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所有的藥物最多只能延緩病情
既然無法治癒,那還要不要治療?
「截至目前,阿爾茨海默病還不能實現病因學治療,只能症狀學治療。」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羅本燕坦言,正因為發病機制複雜且目前尚不明確,給阿爾茨海默病的疾病修飾治療帶來了巨大困難。
羅本燕主任介紹,目前國際上批准的臨床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有兩大類藥物,一類是膽鹼酯酶抑制劑,在國內的上市時間為1999年。
「有研究認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內的乙醯膽鹼遞質水平下降,如果通過藥物手段抑制乙醯膽鹼酯酶對乙醯膽鹼的降解,大腦中留存的乙醯膽鹼遞質水平增多了,能改善痴呆患者的認知功能,並一定程度上延緩疾病的進展速度。當時,這類藥一問世,非常振奮人心。」羅本燕提到,小部分患者使用膽鹼酯酶抑制劑時可能會有一些諸如胃腸道反應、心率減慢等副作用,可以從小劑量開始服用。
2002年,興奮性胺基酸受體拮抗劑在國內上市,這類藥物主要通過阻斷穀氨酸濃度病理性升高導致的神經元損傷起作用,對於中重度患者的疾病延緩、症狀改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總體上安全性非常高,但早期也可能會增加頭暈、幻覺和妄想等的發生率。
然而,這兩類藥物所起的作用也比較局限,它們只是作用於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中的某些環節,如神經遞質改變、炎性損傷,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針對病因的治療,所以仍然不能阻斷或逆轉病情,只能起到延緩疾病發展速度的作用。
去年底,我國原創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一款網紅新藥正式在國內上市,將調節腸道菌群作為減緩阿爾茨海默病進展的新策略,該藥適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上市後,單盒藥物定價為895元,月費用約3580元(28天計算)。
「去年底上市後,我們臨床也有應用,通過對服藥6個月的近30位患者及其家屬做的隨訪,我們發現,20%左右的輕度患者有改善,近一半的輕度患者,認知功能能維持在原來水平,但也有30%左右的輕度患者病情有進展。」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陳斌華表示,新藥問世,對於臨床醫生而言,治療上有了第三種選擇,但這也僅僅只能改善症狀,無法逆轉阿爾茨海默病。
美國百健公司在研藥aducanumab,也同樣受到國內外專家和患者、家屬的關注。
去年10月中旬,百健公司(Biogen)宣布,世界首款可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抗β澱粉樣斑塊藥物aducanumab已提交上市申請,有望在2年內量產。
時隔一年,今年11月,aducanumab的上市審評再次引發關注,在美國FDA組織的外部專家評審會上,絕大多數專家認為沒有充分證據證明aducanumab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有效性。
截至目前,全世界還沒有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說,阿爾茨海默病還無法治癒。那麼,一旦確診阿爾茨海默病,到底還要不要治療?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精神衛生科主任、浙江省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陳煒:無法治癒不等於沒有治療方法。雖然現在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都是對症治療,但只要能把症狀控制住,對於延緩疾病的發展還是非常有益的。我從事痴呆臨床診治與研究26年,從臨床接診的患者來看,不治療和積極治療,呈現的結局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時門診碰到一些患者,剛確診阿爾茨海默病家屬和/或病人就抗拒治療,覺得反正治不好就不用治了,非常消極。等再次見到他們,已經進展到中度甚至重度,很快生活不能自理,六七年時間人就沒了。但也有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家屬照護得也好,活了15年,並且保持較長時間的自理生活的能力。這說明,治療是有積極意義的。
從家屬的角度來講,如果家裡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家屬的照護負擔也能相應降低。打個比方,重度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如果通過治療延緩了患者進展到大小便不能自理的那個階段,這對照護者來說就是獲益的。
目前,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所有治療目的,就是讓患者進展到重度階段的時間來得遲一些,而不是專注於讓這個疾病有好轉。因為現在世界上所有的醫學研究還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對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老年四科,護工為一位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餵食午飯,飯菜都用料理機打成糊狀|攝影 陳中秋
02
記憶力越好,學歷越高
越容易得阿爾茨海默病?
臨床調查發現,到醫院就診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有不少學歷在本科及以上,退休前的職業有高級工程師、資深編輯、大學教師、律師等等,甚至有一些人年輕時記憶力超群。難道記憶力越好、學歷越高,越容易得阿爾茨海默病?
浙大二院神經內科陳豔杏副主任醫師: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目前,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尚沒有明確定論。與大家印象相反的是,學歷越高,其實患痴呆的風險相對更低一些。
因為研究發現早年接受更多的教育,可以降低老年期發生痴呆的風險。20歲以前的教育可增加認知能力,增加腦的可塑性;成年期的認知活動,可增加認知能力的維持,減少痴呆的發生;退休年齡較晚者,痴呆風險降低。
浙大邵逸夫醫院神經內科盧佩琳副主任醫師:如果把高學歷人群的認知功能儲備設置為95分,而受教育低者是75分,當認知功能下降,同樣下降到60分,知識儲備高的那些人,下降空間會更大。
那麼為什麼大家會覺得學歷越高越容易得阿爾茨海默病,兩位醫生結合臨床經驗認為,年輕時記憶力好的患者比較容易被家人發現其在記性方面的改變,高學歷患者也更容易發現自己的問題,就診意識高,就診更早。
03
「宅男宅女」更容易得阿爾茨海默病嗎?
中年人聽力下降的要早期使用助聽器
現在「宅男宅女」很多,他們寧願選擇窩在家裡,甚至自己的房間裡,不與外界溝通、交流。在家宅久了,會更容易得老來痴呆嗎?
浙大二院神經內科陳豔杏副主任醫師:社交迴避是痴呆前驅的症狀之一。積極社交活動可增加認知儲備,減少痴呆風險。有研究發現獨居者(離異,單身),可能增加痴呆風險;中老年期活躍的社交生活,可降低發生痴呆風險。也有研究發現,退休較晚的老年人,痴呆風險相對也更低。
這些都提示了,積極活躍的社交,可以一定程度上預防痴呆的發生。尤其要關注的是,中老年期的社交迴避,會增加未來患痴呆的風險。
中老年期,如果聽力下降,建議早期使用助聽器。聽力下降與痴呆風險也密切相關。有研究表示,65歲以上有聽力下降的老年人群,痴呆風險明顯增加,除了使用助聽器者。
04
為什麼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愛往外跑?
走失的老人一般都是阿爾茨海默病中期患者
日常中,我們常看到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走失的新聞報導,為什麼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愛往外跑?
浙大二院神經內科陳豔杏副主任醫師:並不是所有的阿爾茨海默病老人都愛往外跑,國際上,一般把阿爾茨海默病分為初期、中期、末期,走失的老人一般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中期患者。
初期一般表現還不明顯,只是愛忘事;到了末期,患者體能會急速下降,跑不動。痴呆患者往外跑,是和時間地點定向障礙有關。比如她/他誤把晚上當成白天,要出去活動,或者以為自己不在家,想著要回家,或者回自己記憶中的小時候的家。
早期階段
阿爾茨海默病在早期階段的表現容易被忽視,或者被錯誤地認為是由於「老了」,或者是正常的衰老表現。這一階段一般性的日常生活尚能自理,但常常需要提示和督促,可表現為:語言表達的困難;明顯的記憶減退,尤其是短期記憶;時間定向困難;在熟悉的地方迷路;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表現為抑鬱或攻擊性;對愛好和活動喪失興趣。
中期階段
到了中期階段,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遇到的困難會越來越明顯,應對日常生活的能力變得困難,再也不能獨立地應對日常起居。可表現為:變得非常健忘,尤其是不記得剛發生的事情和人的名字;不能夠烹飪、清潔和購物;可能變得非常依賴他人;在個人衛生方面需要幫助,如如廁、梳洗和穿衣;表現為遊蕩和其他一些行為上的異常;迷路和走失;可能會出現幻覺。
晚期階段
進入晚期階段,病人完全依賴他人,喪失主動性,記憶障礙非常嚴重,並表現出疾病在機體方面的表現。可表現為:進食困難,不能認識親屬、朋友和熟悉的物品,不能夠理解和解釋事物,行走困難,大小便失禁,公共場合的行為異常,局限於輪椅或臥床。
一位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床頭放著她喜歡的洋娃娃|攝影 陳中秋
05
有什麼檢查可以儘早知道
自己會不會得阿爾茨海默病?
浙大邵逸夫醫院神經內科盧佩琳副主任醫師:普通人想知道自己會不會得痴呆,定期進行常規體檢是少不了的,中老年人可以多關注代謝指標,如血壓、血糖以及血管疾病、營養結構等。若是家族中有痴呆患者,還可做基因檢測提前幹預。對於腦健康而言,預防的重點在於對危險因素的控制和幹預。
有研究發現,雖然阿爾茨海默病大多發病在五六十歲,但事實上,在患者三四十歲時已經出現大腦的病理改變,開始走上這條路了。因此,研究認為,只有在三四十歲之前改變一些不利因素,才能減輕或推遲大腦病理改變,從而預防阿爾茨海默病。
具體來說,危險因素包括中年高血壓、糖尿病、中年期肥胖、體力活動缺乏、抑鬱、吸菸、低教育程度等等。另外血管病變會導致老年後失智,這也提醒我們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早做篩查、早做預防。
浙大邵逸夫醫院精神衛生科主任、浙江省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陳煒: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篩查,應該重點關注那些已經出現輕度認知功能損害的人群。輕度認知功能損害是正常老人和阿爾茨海默病的過渡狀態,也是預防和控制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的關鍵階段。如果是記憶型輕度認知功能損害的老人,比一般老人發展為痴呆的概率要高80%,早發現早幹預就顯得尤為重要。
2017年底,陳煒主任及其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下,採用磁共振引導下功能連接的方法,找到每一個病人大腦皮層與海馬連接的部位,個體化精準定位後進行創新經顱磁刺激治療。
這個精準定位很重要,每個人記憶損害的關鍵部位是不一樣的,我們把這個部位算出來,精準刺激這個靶點,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記憶功能。」陳煒表示,通過早期幹預,讓輕度認知功能損害不進展或者緩慢進展為阿爾茨海默病,症狀輕的不發展到重症,或延緩發展。
最疼愛你的那個人還好嗎?
來,一起幫她/他測一測
記者 陳彥汝 金晶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 方序 王家鈴 李彬
測試製作 李前芳 劉婧楠 王姝宇
編輯 陳彥汝 監製 徐芳
【來源:浙醫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