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勁碩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收錄於話題#觀愛自然33個
寫在前面: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依舊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愛自然公開課的直播系列回顧。本期的主講嘉賓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總監,動物學博士張勁碩,他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科學顧問韓雪松一起,來和大家聊一聊「蝙蝠與我們」——蝙蝠俠、吸血鬼、燕巴虎、琵琶簷……這個曝光率很高卻仍然保持神秘的類群,我們對它了解多少,又應當如何與它們和諧共存?
(警告:本篇含多張蝙蝠高清特寫)
01 你真正了解蝙蝠嗎?大家對蝙蝠應該都不陌生,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基本上都有蝙蝠的存在,除了極為惡劣的環境,例如北極、南極或者海拔極高的地方。當然它也有一個分布的趨勢,由於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因此熱帶地區蝙蝠種類比較多,隨著緯度逐漸提升,其種類會慢慢減少。蝙蝠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因為它代表的不是一種動物,而是一大類動物。大家都知道,我們人是哺乳綱的,在拉丁語中,哺乳動物被稱為「Mammalia」,因為不管是哪個國家的嬰兒,張嘴發出的第一個聲音都是「ma」,而叫媽媽本身有想要喝奶的意思,也就是和奶有關係,所以「媽媽」的原意就是「哺乳」。如今哺乳動物已經達到了6500多種,其中有一大類是翼手目,拉丁語叫「Chiroptera」,「Chir」指的是手,「optera」是翅膀的意思,所以翼手目動物就是指手是翅膀的動物,也就是蝙蝠,全世界的蝙蝠大概有1400多種。疫情期間,蝙蝠成為了熱門話題,有人認為其是罪魁禍首,但這樣說太以偏概全了,並不是所有蝙蝠都攜帶致病性或高危性的病毒。
多種冠狀病毒自然宿主:中華菊頭蝠 圖源水印
先來介紹一下蝙蝠,蝙蝠見證了恐龍的滅絕,大概在7000萬-80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甚至有人推測蝙蝠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億多年前,但那時的「蝙蝠」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翼膜(翅膀),而隨著時間的推進,基因突變等原因使得蝙蝠演化出了翅膀這一結構,因此蝙蝠是一類真正會飛行的哺乳動物。
蝙蝠和鳥類的食物攝取是有共同之處的。大部分鳥類是晝行動物,食物主要來源於晝行性昆蟲,而蝙蝠是夜行動物,故食物來源是夜行性昆蟲。這樣一來,二者就避開了生態位的競爭。特別有意思的是,當年我去到天津的獨樂寺,寺中有一尊很高的菩薩,我在菩薩肚子裡就發現了很多蝙蝠——大足鼠耳蝠,而寺頂上則盤旋著許多雨燕。太陽下山後,雨燕開始回巢,「肚子」裡的蝙蝠就會飛出來。
大足鼠耳蝠 圖源水印
在大城市中,例如北京,最常見到的是東亞伏翼,也叫家蝠,飛得比較快,很乖,輕輕捧在手心裡不會咬人,就算咬了人,由於咬合力比較弱,也不會造成什麼傷害。還有一種蝙蝠比東亞伏翼大一些,黑一些,耳朵比較尖,叫大棕蝠,它的耳朵內側有一種叫「耳屏」的結構,這種結構直接關係到聚集聲波。此外,還有一種比大棕蝠還大一號的蝙蝠叫做山蝠,它們體型較大,但飛得不是很快。除了這三種,北京以前還有犬吻蝠和長翼蝠,但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與化學藥物例如殺蟲劑的使用,蝙蝠在城市裡越來越少,因為它的獵物——蟲子變少了。大部分蝙蝠還是生活在郊區,尤其是喀斯特溶洞裡。
東亞伏翼 攝影/張勁碩
關於蝙蝠的壽命,有的蝙蝠能活十幾年,還有更長的,比如北京郊區就有一種馬鐵菊頭蝠,根據記載,它的壽命可以接近40年。馬鐵菊頭蝠的體型僅僅相當於一隻小家鼠,但老鼠只能活2-3年。這樣一看,蝙蝠在哺乳動物中算是一類非常長壽的動物,這可能跟它的冬眠有直接關係,因為冬眠使它的新陳代謝很慢。
馬鐵菊頭蝠 圖源水印
蝙蝠還有一個特點,和它的基因突變和身體結構改變有關,那就是它的腿和腳非常細弱。這意味著它站不直,因為腿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撐它站起來。大家都知道蝙蝠會使用超聲波,但其實蝙蝠的超聲波也分為兩類:一類是CF,也就是「恆頻」蝙蝠;另一類是FM,也就是「調頻」蝙蝠。調頻蝙蝠適合在灌木叢、森林裡行動,因為它可以通過調頻來了解周圍環境的變化。我們知道頻率越高,波長越短,當波長和被測物體越接近的時候探測越準確,所以調頻對蝙蝠探測複雜環境是有利的,這類蝙蝠可以爬行。而CF恆頻蝙蝠發出的超聲波是恆定的。我們知道,聲音在一定情況下具有「都卜勒效應」,而都卜勒效應可以幫助CF恆頻蝙蝠探測到昆蟲的位置和大小,所以它們適合在開闊的樹冠層生活。而由於它們的腳非常細弱,站不起來,因此和雨燕一樣不能著地,平時是倒掛著的。基因突變和身體結構的變化使它們倒掛更有力,更有益處。
倒掛著的馬鐵菊頭蝠 圖源水印
以前我們研究蝙蝠的活動節律,有大概兩到三個高峰,第一個高峰是天剛暗下來,也就是太陽剛落山的時候,蝙蝠出洞,這個時間節律非常準,因為一年之中太陽升起和落山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它出洞和回洞和太陽的升落有直接關係,太陽落山是一個很重要的捕食高峰。歸根結底,這一點還是協同進化,蝙蝠要吃蟲子,所以需要符合蟲子的生活節律。夜行性昆蟲的活動節律和光照有直接關係,所以蝙蝠會跟著昆蟲走,昆蟲什麼時候活動高峰,它就什麼時候活動高峰。第二個活動高峰是天剛亮大概四五點的時候,但其實一兩點時也會出來覓食。
02 蝙蝠與病毒當人類將感冒病毒帶到非洲的原始部落,帶到南美的熱帶雨林中時,你會發現這種普通的流感病毒就能殺死當地的老百姓。我們現在似乎認為蝙蝠身上的病毒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是因為人類過去是基本不攜帶這些病毒的,但由於我們和蝙蝠的親緣關係較近,而自然宿主的親緣關係越近,感染同源生物所帶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細菌等的可能性就越高。也就是說,人類過多接觸了這一類動物之後,才導致了這些人獸共患病。從本質上來講,病毒本身不在人的身上,因為人通過一些不恰當的方式和病毒的自然宿主有了很親密的接觸以後,才導致了病毒跨界傳播到人類身上,所以根源是在這裡。
那為什麼總是蝙蝠在傳播病毒呢?其實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們的老祖宗吃了很多很多的各類野生動物,吃了很久之後發現最好吃的就是發展到現在的家禽家畜,他們其實也感染了各種各樣的疾病然後死掉了,現在的我們,也就是在地球上生存的我們,恰恰是由於適者生存留下來的。到了今天,我們又有了更多途徑去接觸病毒,這使得病毒有了可乘之機,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而蝙蝠是科學家們在研究中發現攜帶病毒比較多的動物,甚至可以認為它就是一個天然的病毒庫。同時我們也認識到蝙蝠的免疫力很強,雖然它攜帶了很多病毒,但自身不會發病。我們之前去山洞裡觀察研究蝙蝠的時候,很少發現有發病的蝙蝠,它們都很愛乾淨,健康地繁殖。
張勁碩博士在洞內觀察蝙蝠 圖源水印
你可能會問,蝙蝠傳播病毒靠的是什麼,是吸血嗎?其實在1400多種蝙蝠中,真正會吸血的只有3種,且都生活在拉丁美洲的熱帶雨林裡,它們分別是普通吸血蝠、毛腿吸血蝠和白翼吸血蝠,其中真正會吸人血的只有1種,就是普通吸血蝠。而吸血鬼的故事是早年英國到美洲的殖民者見到了會吸血的蝙蝠後,才編出的各種各樣詭異離奇的故事。這些故事和早年的探險有關,當時人們缺少科學知識,對蝙蝠不太了解,實際上蝙蝠很少吸人血。首先,在過去吸人血是一種很困難的事情,蝙蝠不一定能碰見人。其次,人的敏感度比其他哺乳動物要高得多。由於人類離開了叢林荊棘的環境,所以感知疼痛的能力逐漸進化提高,因此吸血蝙蝠一般會接近有蹄類動物而不是人類。
普通吸血蝠 圖源水印
人類對蝙蝠一直以來都有誤解。如果你生活在中國,完全不用擔心被蝙蝠吸血,中國存在的160種蝙蝠沒有一種是吸血的。而蝙蝠作為許多病毒的天然宿主,感染到人的環節非常複雜,通常會通過一個或多個中間宿主,在人為的生產生活條件下感染到人。
說到蝙蝠體溫與攜帶病毒的關係,我之前上研究生的時候做過蝙蝠的測溫實驗,同時疫情期間查閱了大量資料,蝙蝠的正常體溫和人類相近,基本都是36-37攝氏度。在夏天很熱的時候,蝙蝠不能像人類一樣打開空調,因此它們需要蟄伏,把自己的體溫降低。在最熱的時候,它們的體溫只有14-15度。而到了冬天,它們開始冬眠,生活在溫帶或亞寒帶的蝙蝠的體溫就更低了,可以降至1攝氏度,甚至接近0度。所以尤其是北方的蝙蝠,它們的體溫大多是很低的。不過蝙蝠飛翔的時候體溫很高,經過測量可以達到41-42攝氏度。但你想,人在跑步時體溫也會升高,這只是正常產熱。所以體溫高與否,與是否攜帶病毒是沒有直接聯繫的。
03 如何面對野生動物剛開始大家有恐懼感非常容易理解,而且疫情期間關於蝙蝠的流言蜚語太多了。我認為,首先大家需要具備基本的科學知識,有了知識之後,就可以自我判斷信息的正誤。大家碰到任何事情都不能過於驚慌,首先要去了解相關的科學背景,了解之後才會有一定的態度或者判斷力。例如蝙蝠,我們過去對於它們的研究非常少,認識也非常不全面,所以才導致了流言的傳播,就比如說當時居然有人說蝙蝠身上有4000多種病毒,想一想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命名的病毒可能也就那麼多種,怎麼可能全在蝙蝠身上呢?經過查詢文獻,我們可以發現蝙蝠攜帶的病毒也就100多種。
而真正說到蝙蝠和人之間的相處,就還要說到我們有沒有認識到人和蝙蝠之間比較確切的關係,或者說,野生動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這就需要我們要去理解為什麼要保護動物,動物和我們有什麼關係。恰恰是因為我們人就是動物的一種,並且我們和其他動物之間的關係又那麼緊密,人類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動物,甚至我們的精神世界和審美都與動物緊密聯繫。當你有了這些認識,你對待動物的態度就會改變。這次病毒極大概率來自於蝙蝠,但也有可能是穿山甲。不過自然環境下,穿山甲不是非常可能,因為蝙蝠和穿山甲的活動沒有什麼交集,就算有,這種交集也是人類帶來的,可能是由於人去飼養、食用等進行了一些不正當的接觸。
「五福臨門」剪紙,上方的蝙蝠就象徵著「福」 圖源網絡
之前SARS病毒爆發時,我去農貿市場參與溯源活動,那個場景真是不堪入目,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被放在一起,血流成河。動物的體液、血液、屍體等為病毒繁殖創造了太有利的條件。病毒其實並不想讓宿主消亡,因為它在變異之後需要找新的自然宿主,若自然宿主不存在的話,它就死掉了,所以病毒和自然宿主是協同進化的。蝙蝠和病毒相安無事,是因為它們一起協同進化了上億年,而人類非要在這個平衡中插手,結果就是把病毒引到了自己身上。有人說我吃過蝙蝠,為什麼我沒有得病呢?因為當你高溫高壓把蝙蝠肉煮熟之後,病毒基本都滅活了,所以不會直接威脅到你的身體健康。但在這背後有許多人都被牽連了進來,捕捉者、販賣者、屠宰者、烹飪者,他們都會接觸到病毒,風險其實是最高的。當時我們做SARS病毒溯源時,那些屠宰的人很多檢測結果都為陽性,可能他們很早之前就感染病毒了,所以不正當的接觸會導致你的得病機率倍增。
帛琉的蝙蝠湯 圖源水印
當野生動物非法產業不斷擴張時,病毒更容易傳播給人類,在人體內經歷了一個變異的過程後,病毒導致人類患病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病毒在高密度的群體中會呈指數增長的趨勢,在增加到一定量後,就會很快擴散開來。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來講,病毒在調節種群密度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實我們從蝙蝠身上提取的病毒並不是SARS病毒或新冠病毒,只能說根源在蝙蝠身上,蝙蝠攜帶的病毒和人類攜帶的病毒有同源性,但不一樣,所以我們只能將其命名為SARS樣冠狀病毒。
SARS病毒結構圖 圖源網絡
04 偶遇蝙蝠不要慌之前我們經常去市民家裡幫著市民抓蝙蝠,但按照傳統來講,有蝙蝠飛到家裡來說明你家風水很好。我們發現許多蝙蝠喜歡7、8、9或者10層的高度,它們對於高度、溼度、風向都有很強的選擇性。不過,有蝙蝠飛進來應該請專業的人士來幫忙,查看家裡是否有洞口,因為蝙蝠會從空調的管道進到房間中。但就算是飛到了屋子裡也不用擔心,屋主不會受到任何傷害,因為一般這種蝙蝠已經和人類伴生了幾萬年,一起共同進化了幾萬年。如果有蝙蝠進屋,屋主想把它輕柔地放出去的話,可以使用手套將其放在窗邊,不要拋,讓它自己飛出去。
疫情期間蝙蝠進屋更容易引發恐慌 新聞截圖
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在今年上半年救助的蝙蝠,比他們建中心15年以來救助的所有蝙蝠還要多,說明大家對於蝙蝠的恐慌是快速增長的。雖然遇到蝙蝠不用恐慌,但還是要防著它咬你,我們其實最害怕的是蝙蝠攜帶著一些狂犬病病毒(蝙蝠攜帶狂犬病病毒比攜帶SARS和新冠病毒還要嚴重一些),不過據我們調查,這個比例是極低的,大概萬分之一。如果你在路上看見蝙蝠,可以帶上厚手套,輕輕拿起來。而如果你有一定專業知識的話,可以看看它是否受傷等,我一般會把它放在手面上,用食指輕輕點住它的下巴,拇指輕輕按住它的頭,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操作一隻蝙蝠,能夠固定和測量它。在操作時,不要使出太大力量,以防使它受傷。切記!千萬不要用手提著蝙蝠的兩個翅膀,這是極其不專業的手法,並且對於蝙蝠來講就是虐待。一般我們是先收一邊翅膀,輕輕展開另一邊,看看骨骼有沒有骨折,因為在城市裡它一般是被撞得太多了而受傷,或者是白天因慌亂而飛翔導致的脫水,它的翅膀很大很薄所以非常容易脫水。經過檢查後,如果發現沒有什麼外傷的話,就把它放到一個小箱子裡,最好給它提供一個可以把著的環境。更專業的方法是拿一個裝蝙蝠的小布袋,能夠扎住口,這樣蝙蝠就可以比較舒服地呆在布袋子裡,讓它先緩一緩,然後晚上再嘗試著把它放在窗臺上,注意放飛的時候最好讓它自己飛。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放一些水,補充水分能量對蝙蝠是有好處的。條件更好的話,可以補充葡萄糖。若蝙蝠沒有活下來,埋起來是最好的選擇。還有一點就是我們需要積極地去尋找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小到蜜蜂馬蜂,大到哺乳動物進家,最好還是找專業的人員,同時我們現在也在呼籲國家設立野生動物救助的專業團隊,而不是由不懂專業的消防員去處理,甚至還需要有一些公司去幫助解決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比如家裡進了老鼠、螞蟻等,這樣對人和動物都好。
其實蝙蝠也好,包括其他的嚙齒類動物還有鼴鼠等也好,它們受到人類的威脅可能是我們都不太了解的,在從事了這麼多年蝙蝠的野外考察工作後,我們發現,過去有歷史記載的蝙蝠現在已經非常稀少了,洞穴的開發對於蝙蝠的影響很大,國內對蝙蝠有威脅的東西太多了,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棲息地的破壞,南方有一些地區喀斯特巖洞發育得特別好,其實這些洞穴本來是蝙蝠和生活在洞穴中的其他野生動物特別好的棲息地,但經常會被認為是一個旅遊景點,應該開發,所以很多蝙蝠都已經瀕危了,我們都沒有見過。讓我們一起保護洞穴,保護棲息地,保護蝙蝠和其他野生動物!
原標題:《蝙蝠何時從「福」變成了「禍」?》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