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我軍軍服軍銜概述

2020-12-10 騰訊網

今天咱們欣賞一下【建國後我軍軍服軍銜】這個話題,接下來咱們就探討一下。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好了,進入正題:

軍服是軍人穿在身上的身份證,軍銜是軍人級別和軍兵種信息的體現,也是部隊管理和識別的需要。

一.50式軍服

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由單一的陸軍發展成為海陸空齊備的人民軍隊,為實現國防軍正規化建設,我軍於1950年初開始配發涵蓋三軍的50式軍服,50式軍服沒有設置軍銜,只是解決了三軍制服統一的問題,在定義上應該是應急過渡性。

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式軍服按陸、海、空三軍幹部、戰士區分。陸海空三軍幹部夏服冬服均用棉平布製作。以服裝顏色、大簷帽帽徽圖飾區分軍種。全軍幹部、戰士夏季均戴大簷帽,冬季戴棉帽或皮帽。

50式三軍軍服

50式三軍軍服

二.55式軍服

從1955年開始全軍逐漸統一配髮帶軍銜的制式軍服(55式軍服)。55式軍銜軍服主要是借鑑了蘇聯軍服軍銜的特點並結合我國實際來設計制定的,是我軍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制式軍服。

1955年9月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授銜儀式,授予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5人(1956年和1958年各補授一名)、中將17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補授一名)、少將802人,(1956年和1958年各補授4名,1961至1964年由大校晉升少將533人 ),校尉軍銜緊隨其後相繼授予。

55式軍銜

帽徽為正圓形,只有軍種區別:陸軍:佩戴八一軍徽,正藍底,外圍齒輪麥穗的圓形帽徽;海軍:與陸軍帽徽相比,在八一軍徽後面加壓鐵錨圖案,深藍底;空軍:與陸軍帽徽相比,在八一軍徽後面加壓飛鷹兩翼圖案,天藍底;防空軍和公安軍:與陸軍帽徽相同,志願軍:佩戴的帽徽除紅五星中間沒有「八一」外,其餘同陸軍;公安軍佩戴四面放射光芒的國旗形帽徽。陸軍、海軍、空軍、防空軍、公安軍和志願軍帽徽中八一軍徽的五個角在麥穗內側。

1955年剛授銜時,領章分軍銜領章和軍兵種勤務符號領章2種,士兵佩戴軍銜領章,軍官佩戴軍兵種勤務符號領章,均為平行四邊形。

55式軍服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禮服,特點是莊嚴、美觀;第二類是常服,特點是樸實、大方,並具有民族風格。首次突破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

解放軍55式大校禮服與常服

解放軍55式陸海空尉官軍服

三.65式軍服

1965年開始全軍配發65式軍服,由於受文革影響從67年開始在左胸佩戴毛主席像章和語錄章。65式軍服取消了軍銜標誌,全軍上下都是『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掛兩邊』,只能從軍服上衣來區分幹部和戰士,戰士軍服只有胸前兩兜,而幹部還有下擺兩兜,所以當時也用『四個兜』來指代幹部。

陸、海、空三軍的服裝樣式和衣料完全相同,只是顏色稍有區別,海軍服裝為深灰色,空軍服裝為上綠下藍

65式士兵軍服

65式幹部軍服

65式陸、海、空三軍軍服

四.85式軍服

80年代我軍準備恢復軍銜制並進行了前期設計研究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實現換裝,所以配發了85式軍服進行過渡。官兵主要區別是:幹部領章有鑲黃邊,每片領章上綴釘1顆金色五角星,且佩戴有綴釘軍種標誌的肩章(分團以上和團以下兩種,區別在於肩章底板用料不一樣且團以上的顏色偏深);士兵只有領章無肩章,士兵領章無鑲黃邊,領章上綴釘軍種符號。不過需要說明的是,85式軍服最早出現在公眾視野卻不是85年,而是在84年的國慶三十五周年閱兵中。雖然85式軍服也只能區分軍種和官兵,但是較65式軍服好看了許多。

為提高軍服的適體率,85式軍服還首次提出了型的概念,幹部毛料服裝分為每個號段三個型。解放鞋,布鞋,皮鞋除了原用軍鞋號,統一按國家的「四鞋」號型生產。 %85式軍服用料、服飾方面雖有一定的改善,但它仍是單一的軍服體系。只有常服,沒有禮服和作訓服。不能滿足部隊作戰、訓練等不同要求。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軍服有比較大的差距。

85式三軍幹部軍服

85式三軍幹部軍服

五.87式軍服

1988年,全軍陸續開始授予87式軍銜並配發87式軍服 。87式軍服是建國以來的第二代有軍銜的軍服體系,在軍銜設置上大體和55式相同,最高軍銜為一級上將(並未授予,後廢除),並取消了大尉軍銜;87式士兵軍銜系統較為複雜,有幾次大的修改:88年—93年,軍士軍銜設置為專業軍士和專業軍士長兩級,93年開始軍士軍銜開始分級,專業軍士和專業軍士長各設置1-4級(4級為最高);99年開始重新設置士和兵的軍銜,兵分為列兵和上等兵,士統一設置為1-6級士官軍銜(6級為最高)。

87式軍銜

87式專業軍士、專業軍士長軍銜

87式陸軍軍服

87式海軍軍服

六.97式軍服

1997年7月1日零時起香港防務正式由解放軍全面接管,標誌著香港回到祖國懷抱。當時進駐香港的三軍部隊身著的軍服和內地不太一樣,因為他們穿的是專門為此設計生產的新軍服,即97式軍服。97式軍服系統重新設計了帽徽、領花和士兵軍銜,增加了臂章、軍種胸標,軍官還配有姓名牌。這些設計突出了配飾標誌的表現力,使之與新軍服更加協調美觀,也為以後的軍服設計積累了經驗。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後,駐澳門部隊再次穿著97式軍服進駐澳門。2007年8月1日,07式軍服裝備以後,97式軍服正式退出。

97式軍服主要用於駐港部隊和駐澳部隊。而且駐國外武官也配發了97式禮服,全軍其他單位未裝備

97式空軍專業軍士、專業軍士長套式軍銜

97式軍服

97式軍服

七.07式軍服

時間進入了21世紀,隨著時代的發展軍服也亟需更新換代,軍需部門基於新科技新思路設計研製成功了新一代的軍服體系—07式軍服。這代軍服系統較之以前的軍服系統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服裝和配飾標誌全部重新設計,擴大了軍服配套設置種類,優化了版型、色系、面料,提高了軍服的整體美觀度、舒適度、適用性。2011年後又為三軍預備役部隊配發了預備役專用軍服,使服裝體系更加趨於完整。在軍銜類別級別設置上和87式基本一致,09年士官深化改革後改變了士官稱謂並增設了一級軍士長軍銜。

軍服分類:

禮服系列

適合重大節日、慶典、集會等禮儀場合穿著。分軍官禮服和「兩團一隊」禮服兩類。軍官禮服,包括禮服大簷帽、禮服、禮服襯衣、 禮服皮鞋和配套標誌服飾。「兩團一隊」禮服,即儀仗隊、軍樂團禮賓服和文工團演出服,包括大簷帽、夏禮服、冬禮服、禮服大衣、禮服皮鞋(靴)和配套標誌服飾。

常服系列

適合日常工作、學習和節假日穿著。分春秋常服、夏常服、冬常服三類。春秋常服,包括大簷帽、春秋服、襯衣、襪子、皮鞋和配套標誌服飾。夏常服,包括夏常服帽 [1] 、長(短)袖夏常服、夏褲(裙)和配套標誌服飾。冬常服,包括冬帽、冬常服、毛衣褲、內衣褲、常服大衣、常服手套和配套標誌服飾。

作訓服系列

防護功能強,結實耐穿,適合部隊作戰訓練和工作執勤穿著。包括作訓帽、夏作訓服、冬作訓服、作訓大衣、作戰靴和配套標誌服飾。

標誌服飾系列

標識鮮明,與軍服搭配使用。包括帽徽、領花、軍銜標誌、胸標、姓名牌、級別資歷章、國防服役章、臂章、綬帶,以及領帶、領帶夾、外腰帶、內腰帶等。

武警07式服裝

武警部隊將從2007年8月1日起,陸續換著以深橄欖綠為主色調的武警07式服裝。

主要變化

07式軍服,陸軍軍服顏色調整為松枝綠;

海軍軍服由原來的藏青色調整為深藏青色,本白色調整為白色,上白、下藏青色調整為全白色;

空軍軍服顏色在現行藍灰色基礎上作了適當加深。

07式軍服還首次將女軍人大簷帽改為卷簷帽;軍官冬常服由關領式改為開領式,夏常服改為束腰式結構,春秋常服改為獵裝式設計;海軍藏青色常服採用世界海軍主流設計樣式,軍銜級別在袖口上表示。

07式軍銜

07式三軍軍服

標誌服

三軍女軍人大簷帽改為卷簷帽

07式武警軍服

由於水平和時間有限,只是粗略地對建國後的軍服體系過了一遍,望朋友們繼續補充和指正。

好了,今天的【建國後我軍軍服軍銜】這個話題就討論學習到這裡了!本文由【馬總影視】原創,編輯不易,歡迎點讚+關注,【馬總影視】帶您漲知識!內容不足之處,請多包涵!

相關焦點

  • 見證新中國軍服發展歷程|歷次國慶閱兵,亮相幾式軍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軍開始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很快由單一軍種發展為陸、海、空諸軍兵種合成軍隊。軍隊供應方式也由分散的就地籌措、取之於敵,轉變為主要依靠國家集中統一供應。為適應軍隊正規化建設的需要,我軍於1950年統一了全軍軍服式樣,稱「50式」軍服。50式軍服是解放後我軍第一次全軍統一裝備、統一制式、統一標準的軍服。
  • 戰爭年代我軍的軍銜
    馮仲雲,原東北抗聯第三路軍政委,建國後曾任北京圖書館館長、水電部副部長,    1955年被授予一級八一勳章和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抗戰結束後,教導旅編入東北民主聯軍,各級官兵的軍銜也隨之取消。    順帶介紹一下抗聯教導旅主要幹部後來的軍銜情況:
  • 解放軍預備役部隊穿什麼軍服,你了解多少?
    (原標題:我軍預備役部隊穿什麼軍服,你了解多少?)關於預備役部隊著裝問題,我軍預備役部隊自上世紀80年代組建以來,國家和軍隊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軍服管理條例》等法規和文件,對預備役官兵著裝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預備役部隊也先後經歷了5次軍服變革。預備役軍服在款式上基本保持與現役軍人相一致,通過專用臂章、肩章區別於現役軍人。
  • 建國前病逝的我軍十大名將,如不犧牲將獲得什麼軍銜
    那麼,有哪些我軍非常優秀的指揮員因過早的病逝,沒能獲得相應軍銜呢?第一個說說從奴隸到將軍的傳奇人物——羅炳輝。井岡山失守後被警衛和村民背到永新縣南鄉洞裡村蕉林寺「紅軍洞」中,由於被敵人封鎖,缺衣少食,張子清身體虛弱、剛癒合的傷口又發炎,於1930年5月病逝。如不病逝,建國後張子清有可能授予上將軍銜,畢竟秋收起義的老人太少了。第五個說說長徵開路先鋒——王開湘。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演進史話
    紅軍改編後,服裝樣式基本上與國民黨軍隊服裝相同,僅以左臂佩戴的「八路軍」、「新四軍」布臂章來區別。幹部與戰士的衣服樣式僅在口袋上稍有區別。抗戰初期,八路軍戴的直筒加圍的圓頂帽上佩有國民黨軍隊的小帽徽,後逐步取消。
  • 人民軍隊軍服演變 陝北紅軍軍服顛覆你想像
    大圖模式大圖模式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國共合作,黃河以北,和江南幾省的人民武裝加入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名義上統一由國民政府指揮,這時候軍服是仿照國軍制服樣式,但是布料很粗糙。帽子上佩戴青天白日帽徽,衣服是中山裝。
  • 哥哥是上將軍銜,他是中將軍銜,建國後享副兵團待遇
    哥哥是陸軍上將,他是陸軍少將,建國後享副兵團待遇 說起永嘉鎮,重慶人知道的很少,即使在「銅梁」,人們的印象也僅僅是「很遠」就戛然而止了。事實上,這裡可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最出名的當屬走出一門兩將的郭氏家族。
  • 誰說我軍軍服老土單一?07式迷彩很有講究,運動裝還是街頭時尚
    2007年,07式軍服服役,開始替換服役多年的87式軍,07式軍服並非傳統認為的那樣老土,它有很多講究和特色。87式軍服中的迷彩服是我軍第一種大規模裝備的迷彩服(大五葉迷彩只裝備了精銳偵察兵),就是大學軍訓學校採購的那種樣式。
  • 抗戰時期,我軍缺衣少食,為什麼卻很少有人穿繳獲的日軍軍服?
    第一,軍服是一個軍隊的象徵,不能亂穿。軍服象徵著一個國家,是一個軍隊的標誌性東西。之所以這樣說的意思,也就是說,日軍的軍服屬於日本,而我中國的軍服只屬於中國。如果隨便穿日本軍服的話,對於我軍的軍容有著很大的影響,更不利於行軍打仗。
  • 新四軍成立時有28個營,營長們建國後獲得什麼軍銜
    那麼,這28名營長,日後發展如何呢,有多少人能在建國後獲得軍銜呢? 首先,由於新四軍活躍在富庶華東平原水網地帶,那裡是日偽統治的重心,也是國軍兵力較多的地方,戰爭是非常殘酷的。在頻繁的戰事中,有不少新四軍將領壯烈犧牲。
  • 新四軍成立時有28個營,營長們建國後獲什麼軍銜
    那麼,這28名營長,日後發展如何呢,有多少人能在建國後獲得軍銜呢? 首先,由於新四軍活躍在富庶華東平原水網地帶,那裡是日偽統治的重心,也是國軍兵力較多的地方,戰爭是非常殘酷的。在頻繁的戰事中,有不少新四軍將領壯烈犧牲。
  •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軍換發87式軍服,為何增加了領帶?
    我國的軍服發展也歷經了幾個不同的時期,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鮮明的時代特點,比如土地革命時期我軍的軍服,在那個年代裡面,條件比較簡陋,因此軍服也是以簡單實用為主,而且由於個別情況條件艱苦,因此軍服上大多都是補丁摞補丁,後來抗日戰爭時期,出於統一戰線的需要,我軍換了灰布軍裝,制式採用了和國民黨軍相似的樣子。
  • 第四野戰軍八大王牌師,師長在建國後,都是什麼軍銜?
    他們建國後又是什麼軍銜? 其中112師和113師歸屬第三十八軍建制。他們的師長分別是江擁輝將軍和唐青山將軍。他們在1955年授勳時都被授予了少將軍銜。特別是112師長期擔任第三十八軍的作戰主攻師,戰功卓著。因此第三十八軍贏得萬歲軍稱號,他有不可代替的功勞。
  • 五位建國後非正常死亡的開國將軍
    意思是:將士們經過無數次的戰鬥,有些犧牲了,有的十年後得勝而歸。在抗日戰爭和歷次的國內革命戰爭中,有無數的革命先輩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當中有的為國捐軀有的在戰火中迎來了新中國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適應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需要,於1955年通過正規的法定程序,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首次授予的1048名將帥正式誕生。
  • 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度,為何取消了大將和元帥軍銜?
    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度,為何取消了大將和元帥軍銜?軍銜制度是一項國際性的軍事制度,是國家授予軍人以區別其等級、地位、權力、責任、榮譽待遇的稱號和標誌的制度。中國人民解放軍曾於1955年頒布實行軍銜制度,它曾對促進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後,軍委的老帥們即開始考慮我軍恢復軍銜制的動議。
  • 解放戰爭時期的我軍軍服,因顏色不同經常誤會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基本上是以粗布軍服和「小米加步槍」對抗國民黨軍的美式裝備。抗日戰爭結束後,八路軍、新四軍仍沿用原來的番號。在1945年至1947年的這段時期,我軍的服裝樣式與抗日戰爭時期相同,即中山裝式,上衣為4個兜,幹部為西式褲,戰士為中式褲(以後也改為西式褲)。只是通常不佩戴「八路軍」、「新四軍」臂章,多在小的標識上做些改動。
  • 解讀:大校軍銜,對應什麼職務級別?相當於什麼級別?
    建國初期,我軍規模達到了627萬軍人大校軍銜首次大規模授予是在1955年開國授銜,直至1965年55式軍銜廢除,共計3193人被授予大校軍銜。我軍的大校軍銜相對來說比較特殊,是建立在我軍當時實際情況設置的。據悉,在建國之初,我軍規模是史上最高的時期,達到了627萬軍人。其中,不乏一些有資歷的老革命。
  • 新四軍的28個營,營長在建國後,分別獲得了什麼軍銜
    即國共在第二次合作期間達成共識,把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將留在南方八省進行遊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的隊伍,所以說新四軍由南方的八個省的遊擊隊組成,27個營加上4個支隊總共28個營,這些人總共統計有一萬多人,大約六千多的槍枝。曾經在幾個著名戰役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1988年恢復軍銜,七大軍區司令員都是誰?分別被授何軍銜?
    1988年,時隔23年之後,我軍又恢復了軍銜評定,最高軍銜設為上將。在88年授銜儀式中,我國只有七大軍區,還有四大軍區在1985年的裁軍中被撤銷。那麼這七大軍區司令員都是誰?分別被授予什麼軍銜?我們接著往下看。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是張萬年,他出生於1928年,山東龍口人。抗戰爆發後,16歲的張萬年毅然參加八路軍,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革命生涯。
  • 在沒有軍銜的時代,中國軍隊中如何區分誰是幹部?
    從1965年開始,中國取消了軍銜制度。全軍官兵開始換裝65式軍服,65式軍服最大的特點就是取消了幹部與士兵的差別。但是這就出現了另一個問題,隨著軍銜制度的取消,如何區分各級的幹部成了一個大難題。那麼,在那沒有軍銜的時代,軍隊中是如何區分幹部與士兵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