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下五百年
唐淮源,雲南江川縣人,1886年生,後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與朱德,金漢鼎為同學,1928年國民黨陸軍學校南昌分校教育長,後一直在第三軍任職,1937年升任第三軍副軍長,1938年奉命轉入中條山作戰,建立抗日遊擊根據地,1941年5月11日,在中條山戰役中誓與陣地共存亡,後被日軍多面夾擊,多次突圍未果,在日軍進逼的情勢下,為保全民族氣節,在懸山之頂舉槍自殺,為國捐軀,是國民黨軍犧牲於抗日戰場的最高級將領之一,1942年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唐將軍所率領的第三軍,是一支來自雲南的特殊部隊,1925年組建,這支部隊的前身是1916年護國軍第二軍在李烈鈞的指揮下,從昆明出發,一路凱歌打到廣州,這支部隊後來稱為駐粵滇軍,1917年9月,孫中山在廣州掀起「護法運動」,駐粵滇軍成為最可依賴的重要力量,那是一個軍閥林立的年代,駐粵滇軍先後由李烈鈞,李根源領導。後來駐粵滇軍參加東徵北伐。
1925年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成立,朱培德成為十六名國民政府委員的第十四位,地位顯赫,8月4日,朱所領導的部隊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朱培德為軍長,下轄三個師,分別是第七師(師長王均,雲南呈貢人),第八師(師長朱世貴),第九師(師長朱培德)。至此,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正式成立。
第三軍歷任軍長
第一任,朱培德,該軍創建者,第三軍成立後,一直在國民黨內擔任重要職務,1926年任國民黨中執委員,常委。北伐時期,籌備工作由蔣中正,朱培德,李濟深,宋子文負責。1926年7月6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東校場舉行北伐誓師大會,總司令蔣介石檢閱部隊,朱擔任檢閱總指揮。後參加北伐,期間擔任重要職務並取得了勝利。1927年後主政江西,1929年10月2日,蔣中正赴武漢,朱在南京代理總司令職權,1935年4月2日,朱培德被國民政府任命為一級陸軍上將(同時授予一級上將的還有李宗仁,閻錫山等)。1938年2月15日,國民黨召開五屆三中全會,與會期間,注射德國進口抗貧血藥劑,17日,引發血液中毒,在鼓樓醫院病逝。
第二任,王均,同樣為雲南人,1891年生,字治平,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後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經聲蓁介紹加入同盟會,畢業後入滇軍19鎮37協73標2營7連朱培德部任排長,不久升任連長,從此後一直跟隨朱培德徵戰四方,參加過北伐戰爭,中原大戰,30年代帶兵多次進攻紅軍,1932年,在蘇家埠戰役中被紅四方面軍打敗,損失較大。中國工家紅軍到達陝北後,又參與對陝甘寧邊區進攻,1936年11月8日,乘軍用飛機赴前線督戰,在甘肅通渭縣墜機殞命,後被國民政府追授陸軍上將銜。
第三任,曾萬鍾,雲南大關縣人,1894年生,雲南陸軍講武堂第三期畢業,同樣也是一直在第三軍任職,致1936年11月任第三軍代軍長,後為軍長,1938年升任35軍團軍團長,在此期間,治軍不嚴,軍紀鬆弛,次年又升任第5集團軍總司令,1942年3月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1945年退役回滇,參與創建雲南省民革,後來曾任雲南省政協委員,1968年病逝。
第四任,唐淮源,2014年9月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雄和英雄群體名錄,在殉國前曾寫下格言:「現在情況極險惡,吾人在事有可為之時,應竭盡心力,恢復原態勢,否則當為國家為民族保全人格,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決心。
第五任,唐淮源將軍犧牲後,該軍重組,周體仁任該軍軍長,周體仁,傣族,雲南省景谷縣中山區人,1892年生,畢業於雲南講武堂韶關分校,在滇軍,桂軍,國民黨中央軍均有任職,周將軍一開始並不在第三軍,第三任軍長曾萬鍾任軍長時才到第三軍任職,1944年升任第34集團軍副總司令,1948年12月任北平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在平津戰役中,周隨傅作義將軍和平起義,因周與朱德在北伐時期共事過,抗戰中也有過接觸,北平解放後,朱總司令接見了他,讓他返回雲南策動盧漢起義,圓滿完成了策動雲南起義的特殊任務。雲南和平解放後,周體會仁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4年1月17日病逝於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