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島城餐飲店一人餐食受追捧,公筷公勺基本普及

2020-12-25 半島都市報

文/半島記者 王麗平 圖/半島記者 高芳

3月中旬,山東省出臺《餐飲業分餐制設計實施指南》地方標準,這也是目前國內發布的首個餐飲分餐制的省級地方標準,總結了「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三種分餐模式,《指南》出臺一月有餘,島城的餐飲業的實施情況如何呢,近期半島記者對青島數十家餐飲店進行了調查,發現中低端餐館公筷公勺基本普及,有的市民甚至在家中也開始使用公筷公勺,正如青島市餐飲協會副會長姜志傑所說,以分餐公勺模式為代表的分餐已經成為當下餐飲業一種常態,也成了中餐的服務標準。

高端酒店分餐位上悄然成風

《指南》中指出,分餐位上模式是指菜品加工完成後由廚師或服務人員在備餐間或分餐檯對所有菜品進行分餐,按位上餐,保證每位就餐人員用餐用量和餐具的獨立性和安全性,適用於各類宴請和宴會。

針對這種模式,近日記者來到島城幾家大型酒店進行探訪。來到青島香格裡拉大酒店時,已臨近傍晚時分,酒店餐廳內客人陸續增多,記者發現其中兩位年輕人選擇了分餐位上的就餐模式,「好久沒和朋友見面了,今天出來吃飯,由於特殊時期我們就選擇了分餐這種模式,既能放心保證衛生,又能和朋友聊聊天,挺好的。」就餐的吳女士告訴記者,隨後服務員端著託盤上菜,託盤上,兩盤芝士焗蝦已經分盤裝好,服務員分別為兩位客人上菜。

客人在香格裡拉大酒店選用分餐位上的模式消費。

「現在來就餐的客人,60%-70%能接受分餐位上的模式,我們也會為顧客推薦這種模式。」香格裡拉大酒店餐飲總監宮傳和介紹,現在他們在大力推廣分餐制,為此,酒店廚房也進行了一定調整,在菜品設計時按照分餐的要求制定菜單、搭配菜品,加大了個吃的菜品,也推出單人套餐,餐廳後廚設置了分餐檯,菜品加工完成後,廚師會對菜品進行分餐、擺盤,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證中餐的色香味,之後,再由工作人員為每一位客人分別上菜。

香格裡拉大酒店為客戶提供分餐位上的服務。

對於這種模式,宮傳和說,也有一部分客人還不能接受,「特別是家庭聚餐的客人,受咱們傳統文化的影響,他們會選擇用公筷公勺,公筷公勺在我們酒店早已普及。」宮傳和說。

隨後,記者在青島匯泉王朝大飯店、黃海飯店等酒店採訪發現,分餐位上的模式在這些大型酒店的接受程度較高。

中低端餐館公筷公勺行天下

相比於大型酒店,中低端餐館在分餐模式上,則更傾向於公筷公勺模式。

「我們做的是純中餐,定位中端,對於分餐位上的模式,來我們這的客人並不是很能接受,中餐吃的就是圓桌文化,大家更能接受公筷公勺的分餐模式。」藍港海鮮總經理孫志華說,中餐講究色香味俱全,如果將一盤中餐分成很多份,那菜式、菜色、菜味都會受影響,餐飲業內有句話一燙頂三鮮,如果分了很多份,很快就涼了,食客的入口體驗會大打折扣。目前,到他們店消費的客人幾乎沒有主動提出要分餐位上的,大家對公筷公勺更能接受。

「此外,分餐位上還會大大增加餐飲店的成本。」孫志華介紹,分餐位上一般由服務員在調理臺上布菜,這樣會延長服務時間增加人工成本,合餐模式下,一個服務員可以兼顧兩個包廂;分餐制下,一個包廂可能就需要兩到三個服務員。此外,還會增加餐具的使用,這樣的成本使用在當前情況下,對普通餐飲店來說是很難的。

「目前整個餐飲業壓力很大,上座率可能30%左右,如果這樣持續下去幾個月,整個餐飲業將會出現大面積倒閉。」孫志華說,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能開門營業的餐飲店都如履薄冰,對衛生要求肯定嚴之又嚴,餐具都經過3遍消毒、主動提供公筷公勺、安排客人低密度就餐,大家都盡己所能採用各種方式保證客人就餐衛生。

就此,記者也對餐飲店聚集的閩江路進行了探訪,記者發現,閩江路上的餐館主動提供分餐位上的並不多,主要以公筷公勺為主,在一家名為茂昌快餐的餐飲店裡,店主很熱情地招待客人,晚上6點半左右正值晚餐時間,但店裡只有一桌客人,店老闆告訴記者到店就餐的客人大多會選擇公筷公勺,桌上也會提前擺上公筷,但如果客人提出分餐位上,他們也不會拒絕。

公筷公勺明顯區分。

當天在店裡就餐的是三位中年男士,他們選擇了公筷公勺分餐模式,「能出來一起吃飯的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如果再分餐位上,那就太見外了,我們感覺沒必要,用公筷公勺已經能杜絕風險了。」其中一位男士對記者說。

一人餐食受追捧

相較於是分餐還是合餐的爭辯,現在很多人對一人堂食的模式更感興趣。

「我們本來就是分餐制,客人不是面對面吃飯,而是對著中間的料理臺,廚師做好一份,直接送到食客盤中,保證新鮮衛生,現在這種模式更能被大家接受。」大漁鐵板燒總經理劉峰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店的上座率能達到8成,消費者以年輕人為主。

大漁鐵板燒一人餐的就餐模式受消費者喜愛。

4月19日晚,正值周末,記者在大漁鐵板燒極地店看到,店內就餐的人很多,上座率很高,幾乎沒有空桌。由三張桌子圍著中間的操作臺組成一個就餐區域,廚師正在操作臺前為客人烹飪,每做好一份,就送到客人盤中,每兩個客人之間相隔至少兩把椅子的距離。「我們會要求廚師將魚類、肉類、蔬菜等分開為客人上菜,此外,水果、酒類、甜品都是各自取用,雖然這樣會造成餐具的使用量增加,但只要能保證消費者吃得放心,我們的努力就很值。」劉峰說。

「趁著周末和朋友出來,這種一人份的就餐形式,在現在這種形式更讓我們放心,大家也不用相對而坐,做好了直接放到盤中。」正在店內就餐的彭先生對記者說。

記者走訪發現,相較於炒菜等餐飲形式,拉麵、排骨米飯、小火鍋這種一人一份的餐飲形式更受歡迎,在閩江路上的一家火鍋店,也推出了一人一鍋的就餐形式,招徠顧客。

閩江路上某火鍋店也推出一人一鍋服務。

食堂盒飯受歡迎,員工也愛自帶餐

除了餐館就餐,在復工復產的企事業單位中,實施分餐也成為了新規定,食堂普遍由堂食轉變為製作盒飯,用人單位通過分餐制、錯時制等措施,消除食堂等公共用餐場所存在的疫情防控風險,保證職工「舌尖上的安全」。

「我們為市南軟體園內的200多家企業提供盒飯,現在一天能提供2000份左右。」青島泰祥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賈建江說,他們的餐廳原本只做堂食,今年正月初三開始就給街道、志願者等提供盒飯。盒飯有不同套餐,15元的一葷兩素、20元是兩葷兩素、30元的是三葷三素帶水果,菜品有排骨、雞肉、黃瓜炒雞蛋、幹煸大頭菜等,天天不重樣。

市南軟體園餐廳為園區公司提供盒飯。

賈建江告訴記者,現在訂盒飯的人也沒有以前的多,以前每天中午就餐人數在5000人左右,現在只有2000左右,除去還沒有復工的企業,很多員工開始自帶盒飯。孫苗是市南軟體園內一家創業公司的員工,今年3月復工以來,在公司的號召下,她就已經開始自己帶飯上班了,「公司為我們提供微波爐,我自己前一天做好飯,第二天帶到公司,中午用微波爐一熱就可以吃了,省錢還衛生。」孫苗說現在他們公司已經有一半以上的員工自帶餐上班了。

除了在外就餐時人們開始尤為注意分餐,記者調查時發現,有些市民家中就餐也有了分餐意識。4月19日,在南京大牌檔就餐的梁先生告訴記者,由於在外企工作數十年,經常出國,飲食習慣也受到影響,「現在全國上下都在提倡分餐,我感覺特別對,我們和同事出來吃飯,都是使用公筷公勺的,由於我們經常在外吃飯,所以在家吃飯也會注意,使用公筷公勺,我感覺這樣並不會影響我們之間的感情,反而體現我更在乎他們。」梁先生說。

南京大牌檔餐桌上告知店內消毒情況。

制定規範、推動餐飲科技

盼分餐制不再成為昨日黃花

「分餐制的提法其實是昨日黃花今又俏了,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時,社會就曾興起分餐熱。伴隨著『非典』的退卻,分餐制便鮮有人提及,但經歷這次疫情,我感覺人們的分餐意識再一次增強,很有可能被全面推廣。」青島市餐飲協會副會長姜志傑說,縱觀現在島城的餐飲業,雖然分餐位上的模式並不普及,但以分餐公勺模式為代表的分餐已經成為當下餐飲業一種常態,也成了中餐的服務標準。

但對於分餐制的持續,姜志傑也不無擔心,「因傳統文化、習俗、人情的影響,大多數中國人喜歡熱鬧的合餐,分餐顯得有些不合群、見外。很多老人受到觀念的影響,一時也難以接受分餐制。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推進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難度較大。」姜志傑說。

「除了分餐文明健康的理念還沒完全樹立起來之外,與制度規範缺失弱化也有關。目前國家只是簡單提倡,並沒有制定有有約束力的規範加以普遍推廣,分不分餐完全靠自覺隨意,沒有獎懲機制。這與人的文明素養和健康意識有關,此外還因為缺少技術支持,能夠便捷有效分餐的餐具稀缺。」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說,要想將分餐制持續推進下去,首先要樹立倡導分餐健康文明的新觀念,其次,要明確餐飲規範制度,此外要提高民眾的文明健康素質,第四推動餐飲科技進步,開發利用科學適用的系列分餐用具。這樣才能讓分餐制不再成為昨日黃花。

相關焦點

  • 餐飲店提供公筷公勺了嗎?
    昨天,記者隨機走訪了幾個商城、廣場,探訪室內公共空間的禁菸狀況和餐飲店提供公筷公勺的情況。部分餐飲店未主動提供公筷公勺昨天上午10點左右,記者來到鄞州萬達廣場,發現這裡的餐飲店普遍在進門位置和店堂內張貼了「使用公筷公勺文明就餐」等海報。
  • 記者探訪杭城多家餐館 公筷公勺 你用了嗎?
    在中山北路一家火鍋店入口處,兩塊豎立的紅色告知牌中張貼了商家定製的海報,其中一張的順口溜中有一句是「餐前洗洗手 燙涮用公筷」。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王璐怡 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注重飲食衛生、倡導使用公筷公勺得到社會廣泛關注。今年3月,省文明辦等10家單位聯合發出倡議,推廣使用公筷公勺。
  • 逛吃逛吃:記者實地探訪徐匯這兩座商場發現……
    不少商場的人流漸漸多了起來,之前門庭冷落的餐飲堂食也逐步恢復中。今天中午,徐匯融媒體中心記者分兩路「打卡」上海環貿iapm商場、美羅城看到,商場的出入口都已打開,內部商業氣氛濃厚。在隨後的採訪中記者發現商場附近的白領和居民都更願意去就餐了,餐飲店鋪業績慢慢恢復到受疫情影響前的水平,一人食套餐、公筷公勺成為「舌尖上的新風尚」。
  • 廣州人,用餐請用公筷公勺,這份倡議請收好
    公筷、公勺在部分市民餐桌上的缺失,導致了就餐健康風險的擴大。近日,廣州市開放堂食服務,餐飲門店陸續開門迎客,提供限制性堂食。《廣東省餐飲服務業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引》中對供餐服務要求提出「給予每桌客人提供雙筷位勺或公筷公勺餐具,防止交叉汙染」。使用公筷公勺,用餐安全又文明。
  • 「公筷公勺」進入百餘家餐飲企業
    自曲靖市發起「文明餐桌,公筷公勺」倡議以來,經開區積極行動,在轄區內餐飲企業廣泛推廣。「公筷公勺」用餐方式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綠色文明的用餐文化也越來越濃厚。今年3月以來,經開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向轄區內1400餘家餐飲企業發出倡議,要求恢復營業的各餐飲企業積極推進公筷公勺的使用,養成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識和習慣,樹文明新風,建文明餐桌,形成文明健康新「食」尚。
  • 公筷公勺是什麼意思 怎麼用?
    5、公筷公勺的購進。購買公筷公勺必須是從合法渠道購進的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合格產品。公筷公勺的擺放1、擺放到餐桌上的公筷公勺及公筷公勺架應當經過嚴格的清洗、消毒。2、公筷公勺及公筷公勺架應當在開餐前半小時之內趁熱擺臺。
  • 健康理念「雲」普及走進千家萬戶 使用「公勺公筷」守住「餐桌健康」
    健康理念「雲」普及走進千家萬戶 使用「公勺公筷」守住「餐桌健康」 2020-05-11 0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公筷公勺走進村規民約
    【抗疫復工兩手硬 這些地方這樣做】「吃飯時用公筷公勺乾淨衛生,我們一家都贊成!」3月22日上午,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花園街道上洋村召開黨員村民代表大會,為2018年修訂的《村規民約》增補文明行為方面的內容,獲得參會50餘名黨員、村民代表全票支持。
  • 公勺公筷不「生分」
    近日,商務部發布《餐飲服務單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技術指南》,其中重點明確,對合餐顧客,餐飲服務單位應提供「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或者「一人一公筷、一人一公勺」服務。戰疫一年,很多人已經意識到,科學防疫必須重視細節。
  • 公筷公勺成餐桌標配
    眾多餐飲企業逐步開門迎客,為顧客提供堂食服務。日前,記者走訪道裏區和香坊區多家飯店發現,公筷公勺成為餐桌上的「標配」,使用公筷公勺就餐正在成為餐飲企業「健康新食尚」。記者在道裏區愛建商圈一些餐飲企業看到,陸續有食客進入店內用餐,進門前商家會幫助顧客進行體溫監測、酒精消毒、人員登記,完成這一系列的流程,食客就可以進來就餐了。「這裡提供公筷公勺嗎?」「有呀!」天順園火鍋店店長華豔君聽到提問後,隨手拿出一雙長長的筷子,擺在距離前臺最近的一張餐桌上。
  • 130餘家餐飲業主響應 洛帶古鎮掀"公筷公勺"熱
    原標題:130餘家餐飲業主響應 洛帶古鎮掀起「公筷公勺」熱   3月27日,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古鎮核心景區130餘家餐飲企業集體作出「表率」,響應「公筷公勺」好倡議,在店面、大堂等醒目位置張貼宣傳海報,主動提供公筷公勺,倡導文明新「食」尚。
  • 「公筷公勺」怎麼用?白銀市出臺服務規範
    什麼是公筷公勺公筷公勺是指兩人以上同桌共餐者就餐時為方便分餐而擺放的公用筷子、勺子的統稱,專用於從公用餐飲器具中夾取菜餚放到個人使用的餐飲器具中。公筷公勺架是指專用於放置公筷公勺的支撐物。比如一家三口中,有人有幽門螺桿菌,那麼,並非每人都要用,才能切斷傳染,而是只要患者使用,即可切斷傳染。
  • 松江124家餐廳、260戶家庭帶頭承諾使用公勺公筷
    124家餐飲企業帶頭踐行提供公筷公勺松江區餐飲協會號召所有成員餐廳,根據實際情況,提供公筷公勺。今天上午,小編探訪了「松江竹筷子」樂都店,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的海報已經張貼在醒目位置,店員們在上菜服務時,都會將一副公筷公勺放入菜品當中。華亭湖時代大酒店為包房中每位顧客增加了一副公筷。
  • 河北廊坊:公勺公筷成為文明「接力棒」
    「我們單位的同事都有帶午餐的習慣,有時候我們會互相品嘗一下大家帶的美食,但是這樣就不是很衛生,所以我們辦公室就一人買了一套『公勺公筷套裝』。」廊坊市民張馨穎笑著說,有了公勺公筷,既安全又衛生,還不耽誤我們品嘗美食。
  • 來坡子街逛吃逛吃 山貓吉咪給您送上公勺公筷
    湖南山貓吉咪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星辰在線9月3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 飲食文明反映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平,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表現。隨著城市有序復工復產,各大餐飲店逐漸恢復營業,企業食堂陸續開放,疫情防控期間,長沙市不忘落實「新文明餐桌」行動,深入倡導「一菜一筷,一湯一勺」等文明就餐禮儀、文明用餐行為,引導星城市民在「吃」這件事上,樹立城市文明新風尚。
  • 漳州多家餐飲機構行動起來 讓公筷公勺成餐桌「標配」
    在市區萬達嘉華酒店的中餐廳包廂內記者看到,每個餐位上都有兩雙筷子,雖然顏色相同,但是一副明顯比較長,且筷子較粗的一端用銀色不鏽鋼包裹著;湯勺也是兩隻,一隻是瓷湯勺、一隻是不鏽鋼材質的。餐桌上還擺放著一塊「公筷公勺」宣傳桌牌。
  • 即日起成都全面實行公筷公勺 餐飲商家執行不到位將被約談通報
    6月3日,記者從成都餐飲同業公會獲悉,為全面推廣使用公筷公勺,進一步引導廣大市民提升用餐文明意識、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推動全社會形成安全用餐、健康用餐、文明用餐的良好氛圍,成都餐飲同業公會、成都市消費者協會聯合制定了《成都市餐飲業公筷公勺使用規範》,並引導會員單位、各餐飲單位遵照執行
  • 好食光 | 使用公筷公勺,你能做到嗎?
    「公筷公勺」倡議一直是飲食文化的熱點話題之一,尤其在東莞這個聚餐文化盛行的地方,不管在外就餐還是在家吃飯,使用公筷公勺時常會有不同聲音。反對派:跟家人吃飯會顯見外有的人如使用公筷公勺很積極,並以此為生活習慣;但也有不少人在使用公筷公勺時,會嫌麻煩。家住莞城碧桂園的葉健明是一個80後上班族。工作日的生活,他基本都是從單位到家兩點一線,中午在食堂吃,晚上回家吃。
  • 上海固化疫情期間餐企實踐經驗,將發布「公筷公勺服務規範」
    上海固化疫情期間餐企實踐經驗,將發布「公筷公勺服務規範」 澎湃新聞記者 鄒娟 2020-04-07 16:35 來源:
  • 廈門江頭街道啟動「公筷公勺」推廣行動
    東南網5月16日訊(本網記者 鄒玒 通訊員 羅柳柳 黃翠影)「公筷公勺」助力文明餐桌,15日上午,由廈門市湖裡區江頭街道主辦、江華社區承辦的「公筷公勺」推廣行動啟動,旨在讓更多人自覺使用「公筷公勺」,倡導居民科學文明飲食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