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二十品是北魏龍門石窟造像題記二十種的統稱, 它繼承漢隸向唐宗楷書演變, 集中代表了北魏書法獨特的藝術風格, 在我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魏碑書法從產生到衰亡又到中興, 是政治維新思想在書法領域的反映。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3公裡處伊河兩岸龍門東、西兩山的峭壁間, 是繼雲岡石窟之後開鑿的。營建雲岡石窟的北魏王朝, 在結束十六國混戰, 統一北方之後, 逐步建立了一個以鮮卑拓跋部落貴族集團為主的政權。
隨著北魏王朝佔據整個中原地區, 當時的國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地理位置偏北, 很難控制全局, 而歷代名都洛陽優越條件遠遠超過了平城, 定鼎伊洛已勢在必然。審時度勢的孝文帝於太和十八年 (公元494年) 遷都洛陽。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少數民族中有遠見、有作為的政治家。其後, 他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 主要是實施漢化政策。
佛教傳入中國後, 中國的統治者便意識到佛教造像對民眾強大的教化功效。所以, 佛教造像一傳入中國國土, 就得到統治者高度重視並為其所用。為了發願顯德, 作為佛教造像的副產品, 佛像的底座周圍或者其他空餘部位往往刻有造像人名和發願詞, 我們今天將這些同佛像一道流傳至今的石刻文字, 稱之為造像記。造像記在中國的出現源於中國上千年的石刻技藝和書法藝術底蘊, 並深深地烙上了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印記。
龍門造像題記有三千六百種左右, 是研究我國古代書體演變和書法藝術的實物資料。北魏造像記的產生、興起與北魏時期的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基礎、宗教信仰、審美觀念息息相關, 密不可分。北魏政權雖然入主中原, 總希望能找出能為自己政權服務的理論依據。佛教修身處世、善惡報應的思想, 能夠融化民族矛盾, 銷蝕人民的反抗。
其次, 北魏遷都洛陽, 卻有少數胄室重臣, 目光短淺, 反對南遷鼎洛。為此, 孝文帝再三曉明大理大義。後下詔令:遷洛之人, 死葬河南, 不得還北。這就徹底斷絕了那些告老還鄉、返回故土者的退路。既然生不能還鄉, 死亦不能還北, 唯有刊石紀終, 傳示來世。這不能不說是刺激誘發造像記興起的原因之一。
龍門二十品是魏碑的代表, 它的興起還與民族、政治、地域、個性氣質、審美取向有較大關係。鮮卑族原是遊牧於松遼之間的少數民族, 粗獷、豪放、鋒芒畢露的書風, 恰是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文化融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