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本書環遊地球︱開羅:《千夜之夜》

2020-12-25 澎湃新聞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第五周 第三天

開羅 納吉布·馬哈福茲 《千夜之夜》

生於1911年的納吉布·馬哈福茲(Naguib Mahfouz),在七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共寫了三十四部小說、三百五十篇短篇小說、幾十部電影劇本,以及大量的新聞作品。他堅持寫作,直至2006年去世,享年九十四歲。在這裡我必須要更改我早前的說法,伍德豪斯(P. G. Wodehouse)和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恐怕並不是我們的八十位作家中藝術壽命最長紀錄的保持者,儘管馬哈福茲在1994年被一對指控他瀆神的原教旨主義者刺殺未遂之後,創作數量寥寥無幾。當時他已經將自己確立為那一代人中最重要的埃及小說家——甚至是最重要的阿拉伯作家,並且對之後的世代產生了巨大影響。

作為開羅的終身居民,馬哈福茲幾乎所有的作品都以其為背景,這也使他成為他的國家中對該城市生活最為傑出的記錄者。

馬哈福茲是一位忠實的開羅人,是一位埃及民族主義者,同時也是一位藝術上的國際主義者。他的作品既借鑑了在他青年時期興起的埃及小說的傳統,同時又顯示出他對俄羅斯文學和包括普魯斯特、喬伊斯和卡夫卡在內的現代主義者的熱愛。對他的刺殺企圖是緊隨薩爾曼·拉什迪《撒旦詩篇》(1988)所激起的巨大爭議而產生的,正是在同一年,馬哈福茲獲得了諾貝爾獎。儘管馬哈福茲批評了這部小說對伊斯蘭教的描繪,但他亦捍衛了拉什迪的藝術創作自由,反對伊朗對拉什迪下達的終身追殺裁決(fatwa),甚至將阿亞圖拉·霍梅尼稱為恐怖分子。他的立場激起了伊斯蘭主義者的憤怒,後者認為馬哈福茲寫於1959年的小說《我們街區的孩子們》(Children of Gebelawi)將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同看待,並將世俗科學提升到伊斯蘭教之上。在許多年間,馬哈福茲在兩方面都顯得頗為引人注目:他的一些作品由於宗教原因在阿拉伯世界被禁,而另一些作品則由於政治原因被禁,首先是因為他對納賽爾政權的批評,然後是由於他對薩達特與以色列籤訂的和平條約的支持。

馬哈福茲的一切文化與政治事業都奠基於阿拉伯語之上,阿拉伯語也正是他終生用功最深的方面。在他的諾貝爾獲獎感言中,馬哈福茲並沒有一上來就感謝國內外的文學先驅(儘管許多獲獎者都會這麼做),也沒有像某些人那樣,表示該獎項實際上是授予他的國家的。相反,他指出自己是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位阿拉伯作家(遺憾的是,他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位),並且將之歸功於阿拉伯語:

(阿拉伯語)才是真正的獲獎者。因此,這意味著它的旋律應是首次飄入您的文化綠洲,文明樂土。我既希望這不會是最後一次,也希望我國的文學創作者們就此能夠享有這一榮幸,進入那些在我們這個充滿悲痛的世界上播撒喜悅與智慧的芬芳的國際作家的行列,與他們並肩共坐。

馬哈福茲的作品涵蓋了從古至今的埃及歷史,以他早年關於法老時期的小說為開端,到《開羅三部曲》(1956-1957)中的社會現實主義,其後則是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存在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作品。像在他之後出道的拉什迪和帕慕克一樣,他經常需要應對西方現代性對他的文化所施加的壓力,儘管他自己並不像另兩位那樣關心筆下人物在東西方之間被撕裂的感受。在諾貝爾演講中,馬哈福茲將自己描繪為兩種文化的產兒,但是這兩種文化並非東方與西方,而是古埃及與伊斯蘭:

我是兩種文明的兒子。這兩種文明在歷史的某個階段,締結了幸福的婚姻。第一種是有著七千年歷史的法老文明,第二種則是有著一千四百年歷史的伊斯蘭文明。女士們,先生們,這就是我的命運——誕生於這兩個文明的膝頭之上,吮吸她們的乳汁,被她們的文學和藝術餵養長大。

他將西方文化描繪為在其成型過程中的第三種影響因素,然而卻是較為次要的:「然後,我飲下了您的豐富而迷人的文化的花蜜。從所有這些靈感——以及我自己的焦慮之中,我醞釀出了這些話語。」

馬哈福茲能夠將政治與哲學觀點,喜劇和悲劇,前現代遺產與當下生活有機融為一體,這一能力在他寫於1979年的小說《千夜之夜》(

Arabian Nights and Days

)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實際上,這是一部由相互關聯的傳說構成的故事集。故事從第一千零二天開始,山魯佐德的父親,宰相大人焦急地走向王宮,希望知道他的女兒和這個國家最終會迎來怎樣的命運。當山魯亞爾告訴前者,他決定娶山魯佐德為妻時,宰相不由感到喜出望外。「她的故事是造福人間的白魔法。」他滿心歡悅地說,「它們打開了引人思索的世界。」

看起來,馬哈福茲似乎給我們描述了一幅光輝的圖景——故事的治療力量。然而,事實證明,山魯佐德本人的看法卻遠沒有那麼積極。當宰相向女兒祝賀她所取得的驚人成就時,他發現她充滿苦痛。「我犧牲了我自己。」她悲哀地說,「以阻止鮮血的奔湧。」她繼續傾訴道:「每當他靠近我的時候,我都能聞到血腥味……他殺死了多少處女!消滅了多少虔誠敬神之人!王國裡只剩下偽君子。」

這不是約翰·巴思(John Barth)的故事《唐亞扎迪亞德》(Dunyazadiad,1972)所提供的那種快樂的(同時也是父權制的)幻想。在後者的小說中,與性感美麗的山魯佐德和她狡黠的姐妹敦婭佐德的邂逅,治癒了作家的中年危機,並恢復了他的文學能力與性能力。山魯亞爾本人,在數章之後,便已透露出山魯佐德的故事對他而言價值頗為有限。正如他沮喪地告訴宰相的那樣:「我感到抑鬱……除了死亡之外,山魯佐德的故事可曾告訴我任何事情嗎?一個民族接著另一個消亡了,最終敲響他們的門的,必然是那唯一一位先定的勝利者——一切幸福的毀滅者。」宰相意識到,「他的主人只是在表面上改變了。」山魯亞爾依然是一個暴力的專制君主,他不停地任命一個接一個腐敗墮落的親信,以榨取人民的財富,鞏固手中的權力。正如他自己的衛隊長所想的那樣:「山魯亞爾到底是從那裡找來這些官員的呢?」

馬哈福茲指涉當代政治的意圖十分明確,他在小說中描繪的世界雜糅了中世紀的幻想和當下的現實,其方式堪比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山魯亞爾統治著一個非常有現代感的開羅,人們在王子咖啡館(the Café of the Emirs)聚會,討論一天的大事,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組離奇人物的群像。這些顧客包括藥劑師伊卜拉興、剃頭匠阿基爾和他的兒子阿拉丁、腳夫拉吉布及其密友辛巴達

(譯者按:此處所出現的小說中的地名與人名均根據李唯中譯本《千夜之夜》)

——他已經厭倦了這座城市,打算再度揚帆出海。

起初,幸虧山魯佐德和「那些美麗的故事」,他們都為自己的女兒們倖免於難而感到激動。然而,故事很快便黯淡了下來。一個魔鬼誘騙商人去進行一場政治暗殺;後者則因他必須執行的任務而感到心煩意亂,夜間在街上亂走。但取代哈倫·拉希德碰上的那些奇妙故事,他遇到了一個十歲的女孩,遂強姦並殺害了她。在王子咖啡館裡,他的朋友藥劑師評論道:「如果人們認為魔鬼的存在是難以置信的,那麼這個故事就成了一個謎。」商人自己則無法理解他衝動的暴行:「他的靈魂產生了他未曾經驗過的野性。」

在這個故事中,自始至終,人們試圖理解自己,並避免屈從於遵循腐敗體系的壓力。確實,有一些人做到了,他們拒絕受權力的支配,甚至在必要時接受自己被摧毀的命運。在本書的結尾,山魯亞爾本人在厭惡中放棄了權力:「他廢黜了他自己,當人民已然忘卻他過去的罪行之時,他卻被自己內心的反抗擊敗了。他的教育還需要相當可觀的一段時間。」在離開開羅時,他遇到了一個像天使一樣的少女,後者詢問他的姓名,和他的職業。山魯亞爾回答道:「一個試圖逃離過去的人。」

《千夜之夜》是關於故事的終極力量及其局限性的非凡沉思。正如山魯亞爾,我們在講故事方面所接受的教育,也需要相當可觀的一段時間——就埃及而言,已然經歷了七千年,而故事尚未完成。明天,我們將會通過《一千零一夜》的透鏡,來探視帕慕克對奧斯曼的歷史和他個人的童年經歷所做出的雄心勃勃的疊加敘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開羅:《一千零一夜》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五周 第二天開羅 《一千零一夜》世上有一千零一種《一千零一夜》。沒有哪兩份手稿全然相同,就算是譯成同一種語言,不同的譯本之間也常常千差萬別,而且不同的讀者對這些故事也有著截然不同的讀法。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德黑蘭:《百鳥朝鳳》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八周第二天德黑蘭 法裡德·丁·阿塔爾 《百鳥朝鳳》阿塔爾(Farid ud-Din Attar)的《百鳥朝鳳》()是關於精神探索和精神完善的最偉大的敘事作品之一,它與但丁的《神曲》和薄伽丘的《十日談》都有相似之處,就是將神秘的寓言與樸實的、常常帶有戲劇色彩的敘事互相結合在一起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日本:《離別之思》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上世紀八十年代,愛滋病肆虐,正是在愛滋病的陰影下梅裡爾創作了《離別之思》。因染愛滋病,梅裡爾的許多朋友都快不行了;雖未明說,他應該也是病患之一。他的開場小引讓人想到芭蕉把人生喻為一次旅程的主題,但帶有嘲諷。他和情人即將啟程赴日本,這是一場他們籌劃已久的旅行。這時他們接到好友保羅的電話——保羅正在明尼蘇達州的梅奧診所接受癌症治療。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威尼斯:《看不見的城市》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威尼斯:《看不見的城市》 丹穆若什/文 朱生堅/譯 2020-06-19 13:40 來源:澎湃新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日本:《豐饒之海》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日本:《豐饒之海》 [美]丹穆若什/文 宋明煒/譯 2020-08-06 15:27 來源:澎湃新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加勒比海:《島嶼書》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每一座島嶼的地名錄都置頂了一段時間軸,以及一組到其他偏遠之地的距離,連同顯示該島方位的半球形縮略圖。莎蘭斯基細緻地將每座島嶼按1:125000的比例繪製,這使得一些島嶼滿滿佔盡大尺寸的頁面,而另一些迷失在了一片藍色的汪洋之中: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佛羅倫斯:《神曲》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如此說來,我要承認在我上一本書,用義大利語引用一篇針對 《小說的去民族化過程》的批評文章,純粹是想要享受在單獨一個單詞裡有四個z的樂趣。)De vulgari eloquentia有趣的是,但丁並不認為他自己的託斯卡納方言比其他方言更高明。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伊斯坦堡:《我的名字叫紅》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都柏林的詹姆斯·喬伊斯博物館則將作家的生活和他的創作結合了起來,它位於都柏林市郊桑迪科夫(Sandycove)的瑪蒂洛塔(Martello Tower)上,這裡是《尤利西斯》中史蒂芬·戴德拉斯的住處,1904年,年輕的喬伊斯也曾在此住過六天之久。憑藉他的純真博物館(Museum of Innocence),奧爾罕·帕慕克一舉超越了以上這些文學博物館。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布加勒斯特:《策蘭詩選》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卡夫卡對友人馬克斯·布羅德(Max Brod)說:「德語猶太作家,持續地掙扎於三種不可能之中:不去寫作之不可能,用德語寫作之不可能,用不同方式寫作之不可能,而我們還能加上第四種不可能:去寫作之全然不可能。」在戰爭年代策蘭寫下了《死亡賦格》,這是以詩歌形式來回應大屠殺的最早的一首,也依舊是最有名的一首。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佛羅倫斯:《十日談》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他向「美麗而優雅的女士們」——也就是這本書的讀者——作出如下保證:「眼下你們所面臨的這個悽涼壓抑的開篇,就好比擋在行者身前的險峻陡峭、亂石盤踞的山丘,然而一旦翻過此山,那一頭便是美不勝收的平原。」他還補充道:「請相信,倘若可以得體地沿著另一條不似這般艱險的道路將你們帶至我渴望引領你們前去的地方,我一定已經欣然照做了。」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李斯佩克朵《短篇小說全集》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如果只講一個故事,要是我有一千零一個夜晚,我就講一千零一個故事。我們的謀殺犯舍赫拉查達在把那些有毒的美食安置好後,第二天早上來到廚房,發現「許多塑像隨處可見,全都僵硬了」。她意識到「我是龐貝末日天亮後的第一個目擊者」。在故事的其他版本中,她變成了拒認耶穌的聖彼得,成了一個女巫,然後是一個魔神:「從我冰冷的、人類的高度,我俯看一個世界的毀滅。」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奈及利亞:《死亡與國王的侍從》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The Bacchae:A Communion Rite索因卡的艾雷辛與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有諸多共同之處。二者都面臨著貫徹祖傳範例的需求,而其他的角色——索福克勒斯筆下的伊俄卡斯忒(Jocasta),索因卡筆下的地區行政官皮爾金斯(Pillkings)——則希望將這些傳統貶謫回古代的歷史中。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李斯佩克朵 《短篇小說全集》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如果只講一個故事,要是我有一千零一個夜晚,我就講一千零一個故事。我們的謀殺犯舍赫拉查達在把那些有毒的美食安置好後,第二天早上來到廚房,發現「許多塑像隨處可見,全都僵硬了」。她意識到「我是龐貝末日天亮後的第一個目擊者」。在故事的其他版本中,她變成了拒認耶穌的聖彼得,成了一個女巫,然後是一個魔神:「從我冰冷的、人類的高度,我俯看一個世界的毀滅。」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黎:《情人》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本書具有強烈的自傳性,從此書封面上不斷使用的一張她早期的照片上就可以看出來。這張照片後來也成為了1992年讓-雅克·阿諾(Jean-Jacques Annaud)拍攝的同名電影版本中無名女主人公的形象模版:這並非杜拉斯第一次把早年經歷寫成小說。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倫敦:《魔戒》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六周 第五天倫敦 J. R. R.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日本:《奧之細道》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十九世紀以降,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被他的俳句的簡素、幽玄之美所打動,龐德與歐洲意象派受到了他的強烈影響,譬如那首著名的關於池塘青蛙的俳句:古池——青蛙跳進水裡的聲音(周作人譯)在詩文和美術中,芭蕉都藉由對青蛙和魚之類的生物的仔細觀察,來練習忘我之道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威尼斯:《從封面來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四周 第四天威尼斯 唐娜·萊昂 《從封面來看》自馬可·波羅的時代起,威尼斯便是旅行者之城。長久以來,它也是旅行者的目的地。十八世紀的貴族遊歷歐洲,常把威尼斯作為首要站點;拜倫、歌德、亨利·詹姆斯和普魯斯特等作家也紛紛到威尼斯朝拜。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紐約:《時間的皺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作家懷有重要且難以言傳之事時,轉而求助於幻想(孩子聲稱屬於自己的東西)的原因之一。這一點在本書的示意圖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當啥太太(Mrs. Whatsit)解釋超時空挪移(tesseract)的概念時,她讓梅格、凱文(Calvin)和梅格的弟弟查爾斯·華萊士(Charles Wallace)想像一隻小蟲子,試圖穿過誰太太(Mrs.
  • 阿拉伯之夜:美食與詩歌,走進一千零一夜的世界
    直播中,我們將帶你環遊世界,享受世界之夜,閱讀之夜!除了體驗古巴、波蘭、英國、阿拉伯的異域風情,你還能和濮存昕、萬方等名家一起,雲遊北京人藝。今夜,首先開場的是古巴之夜!歡迎大家掃碼收看直播。阿拉伯之夜美食與詩歌,走進一千零一夜的世界直播時間8月27日晚19:30-21:30主理人:劉震雲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波斯:《今夜請叫我以實瑪利》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愛德華·薩義德在1983年的《世俗批評》(Secular Criticism)一文中頌揚了自由選擇的新式「從屬關係」(affiliations),與之對應的則是被盲目接受的對於舊式「親嗣關係」(filiations)的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