路遙: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一生。
  • 文壇巨匠路遙是如何以生命為代價?寫成不朽經典《平凡的世界》
    大凡文學創作,勢必會與作者生平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為文學創作的靈感是來自於現實生活之中的,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亦不能免俗。為了創作這部不朽的世界級經典,路遙幾乎以他的生命為代價,吃盡了人間苦楚。一、家庭貧困,自幼便寄人籬下一九四九年的冬天,路遙降生於陝西省榆林地區一戶貧困農民家庭,父母給他取名為"王衛國"。路遙出生時,他的家裡就已經相當貧窮的,可就是在這麼窮的家裡,人口卻是相當多。除了路遙的父母之外,狹窄的窯洞裡還擠著五個兒子和三個女兒。
  • 路遙《人生》:什麼樣的男人愛情事業雙豐收?答案就一種
    路遙《人生》 作品簡介: 《人生》是一部中篇小說,於1982年在《收穫》雜誌發表,曾經入選「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是路遙的成名作。
  • 紀念路遙逝世廿八周年
    路遙遭遇多次退稿的打擊。他曾先後七次來到皇甫村柳青墓前,帶著沉重的心事與他的老師作心靈的交流。在多種時潮時髦關於小說表現手法裡,難道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落伍了?!要不是他偶遇中央廣播電視總局的人,要不是第一部《平凡的世界》在中央小說連播臺成功播出,恐怕路遙會在遭受滑鐵盧式的慘敗中,真正會痛苦地倒下。也就不會有《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三部的相繼問世!
  • 田曉霞賀秀蓮,初戀林虹妻子林達,路遙:小說與現實的不完美心結
    名作家、省作協副主席、勞動模範等等,這是頭頂光環的虛擬路遙;生活拮据,家庭不幸,疾病纏身,早逝,這是生活中的現實路遙,也是平凡世界中有著七情六慾的普通人。鬱達夫說,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有一定的道理。對於路遙而言,他個人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或多或少都折射到了他的作品中,那麼《平凡的世界》自然也有。
  • 42歲路遙貧病而死,臨終遺言,讓賈平凹奪門而逃,躲在無人處痛哭
    路遙出生於貧困家庭,由於家中兄弟姐妹太多養不起,7歲的路遙便被父親親手送去了大伯家寄養。大伯家的條件也不好,伯母見路遙的學習天賦高,不忍心讓他以後一輩子在田裡幹活。於是,她就出去乞討供路遙完成學業,在學校的時候同學也會將自己的食物分享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