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人,說起他的名字,絕大部分人都會感到非常陌生,甚至從未聽說過,但他的作品卻經常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他就是美國著名的插畫藝術大師——諾曼·諾克威爾。
他有多火呢?
美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社會意見調查項目叫做「蓋洛普民意測驗」,這個測驗每年都會舉行很多次,主要對美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現象方面進行民意調查。是各大新聞記者獲得社會統計數字的重要來源。
在1973年的一次民意測驗中,有這樣一個問題:「您認為誰是當代最卓越的畫家?」
諾曼·洛克威爾的得票率竟然高達82%。
可見諾曼·洛克威爾在當年美國民眾心目中的藝術地位之高。
不止在國外,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內有一本家喻戶曉的雜誌《故事會》,就經常用他的作品作封面。
——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1937年7月7日星期六晚》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眺望》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傀儡手》
其實諾曼·洛克威爾之所以這麼受歡迎,和他獨一無二的繪畫風格是分不開的。
1894年的2月3日,諾曼·洛克威爾出生在美國紐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雖然家境頗為殷實,但童年時期的他卻十分瘦弱,在參加體育活動時,他經常是行動最笨拙的那一個。
再加上內八字腳和近視眼,洛克威爾在和同齡人的體力競爭中幾乎不佔任何優勢。
儘管身體外形方面的條件不如人,但是心存奮進的洛克威爾從來不甘落後於人。
他決定在身體條件之外尋求一個一技之長來彌補體能方面的不足。
或許是受到外祖父做了一輩子畫家卻沒有取得任何成就的影響,洛克威爾對繪畫方面表現出極強的欲望,12歲那年,洛克威爾便立志要終身當畫家。
——諾曼·洛克威爾自畫像
就這樣,洛克威爾開始踏上實現志向的漫長路程。
在忙於學業的同時,洛克威爾開始想盡辦法發展自己的繪畫事業,從14歲時起,他就開始每周去綜合美術學校參加訓練和學習。16歲的時候,洛克威爾正式進入國家藝術學院就讀。洛克威爾在那裡受到專業老師的指導。
沒有人生活的道路是一帆風順的,洛克威爾也不例外,洛克威爾的母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父親雖然在紡織公司做經理,但由於性格原因,他和父母的交流並不多,或許正是因為這種獨立的家庭環境,洛克威爾從小就沒有過多的依賴家裡。
在那些耐心學習繪畫課程的時間之外,洛克威爾接手了好幾份兼職來賺外快,他幫別人做郵童、做招待員、甚至幫別人搬畫箱跑龍套來掙錢。
他就這樣一邊學習一邊打工,直到16歲時,第一次接到4張聖誕年曆的定稿。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湯米的鼓》
或許正是這次機會給了洛克威爾在藝術領域暫露頭角的機會,洛克威爾的繪畫事業一路攀升,一年之後,他已經可以開始給書籍畫整套的插圖。兩年之後,他可以靠繪畫這一份事業的收入來養活自己。三年之後,他一躍成為了兒童雜誌的藝術指導。而那一年,他只有19歲。
22歲的時候,洛克威爾成為了當時流行雜誌《星期六晚報》的首席畫家。
在接下來的47年裡,他為《星期六晚報》創造了成百上千幅經典的封面作品。
在這些作品裡,你可以看到上個世紀初期美國社會日常生活的各種場景。
或許是一次熱鬧的討論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返鄉海洋》
或許是一次嚴肅的課堂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老師的生日》
或許是一次溫馨的相處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感恩節:剝土豆的母子》
或許是一個溫暖的黃昏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留在家裡》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物都是洛克威爾插畫作品的核心。
他的繪畫自成風格,筆下的人物或喜怒哀樂,或誇張自然,但都能明顯讓人一眼看出是出自他的手筆。
因為他的作品非常注重寫實,雖然偶有誇張,但大部分都是根據現實情況創作。
這也是洛克威爾能一直成為社會新聞雜誌首席畫師的主要原因。
人們能從他的作品裡,看到自己日常生活的縮影。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校長辦公室外》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注射前》
有人用四個詞來評價他的作品:「詼諧、幽默、生動、溫情」。
事實也正是如此,洛克威爾的作品經常會以孩童為主角。
或許是受到自己童年時期敏銳觀察力的影響,洛克威爾筆下的孩童大都天真爛漫,治癒溫情。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看月亮的男孩女孩》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懲罰》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照鏡子的男孩》
甚至有一張還受到美國前總統夫人羅莎琳·卡特的特別喜愛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鏡子裡的女孩》
總統夫人在接受採訪時談到自己最喜歡的一幅圖畫就是洛克威爾的《鏡子裡的女孩》。
「畫面上的姑娘深深地感動了我。孩子們有時嚮往自己成年,就像我們的艾米一樣。」
洛克威爾的一生以孩童為主題的畫作很多,連他自己都說: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畫了多少個孩子……我猜,大概有幾千個吧!可我依然樂此不疲。」
或許是因為繪畫作品中的孩童元素過多,洛克威爾的藝術風格反而遭到一部分嚴肅派藝術家的質疑。
他們認為他的畫作過於通俗,對社會和人物的描寫過於甜美和理想化,缺乏藝術作品該有的批判精神。
他們更傾向於用「畫版畫的」來形容洛克威爾,甚至不願承認他是一名真正的畫家。
這樣褒貶不一的情況直到1943年才開始有所好轉。
1941年全世界都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瀰漫,美國雖然還沒開始參戰,但仍然時刻受到外部戰爭的威脅,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求國會根據租借法案,把必要的武器裝備提供給那些總統認為其防禦對美國利益至關重要的國家。
為了號召民眾一起反對法西斯獨裁,捍衛國家的民主和發展,羅斯福在美國國會大廈前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講。
演講中提到了在未來的人類社會,人們將擁有「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貧困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
在這次演講中,羅斯福總統將很多原本政治化的概念內容明確成「四大自由」這一人類社會共同奮鬥的基本目標,一下子鼓舞了很多原本認為外界戰爭形勢與本國無關的美國青年。大家紛紛表示要凝聚起來為了國家和人類未來的發展共同對抗法西斯反對獨裁統治。
在這之後的第二年,洛克威爾經過七個月時間的醞釀之後,根據這次演講的主題,創作了一組名為「四大自由」的作品。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信仰自由》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言論自由》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免於貧困的自由》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免於恐懼的自由》
在這組作品中,洛克威爾秉承著他一貫以來的藝術風格,用細膩而溫柔的筆觸將總統提出的政治概念描繪得仿佛民眾伸手便可觸碰一般真實而自然。
他這組圖可以說是延續羅斯福的演講,為美國社會的發展繪製出新藍圖。
這四幅圖後來也成為洛克威爾的代表作之一。
其實,洛克威爾的畫作除了反映美國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主題之外,也有一些主題比較嚴肅的作品。比如同樣非常出名的《我們共視的難題》,就是為了反對種族歧視創作的作品。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我們共視的難題》
明明是自由平等的人類,黑人小女孩卻要靠警察的護送下才能躲開別人扔過來的爛番茄,去獲得平等學習的權利。
2011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就被畫作中深刻的主題打動了,他向諾曼·洛克威爾博物館提出請求,希望將這幅作品借回白宮展覽一段時間。
這幅畫後來也一度成為象徵公民權利的重要標誌。
洛克威爾一生非常高產,繪製出的作品也涉及到美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路邊的流浪漢、送信的郵差、休憩的農民、熱戀的情侶.....都可以成為他繪畫的對象。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流浪漢和狗》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看手掌的女孩》
有人說他的作品記錄的是20世紀整個美國社會的變遷史。
洛克威爾本人也曾經這樣說過:「對我而言,美國人生活中的日常瑣事,都是藝術性豐富的題材,男孩子在空地上扑打蒼蠅,女孩子在房前的臺階上玩牌,老人在黃昏裡漫步回家,這些景象都能撩起我的情感。」
「我所能做的只是描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你放進作品中多少東西,觀眾就取走多少東西,你對筆下人物有興趣,理解並熱愛他們,那觀眾一定會產生同樣的共鳴。」
雖然洛克威爾畫作很多,但其實他對待每一幅作品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不管是服裝、道具、模特、結構、光影、還是人物角色的造型和面部表情,洛克威爾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要求。
洛克威爾晚年曾經創作過一幅以他鄰居為原型,表現那些七嘴八舌喜歡到處說別人閒話的鄰裡關係。當然,為了嚴肅起見,表明自己描述的是這一種現象而不是針對哪一位鄰居,洛克威爾還將自己和妻子的形象也加進了畫作裡。
——諾曼·洛克威爾作品《流言蜚語》
1977年,已是83歲高齡的洛克威爾獲得了美國公民的最高榮譽——總統自由獎章。
在他去世後,美國著名權威雜誌《紐約時報》更是高度讚譽他為「本世紀最受歡迎的藝術家」。
雖然在那些嚴肅派藝術家眼裡,洛克威爾甚至算不上是一位真正的畫家,但是當人們在談論藝術的本質時總會提到在《藝術的故事》一書中的這樣一句話:
「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藝術沒有本質,它對你所處時代的人類的意義才是它的價值」。
這大概就是對諾曼·洛克威爾的藝術風格最好的詮釋。
原標題:《你可能不認識他,但一定看過他的畫作,他的神作,連歐巴馬都忍不住借到白宮收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