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勤勞創造幸福生活丨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村民潘明興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潘明興,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村民,今年46歲。  我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但隨著年齡增大,我覺得長期在外打工不是長久之計。回家後,我發現村裡修建起了產業道,可以直接開車到達,非常方便。也正因此,我看到了創業機會。所以我就萌生了發展產業的想法,也徵得了愛人的支持。

2019年,因為缺乏養殖技術和其餘因素影響,我的養殖場損失嚴重,7頭能繁母豬全部死掉,外出打工多年的積蓄全部虧空。看到自己多年的積蓄全都打了水漂,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創業的心有了動搖。在愛人的勸導和支持下,我才得以重拾信心。  今年,我認真分析失敗原因,繼續認真學習養殖技術,不等不靠、重新選址,修建圈舍,購買苗種。

去年的失敗,讓我深刻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今年以來,我從網上看視頻、書店裡買書來學習,積極參加鄉裡組織的種養殖培訓,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同時,村裡面也很支持我,經常請鄉農技人員到我的養殖場指導。  通過一年的認真學習和摸索,我已從去年的養殖「愣頭青」變成了熟手,種苗揀選、飼料選配、打針配藥等都很熟練。同時,我將周邊的田土流轉過來,種植水稻和玉米,所收的糧食一部分用來做飼料,一部分用來釀酒,這樣不僅節約了部分飼料成本,同時也獲得了一些收入。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現在養殖場已經初具規模,目前存欄3頭豬、15隻羊、100多隻雞,同時也帶動了2戶農戶發展養殖產業。

勤勞創造財富,我相信通過我的努力,家裡的條件會一年比一年好。

邰昌元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偉 整理

編輯 韋一茜

編審 田旻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沒有休止符丨鎮遠縣報京鄉黨委書記何洪道
    我叫何洪道,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黨委書記。   報京鄉地處鎮遠縣最南端,少數民族佔比為99.7%,是全省100個貧困鄉鎮之一。猶記得2019年剛到報京鄉任職時,面對產業發展薄弱、群眾觀念保守,貴灑村還未出列,178戶貧困戶未脫貧等等,我深深感到身上的擔子有多重、責任有多大,帶領全鄉各民族同胞脫貧致富,持續鞏固脫貧成效是我的責任,更是我的使命。查看報京小學衛生廁所建設情況「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生長在一個好時代丨鎮遠縣報京鄉報友村村民劉...
    我叫劉土明,今年25歲,家住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報友村報友組。全家共4口人,除了本人以外,還有父親、母親和一個自己小9歲的弟弟。  2016年以前,我家的生活狀況十分困難,父母屬於「三無人員」,即無職無業無文化,一年四季只能在家務農,就靠耕種一畝三分地來維持基本生活。
  • ...脫貧故事」家鄉日日新 日子越過越好丨鎮遠縣報京鄉屯上村村民...
    我叫周天福,來自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屯上村金龍組,現在就讀於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廣電專業。如今,我母親常年在廣東務工,收入較穩定,年邁多病的爸爸也不再為看病而發愁,家裡的奶奶還在政府的幫助下養上了肥豬,我家過上了前所未有的安穩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奮鬥創造幸福生活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方家...
    我叫方送沙,今年52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方家村村民,我的家庭由四人組成,我與妻子都是個沒有多少文化水平的農村人,我常年通過打零工來維持家庭支出,妻子則在家務農照顧子女。因此,在各級幫扶幹部和脫貧幹部的幫助和支持下,從2018年一月開始,村裡便為我安排了生態護林員的公益崗位,每月有800元的工資,有了工作,這讓我重拾起了生活的信心。 在2019年8月,村裡又給安排了保潔員的工作,又有每月800元的補貼。
  • ...脫貧故事」幸福生活是靠雙手換來的丨鎮遠縣都坪鎮地花村村民向...
    看著一顆顆金黃飽滿的稻穀滿滿堆放在自家的穀倉中,滿頭大汗的我終於滿意地舒了一口氣。  我叫向章珍,家住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都坪鎮地花村榨房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7年前,我丈夫不幸去世,失去了家中唯一的勞動力,所有事情都壓在我的身上。看著嗷嗷待哺的兩個孩子,看著一貧如洗的家庭,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當不幸降臨到我的身上時,我除了自怨自艾之外,更多地是等著別人的救濟來過活。
  • 「我的脫貧故事」政策幫扶圓了脫貧夢丨鎮遠縣羊坪鎮一碗水村村民...
    我叫唐有梅,今年48歲,家住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羊坪鎮一碗水村高坡組。早些年,雖然家庭不富裕,但我跟丈夫外出務工也可以存一筆小錢,慢慢地腰包鼓了起來。但好景不長,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丈夫和兒子接二連三地得了幾場重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丈夫與兒子基本喪失勞動力,家裡變得十分困難,我成為家中唯一的頂梁柱。2015年,經過鎮村摸底核對於同年確定為精準扶貧對象,在當地政府的支持與幫助下,我成為了扶貧政策的受益者。
  • ...群眾的好支書丨鎮遠縣報京鄉報友村黨支部書記邰金培
    我叫邰金培,是鎮遠縣報京鄉報友村黨支部書記。  自2019年12月擔任報友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我兢兢業業,努力進取,在上級黨和政府以及幫扶單位的關心支持下,報友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基礎設施和寨容寨貌得到巨大改變,並於2018年實現脫貧出列。
  • 「我的脫貧故事」紅燈籠帶來火紅日子丨鎮遠縣羊場鎮金盆村村民熊...
    看著挑梁上的紅燈籠,我的心中滿是暖意,紅紅的光恰是火紅的日子,充滿希望。我已經在準備買第三對燈籠了,到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第一對紅燈籠是鎮遠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吳文鋒送給我的,他希望我的日子能過得紅紅火火。
  • 我的脫貧故事 | 陳大國:勤勞使我真正脫貧 勤勞讓我得到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 | 陳大國:勤勞使我真正脫貧 勤勞讓我得到幸福 2020-12-12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衝鋒隊長」丨鎮遠縣湧溪鄉湧溪村駐...
    我叫唐劍平,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信訪局的一名幹部。2018年5月,我選派到鎮遠縣湧溪鄉湧溪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   到任後,我立即著手了解村情民情,經過一個多月的下隊走訪,走完了全村22個村民組,初步熟悉了全村各組地理、環境、物產、人口以及村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抱定初心赴徵程丨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駐村第一...
    我叫王文杰,2019年1月,我闊別工作5年多的貴州省地礦局凱裡101地質大隊,調到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王文杰與村幹在雨中討論綿綿細雨卷著刺骨的寒風滴在我的臉頰,吹打著我單薄的身軀,讓我頓感一陣涼意。初來乍到,這樣一份「見面禮」著實讓我肅然起敬,脫貧攻堅一刻等不起、一天耗不起,我與村兩委寒暄後,就和村幹走訪串寨、入戶了解當地村情民情。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以前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房子破破爛爛、三餐粗茶淡飯、出門兩手空空、錢包比臉乾淨(臉上至少還有鬍子)。通過我和幾位幫扶責任人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共商共建,一系列幫扶政策落地生根,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現在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住房寬敞亮堂、三餐魚菜噴香、出門摩託代步、錢包鼓鼓脹脹。
  • 「我的扶貧故事」把群眾當成家人 把他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丨鎮遠縣...
    漫漫人生路,歲月或許改變了青春的模樣,但改變不了我對都坪這片熱土深深的眷戀。我叫倪詩權,是鎮遠縣衛生健康局的一名普通幹部。懷著這份眷戀,我主動要求派駐到都坪鎮都坪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回到曾經工作過十二年之久的老地方,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當地老百姓依然熱情、淳樸、勤勞,陌生的是原來的一幢幢破舊木房被磚房代替了,原來的黃泥路變成水泥路。2016年下半年,根據工作安排,我結對幫扶都坪村5戶貧困戶。村民洪加德就是其中的一戶。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箭頭村地處堯龍山腳下,屬高山峽谷地貌,全村9個村民組,618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25人。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常年在外打工村民在1000人以上,在家的村民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我的脫貧故事」給生活一個微笑|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村村民解德宇
    我叫解德宇,是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村華新組村民,今年48歲,患有肌肉萎縮症,二級殘疾,作為一家之主,我努力地承擔著家庭重擔。我選擇在近處謀點事做,但因活少,身體殘疾,勞動力遠不及常人,所以收入不多,生活常常捉襟見肘。
  • 「我的脫貧故事」菌菇香 日子紅丨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村民王元軍
    看著大棚裡的菌一天比一天長勢好,我和妻子不禁相視而笑,想想這幾年家裡翻天覆地的變化,感激之情泛泛湧起。我叫王元軍,是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納賴五組的村民,家中2口人,2014年通過申請評為低保貧困戶,2018年底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
    正在辦公的王銘從村醫到村幹,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正所謂隔行如隔山,我的工作不再局限於患者,更多的是如何帶領村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剛來的我這才發現,扶貧這條路上的攔路虎、硬骨頭出奇的多,有的村民想發展卻有心無力,而有的村民安於現狀習慣了現有的生活,甚至還有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坐著」絕不「站著」……貧困群眾脫貧信心不足、脫貧意願不強、脫貧內生動力嚴重不足等「精神貧困」成為了脫貧摘帽最大的阻力。那一刻,我頓時感到責任重大。
  • 「我的脫貧故事」奮發圖強只為美好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
    我叫陳金紅,是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我家境貧寒,父母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為了維持生計外出務工,把我和我弟寄養在外公家。陳金紅(左二)入戶了解農戶基本情況,探討脫貧路徑乘著政策的東風,在2018年我家得到了易地扶貧搬遷的名額,一家4口從世世代代居住了幾十年的平岑村搬進了生活條件更好的劍河縣城裡。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就能致富丨錦屏縣平略鎮地芽村村民潘金桃
    我叫潘金桃,家庭人口7人,我是地芽村一名普通的勞動婦女,我家作為村裡的貧困戶,能夠如期脫貧,靠的是自身的勤勞奮鬥和國家的好政策幫扶。一是房子的改建。原來,我家7口人都擠在破舊的木質房子裡,為了生活方便和自身發展需求,我和家人便商量著在路邊新建了一棟3間三層磚房,這棟房子花了我和老公幾十年的積蓄,是辛辛苦苦無數個白天黑夜體力勞動換來的。房子建好後,一家人終於有了安穩的落腳點,再也不用擠在破舊的木房裡了。潘和桃戶建起的新房二是子女的教育。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大學畢業後在貴陽參加工作,一個兒子在外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