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五國農業國際合作論壇「計算機學科與植物表型、作物模型與...

2020-12-18 MBA中國網

「計算機學科與植物表型、作物模型與智慧農業」創新分論壇開幕式現場

11月30日,中國(河南)-中亞五國農業國際合作論壇-計算機學科與植物表型、作物模型與智慧農業國際創新分論壇在河南農業大學龍子湖校區成功舉辦。論壇採用現場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來自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江南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1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學生以及河南農業大學師生共300餘人現場參加論壇,線上2.2萬人與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趙春江研究員出席開幕式並作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趙春江研究員,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尹新明教授,中國仿真學會主任、國家農業科學數據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周國民研究員,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中國傑青項目獲得者、博士生導師朱豔教授,江南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吳小俊教授,中國仿真學會農業模型與仿真專委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馮利平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生導師金秀良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馬韞韜副教授,慧諾瑞得科技有限公司韓志國博士,國際植物表型協會主席Uli Schurr教授,荷蘭瓦赫寧根大學Rick教授,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張海洋研究員,河南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所長鄭國清研究員出席此次創新論壇。本次論壇分為開幕式和專題報告兩個階段,先後由河南農業大學信息與管理科學學院黨委書記馬新明教授、朱豔教授、馮利平教授、韓志國博士、喬紅波教授主持。

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尹新明教授開幕式致辭

中國仿真學會主任、國家農業科學數據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周國民研究員講話

副校長尹新明教授在開幕式上致辭,對與會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她簡要介紹河南農業大學基本情況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等專業學科建設情況,以及河南農業大學在智慧農業方面研究成果,並預祝學術論壇圓滿成功、取得豐碩成果。

周國民教授在開幕式上講話,向參加論壇的專家、領導表示歡迎,對關心和支持本次創新論壇召開的領導和專家表示誠摯感謝,他簡單介紹了農業模型專委會和國家農業科學數據中心基本概況。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中國傑青項目獲得者、博士生導師朱豔教授,江南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吳小俊教授,中國仿真學會農業模型與仿真專委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馮利平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生導師金秀良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馬韞韜副教授,慧諾瑞得科技有限公司韓志國博士,國際植物表型協會主席Uli Schurr教授,荷蘭瓦赫寧根大學Rick教授,河南農業大學信息與管理科學學院黨委書記馬新明教授分別作報告

趙春江以《作物表型研究進展》為題,分析了世界作物表型組學研究的現狀,介紹了作物表型信息技術獲取技術的發展歷史,對可攜式作物田間信息獲取技術進行了多層次解讀,為與會師生展示了近年來高通量作物表型研究的實踐成果。

Uli Schurr以《Non-invasive plant phenotyping: dynamic traits and controlling dynamic crop performance》為題,從21世紀農業所面臨的挑戰切入,對植物表型是農業作物科學的重要因素、作物表型在作物育種方面的應用、農業數位化創新使作物表型技術不斷完善三方面展開報告。

朱豔以《作物生長模型研究與應用》為題,詳細闡述了現代作物學新進展的前沿理論基礎,深度解析了智慧農作技術的總體架構和NAU-CropGrow模型框架,就作物生長模擬展望作深入交流和經驗分享。

吳小俊以《基於深度學習的圖像融合及應用》為題,介紹了圖像融合的科學背景信息,對圖像融合技術和像素級圖像融合的深度學習進行了概述,分析了人工智慧現今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馮利平以《農業模型--智慧農業「大腦」》為題,從作物模型概念與發展切入,對作物模型與智慧農業進行了精準解讀,就作物模型研究動態與展望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ick教授以《Netherlands Plant Eco-phenotyping Centre - Measuring and understanding plants using automation and robotics》為題,通過種子DNA分析機器人,胡椒自動收穫機,馬鈴薯病害地塊監測等若干詳盡的案例介紹了荷蘭國家植物表型平臺(NPEC)目前的研究進展、平臺設施建設和應用現狀。

  金秀良以《作物表型性狀鑑定技術促進智慧農業發展》為題,以研究背景為出發點,就圖像算法的表型研究、模型與表型結合的研究、對作物表型組學發展的總結與展望三方面展開報告。

馬韞韜以《植物表型及其潛在應用》,圍繞表型數據採集的各類平臺、各類圖像處理與建模技術、植物三維表型及其應用處方舉例、基於無人機+遙感+農機作業的作物種收一體化智慧平臺四方面展開報告。

韓志國以《植物表型從數字農業到智慧農業的橋梁》為題,以農業面臨巨大挑戰為出發點,深入分析了植物表型促進從數字農業往智慧農業的跨越,精準預測了未來植物表型的發展方向。

馬新明以《小麥基本苗與成穗數的檢測方法》為題,就小麥生產地位與現狀、小麥群體監測的作用、小麥群體檢測技術研究三個框架作了精彩報告。

報告會結束後,在座師生就感興趣的話題同與會專家進行了探討交流。

「計算機學科與植物表型、作物模型與智慧農業」創新分論壇合影

最後,中國仿真學會、農業模型與仿真專委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馮利平教授作總結講話,對河南農業大學的精心組織表示感謝。他指出,本次論壇的主題報告內容豐富、亮點紛呈,緊緊圍繞時代前沿,開闊了與會師生的眼界,將「計算機學科與植物表型、作物模型與智慧農業」的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

相關焦點

  • 從基因工程到微生物利用,生物農業的創新與突破丨IFA2020
    2020年12月4日-5日,2020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白馬峰會在南京成功舉行。本次峰會由35鬥主辦,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聯合主辦,中糧基金、BV百度風投、弘暉資本、為來資本等戰略合作。
  • 作物學領域80名學者共探「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
    原創 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11月9日至10日,由華中農業大學承辦的第十九屆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專家報告在武漢歐亞會展國際酒店歐亞ABC廳、北京廳、上海廳舉行。
  • 2017年GCHERA世界農業獎頒獎典禮南京農業大學舉行
    ,帶領團隊發現了植物細胞周期調控的核心元件,並證實了這些元件可用於提高植物生長和作物產量。基於對植物細胞周期調控的研究,德克教授於1998年創立了作物設計分公司,在全球率先使用高通量表型識別系統鑑定出促進水稻產量性狀的關鍵基因。團隊成功組建定製成像機器人,可實時檢測擬南芥和玉米等植物的生長。
  • 青島農業「國際客廳」構建世界級「超級市場」
    據了解,農業「國際客廳」核心區位於青島西海岸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佔地面積4880畝。目前一期國際農業會展交易中心、超級植物工廠、國際農業雙創交流中心等3個項目已竣工並投入使用,有65家企業、6家協會和聯盟團體、313家企業成員積極參與,陸續入駐客廳。
  • Nature Plants:農科院蔬菜所團隊系統闡述多倍體與植物進化和作物...
    研究顯示所有植物都經歷了基因組古多倍化事件,且有相當比例的作物都在較近的時期裡發生過多倍化。因此,多倍體的多套亞基因組以及多拷貝基因的進化對於植物的進化和作物的馴化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基因組學的發展,植物多倍化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是目前植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熱點領域。
  • 中亞五國是指哪五個國家,你知道嗎?
    所謂中亞,是指亞洲中部內陸地區,從地緣位置看,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結合部,位於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國或地區性大國中間的地理位置,是貫通亞歐大陸的交通樞紐,歷來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古代的絲綢之路途經此地。而在狹義上,中亞一般限於中亞五國。
  • 位於亞洲內陸地區的「中亞五國」,各有什麼國家特點?
    中亞地區,顧名思義就是位於亞洲的中部地區,由於地處內陸,距離海洋十分遙遠,海洋水汽難以進入,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區都是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氣候類型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自然植被以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為主。中亞地區總共有五個國家,分別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 第三屆三角洲論壇暨中國作物學會分子育種專業委員會2020年學術...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22日訊 9月19日-20日,由中國作物學會、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東營市人民政府、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夥伴計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三角洲論壇在我市舉辦。
  • 中阿合作論壇框架下的農業合作:特徵、動因與挑戰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快速發展促使全球農業發展格局深度調整,全球變暖等氣候問題對世界主要產糧區的影響不斷加深,生物質能源、轉基因作物、大宗商品投機等非傳統因素導致國際農產品市場的風險性持續增強
  • 第二屆中國海水稻發展論壇於10月29日在湛舉辦
    舉辦第二屆中國海水稻發展論壇,是建設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的具體舉措,為我國乃至全球鹽鹼地改良與水稻產業發展搭建高端對話、產學研合作平臺,將吸引國內外有關專家與行業領袖為海水稻發展獻智獻策。特邀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雜交水稻育種教授謝華安、瀋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錢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耀光等10名「兩院」院士出席論壇並為大會作主題報告。
  • 蘇聯解體時,異文異種的中亞五國,為何不願脫離蘇聯?原因很簡單
    十月革命後,中亞地區的布哈拉、花剌子模等國相繼爆發革命,並先後加入蘇聯。1924~1936年,蘇聯對中亞各民族進行了劃分與調整,最終確立了中亞五國的版圖與邊界。中亞五國,其民族多為突厥語民族和伊朗語民族,其宗教多為伊斯蘭教。
  • 賽業百沐小動物手術模型表型分析平臺隆重開幕
    2020年11月28日,「賽業百沐小動物手術模型表型分析平臺開幕儀式暨第一屆華南小動物表型分析研討會」在廣州隆重開幕。本次開幕式暨研討會在廣東省實驗動物學會的指導下,由廣州賽業百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辦,賽業(蘇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協辦。
  • 第十六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在南寧開幕
    1月9日,第十六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CEFCO2020)在南寧開幕。在廣西會展業進入快速發展新階段這一背景下,本屆論壇在南寧舉辦,對於本地會展業創新發展,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開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熱點前沿研究89.77分 位居第二
    來源:新華社原標題:中國農科院報告:中國在農業熱點前沿研究中綜合表現突出新華社南京11月20日電 20日發布的《2019全球農業研究熱點前沿》報告顯示,中國正加快對農業熱點前沿研究的步伐,綜合表現力持續活躍,整體水平在全球開展農業研究的主要國家中位居第二。
  • 專業解碼|青島農業大學巴瑟斯未來農業科技學院
    2005年學校曾派團前往該校進行訪問,次年雙方籤署了學術交流合作意向書,開始在作物、園藝、農村發展、企業管理等領域開展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探索了校校聯合發展的模式,建立和實施了學生和教師互派、長短期培訓等教育項目。2015年以來,雙方開始積極探索合作辦學事宜,圍繞合作辦學的有關事項開展了大量工作,並最終就合作辦學事宜達成一致。
  • 鄭州大學:建設一流大學 打造學科高地
    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與日本福岡國際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或科研機構籤署合作協議。推動學術成果走向國際,劉慶柱專著《不斷裂的文明史:對中國國家認同的五千年考古學解讀》的英文和韓文版已列入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
  • 中國高校之山東農業大學
    學科實力山東農業大學以農業科學為優勢,生命科學為特色,學科涵蓋農、理、工、管、經、文、法、藝術學為一體,擁有94個本科專業,9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2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2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個國家重點學科
  • 土庫曼斯坦參加中亞國家農業數位化部長級會議
    土庫曼斯坦門戶網12月15日報導,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舉行主題為「農業數位化」的中亞國家農業部長視頻會議,明確為在短期內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2(SDG-2),應在農業等潛在領域引進創新技術。與會者表示,各國在精細化耕作、農牧業智能監控、土壤製圖、荒漠化和鹽鹼化研究中積極應用數位技術並取得良好進展。
  • 創新應用智慧農業——偉景機器人中標「高通量田間表型平臺」項目
    創新應用智慧農業——偉景機器人中標「高通量田間表型平臺」項目   近日,陝西偉景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成功中標揚州大學「高通量田間表型平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